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晓月清风】田建松║帝都之行——记与几位红学老师的短暂相聚

帝都之行——记与几位红学老师的短暂相聚

孔圣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这懒得出奇的人,不爱山,不爱水,也算不仁不智了。我不爱旅游,懒是一方面,更多的怀有一种恐惧心理。很多景点,网上图片美轮美奂,亲眼所见反而不过如此,难免怅然若失,空余美被打碎的遗憾。

与刘老师网络相识已十几年,她每每怀有恨未相逢的遗憾,我则以相知何必曾相识搪塞。与景点一样,人在网上网下的表现可以有很大的差别,网络上口若悬河的人,现实中有可能内向、孤僻,不善言谈,与其有见面不如闻名的遗憾,不如不见。

近半年,刘老师常有青春易逝的感慨,每每感叹:再不见面都老了!也是!“人过三十天过午”,何况是已过不惑之年,按理已是正午偏西了。非要等到七老八十、日暮西山再相见吗?!恰逢刘老师荣任红楼梦学会理事,要进京开会;而于我帮助良多的卜老师也在北京,正好一偿拜访卜老师的夙愿。于是相约北京一会。


有刘老师指导,虽然首次坐高铁、地铁,一切还算顺利。敲响刘老师的房门,没有想象中的忐忑,就像老朋友一样闲聊。其实本就是老朋友,对彼此有很深的了解,只是未曾谋面罢了。

与卜老师的见面相当突兀,就像一篇论文,没有论证,直奔主题。在宾馆的餐厅,我正跟着刘老师漫无目的地瞎逛,随着一声问候,伸过来一只大手,我忙不迭地回应,一只温热的大手就抓住了我的手,和他的笑容一样暖。略做寒暄,我们便分别入座。吃饭期间,他又找到我们,邀请我们饭后去他的房间闲谈。卜老师和同事负责本次会议的筹办和协调,操心的事必然不少。我们知道,他下午还要开会,这两天他忙的焦头烂额,中午难得有时间休息,于是就以大家中午都要休息为由婉拒了。

入帝都不旅游,恰如见红包不点,总感觉错失一个亿。来之前就和刘老师约好,第二天上午共游恭王府。在红学界,一直就有恭王府是贾府原型的说法,再加上《红楼梦学刊》编辑部曾经在此办公,对于痴迷《红楼梦》的我们来说,自然有特殊的吸引力。同是红迷,身居帝都的李老师,自告奋勇要为我们做导游,当然求之不得。李老师北人南相,长的白白净净,颇具儒雅之风,且学识渊博,讲解起来滔滔不绝。对于古建筑,我知之甚少,如今与恭王府初次见面,自然是它不了解我,我不了解它。即便是心下有所感叹,也不过是虚泛的“真大”,“真高”——因为不解,所以寡淡。而李老师的解说就像注入灵魂一样,让这些呆板的建筑瞬间鲜活起来。景点固然以色招人,但人文才是景点的灵魂所在。正如“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而人文的加持,则使景点有质的提升,并葆有长久的生命力。有多少人游恭王府,不就是因为它是贾府原型的传说吗?

游赏完毕,时近中午,李老师提议要尽地主之谊。我们找了个小饭馆,边聊边等风尘仆仆赶过来的肖老师。

肖老师来北京可谓临时起意。听闻刘老师要去北京,且与红友共游恭王府,远居深圳的肖老师,改变预定旅程,仓促请假、订票,坐了一列绿皮火车,晃晃悠悠,历时一天一夜方才到达北京。我们不禁诧异,本就时间紧迫,为什么不坐高铁,偏偏去坐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听了肖老师的解释,我们才知道,他来自山区,从未好好的欣赏过平原,故而不辞辛苦,舍快取慢,只是为了饱览平原的辽阔。让人心中不免感叹,这才是懂旅游的人,可以为了风光放慢自己的脚步,而不是紧赶慢赶的走马观花。观其着装和面貌,风尘感十足,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总是将一只脚踏在旅游之路的人。果不其然,饭后一起游览后海,不论是微波皴皱的白塔,还是邻水梳妆的嫩柳,抑或拱背而卧的小桥……都能激起他拍照的兴趣。他可以把自己别在栏杆上,极致伸展肢体,只是为了找寻他所期望的角度;也可以让刘老师在月洞门前溜达了十数趟,只为找寻那种唯美的感觉。

