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鄱阳专栏】 毕爱心丨故乡情结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者:毕爱心  

摄影:王忠华 

版式设计:湛蓝

主播:眉如远山





鄱阳

故乡情结

故乡情结

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在哪?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何处山水甲天下,独我乡情留人间。”

故乡,是最温暖的地方,更是在外游子思念与牵挂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座落在鄱阳湖畔,三面环水,面朝韩山。虽然偏僻,但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村子不大,只有三四百人口,分东西两边,每边都有一条麻石条小巷,从村头一直延伸至村尾,也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场所。一到夏天,巷子里风很大,很凉爽,三五个大人摇着蒲扇,围坐在一起纳凉,聊天。小孩子就在一边玩石子,跳皮筋,“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童年的歌谣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在小巷的边上各有一老屋,相传年代久远,很大,很气派,很久以前都是大财主的居所。房子有三个天井,两大一小,小的在后堂。正梁的立柱很粗,三个大人合围才能抱得过来,窗户全是木雕的花板,上面刻有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很是精美。解放后,房子分给了六户贫下中农。八几年的时候,时常有收购老屋组件的商人游荡在村头巷尾,花板的价格很好,一块能卖一二千块钱。那时物资匮乏,乡亲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花板也就基本上被卖光了,很可惜,房子也被拆得七零八落!

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老屋也逐渐褪去了它们往日的光环。

毕竟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几年,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舍,乡亲们的一笑一颦,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些童年的影像还经常出现我的梦里,比如:牛拉人推的石碾、扇米、扇糠的手摇风车,还有那脚一踩就咿呀呀响的水车。愿这些记忆能驻扎在我的心里久一些,更久一些……          

春天,韩山上的杜鹃花竞相开放,漫山遍野,像一片片火烧云。山脚下的油菜花黄灿灿一片,山上,山下,交相辉映,胜似人间仙境。四里八乡的游人都慕景而来,流连忘返,走时还不忘摘一两把带回家。

初中时,每到这个季节,老师都会带我们来这里春游,一是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最主要的还是让我们缅怀先烈,给我们讲烈士墓的来历,以及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还说杜鹃花是用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      

烈士墓在韩山的最高峰,老师把我们分成三个队,每队发一面红旗,从三个不同方向,向韩山的最高峰进发,看哪一队最先把红旗插到烈士墓前,那一队就算胜利。同学们个个就像烈士们当年夺顶一样,激情澎湃,奋勇当先!

在烈士们的墓碑前,我们都怀着一颗颗崇敬的心,向英雄们敬献自己用杜鹃花编制的花环,以表我们的哀思!愿青山常绿,英雄永存!

夏天,湖水微涨,坐在村口的小石桥上可以洗脚,任小鱼小虾亲吻我的小脚丫,别提多惬意了!但洪水来袭时还是让人受不了。比如九八年,小村处于一片汪洋,就像一座孤岛,与外界完全隔断,出入很是不便,全靠自制的木筏与禾斛(一种木制的打谷子的农具)摆渡。

记得那时回娘家,哥哥就是用竹竿撑着禾斛到邻村来接我的。由于动作不熟练,禾斛总在原地打转,左右摇晃,我坐在禾斛的一角,双手使劲抓住两边的栏板,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旱鸭子落水――咣当”,哥哥看我紧张的样子,安慰我说:“放心,不会翻的。”就这样一里多的路程用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到。一进院子,只见到处摆满了家具物什,堂屋里也放满了竹床与搭好的木板。我家地势最高,自然成了乡亲们的临时避难所。地势低的人家,房子差不多被洪水漫过了屋顶,房梁上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蛇,很是恐怖。

叔叔家就在稍高一点的地方,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浮在水面的床上,爸爸急得直跺脚,一个劲地埋怨叔叔睡得太死,水进了家门都不知道,想想都后怕,幸好有惊无险。

即便如此,我可爱的乡亲还是有说有笑,坦然地面对眼前的一切。

也是因为九八年的洪水,彻底改变了乡亲们的命运。温家宝总理亲临我的家乡,了解民生疾苦,为我们带来了褔音――移民建镇。也就是现在的珠北镇。现如今,受党的恩泽,我们镇有宽阔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漂亮楼房,每个乡亲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我最喜欢秋天的满眼金黄,粒粒稻香扑鼻,丰收的喜悦落在爸爸的眉梢,扬在妈妈的嘴角。最主要还是我们能吃饱饭,不会饿肚子。

