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虞世南贤兄帖【珍藏版】
书法播报







虞世南《贤兄帖》(临乐毅论)肃府本淳化阁刻本


行书,八行,《绛帖》未收,容庚《丛帖目》列为伪帖。
释文:

贤兄处见临乐毅论,便是青过于蓝,欣忭无已数愿(一作“记”)学耳(一作“存之”)。世南近臂痛,发书不觉(尔见)缕也。虞世南呈。十三日遣书。谨空。得书为慰可言也。
明人顾从义在《法帖释文考异》中推断:
“陈(与义)云,与第六卷王羲之帖中“熙”字下一字笔画相似,而次庄释作“孝”字,故知此亦未必是“学”字也。案书法头上作交叉与六卷存亡字不同,当做“学”。”
另外,关于该帖的释文,王澍认为《临乐毅论帖》“数愿学耳”当是“数记存之”,且是帖当“笔驶少回锋耳”。认为刘次庄释“愿学”亦通,但以学字草法不合、上下文义不贯,遂判定其为伪作。
其后又论述道:
“米以《临乐毅论》帖为俗人伪作,信然。此书柔缓,全乏永兴谨严意,且其文义至“遣书谨空”已尽,“得书”以下七字又以别帖续之。文义全部相属,笔意亦与上下不类。其伪不疑。”
我们总结两者的疑点主要有两点,一为“数愿学耳”与“数记存之”;一为“谨空”的书写范式问题及该帖的风格。
1. “数愿学耳”与“数记存之”
依照帖文,应该释作“数记存耳”。结合陈与义的推断和草法,“存”字的可能性比较大,若是“学”字,第一笔草法就不妥。“耳”字草法合理明显,不须赘言。从文义上来讲亦通。
2.“谨空”
唐宋人书札末尾用语,谓敬留空白以待批复。而与此相近的“谨状”虽也是行状、书状结尾常用语,但为敬谨陈述之意。使用“谨状”的例子有南朝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遵前烈。谨状。”
唐李德裕《与桂州郑中丞书》:
“伏恐製序之时,要知此意,伏惟详悉。谨状。”
宋汪应辰《柴君墓志铭》:
“谨状叔父行实,授诸执事者,惟先生幸而铭之。”
清人焦循《拣选知县李君滨石事状》:
“今适当修府县志,奈何不编次其本末,以乞於大人先生,或赖以不朽。 循 不敢辞,谨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你如何看懂中国书法草字(二)20140320
书谱附释文,识草法最规范的表格图
书谱附释文,识草法最规范的表格图!!
毛诗稽古编 卷三十
新年伊始!特赏米芾《元日帖》
书法章法要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