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兽开学那些事儿……

  ▶▶古代的学校跟今天殊为不同,比如经常十几岁才开始读小学、开学时间大约在冬季、没有“小升初”直接“小升大”……

▶▶一般来说过去的学生负担比现在要轻,毕竟没有各种辅导班也没有“卷”的概念;但那时候上学也不容易,求学拜师赶考往往要“负笈甚重”、跋山涉水。

▶▶调皮捣蛋的“神兽” “熊孩子”不是今天才有,“闹学”是文人们搞创作最为生动鲜活主题之一。

01

当年的“大学生”和 “小学生”

跟今天差距挺大

一年一度盛大开学季,又有一批“小神兽”背起书包上学堂,开启漫长的学校生活。更有大批的青春少年进入大学,迈向更高理想。

“人不学、不知义”,从古至今,每个人都要学习,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初就出现了学校。略晚于苏美尔地区的泥板书舍和古埃及的宫廷学校,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4000多年前。

学习考试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学习方式、学校设置跟今天有着较大的不同。

现在的学校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等级,孩子们需要小升初、初升高,一步步考上去,中间还有衔接班等名目。

古代就简单得多,只有小学和大学。也就是说,小学毕业后,直接“小升大”。当然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跟今天的大学不尽相同。

尽管2500多年前中国就诞生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但广泛公认的最早“大学”是1088年创立于罗马的博洛尼亚大学。中国的第一所大学要晚到1898年才诞生。

现在孩子上小学一般是6-7岁,古代人大概在8-15岁之间才开始上学,有时甚至要到20岁。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王充说自己“八岁出于书馆”、苏东坡也说““吾八岁入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

一直到明清时期,这种“大龄入学”传统都未改变。《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庄渠遗书》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加上当时的小学一般是七年制或者八年制的,所以20岁小学还没毕业是很正常的事情。

甚至还有30多岁读小学现象。《魏书·刘兰传》记载,曾参与大学教育管理(国子助教)的北魏人刘兰,“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小学都叫小学,但古代的小学跟今天的小学也不一样。古代的“小学”指的是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搁在今天,任何一门都是中文系大学生的高难度专业课。所以古代孩子入学晚也是有道理的,课程太难学了!

跟如今每年9月1日都要上演“恐怖灾难大片《开学》”不一样,古代开学时间更多是在冬季。毕竟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务农是天大的事,开学也得服从农业生产的节奏。等到庄稼没得可收了,才去上学。陆游 《冬日郊居》诗称:“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其自注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当然过去开学时间和学制都比今天要灵活。除了冬季,春季和秋季入学都是可以的。

汉代《四民月令》记载,汉代小学入学时间多在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以及十一月砚冰冻时。这些也无一例外都是农闲时间。

02

过去上学花钱可能不多

但费劲不少

今天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闻:“暑假掏空中产钱包,40天培训班六万八”“开学等于破产,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人均花费30万”……

虽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现在孩子的教育费用的确是一个家庭支出的大头。

古代没有义务教育之说,不过学费还是普通家庭能承担得起。

春秋时期开创了“上学要交学费”的时代,但“学费”并不是钱,可以是“乘壶酒”、“束脩”——四壶酒、十条肉干,都可以是学费。秦朝为贫苦人家提供资助,也就是现代的“贷学金”政策。

宋朝是学生们的美好时代,不仅学费食宿费全免,国家和各省举办的重点学校还对学生进行补助, “孤寒士子”由政府提供免费食宿。对于确实贫穷读不起书的家庭, “不能养、育者,(政府)给钱养之”。

因此宋朝几乎是中国古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朝代,也怪不得今天仍有很多网友对宋朝心向往之。

除了学费问题不大,古代人上学的配置也很简单,连个书包都没有,“包袱”最常见,一块布把书一裹,往肩上一搭就能上学,攀比什么的也就不存在。

上学还要带笔墨纸砚,于是,包袱又升级为了“褡裢”,可以分开存放学习用具。褡裢并非学生专用,也经常是商人或账房先生的标配,其实就是个布口袋。

书如果再多,或者上京赶考,这时候就要用到行李箱——“箧笥”。电影《倩女幽魂》里,张国荣背着的那个就是。

这样一看,古人上学虽然比今天花钱少,但费劲更多。笔墨纸砚都得自己背着,不仅“负笈甚重”,如果想访问个名师,往往还得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毕竟通讯交通都不发达。相比之下,现代的学生要幸福得多,通过电话或视频,远隔万里也可以随时与导师交流。

03

论“闹学”

过去的孩子更厉害!

