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安全档案馆与美国政府的“解密战争”

若初听“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的名号,很可能会想当然地将其视为美国联邦政府治下的国家级档案文献保管机构。然而,实际情况却与之截然相反。

其实,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完全是一个独立于美国政府的民间资料收藏组织与非营利公共机构,非但与美国政府毫无关系且不接受任何来自政府的资助,甚至还曾为了档案解密问题与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等机构对簿公堂打过不少次官司。虽是民间运作的档案收藏机构,但《洛杉矶时报》便曾指出国家安全档案馆是目前“全球收藏规模最大非政府档案馆”。《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则称之为“除美国政府之外的、当代最大的、解密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信息库”。而这座“全球收藏规模最大非政府档案馆”的前身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信息自由法》与国家安全档案馆的创建

    早在1973年,全美各地的调查记者、学者共同组织成立了国家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在美国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该中心所关注的重点自然而然地落在民权领域的档案资料,尤其是那些因触及国家安全事项而尚未开放的档案。1985年,在既有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又成立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专门负责搜集、分析及出版那些关于美国外交政策与国家关系的档案资料。此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与国家安全档案馆合并成立了“国家安全档案馆基金会”,继续以公共非营利机构的方式吸纳民间捐款并通过档案整理的出版所得保持日常运营。

国家安全档案馆主旨是希望鼓励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及其制定过程进行公开讨论。除了搜集美国联邦政府业已解密并公开的档案资料外,该档案馆还会根据美国1967年颁布的《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向政府提出机密乃至绝密档案的开放要求。实际上,自2002年后国家安全档案馆每年都会根据其开放要求的获准情况来撰写并发布《信息自由法》检验报告(FOI Audits)

围绕“档案解密”的持久战

成立近30年来,国家安全档案馆在与美国政府就资料开放问题展开的“持久战”中,战果颇丰。期间,该档案馆向200余个联邦政府机关提出了近50000次档案开放申请,最终成功解密并开放的政府档案超过1000万页。期间,与白宫、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乃至国家安全局等机构就档案解密问题一共进行了50桩诉讼,胜诉27桩,迫使美国政府开放了包括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以及所谓反恐战争的相关机密文件。此外,国家安全档案馆还通过法院命令的形式要求白宫保留自里根政府以来的电子邮件信息,不可随意删除以备日后整理并公开,得以保存的电子邮件总量超过2亿条。

目前,国家安全档案馆已经通过出版物、光盘、数据库以及网站等形式对外公布了超过100万页的解密档案文件。其中,相当多的资料都是透过国家安全档案馆才第一次为外界所知,例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对马丁·路德·金及拳王阿里等民权人士的监视记录、1970年“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与尼克松的会面照片、“水门事件”前后中央情报局对新闻界的监控、美国军方关于所谓“51区”的情况报告、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之间的电报往来以及美国在拉美、东南亚、非洲所谓“黑色行动”(Black Operation)的档案等等。

此外,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者还能在档案管理找到尼克松、基辛格访华期间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记录。这些记录当时是由美方陪同人员以英文记录的,此后一直被美国国务院长期列为“绝密文件”。

寻找“安身之所”:与大学图书馆的合作

在2000年以前,若需要查阅这些解密资料,主要是借助国家安全档案馆所整理出版的各类文件集。由于是民间档案收藏机构,所以国家安全档案馆自成立后长期没有固定的档案阅览与储藏场所。虽然行政办公室位于华盛顿特区,但其所搜集的档案时常分散在全美各地的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因此研究者若想亲赴档案馆查阅原件以及那些尚未出版的档案时,势必会遭遇各种不便,也使得辛苦搜集而来的档案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漫长的协商,1995年国家安全档案馆与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达成了合作协议。在双方仍各自保留独立法人地位的条件下,国家安全档案馆及其绝大部分资料迁入乔治·华盛顿大学盖尔曼图书馆(Gelman Library)。此后,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者除了查阅档案馆出版物外,还能亲自盖尔曼图书馆申请调阅相关档案卷宗。

国家安全档案馆公开了美国政府支持皮诺切特的相关档案

向全球研究者开放“美国国家安全档案”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开始推广在线查阅服务,方便全世界研究者利用。根据统计,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次通过网络来查阅国家安全档案馆所收藏的资料,每天下载的资料数量高达13.3GB;而造访者则来自全世界50余个国家与地区。

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大致可以通过两个网络渠道来查阅相关档案:

第一个渠道是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馆(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全文数据库,其中收录了9万多份、60余万页的档案资料,涵盖美国外交、军事行动的政策文件,包括总统密令、备忘录、外交电报、会议记录、独立报告、简报、白宫往来信函、电子邮件、机密信函以及其他解密文件。若想使用该数据库,则需要向知名的学术资料供应商ProQuest订购。

第二个渠道是国家安全档案馆与乔治·华盛顿大学共同建设的官方网站上发布的电子资料指南书(Electronic Briefing Books)。所谓“电子资料指南书”是指国家安全档案馆的研究人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资料集,多以主题形式将相关档案的PDF数字文档公布在网站上并附上材料导读。该网站上将这些资料集分为九个大类:欧洲、拉美、核历史、中国与东亚、美国情报机构、中东与南亚、911事件、人道主义干预、政府秘密。每个大类下设有数量不等的电子资料指南书供研究者在线查阅。目前,提供下载的电子资料指南书超过350卷。此外,国家安全档案馆还会在其官方博客“Unredacted”上不定期公布各类美国政府档案的原件。

有关“优秀射手83”演习的电子资料指南书。可参考《忽左忽右》第170期。

前些年,国家安全档案馆就在这个博客上依据美国法院基于《信息自由法》做出的判决,发布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关于虐囚问题的内部报告。

“解密战争”的未来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基于“反恐战争”的需要,曾收紧了政府信息的公开渠道,通过诸如《爱国者法案》这样的新法规来强化政府信息保密工作,扩大了政府秘密行使权力的范围。但此政策招致了一系列批评,2007年民主党占多数席位的国会通过了《信息自由法》的最新修订案。该修订案再次强调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规范了联邦政府信息公开行为,被不少人视为是对布什政府此前“强化保密”政策的一次“反抗”。

毫无疑问,国家安全档案馆自然是成了该修正案的最大受益者,凭借这把“尚方宝剑”以及每年约300万美元的预算仍与联邦政府继续着这场旷日持久的“解密战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国家记忆》有感
“发现美国内战之旅”档案展亮相美国
美国国家档案馆藏广州美国领事通信档案简介
美国档案管理体系
外国档案馆简介系列之六: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
国家记忆(1)----不该忘记的历史和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