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王志光

 在最近由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刻不容缓的战略抉择。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趋利避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中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需要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在国际社会即将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及时做出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定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一个保证今后中国经济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断。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有效地、迅速地实现这个战略转变,使其真正成为指导今后中国经济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这是当前必须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笔者以为,实现这样的一个战略抉择,至少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客观反思,做好认真回顾和检讨工作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些巨大经济成果的获得是在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的过程中取得的。然而,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个“主流”是否就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呢?历史而客观地说,主导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决策者们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给出明晰而富战略性的判断。毋庸回避,“摸着石头过河”式地跟着“感觉”走,采取主要是模仿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来进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是“改革开放”前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在当前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从“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微观战术上做好认真的回顾和深刻的检讨工作,实事求是地客观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尤其要从指导这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思想上做好全方位的理性反思。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严肃问题上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在关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途上对重大产业设置和布局上没有造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属于中国特点的产业通途,这是不能回避并且是当前首先必须做深刻反思的历史事实。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特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客观现象,只不过是这种危机爆发的周期在时间段上不可能一成不变而已。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并且只能尊重的客观规律。中国在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导引经济发展体制的决策者认为,在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自身的某些重大调整,已经超越了爆发较大规模“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时代;并认为和相信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时代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早期”和“中期”,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已经度过了爆发周期性地大规模“经济危机”或是“金融危机”的时代,后资本主义时代不可能再爆发如20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的那样的严重危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成熟稳定的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期,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个主流。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所持的基本观点和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做出的主要判断。同时,西方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派的经济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这部分经济学家的思想,并且这种思想直接主导了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路。

 如果用更富长远的战略眼光来抉择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在“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在日趋与西方市场经济接轨的同时,就预测到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或“金融经济危机的可能,并进而采取谨慎和科学的预设,提出必要的富有战略性“应对策略”,并根据中国的实际稳步推进经济社会的各方面改革,那么这次肇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风暴”自然就在主导中国市场经济走向和发展的经济战略家们的预料和掌控之中,中国的经济金融市场就不会遭到如此突然巨大的冲击。

 笔者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来自东南亚的那场“金融风暴”之所以没有给中国的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那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实质性地进入世界资本市场的轨道,中国原来的强大的计划经济惯性还没有完全消逝,因而使中国应对来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的“软着陆”策略得以成功实现。按照正常思维,来自东南亚的那次“金融危机风暴”本应该是正在进入市场经济社会的中国的一个必须接受的“经验教训”和“反思警示”。但是,很遗憾,左右中国市场经济走向的那些权威经济学家对此根本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更没有吸取经验和教训!更为严重的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日趋深化的大势面前,这些经济学家非但没有制定出应对可能来自西方经济世界的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预案”,反而变本加厉地一再鼓吹加快与西方资本市场经济接轨、融合的速度和进程。这种眼界上的“短视”和思想上的“激进”直接造成了目前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上的许多“预想不到”和不该出现的“严重困境”。笔者强调,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的经济改革完全听信了那部分持有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思想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只注意打入国外资本市场,忽视国内市场的开发、建设和完善,这种“一概外向”的“武断”和“片面”认识和做法,直接地造成了中国经济社会目前的“窘况”。

 世界经济“一体化”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这个“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从目前来看也必然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为主导的“一体化”。中国必须也只能融入到这个“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中国的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但是,这个“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既然依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那它就必然潜藏着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可能。在进入新三十年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

 “凡事预则立,不欲则废”;“未雨先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些源自于我们中国的的“传统思维”方式,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是适用的,而且应该是必要的,尤其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更要具备这样的思维品质。缺少辩证思维,忽视用矛盾的观点解决矛盾的做法,只顾眼前利益的获得而不顾长远利益的得失……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一定得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具有较之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多地趋利避害的优越性。因此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更要尊重和具有这样的思维品质,在这一点上对市场经济的宏观决策者来说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已经注意到,中央主要领导近一年来反复要求各省市主要领导要具有科学的决断素质,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有辩证思维等等,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引起了注意,剩下来的就是“怎样做”的问题了。

 二、尊重规律,做好有效防范和应对工作

 马克思最伟大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因此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是“自由经济”占主导地位,因此这种市场经济必然地要蕴含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事实。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已经进入了以“金融资本垄断”为主要特点的新阶段,但是马克思揭示的这个规律性的“客观存在”的理论并没有过时。只有那些完全迷信于西方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派的思想的“短视”的“经济学家”才会否认马克思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这种规律性揭示的真理性。

 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命题,并相信只有通过科学社会主义才能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的大规模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清楚地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支配其经济运行的这个“自由经济”必然要孕育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客观必然,因此才有勇气和信心从宏观上明确了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市场经济的“法则”,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原理。

 在中国,随着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被淡出经济舞台,很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这种科学揭示,在猛烈批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头拱向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怀抱。其实,这种认识和做法本身就不是辩证思维使然,完全是一种偏激,绝不是一种科学地看待中国经济和西方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观念。当前,中共中央明确要转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这种战略抉择无疑是正确的,是高瞻的!对中国的各级各类的落实这个伟大战略的党政“执行者”来说,要想成功地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这种改变,首先必须排除这种狭隘、机械、僵化和偏激的“思维惯性”的干扰。笔者强调,建立科学的指导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思维方式”必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步进行,甚至要超前进行。

