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日专栏(第99期) | 崔加荣 | 原乡地域是文学的根系所在

原乡地域是文学的根系所在

    ——读张中信系列短篇小说《红尘书》

文:崔加荣 / 图源:堆糖


我出生在河南的豫东平原,也是在那里长大,我的童年记忆是从文革结束后开始的。有一年公社里举行万元户游行,奶奶到大队部剪纸做大红花,我们学生就排着队到马路边列队欢迎,万元户们身披大红花,站在绿色的大卡车里从我们面前经过,我们就振臂高呼欢迎万元户。

村里的剃头匠叫老岳,五十岁上下,常年给自己刮一个贼亮的光头,挑着剃头挑子,每月的初五准时出现在我们村子,遇到穿开裆裤的小男孩,总少不了用手指弹一下人家的小鸡鸡。

这些最具地域和时代特征的场景和人物,构成了我人生中最初始、最深刻的原乡地域记忆。我在文学创作中,也不止一次融入了这种原乡地域印痕。

读了张中信的短篇小说集《红尘书》,再回头翻阅一下自己的文章,我突然发现自己对这种地域性的文化识别忽略得太要紧。这也造成了我的一些作品出现漂浮感,缺乏根系。

张中信自幼生活在四川大巴山区,复杂的地形构造和丰富的山水资源,孕育了大巴山地区的人文结构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存在于不同村庄、不同阶层乃至不同的时代。但是,从全国乃至世界的视野看,大巴山地区的传统性、方言性、民间性的地域文化,又令其有着独特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隐身于过去的或者现代的、真实的或者传说的人物和事件之中,成为巴蜀文化的另外一个地标性构件。相对于变脸、川菜和三国文化,这种地域文化构件是隐性或者半隐性的,是体征庞大却又碎片化的。它并未被人系统地挖掘和巩固,它隐身于大山、村庄、市井以及古宅旧书之中,像山里的野葛根一样粗放地生存,普通的茎蔓和枝叶并不起眼,但是深藏在地下的根茎却是膨大的,多汁多芡的,极具营养价值的。但是受到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残酷排挤和蚕食,这种粗放式存在的自生自灭式的民间地域文化传统正面临着消亡或者被消亡的危险,这种危险随着一代人的逝去和传统村镇的消失而日益增大。

张中信的《红尘书》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环境下面世的。

作为作者的故乡,大巴山丰富的地域文化为他提供了庞大的根系滋养,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物、精神和灵感来源,也为作品打造了显著的原乡地域标示,这种标示就像大巴山成为地区的脊梁一样,成为了张中信作品的精神和文化骨架,一直贯穿全书所有作品和人物。

这种原乡地域文化印痕,和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商州、阿来的西藏、王安忆的上海弄堂一样,构成了作者和作品的精神和文化根系。这个根系由许多隐性分支组成,包含了童年记忆、乡愁感情、民族融合、方言特性和民俗文化体系。

《红尘书》将这种根系所依附的事件、人物、风俗民情和地理场所一件一件地梳理出来,通过走出大山后对大巴山传统地域文化的更高层面的思考,用较长的时代经线和饱满的文化语言维度,还原了大巴山经历的社会变迁、风俗民情、传奇人物和生活场景,从而令更多的人清晰、准确而又鲜活地了解了大巴山的人文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除了给人们文学艺术的美感享受外,还增加了对巴蜀文化特别是民间通俗文化的认识饱和度。

作者通过《红尘书》这个大舞台,把大巴山、河谷、野茶灞、板板桥、村庄、乡间小路等地理标志物摆出来,形成地理布局,又把板娘子、哑巴、严干部等代表人物依次引出场,各自带着自己的故事、台词以及把式,演绎一场又一场属于大巴山特有的民间大戏。每读一篇,仿佛都能听到铿锵的锣鼓声和此起彼伏的呐喊声。

这种紧贴原乡地面,坚守地域特色的写作,源自作者心中对故乡和底层民众的大爱,这种大爱不因生活环境的迁徙而改变,也不因物质条件和自身名气的提高而减弱。作者对地理意义上的地域和文化意义上的地域因素,持有高度的敏感度和思考经验,这是一个好的作家应该具备的利器,这种本土因素的敏感度和思考惯性,对书写对象的深度挖掘和剖析都是必要的,有决定意义的。

这本书是作者对原乡地域文化记忆的还原,也是对大巴山的地域文化的挖掘,这些作品会因独特的原乡韵味和显著的地域标志而显现更强的可读性、生命力和历史价值,更加经得起时代和文化嬗变的考量。

在当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环境瞬间置换、人的心理动态嬗变态势凸显的时代,地域性叙述、本土化语言,有助于抵消写作的时间进化因素和生活环境因素对文学创作的潜移默化和由外至内的和平演变。在城市化和物质化意识越来越具有压倒性话语权的人文环境下,保持这种较深的地域生命体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文学作品的同质化和空心化。

我想,比起作品本身的语言技巧和文学意义,这种回归大地的根系挖潜性叙述方向,是张中信的《红尘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思考。

当然,也需要谨防地域化写作给作者和作品本身带来的思维束缚和抗拒作用,谨防把地域化写作变成仅有的个体生命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理想王国,并以此来“逃离”和“对抗”时代的发展进步。

                                       2019年11月18日

于惠州           

作者简介

崔加荣,男,1973年出生于河南省沈丘县,现居住惠州。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园洲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微小说》杂志执行主编,在《中国文艺家》《神州》《奔流》《西南商报》《华西都市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上百篇,著有小说集《又见槐花开》和诗集《花开四季》、《在路上》等。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鲁晚报:乡戏与乡愁
【诗歌阅读】《独立》精选33:地域诗歌写作小辞典◆ 发 星
乡村旅游规划新理论
深度触摸历史 使“原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_张祖立_大连新闻_天健网
城·旅游第二届农耕文化旅游节将于明日开幕!趣味耍事嗨起来!
1949年后的称帝的皇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