我一向认为,旅者必须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豁达的心态,要善于审美,而非习惯挑剔。存有挑剔之心,不适合旅游。美之为美,因人而彰。正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能于平淡中捕捉景点之美,恰恰反衬出了你的审美情趣。美是相互成就的。人与人相处亦如此。

这次还见到了十二中的杨老师,通过两次接触,能够感觉到,她不仅学识超人,还是一位情商极高,细心周到的人。她用一捧鲜花为刘老师洗尘,还和我谈起了之前我在学刊公众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那文章,我自己都羞于提及,她竟然记得,我除了惊讶便是满满的佩服。更令人佩服的是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通过灵活的教学,让面临高考的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之余,不仅通读《红楼梦》,还能将自己的心得凝练成文,发表在《红楼梦学刊》公众号上,写的有模有样,让人不禁感叹后生可畏,而这些都与名师的教导息息相关。

还有一位老师,一顿饭后被我整抑郁了,不解的问卜老师,那位怎么回事啊?不言不语,对于敬酒,不主动,不拒绝,杯来则应,杯去不留。卜老师为我解围,说我慢热。他很了解我。如果说交往是台火炉,人是绕圈而烤的馒头,别人都烤的金黄了,我刚有点温乎劲儿。别人是馒头,我是石头,我热的慢,但热的长久。

最后一天,相约去的卜老师的办公室。相较于参观景点,我对《红楼梦学刊》编辑部更感兴趣。这里是每个红迷向往的地方,也是《红楼梦》研究者的梦想殿堂,有多少人穷尽一生精力,也难以在学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编辑部并不是很大,有几张办公桌,还有几个大柜子。目力所及,全是书——柜子里理所当然的睡着的是它们,桌子上趴着的也是它们,椅子上靠着的还是它们,墙角挤着的都是它们,厚的薄的,新的旧的……它们随时准备着要为编辑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是知识。后来,连我的旅行包里都是它们,这要谢谢卜老师的馈赠。

精神食粮虽好,也不能当饭吃。我们又去解决了物质食粮。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吃。卜老师善谈,可庄可谐。前两次聚餐,他都是谈笑风生,颇有曹公“触境生春”“令人终日不倦”之风范。与以往不同,今天只有三个人,他谈起了如何架构文章。以“好了歌”为例,从第一层一直讲到第六层。这只是临时起意的闲谈,卜老师由表及里,层层剥笋之下,将“好了歌”分析的头头是道,逻辑之清晰,思维之缜密,让人拍案叫绝。要知道,这只是随口一说,却比很多人绞尽脑汁,咬破笔头写出来的还要层次分明。

我是听傻了,只剩下频频点头的份,刘老师早就拿出手机,一字不漏的录了下来,以便回家抄录下来,慢慢品味学习。要不怎么说人不但要好学,还要会学呢!

此次北京之行,所见之人,都是因为《红楼梦》而结缘。茫茫人海之中,纵然山南海北,相隔万里,也能相知相惜。有时不得不感叹,缘,真是妙不可言。

北京以后还要常来,不为“仁智”,只为那份友情。



作者 | 田建松:笔名晓月清风,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编辑 | 落笔升蝶:资深痴红品红人。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作者其他作品:

【晓月清风】从《红楼梦》的地理命名看作者的匠心构思

【晓月清风】袭人之劝

【晓月清风】王熙凤在秦可卿葬礼上的行为分析

【晓月清风】浅谈“一半里”

【晓月清风】与子共读《红楼梦全本导读》

【晓月清风】施  舍

欢 迎 来 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研究所喜入不惑之年
刘晓江:《明义题红诗研究》
我的石缘、诗缘与红楼缘
卜喜逢和他的《红楼梦中的神话》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胡晴:《红楼梦》中“芥豆之微光”
陌上尘闲读红楼梦之研红学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