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黛玉前后变化看《红楼梦》前后两位作者的不同人生


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是唯一一部被读者研究到字缝里的奇书。

关于他的作者,两百年来一直颇存争议。基本已成定论的是:这部现存一百二十回的章回小说分为两截,前八十回是曹氏手笔,后四十回为高氏手笔。

最先提出这个论题的是胡适先生,他在《红楼梦考证》一书中说:

俞樾的《小浮梅闲话》里考证《红楼梦》的一条说:《船山诗草》有'赠高兰墅鹗同年一首云:“艳情人自说《红楼》”,注云:“《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然则此书非出一手。按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始乾隆朝。而书中叙科场事已有诗,则其为高君所补,可证矣。

俞氏这一段话极重要。他不但证明了程排本作序的高鹗是实有其人,还使我们知道《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的。

从上述文字可以得出,胡适的考证源自于俞樾的考证,俞樾的考证源自于张船山的一首诗注。虽然证据的零碎和屈曲引来了红楼各派的极大争议。但是张船山和高鹗是同时代的文人,这条证据还是颇为给力的。

而从《红楼梦》的整体行文来看,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无论从情节构思、人物形象、语言习惯、思想境界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第一女主人林黛玉,前后就判若两人。

一、从作品看裂变:林妹妹怎么变样了?

1、她的兴趣爱好发生了奇怪的变化。

从第二回贾夫人仙逝算起,黛玉进入贾府时不过五岁,后其父林如海去世,回家奔丧,也不过小住几日,其余十来年都住在贾府。在前八十回里,林黛玉最夺目的闪光点就是她的诗歌创作。

她才思敏捷,意到笔随,写诗的状态总比别人多一份自如和洒脱;她才华横溢,绮思巧构,写出来的诗句总比别人多一份风流和神韵;她才情合一,寄思萦怀,日常创作的作品更是个性情怀的写照。

她的"海棠诗"以风流巧思获得赞美,"咏菊诗"以跌宕清空拔得头筹,"杏帘在望"以浑然天成赢得青睐;而《葬花词》、《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更是她孤高情怀的写照。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诗作,林黛玉的生命就失去了她独有的颜色。但是,八十回以后,林妹妹的日常生活却突然发生急剧的变化。

首先,平常喜欢论诗作赋的林姑娘忽然爱上了抄写经文,还说这是修身养性。

宝玉走到里间门口, 看见新写的一付紫墨色泥金云龙笺的小对,上写着:"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宝玉看了,笑了一笑,走入门去,笑问道:"妹妹做什么呢?"黛玉站起来迎了两步,笑着让道:"请坐.我在这里写经,只剩得两行了,等写完了再说话儿。"

——八十九回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

这段文字,从门口的对子,到黛玉的行为、语言,对抄经的虔诚态度,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清空和闲逸,似乎她不是一个十四五岁的无邪少女,而是一个饱经风霜的、心如止水的家庭妇女,让人难以亲近了。

其次,黛玉突然习得一项前所未有的技能——操琴。作者写道:

(宝玉)一面瞧着黛玉看的那本书.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得,有的象"芍"字,有的象"茫"字,也有一个"大"字旁边"九"字加上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也有上头"五"字"六"字又添一个"木"字,底下又是一个"五"字,看着又奇怪,又纳闷,便说:"妹妹近日愈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黛玉嗤的一声笑道:"好个念书的人,连个琴谱都没有见过。"……

——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且不说黛玉五岁进府,和宝玉耳鬓厮磨十几年,突然施出这一绝技显得多么突兀,只看她跟宝玉解释琴谱的语言:

黛玉笑道:"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是极容易的.还有吟,揉,绰,注,撞,走,飞,推等法,是讲究手法的。"

——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较之当年教香菱写诗时的风范: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 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显而易见,后者是对症下药的个性施教,灵秀中稍带点自负;前者只是照本宣科的知识宣讲,娴熟中有些木讷。

