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特色诊疗——问诊
userphoto

2023.03.09 江苏

关注

 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查询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以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所以,问诊是诊察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

问诊的主要方法,首先要抓住主诉。主诉,是病人自觉最为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抓住主诉之后,就可围绕主诉的症状,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出发,按辨证要求,有目的地一步一步地深入询问,以收集辩证资料。问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没有重点,也就是抓不住主要矛盾,则会主次不分,针对性不强;如果不做一般了解,又容易遗漏病情。

问诊时,医生要认真负责,态度和蔼,耐心听取病人的叙述。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要用病人不易理解的名词术语。在病人叙述病情的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思索,并善于抓住重点进行提示和启发,但绝不能按主观意愿套问、暗示和诱导病人。对于危重患者,要扼要询问,迅速进行必要的诊察,及时做出正确处理。

01

问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婚姻、职业、籍贯、住址等。

了解一般情况,可取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不同的年龄、性别、籍贯、职业,往往有不同的生理状态和不同的病证。如妇女患者的年龄、已婚未婚等情况,对判断月经以及有孕无孕等,具有一定的意义。又如长江以南的某些省市的江湖岸区有血吸虫病,桑蚕地区多钩虫病;某些疾病如矽肺、铅中毒、汞中毒等,则多与职业有关。至于问清病人住址,对于进行追访,也是十分重要的。

02


问起病

起病,指从发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整个过程。问起病的主要内容如下:

起病的时间、原因及症状,症状的部位及性质,突然发病或起病缓慢,有何诱因等。

了解疾病的经过和主要症状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例如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加重还是减轻?性质有无变化?病程中是否经过治疗?曾服何药?有何反应?等等。

了解起病过程,对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指导当前病变的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

03

问既往病史与家族史

了解病人既往健康情况,曾患何病,往往可以帮助并做为当前临床用药的参考。如素患肝阳偏亢的人,可以引起中风,素有胃病、痕病等疾患,容易复发,素体虚弱,就应慎用攻下;素体阳盛,用药则宜偏凉等等。

由于某些疾病有传染性和造传性,因此,询问病人家族史,可有助于诊断。此外,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也能影响病情,故与疾病有关的生活起居情况,也应询问。

04

问现在症状

现在症状,是病人就诊当时的全身痛苦,是病人所患疾病的现在情况,这是问诊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和辨证,具有重要意义,应予足够重视。主要内容分述如下:1.寒热恶寒,发热常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询问时应注意恶寒、发热的有无,时间长短、发作特点和寒热的关系。

1、问寒热

病人主观感觉怕冷,甚至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觉寒冷内称为恶寒。病人为里寒证。新病恶寒,属外感表证。久病体弱畏寒,加衣被可成取服即可级解,甚或手手足冰冷体温降低,属里虚证,多为阳虚。

一定时间规律的发热或发热更甚, 称为恶热。 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有一病人自觉骨蒸发热,而肌肤不热,称为骨蒸劳热。胸中烦热并手足心发热,称为五心烦热。

新病发热或潮热,多属热证、实证。久病潮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等,多属阴虚内热证。疾病初起,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属外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多为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多为表热证。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称为寒热往来。没有时间规律的,多属半表半里证,或称少阳证,有时间规律的,可见于疟疾。

2. 问汗

询问时应注意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出汗的部位、多少和特点。

(1)有汗、无汗:新病有汗,并见恶寒发热,同表虚证(太阳中风证)。新病大热汗出,属里热证。

新病发热恶寒而无汗,属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2)出汗时间:日间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出汗后发凉,称为自汗。多属气虚、 阳虚证。

入睡后出汗,醒来汗止,称为盗汗。多属阴虚证,或气阴两虚证。

(3)出汗的部位、多少和特点:出汗局限于头面部,称为头面汗出。可见于热不得外泄,郁蒸于上的湿热证。若额汗而喘,又多属阳气虚脱的危候,临床上应结合病人全身表现进行分辨。

半身出汗或半身不出汗,多属气血运行不周,常为中风先兆。

全身汗出,大汗淋漓不止,并见身凉肢冷,属阳气欲绝的“亡阳证”。

先见战栗,继而汗出,称为战汗。战汗,多是疾病的转折点,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3.头、身、胸、腹、关节的疼痛或不适

询问时应注意疼痛或不适的部位、性质和持续时间。一般规律如下:

(1) 部位

([头痛],头痛以枕部为重, 连及项背,属太阳经病;痛在前额,连及眉梭骨,属阳明经病;痛在头侧,属少阳经病;脑痛连齿,属少阴寒厥头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属厥阴经病。

[胸痛]发热,咳嘴,吐黄浓痰或咯血,多属肺热。久病胸痛,反复发作,多属胸阳不振,夹有气、血、痰饮闭阻。

[胸胁胀满或疼痛]属少阳病 ,或肝气郁结证。

[心下(胃脘)胀满或疼痛]多属胃病。

疾病。(少败胀痛] 多属肝郁气滞,经脉不温。也可见于[绕脐痛]常见于虫积,或寒疝、 宿食、大便燥结。

小便不利,多属蓄水:小便自利,多属下焦蓄血,

[腰痛]腰为肾之府 ,腰痛属肾虚证者居多,但亦可因寒邪,瘀血引起,应结合全身表现。

(2)性质

疼痛游走无定处或麻或痒,多属风证。沉重酸困,多属湿证。疼痛颇剧而怕凉,或冷痛,属寒证。怕热或红肿热痛,风热证。服痛成帘痛属气滞。刺痛而有定处多属血瘀。

起病不久, 来病严重不解,或疼痛拒按,多属实证。久病,胀满不甚,时有缓止,或疼痛喜按,多属虚证。

4、问饮食与口味 询何时应注意是否口渴、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微食量,以及口中的异常味觉和气味等。

