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官方发布!2个案例入选!劳动教育进校园就要这样搞

然而到底什么才是劳动教育?

劳动课怎么上?

劳动周怎么安排?

校园轮流值日制度怎么建立?

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怎么建怎么用?

等等问题很多人还是一头的雾水。

近日,潍坊教育陆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案例,快来跟小研一起看看吧~

临朐县朐山小学

以校为本,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基本情况

临朐县朐山小学,位于县城朐阳路2089号,校园前身为临朐县第一职业高中,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有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公寓楼各一栋。

现有29个教学班,在编教师67人,学生1320名。

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90%以上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部分学生劳动教育严重缺失,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两淡”、“两少”、“两差”、“两强”、“三低”等问题。

·“两淡”即劳动意识淡、社会责任感淡;

·“两少”即劳动实践少、对动植物爱心少;

·“两差”即生活质量差、健康状况差;

·“两强”即生活惰性强、对家长依赖性强;

·“三低”即劳动技能低、学习能力低、审美能力低。

案例内容

针对学情,建构实施了以校为本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一)

劳动课程体系以校为本

主要包括: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以校为本;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以校为本;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以校为本。

1.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以校为本

所有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均指向于我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八个基本要点:

·“有爱心”、

·“有责任”、

·“尚健康”、

·“尚审美”、

·“会学习”、

·“会生活”、

·“能实践”、

·“能创新”,避免了课程目标定位的模糊、随意。

2.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以校为本

挖掘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建立了校内

·“禾园”生态田园劳动实践基地

·“和轩”生活劳动技能提升课程教室

·“荷廊”荷花盆栽种植长廊

·“和美”绿色生态教室等劳动实践基地

操场、石榴园、花坛、绿地等,也都纳入学生劳动管理范围,校园的角角落落都变成了学生劳动实践的场所。

引导学生参与校外弥河公园、朐山公园等地的环境卫生公益性劳动,加上家务劳动等。

建构了“233”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避免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杂乱、单一。

“2”即两大版块劳动课程内容:

校内劳动教育课程、校外劳动教育课程;

“3”即校内劳动教育课程三方面分支内容:

校内环境卫生劳动教育课程、

校内种植养殖劳动教育课程、

校内生活技能提升劳动教育课程;

“3”即校外劳动教育课程三方面分支内容:

校外环境卫生公益性劳动教育课程、

校外种植养殖劳动教育课程、

校外家务劳动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都还有分支。特别是依托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富有特色。

(1)依托“禾园”,开展种植养殖劳动教育。

将空地整为生态田园劳动实践基地,取名“禾园”。

所有师生参与清理地砖、更换土壤、分区分工、施有机肥等。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区域,采取《我的“禾园”我做主》“六自”原则实施劳动教育,即:学生自己思、自己种、自己收、自己管、自己查(资料)、自己评。

种植前精心谋划,种植中用心呵护,种植后开心分享。

三月为“播种希望月”,购种育苗、进行种植;

四五月为“快乐成长月”,精心管理、认真记录;

六七月为“幸福收获月”,组织采摘,快乐分享。

(2)依托“和轩”,开展生活技能提升劳动教育。

建成十几个生活劳动技能提升课程教室,取名“和轩”。

实施洗漱、穿衣、家务、内务、烹饪、手工、插花、拼图等生活技能劳动教育,学习生活技能,然后在家庭和值日时应用,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定期组织“生活技能大比拼”等,学生都成了生活自理的能手。

(3)依托“荷廊”,开展种荷养荷劳动教育。

在校园近三百米的甬道上摆放了五十多口大水缸,栽上荷花,形成“荷廊”。

由学生进行种植、浇水、除草等管理,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依托“和美”教室,开展种植养殖劳动教育。

将每口教室都变成“和美”绿色生态教室。

学生在窗台上养殖、种植绿植、金鱼、乌龟等,随时记录其生长过程等。

每月组织生态教室建设展评交流活动。

(5)依托其它实践基地,开展田园管理劳动教育。

操场的杂草不用再雇人打灭草剂,学生负责拔。

花坛、绿化地带、石榴园等也不再雇专人管理,学生进行管理。

3.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以校为本

探索的“积分制”劳动教育评价模式实用高效,操作性强。

教师评价主要对劳动课堂、班级劳动任务完成情况、班级劳动效果等方面,采用听评课、定期检查、随时抽查、观摩等方式进行“积分”。

学生评价采用“2325”“积分制”评价模式。

第一个“2”即两种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3”即三类评价主体:教师、家长、学生。

