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述红色故事 | 朱德在通海的一天
userphoto

2023.11.22 云南

关注

朱德于1962年6月7日抵达玉溪县,在玉溪住了一夜,准备第二天继续朝着他最向往的临安方向前进。
6月8日早晨8点多钟,朱德来到了通海杞麓湖畔。那时的杞麓湖是一个较大的高原湖泊,像一轮弯弯的明月,显露出最明朗、最纯净、最幽深的碧蓝。朱德看到杞麓湖的湿地上,白鹭、灰鹭、池鹭出现了,没有任何力量去侵扰它们,它们正在深绿色的水草丛里劳作。
朱德欣赏了一会湖畔风光,又对他脚下的这座“拦湖大桥”产生了兴趣。这是当时的一项水利工程,即从湖的中部修筑一条两公里长的拦湖大坝,把湖一分为二,上半部变成了万顷良田,下半部依然碧波荡漾。当然,治湖治水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是从滔滔洪水中拯救民众,创造良田的历史壮举。在这项浩大的治湖工程中涉及到要在沼泽上建一座大桥的问题,通海人民硬是凭着自己的精神勇气、学识和力量,依靠本县的土专家,成功建造了这座连接杞麓湖南北的公路大桥。朱德一看就明白在湖中建造这样一座石桥是有难度的,他向通海县委副书记李开疆询问:“你们建桥时是怎样解决桥墩的沉降问题的?”
李开疆回答:“我们县有一个名叫奎正义的乡土专家,他在开远县的一个水坝下发现了一个秘密,古人在300年前建坝时埋下的用衫木制作的倒滤体至今竟然没腐朽,受此启示,他在建造这座大桥时,把一棵棵7米以上的衫木,按照梅花的六瓣形状,横桩与竖桩结合起来,层层打入沼泽之中,再用钢筋混凝土把它们浇灌成一个整体,之后就可用石块在上面砌桥墩了。”
朱德好像还不太明白,李开疆又手脚并用地比划着讲了一遍,朱德才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在朱德看来,这其实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发明创造,是用衫木做成“木筏”,在深深地泥滩中托住桥墩,这听起来好像是一个轻松浪漫的梦,但通海人却能梦想成真,创造了一个奇迹。朱德高兴地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中午吃饭时,朱德依然坚持不要陪客,他只要了一碗白菜汤、几片烧猪肉和一块卤腐,就吃得津津有味,非常满意。
下午,朱德又对通海的民族银饰制品、豆末糖、老拨云堂眼膏等厂商进行一次饶有兴致的探访。这一次对他来说是记忆的复苏,因为对这些东西的印象已在多年前就深深映在脑海中了。他把这些常常被地方政府忽略的产品和厂商,放在当时全国正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背景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他说:“中央已经决定,从1961年起,在两三年内,对各个部门之间已经变化了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整,巩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发展和变革中获得的丰硕成果,充实新发展起来的一些事业的内容,提高那些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新事物的质量。就通海来说,要极其重视手工业的发展。通海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能工巧匠很多,产品畅销迤南及全省各地,要发挥这里名特产品的优势,继续占领市场。这些手工业产品不仅农业生产需要,人民生活需要,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需要。即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已建成现代化的强国,大工业生产仍然替代不了手工业的生产,人民生活的许多必需品仍然要靠手工业生产,所以我们要树立对手工业长期发展的思想,不仅社会主义时期需要发展,就是将来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手工业仍需继续发展。”
朱德的这番话,无疑给正在困境中摸索的通海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注入了信心。当天聆听过朱德讲话的通海领导人,都把这些话当作经典名言记在笔记本上,让这种声音像音乐一样长久地滋养着通海大地。

在结束了对通海手工业的探秘之后,按照原先的安排,朱德一行就要离开通海,开赴建水。但这时却传来一个消息,说在通往建水的途中,一个名叫马脖子的地方,由于前几天雨水的原故,公路发生了坍塌。为了确保朱总司令安全达到建水,附近的村民和曲江糖厂的干部职工共两百多人正在抢修,估计要到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完成任务。