我们村的田地不多,每个人口只有四五分的面积,那时都是靠天吃饭,如果风调雨顺,还能勉强维持温饱,若赶上洪水泛滥,有的人家基本上颗粒无收。四玲大伯的顺口溜说:“谷子多又多,挑得狠命波,谷子少又少,挑得两边倒。”最能体现当时收割时的心情了(波是方言,指跑的意思)。

冬天小村庄的雪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早晨起来,我的同龄人都在堆雪人,打雪仗,我是家里的老大,要帮弟弟妹妹做早饭,因为力气小,不愿从井里提水,就用铝锅在后院盛雪,然后化雪洗碗,煮粥,呵呵!吃起来还觉得特别香呢!还有雪后屋檐下的一根根冰柱,在阳光下晶莹剔透,用竹竿敲一根下来,放嘴里一咬,那种嘎嘣脆的感觉很爽,哪管小手被冻得通红,牙齿好像要冻掉,还乐此不疲。

家乡的那一抹白,已溶入了我的血液,植入了我的骨髓,就像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一颗颗纯朴的心灵,无法从我的生命里剥离。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远离喧嚣,与世无争,恬淡自然。

我的父辈们,没读过多少书,缺少文化,但他们对子女的培养一点也不含糊,哪怕生活再苦再累,也会尽力培养,要知道,在那个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的年代,想送出一个寒门学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但这些都要感恩于我们德高望重的毕厚坤老师,他只要发现有读书的好苗子,就会上门鼓励孩子,开导家长,叫他们一齐努力:“只有好好读书,学好文化,才能走出大山,享受外面世界的精彩。”如果遇到实在困难的人家,他不仅出力,还出钱资助。我们村的人基本上都受过他的恩惠。

记得我读高一时,就在他任教的学校――珠湖中学,那时我正处在青春期,每次来例假都痛经,很严重的那种,因为离家比较远,吃中药不是很方便,妈妈就把药放在厚老师那里,叫他帮忙煎药。所以每月这个时候,厚老师就用小碳炉把药煎好,倒好,凉到不烫时喊我去喝,喝完之后还会给我一块糖止苦。那时年轻,懵懵懂懂,不知人情世故,现在每每想起,不禁时常泪湿眼眶。他不但是我的老师,更像父亲,让我终生难忘!

为了热爱的教育事业,他一生兢兢业业,从不懈怠。在他的促动下,我们村走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学子。

“修广厦万间不如修身,种花树千棵不如种德”,横批:“厚德载物”。这是他家大门上的对联,对联年年换新,内容岁岁不变。他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朴素简单,但很注重内心修为的人。他老人家虽然离开我们很多年,但他的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我们勇敢前行!

走在宽广平整的马路上,依然会想起曾经那条弯曲的泥巴小路。每到清明时节,都会去那里走走,看看,曾经的小村庄,杂草丛生,已经没有了路。想挤进去找找原来的家,再怎么努力寻找,也找不回曾经的样子,只有爷爷的坟头还立在村后的山包上,静静地守望着那一方圣土,守护着我们曾经的家!

曾经的一切已成过往,无法追回,但那些温馨的记忆却刻骨铭心,躺在温暖的乡思里,静听岁月与时光的对话……

作者简介:

毕爱心,笔名心愿。江西上饶鄱阳人,喜爱京剧、旅游及美食。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活。

摄影:王忠华,鄱阳本土摄影师,江西省爱鸟协会常务理事,江西天强尼克尔铭家俱乐部讲师,县摄协副主席,旅游协、书协、美协副秘书长,专注拍摄家乡美景,用心发现家乡之美,近百幅反映鄱阳家乡风土人情、美丽生态家园的摄影作品在国家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奖!

主播简介:

眉如远山:在童真世界尽享工作的乐趣,闲暇时,读几段小文,弹几首曲子,用声音传递情感,在旋律中感悟生命的欢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土情结
古蔺7.27洪灾亲历:爸爸为什么不来救我们?
【人间真情】王文娟 | 我的家乡受灾了(外一首)
80年叶剑英重回故乡,看到母亲坟墓过于简陋:就保持现在这样就好
黄桥许家(91)
写在春节即将之际《乡愁情结》组诗 流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