 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将中共中央这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的“战术”,并科学有效地落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实处”,关键就得看中国各级党政领导者们的“思维”是否已经转移到这个认识“轨道”上,并且这种“转移”并不仅仅体现在“执行力”的“大与小”、“强与弱”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建立适应这样“转移”的“思维方式”,要建立适应这个转移的科学的、创新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必须是灵活、辩证、科学和极富创新品质的!而不是那种呆板、机械、片面、主观、僵化和迷信的!如果我们的各级党政领导在这一点上做不到位,那么在世界经济日趋走向“一体化”的今天,则肯定不能完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肯定不能适应的经济社会新变革形势的发展需要,更谈不上做到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指导和引领当前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富前瞻性地做好可能出现的“周期性”的各样“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三、完善市场,做好科学统筹和协调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加快”的论断科学而实际,是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可贵的思想成果,是实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未来中国经济社会能否在发展上走在世界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前头,关键就看这个“八个加快”能否真正地做到位、做锝好,中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建立和不断走向完善也必须看这“八个加快”能否落实得科学有效。

 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当讲“加快”,讲“刻不容缓”,讲“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的时候,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发展头脑,更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更要冷静、沉着,绝不能急燥冒进、急于求成,更要从长计议、稳步地推进这场必将影响和决定未来中国经济社会走向和进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强调的“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基本立足点,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率先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取得的成绩受到国内外高度认同”;强调的“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脱离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单纯靠投资拉动、规模扩张、资源推动,发展低端产业,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既然资源禀赋不可改变,发展阶段不可逾越,就必须靠转变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等等,既是对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对以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简明总结与深刻反思。因此,在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兼顾、统筹和协调,这是确保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秩序建设的关键性工程;尤其做好国内市场的开发、完善和各方面的防患于未然的工作,这是应对未来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大而严峻问题的保证,是直接关乎到中国经济社会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有机地兼顾起来、协调起来、结合起来,这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科学思路,也是必须要做好、做稳的工作。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之‘危’,也是科学发展之‘机’”,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像以往那样单纯地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中国经济的片面性、不可靠性和危险性,清醒地认识到了只有将国内外两个市场科学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不断胜利的局面,其中的一个关键性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首创的“根据地思想”和“大后方思想”使然。当今中国注意到了要将国内外两个市场兼顾起来,尤其重视国内市场的建设与完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这种“根据地思想”和“大后方思想”的最好体现。有了国内市场这个“大后方”,中国经济在向世界经济市场纵深挺进的过程中才能有牢固的根基,可靠的依据,才能临危不惧、进退自如。因此,做好国内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这是成功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而创造性地开发好和完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市场,创造性地完成农村城市化建设工程,这又是保证扩大内需,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现实的责任和艰巨任务。所谓的完善市场和做好兼顾、统筹和协调工作,其着落点正体现于此。这是一个关乎中国今后经济社会能否获得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创新理论,做好科学总结和提炼工作

 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科学的总结和经验的提升工作。中国又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三十年”。这又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新变革需要新思想、新理论的引领,没有新思想、新理论指导的社会变革是不可能取得应有效果的。理论的创新在新社会变革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中共中央强调,在这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各级党政领导要有统领全局观念,要有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首先就应该体现在:要将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每一位各级党政领导者的思维实事求是于这场伟大的变革之中,要牢牢地体现在指导和引领这场伟大经济社会变革的理论创新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之所以能取得伟大胜利和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其前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有了自己的一整套完备、成熟和极富创新体系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思想,并且这种理论和思想又不是随心所欲舶来的“洋教条”,而是实事求是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客观实际的思想、观点和做法。

 要想在世界经济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这场深刻变革的使命,就必须产生更多的有中国气派的新理论、新思想,就必须要造就一批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变革发展需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各级党政领导都要有这样的意识和精神。善于总结、精于求真、勇于创新,这是在中国经济社会新变革形势下对各级党政领导的基本要求。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汲取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抽象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各种智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说,引领经济社会的变革,必须尊重经济社会变革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想象力。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八个加快”一个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想象力、原创力、实践力。因此,引领经济社会的变革,必须尊重经济社会变革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无限的想象力、原创力、实践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尊重社会变革主体的这种“主体力”,社会变革的“领导主体”才能进行科学的总结,才能做到理论的创新,否则,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结束语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无疑是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新创举、新飞跃,是实践上的一个新的“刻不容缓的战略抉择”!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三十年”的伟大征程已经启步。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相信,只要上下同心,团结一致,认真总结,科学规划,励精图治,务实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这个刻不容缓的战略抉择所赋予的各样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广!20100214

 

【本文是笔者在2010年初撰写的一篇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讨论文章。其中部分内容为配合笔者撰写的《吴敬琏先生<论中国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中几个观点的质疑》文章而在“求是论坛”里发布过。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和笔者撰写的《高尚全先生<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长期滞后>文章的质疑》(2010.03.15)文章中的观点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贾根良博导在其撰写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评》(《山东经济》2011年第2期》)文章引用过。现发表在这里,以期与感兴趣这方面问题讨论的博友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有什么区别?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十一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运动和市场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
14年高考历史:考前必背必懂的36个历史规律(高分利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