第二个“2”即两大版块评价内容:校内劳动、校外劳动。

“5”即五个主要评价要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其它。依托:

·《学生校内单次劳动实践记录评价得分表》

·《学生校内单次生活技能提升劳动记录评价得分表》

·《学生校外公益性单次劳动记录评价得分表》

·《学生校外单次家务劳动记录评价得分表》

·《学生期末劳动总评价得分表》等,既注重学生学期末参与劳动总得分的终结性评价,又关注每次劳动得分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参与劳动的多与少,劳动的态度优与劣,劳动效果好与差等,一清二楚,一目了然,可记录、可追溯、可视化。

(二)

保障措施全面有效

1.加强家校沟通,取得家长认同。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并成为孩子在家劳动的监督者、指导者、评价者。

2.落实经费保障,舍得经费投入。

3.加强教师引领,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教师劳动教育认识、课堂教学能力、家校沟通能力、学生评价能力等。

(三)

实施效果显著

通过建构实施以校为本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大增加了学生劳动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劳动量”,收到了“三强”、“四高”、“两多”、“两少”、“两好”教育效果。

“三强”即学生的劳动意识、体质、社会责任感增强了。

劳动光荣、劳动是最美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等观念深入人心。

98%以上的学生体质得到增强,再也没有升旗时晕倒的学生了。

“四高”即核心素养达成度、劳动技能、学习能力、审美能力提高了。

学生“会劳动”、“会生活”、“能实践”、“能创新”等核心素养基本要点达成度高。

获取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足不出户就能“游学四方”、“遍识百物”,综合学习能力、审美鉴赏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两多”即劳动实践机会、对动植物爱心多了。

每名学生的劳动实践机会比两年前都多了一倍多,家务劳动次数由平均每周2次到5次以上,75%以上的学生坚持每天做家务。

“十指也沾阳春水,双脚常带泥土香”,在劳动中体现了对一草一木的关爱。

“两少” 即生活惰性、对家长依赖减少了。

95%以上的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勤快了,课余时间用于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

100%的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多了,自理能力强了。

“两好”即生活质量好了,健康状况好了。

学生都能自己收拾书包、房间,主动做饭等。

80%以上学生的生活质量满意度、健康状况大幅上升。

现在,校园成了“生态自然,生长自由”的乐园,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得到了真正落实。

安丘市凌河镇凌河小学

启七彩劳动课程 收获十分教育果实——凌河小学“劳动课程”教育案例

凌河镇凌河小学简介

安丘市凌河镇凌河小学位于安丘市凌河镇镇政府驻地,西傍史韵湖,南接221省道。

交通便利,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学校创办于1948年2月,至今已有七十年的历史。新建的校区占地61亩,建筑面积15820平方米。

现有33个教学班,1326多名学生,93名教师,是全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农村小学。

(一)

设计思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然而,现在家庭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多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

如何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体验到劳动的不容易,分享劳动的快乐,懂得“劳动最光荣”,做到知行合一,这是凌河小学劳动教育的主题方向。

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关键是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懂得美好的生活需要劳动来创造。

长大后,才能体会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从而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美好品质。

(二)

教育过程

1.设计多彩劳动课程与劳动项目

学校各个班级根据自己的学生年龄设计了不同的劳动课程,然后,在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劳动实践课或课外时间进行劳动实践。

各年级的劳动课程内容明确了学生的劳动任务。

一二年级:到劳动实践基地拔草、松土、栽苗;回家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例如:扫地、擦桌子、给花浇水、洗碗、整理书包等。

三四年级:到劳动实践基地浇水、捉虫、施肥;回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例如:洗自己的袜子、内衣、整理床铺、择菜洗菜、能自己热饭菜等。