调皮孩子年年有,并不是现在特别多。过去的熊孩子们闹起来更是花样百出,以至于“闹学”都成了文人们搞创作的一个热门选题。

《红楼梦》第九回,曹雪芹就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顽童闹学堂”的名场面。

宝玉大张旗鼓地要开始上学,光跟丫鬟、奶奶、老爸、女朋友等逐一告别的仪式就搞了一千多字,终于进了义学。但是宝玉只是为了跟秦钟一起玩,所谓上学不过是借口,所以学习是不可能学习的——全班除了贾兰,都是学渣。终于有一天趁老师不在,教室里上演了一出全武行。动手抓打只是起步,不知道哪里飞来个砚台打碎贾菌的水壶,溅了一书黑水;贾菌抡书匣子还击掉到宝玉桌上,书本、纸片、笔、墨等物撒了一桌,一碗茶也砸得碗碎茶流;金荣抓了一根毛竹大板打在茗烟身上,墨雨掇起一根门闩,扫红、锄药手中挥着马鞭子,蜂拥而上;剩下的有趁势帮着打太平拳的,有直立在桌上喝着声儿叫打的……

今天的哪个老师要是开门看到教室里这个热闹情形,估计得当场晕倒!

安静规矩的课堂千篇一律,调皮顽童的玩闹各不相同,文艺创作者在这个题材上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闹学”在诗词和文学创作中也是一个经典题材,《牡丹亭》中就有“春香闹学”一出。

最常见的则是各种“闹学图”。

宋徽宗的《宣和画谱》中记有两幅高克明的《村学图》,说明在宋代这个题材的绘画就已经出现。明清仇英、张宏、华嵒、钱慧安都有同样题材作品传世。从杨柳青年画,到各类民国石印年画、月份牌年画,此题材画作不胜枚举。可见,不论在文人雅士还是市民百姓当中,“闹学”都是一个历史悠久、喜闻乐见的主题。

仇英临有宋人多幅《村童闹学图》。画中一个茅舍学堂,学生在教室与院子里大闹天宫,有的躺在桌子上练杂技,有的偷偷拿走老师的帽子,有的在院子给老师画像,老师为啥不管呢?老师正趴在桌子上睡觉!

仇英《村童闹学图》

华嵒的《桐屋闹学图》画面同样热火朝天,梧桐树掩映之下的一座书塾,老师也是在桌上呼呼大睡,孩子们则闹翻了天,有的戴上面具挥舞着先生的戒尺,有的站在椅子后给老师头上插花。当然总有一个好学生,不管别人怎么闹,我自安静好好学习、不受打扰……

华嵒《桐屋闹学图》

清代一幅《村童闹学图》更是气死老师行为大赏,画面中老师还在读书上课,但20来个孩子都已成了脱缰野马、彻底放飞自我:有戴着假胡须唱戏的,有玩抓石子的,有给猫尾巴上绑扇子的,有蹬着桌子马上要摔个四脚朝天的——论课堂造反,古代熊孩子一点不输现代,个个都是读书虽不行、整活第一名!

如果熊孩子不是自己家的,倒会觉得颇有几分天真童趣,毕竟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玩!

读书学习很辛苦也有乐趣,今天我们跟古人读的书或许已截然不同,但甘苦体会并无太大不同。我们都要趁黑发早知勤学早,勿等白首再悔读书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州大学城迎新标语令人捧腹
教师根植山乡39年因肝癌病倒讲台上(图)
再干10年又何妨(
醒醒吧,非京籍!孩子上学了怎么了办?看完这篇扎心了
教育孩子,哪些钱可以省?哪些钱不能省?
简国应|那年,那月!忆起儿时小学的“破笔”时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