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元1049年,61岁的范仲淹在杭州做官...
公元1049年,61岁的范仲淹在杭州做官时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灾荒。无良商人趁机哄抬米价,范仲淹却说:“让米价再涨一倍。”百姓得知后都说:“真是好官啊!”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在徐州,父亲范墉在他两岁时就病逝了。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无奈之下,母亲改嫁给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朱说(yuè),后来就跟母亲来到朱文翰的家乡长山县生活。

小时候他在寺里读书,每天用两升小米煮粥,晚上天冷等粥凝固了,他再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即使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他也从来不叫苦,而是更加刻苦地读书。

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伤感不已,和母亲告别后,他来到了应天书院求学。冬天天气冷,容易犯困,想睡觉时他就用冷水洗脸,没东西吃就每天喝粥度日。经过数年寒窗苦读,他以“朱说”的名字考中了进士。之后他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当了官之后,他便将老母亲接到身边奉养。

公元1026年,母亲谢氏辞世,范仲淹辞官为母亲守丧,之后改回了原来的名字。在守丧期间,南京知府晏殊非常欣赏范仲淹的才华,就邀请他到应天书院教书。书院的学风也因范仲淹的到来焕然一新,范仲淹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老翔读历史 :公元1028年,范仲淹写了上万字的《上执政书》,请求朝廷改革,宰相王曾觉得万言书写得非常好,他大力举荐,晏殊也面圣夸范仲淹。于是这年12月,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任命他为秘阁校理,整理皇家图书。

范仲淹很有才华这毋庸置疑,但他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说话太直,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多次遭到贬谪。虽然仕途算不上一帆风顺,但他一直心系天下苍生。

有一次天下大旱,范仲淹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却不予理会。愤怒的范仲淹直接质问宋仁宗:“若是宫中半天没有饭吃,陛下会怎么做?”听了这话,仁宗幡然醒悟,于是派范仲淹去视察灾情。灾民们没有饭吃,以野草充饥,范仲淹达到后立刻开仓济民,并将这些充饥的野草带回了宫中,希望宫中能戒除骄奢之风。

公元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当地发生了罕见的大饥荒。无数百姓被饿死,而无良的商人竟然趁机屯米,大肆哄抬米价。手下人心急如焚,都在问范仲淹该怎么办。范仲淹淡定地说:“没事,让米价再涨一倍。”

不仅手下人不解,消息传回宫中,群臣都弹劾范仲淹,在他们看来这是雪上加霜。还好皇帝选择相信范仲淹的人品,在灾荒过去后,百姓纷纷上书为范仲淹请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啊,范仲淹是故意让奸商哄抬米价,等他们把米运过来,这个时候范仲淹再开仓放粮。商人的米卖不出去,只能降价了,于是杭州的米价又恢复了正常。不仅巧妙的解决了灾情,又狠狠教训了这些无耻的商人,一举两得。

在他调任知杭州时,买了上千亩良田,别人都以为他是用来享乐的,范仲淹却成立了“范氏义庄”。每年田亩的收入分文不取,都用来给范氏子弟读书,还帮助附近贫困的家庭。他制定了详细的捐赠和资助流程,给无数家庭送去了关怀和希望。

三年后,64岁的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长逝,葬于河南洛阳县万安山下。宋仁宗为他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值得一提的是,“文正”是古代文臣梦寐以求的谥号,大多数得到此谥号的人都深受后人敬仰。

范仲淹自小家境贫寒,靠读书改变命运,从小吃了太多的苦,也让他更能体会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历史上有才能的人很多,但像范仲淹这样一心为百姓的好官却很少。他用他的一生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范文正公“先忧后乐”思想和他的节操,值得每一个后人学习。

我是@老翔读历史 ,分享精彩故事,喜欢记得点赞关注哦[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50年,宋朝闹饥荒,范仲淹却说:“米价要再涨一涨!”却因此帮
皇祐二年天下大旱,知府范仲淹却带头抬高米价,百姓为何拍手称赞
1050年,杭州闹饥荒,范仲淹大手一挥:“米价给我大涨!”
宋朝百姓买不起米,范仲淹却让米价再涨一倍,百姓:救了我们的命
宋朝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继续涨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范仲淹有多高明?商人抬高米价,灾民吃不起大米,他:继续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