朱德一看手表,还有两个多小时。他主动要求到秀山古城里参观福星街的一幢老房子(原秀山镇党委、政府所在地),那是一幢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的三进三层的大宅院,是一户典型的书香门第,里面不仅是人栖身的场所,更是与人的思想、历史、习俗、绘画、雕刻有关的一个妙不可言的完美世界。多年前,他曾来过这里,对这幢老屋记忆尤深。现在,朱德再次“周游”这座四合院,犹如走进了一种真实的历史里。这历史不是博物馆的历史,而是活在老百姓生活中的历史。朱德感到这种活在历史中的生活,多精致、多文雅、多有韵味、多令人向往。他说:“北京故宫留住了,皇帝怎么生活我们知道了。但几十年之后,老百姓怎么生活我们却不知道了。毕竟还是老百姓多呀,如果我们对于人口中的大多数是怎样居住的问题,回答不了,那我们的历史就是不真实的,就会为自己的文明留下了令人心痛的缺憾。”

接着,朱德又到秀山之麓的万寿宫里,欣赏了通海的通海剑兰和各种花桩盆景。临走时,文化馆里的花工阚华堂挑选了一盆健壮清新的通海剑兰赠送给他,他嘱咐通海的领导一定要在万寿宫和秀山上多种一些兰草。之后朱德又到图书馆里仔细欣赏了郑板桥、朱家宝的手卷和通海历代名家书画,他看得很入迷,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他似乎游兴正酣,两次提出要登秀山的愿望,但因天色已晚,被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山高路险为由阻止了。而且就在这个时候,公路修通的消息已传来,朱德只能服从安排,坐上小轿车,迅速驶向建水。

这天晚上,朱德面对近在咫尺的秀山而没能攀登,感到十分惋惜。本来在这次“故地重游”的计划中,他内心最期待的是登上秀山,哪怕因为时间短促而只能半途而归,他也心满意足了。但现在他却与秀山擦肩而过,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神游”。他半躺在车中,思绪却飘到了秀山的各个角落,他对秀山的记忆与想象完全融汇在一起了。他不断回忆着往事,并在心灵的屏幕上不断放映着通海的美好形象,这一切多像一条条生命的根,植入了他记忆的最深处。他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情,一首关于访通海的五言古体诗自然地流了出来:

夏日访通海,通海一长湖。

四围青山绕,流水洞中输。

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

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

幽人养兰芷,留有数千株。

手工艺术巧,百货畅无虞。

在建水,朱德把这首诞生于通海至建水途中的诗歌,以《访通海县》为题,悄悄记录在他的笔记本上。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光照千秋的通海史诗,诗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朱委员长对通海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样的熟悉和热爱,在朱德的眼里和心中,通海山水俱佳,人文荟萃,士秀民良,文风浓厚,生活高雅,手工精巧,百货畅销……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一座美不胜收、其妙无穷的高原古城。朱委员长用短短的12个句子,共60字,就完美地塑造和展示了通海不凡的历史文化形象,意境极其优美,比喻极其精准,可谓字字珠玑,音韵和谐,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动人心扉。是一份不可多得、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朱委员长对昔日通海的一份真实记忆和真诚赞美,更是对通海未来的无限期望,值得我们守护好,领悟好,传承好。

供稿:杨杨

作家简介


杨杨,本名杨家荣,云南省通海县人,玉溪市作家协会主席。已出版短篇小说集《混沌的夏天》,中篇小说集《巫蛊之家》、长篇小说《雕天下》,长篇纪实文学《通海大地震真相》、长篇文化散文《小脚舞蹈》、《摇晃的灵魂》、《昆明往事》、《通海秀山》等。作品散见于《花城》、《作家》、《大家》、《北京文学》、《美文》等省内外文学杂志。

2008年6月做客凤凰卫视中文台;2011年在《南方周末》开设专栏。其中,长篇小说《雕天下》分别获得第五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奖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2021年9月8日,其散文集《大学之光——行走在云南深处的西南联大》荣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成为20部散文集获奖作品之一。据了解,这是云南作家第一次以散文集的形式获得该项大奖。


编辑/李 鑫

审核/史春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视觉记忆——玉溪通海印象
云南这个隐匿千年的古城,却被大理盖住了光芒!
秀山旅游缘何遇冷——玉溪新闻网
通海秀山古建筑群
建水&通海:在文化旅游视野下,“双城”的底层历史叙事
从建水徒步五天、终于到达通海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