所以,单从行为举止上比较,林黛玉的变化就让人咋舌。

2、她和宝玉的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在前八十回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情感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磕磕碰碰的情感朦胧期,为了"谁跟谁玩,不跟谁玩"之类的小事斗嘴赌气,伤心哭泣。最惨烈的一次是一个扔了荷包一个剪了穗子;最伤感的一次是一个葬花一个落泪。有时很暴力,有时很凄美。

后来就慢慢进入灵犀相通的融合期了。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

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这是世界上最幽微、最朦胧、最深邃、最直击人心的爱情表白。当贾宝玉说出"你放心"、林黛玉回答"你的话我早知道了"的时候,两人之间朦胧的情感隔膜刹那变得通透了,从此他们的情感进入了"你知我知,莫教他知"的心有灵犀阶段。

而后,贾宝玉遭鞭笞,众人都从前门进,独黛玉从后门来;众人簇拥着来探望宝玉时,黛玉悄悄地独自离开。黛玉离开后,宝玉又差晴雯送去带泪的手帕,黛玉百感交集,题诗三首……这些都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小秘密。

稚嫩的情愫在两人之间偷偷传递,无论世俗的牢笼多么坚硬,温暖的小河在他们之间悄悄融汇,他们心照不宣。所以后来的黛玉性情逐渐开朗了,和宝钗的嫌隙也消除了,和湘云也逐渐成了知心好友,和姐妹们的关系更和谐了。

可是八十回以后,宝黛之间的沟通却又回到了困难时期。他们彼此小心翼翼地说话,谁都不想说错话,却一不小心就都说错了话。

第八十一回,贾宝玉因为贾迎春的事情联想到姐姐妹妹各自消散而到黛玉处嚎啕大哭,黛玉见他的心依然在姐姐妹妹身上,心中郁闷,竟不知如何相劝,也呜咽落泪,宝玉见了,冷淡劝了几句后,便翩然而去。

第八十六回,林黛玉看见并蒂兰花,心有所动,宝玉却浑然不觉,这与前八十回那个细腻敏感多情的阳光男孩判若两人。

第八十六和八十九回,林黛玉给贾宝玉说琴,多次提到知音难遇,甚至讥笑跟宝玉说琴就是对牛弹琴,宝玉也浑然不觉,还一个劲儿叫家里姐姐妹妹都学起来,让自己做个观赏者。以至于后来连谈话都继续不下去了,让人怀疑他们是否还有共同语言。

 3、她的思想内核发展了质的变化。

宝玉是封建大家族里一颗叛逆的种子,他之所以对黛玉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俩有共同的思想基础。黛玉才情斐然,却孤芳自赏;她喜欢陶渊明,骨子里有隐逸避世的情怀。

她和贾宝玉之间的情感是摆脱了一切尘缘束缚的木石姻缘,她是来报恩的,所以,他喜欢的,她也喜欢;他厌恶的,她自然也不沾边。

在前八十回里,贾宝玉的其他两个绯闻女友——薛宝钗和史湘云,都曾因为劝他学习应酬,关注仕途经济而被他不留情面地怼过。

在三十二回宝玉怼湘云的时候,袭人打圆场道:

"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这最后一句,就是林黛玉能够在贾宝玉的情感世界赢得不二地位的本质原因,也是他们两人共同的思想内核。

可是,到了后四十回,林黛玉却连这个特征也起了变化,成为书中第三个被宝玉嗤之以鼻的女朋友。

黛玉道:"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宝玉听到这里,觉得不甚入耳, 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又不敢在他跟前驳回,只在鼻子眼里笑了一声。

——第八十二回 老学究讲义警顽心 病潇湘痴魂惊恶梦

至此,此黛玉已非彼黛玉。大观园里所剩无几的一个不羡功名,不沾尘俗的女子也变质了。若是曹公泉下有知,读到此处,想必会拍案而起!

二、从变化看作者:曹公和高公为什么会写出不一样的林妹妹?