五六年级:到劳动实践基地架秧、抹杈、采摘;回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例如:和父母一起大扫除、洗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房间、为家人制作简单的饭菜等。

2.发起劳动倡议

班主任通过劳动实践课,召开“劳动最光荣”的主题班会,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鼓励人人争做“劳动之星”,获奖后评选出学校的“劳动之星”。

3.实践多彩劳动课程

多彩劳动课程实施基地主要在学校劳动基地实践和课外家中进行劳动实践。

学校投资4.5万元在校园西南角空地建造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分蔬菜种植实践区、果树培育实践区。

果园内有桃树、杏树、木瓜、山楂、苹果、石榴、柿子等;

蔬菜种植区内种植韭菜、七彩椒、大葱、大姜、辣椒、西红柿、矮豆角、秋葵、芸豆、芋头、黄瓜、白菜、萝卜等应季蔬菜。

种植区的东侧有四个宣传栏,内容有:

·蔬菜生长知识介绍、

·师生实践活动图片、

·学生劳动实践感悟、

·科技小论文等。

蔬菜种植园内共分4-6年级22个中队种植区;

4-6年级的学生负责种植、管理,掌握种植知识;1-3年级的学生辨认蔬菜,增长知识。

学校劳动基地实践内容包括拔草、捉虫、浇水、施肥、架秧、剪枝抹杈、采摘果实等。

根据劳动课程的特点,学校设计家务篇、美食篇、种植篇、制作篇、感恩篇的多彩劳动课程。

这些劳动课程的实施多在家中进行。

学校组织班级每周一个劳动主题,开展劳动课程。例如:

·家务篇:我是父母小帮手

·美食篇:我是小小美食家

·种植篇:我是种植小能手

·制作篇:我是制作小巧手

·感恩篇:感恩父母小榜样,

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观念,让孩子养成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感恩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我是父母小帮手

(2)我是小小美食家

(3)我是种植小能手

(4)我是制作小巧手

(5)做感恩父母的小榜样

(6)我是种植小园丁

(三)

活动收获

1.劳动课程激发了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性。

在每次劳动主题课中,孩子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

他们有的拿起拖把,将家里的地面拖得一尘不染;

有的走进厨房把碗洗得干干净净;

有的跟爸爸妈妈包水饺、学炒菜……

孩子们在参加家务劳动中,激发了劳动的热情,提高了自理自立能力。

2.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知道感恩父母。

在劳动得过程中,他们不仅收获了劳动成果,更是体会到了劳动的不容易。

没有劳动,就不会有果实。他们在劳动中,收获了成长的经历,收获了劳动的艰辛。

孩子们通过劳动更是懂得了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增加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切身体会到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劳动很光荣。

孩子们表示以后会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对饭菜不再挑食,更不会浪费一粒粮食。

3. 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体验劳动带来的喜悦感、成就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悟大自然的奇妙,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4.融入多学科教育。

(1)与思政、语文学科融合。

每次劳动主题活动结束后,语文老师及时指导孩子记录劳动感受。

孩子们有了真实的劳动体验,写作文不再“无话可说”,很多写作素材信手拈来,“文字来源于生活”,劳动体验提高了孩子的写作水平。

道德与法治老师根据劳动实践课适时教育,课程中的内容能融会贯通的就劳动实践内容结合讲解。

比如种植计划就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通过劳动实践,孩子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

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劳动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老师适时进行感恩教育。

(2)与科学学科的融合。

在给植物拔草、浇水时观察植物的向水性、向光性、向肥性等,培养了学生的认真、细致、科学地观察习惯。

(3)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一方面可提高劳动技能,提高审美能力,感受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

另一方面找寻劳动主题背后的故事,激励孩子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怀。

(4)与美术学科融合。

孩子们在动手实践劳动过程中,动手能力、绘画水平得到了相应地提高。

例如三八节给妈妈制作贺卡时,既要有制作能力,又要有绘画水平。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收获,学会了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了感恩亲人,坚持“劳动教育”的主线不松懈,“劳动”的成果必然丰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主两辅”: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样态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赞!这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做法值得学习
全路径推进劳动教育
校园文化|私立济南齐鲁学校劳动教育的“一二三四五”
重构劳动教育的五个“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