(1) 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且喜冷饮,属实热证。口渴不多饮,且喜热饮,多属湿证或虚寒证。吐、泻后口渴思饮,为津液耗伤。口渴喜饮,饮水则吐,小便不利,为水逆证。口不干渴,不欲饮水,多属寒证。

(2)食欲与进食 临床可见如下一些食欲与进食的异常:

食欲减退,又称厌食。新病多为伤食停积,也可见于外感夹湿,脾胃气滞。久病多属脾胃虚弱,或肾阳不足,蒸化无权。

食欲亢进,即善饥多食,属胃火亢盛。

饥而不食,多属胃阴不足。

嘈杂不食,即似饥非饥,欲食不食,食而即厌,食后胃中热辣不适,多属郁证,如痰郁、食郁、气郁等;或为虚证,如血虚、阴虚证。

病中能食,是胃气未伤,预后较好;病中食量渐增,为胃气渐复,病虽重亦有转机。

(3)口中的异常味觉和气味口苦,属热,多属肝胆有热。口酸腐,多属胃肠积滞,可见于食物停积。口臭,多属胃火炽盛。口淡,属胃有湿浊,或为虚证。口甜,属脾蕴湿热。口咸,多属肾虚。

临床以口苦、口酸腐、口臭、口淡等为常见。

5.睡眠

询问时应注意睡眠的多少,睡眠的情况以及伴见症状。

失眠伴有心悸、易惊、多梦者,多属心血不足;若见心烦内热,久久不能入睡者,多属阴虚火旺;若见口苦,呕吐痰涎,心悸而烦不能入睡者,多属痰火扰心。此外,消化不良等胃病亦可导致失眠,即《内经》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

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的入睡,称为嘈睡。常见于外感热病,以及久病气虚,或阳虚阴盛,或湿困于牌,清阳不升等证。

6.二便

(1)大便询问时应注意排便的次数、时间、粪便性状及伴见症状。

便次减少,排便困难,粪便量少,过于干燥坚硬,称为便秘。新病便秘,腹满胀痛,多属证热证。久病、老人、孕妇、产后便秘或大便难解,多属津亏血少,或气阴两虚。

便次频繁,粪便稀软不成形,称为溏泻。其粪糜烂腐臭,属里热积滞。粪稀薄少臭气,属脾胃虚寒。泄泻如水,小便不利,属水混下注。黎明前腹痛(五更得),多属脾肾阳虚。大便初硬后塘溏多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足。

大便脓血,里急后重,称为痢疾,多属大肠湿热。

询问时应注意小便的的色、量、次数和排尿时的异常。

小便短少,色黄而热,多属实热证;/小便短少,色不黄不热,可见于汗、吐、下后或其他原因所致津液损伤。

排尿急剧不能控制,称为尿急。排尿时尿道感觉路小便过多,色清而长,多属虚寒证


排尿次数异常的增多,称为尿频。


7.月经、白带

妇女有月经、白带、妊娠、产等生理现象。

到这几方面的情况,特别是月经和白带。大经期三至四天,亦有多至五、 六天,量适中,(1) 月经月经周期一般为二十八天左右,经期三至四天颜色正红。询问时应注意月经的周期、行经天数、月经的量、颜色和伴见症状。必要时询问末次月经的日期,或停经年龄。

月经先期,颜色鲜红量多,多属血热;色淡量少,月经净后腹痛,多属气血不足。月经后期,色暗多块,经前腹痛,多属寒证、瘀血;色淡量少,多属血虚。

月经前后无定期,多有痛经,或经前乳房作胀,属肝郁气滞。

月经不潮,应分清是否有孕,或是闭经。若是闭经,有血枯、血瘀、痨证和肝气郁结等原因,应结合全身表现加以辨别。

月经大下不止称为血崩;淋沥不断为经漏。如经色紫黑成块而腹痛的,多属热;色淡无块腹痛的,多是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

行经忽然中止称为经来中止。有因郁怒太过,有因中寒所致,应细究病因。外感热病中月经来潮,要注意热入血室。

(2)白带询问时应注意白带的量、色和嗅味。

白带量多,稀白少臭,多属脾肾虚寒;白带量多,黄稠臭秽,多属湿热下注。

8.问小儿

向小儿询问比较困难,有的小儿叙述不清,有的不能自述,所以大部分依靠询问问诊时除注意常见病-般内容外,还要注意出生以前(包括孕育和产育期)的情况,曾否麻疹、种牛痘,学语、学行迟早,已否断乳,有无受过惊恐,以及父母兄妹的健康情况等。临床问现在症状,决不能拘于上述项目和顺序,而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补充和灵活运用。

[附]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间汗,三间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观看视频
👇


2

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四诊——问诊
中医诊断学总结之五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中医诊断学精华汇总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
阳明湿热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