同一个女子,在两个作者的笔下,却有了两张不同的面孔。

曹公心中的黛玉,应是一个才华横溢,蕙质兰心的天真少女,她有任性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更有超脱的一面;而高公心中的黛玉,想来是一个知书识礼、温婉端庄的理想淑女,她或许更像一个大户人家的贤内助。

成熟的作品往往蕴含了作者的社会经历、人生体验和对这个世界的哲学思考。曹公和高公通过小说,塑造出他们心中的艺术形象,而我们,也可以透过作家塑造的形象,看到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价值取向。

1、 豪门重现和富农想象的差距。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其曾祖父、祖父都任过江宁织造;曾祖母曾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家境十分显赫。

尽管曹公年少的时候,因亏空获罪而家门被抄,从此堕入困顿。但童年时候的烙印深深的刻进了他的气质和血液,所以前八十回的内容,从某种角度说就是作者少年生活的复原。

高鹗,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清代汉军人,他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家中有些田产,住在京郊。尽管少年高鹗喜游冶,好结交,时有放浪形骸之壮举,但和恢弘豪奢的贵族生活相比,还是相去甚远。

因此,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前后红楼行文上的大差别:前红楼场面大,细节丰富;后红楼节奏快,情节跌宕。想必前者是生活重现,后者更多的是故事想象。

2、隐逸本性和功名追逐的错位。

在第一回预告片中,曹先生这样写道:

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段文字表达两层含义,一是对自己虚度年华的自责,一是对身边闺阁女子的宣传。字里行间,后者重于前者。

纵观曹公的一生,虽然学识渊博,爱好广博,但却始终甘于潦倒,也不曾触碰仕途,可见,他的骨子里就充盈着贾宝玉般的隐士哲学。所以,在红楼中,他把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当宝贝写,事实上写的就是他自己的理想人格。

高鹗的晚年生活也堕入困顿,但是他的一生都在追逐仕途的道路上高歌激进。青年时代的他曾经几次名落孙山,但毫不气馁。中年时期的他游历宦海,也颇有建功立业的壮志,只是在人生的暮年没能站好最后一班岗,跌回社会底层。

可见,他的骨子里始终镌刻着儒家正统入世思想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后四十回里,他不仅创造了”兰桂齐芳,家族重兴”的结局,连林妹妹都带上仕途经济的烙印。这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人生理想的寄托呢?

3、个性解放和顺应戒律的割裂。

我觉得前后两位林妹妹都是作者心目中的女神,寄托着两位作者的审美理想。

曹公从小生活在万花丛里,后来家族破碎,千红一窟,万艳同杯,都作风絮散,他把美好记忆定格在少年豆蔻。

在等级森严的大观园里,他希望能在三从四德的严苛背景下找到一个能和他产生深深共鸣的逆行者,于是,他塑造出集才华、风流、天真、多情于一身的个性少女形象——林黛玉,她就是他心目中的女神形象,经百年历史检验,她也是大众男儿心中的理想女性。

历史上流传高鹗年轻时曾与一个名叫畹君的女子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她年近中年,家有老小,因遭遇不幸,而笃信佛学。高鹗对她情有独钟,曾为她写过不少诗词。

写到这里,我们也许有点明白,为什么高鹗让林黛玉也抄起经文来,原来那就是他生命中理想女子的标配行为。

可见,高公的心中也有一个理想女子形象,她隐忍恬静,知书懂礼,守规矩,修情性,他把她嫁接到林妹妹的身上,所以才让这个可怜的林妹妹前后割裂了。

后记:

红楼是永远的梦,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一个别样的林妹妹。

关于红楼的续集,尽管高鹗先生一直来颇受非议,但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人能续出曹公心中的红楼了。而高先生在解读曹公红楼的同时,也移植了自己的情怀,对于他自己来了,应是此生无憾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花美眷,抵不过似水流年
《红楼梦》:宝钗到底爱不爱贾宝玉?
年少初读《红楼梦》,从此痴迷爱终生
《枉凝眉》里隐藏的深意,一句一句理解才明白,很多人理解错了
陈晓旭版的“林妹妹”为什么难以超越来说说看
人人都爱林黛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