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蜀之地 | 田向文:神童伦文叙
 

【巴蜀之地】

文:田向文

图源:堆糖

“井底开花蝴蝶闻香难以采,粉墙画果老猴想吃枉心思。”这是一幅颇有讽刺色彩,却又通俗易懂,还有一定哲理的对联。是讽刺那些高估自己,异想天开,不按实际办事的人,可谓一刀见血,讽人如麻。读来是满满的杂文味。

写作这幅对联的是明朝的伦文叙。伦文叙是广东南海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但他却是家穷志不穷,他的故事自然是逆境成材满满的正能量。

伦文叙幼时就有“神童”“急才”“鬼才”之称。伦文叙出生时有异相,头颅周长2尺,被人戏称为“大头仔”。(“大头仔”是个中性词,褒贬之义兼有,这要看说话人的口气而言。)伦文叙小时候家里很穷,常态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父亲伦显为了养家糊口,当过农民,打过小工,但都是入不敷出。后来只好以渡船为生,虽然相对来说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但还是只能勉强维持一家大小的生活。由于贫穷,伦显无力送伦文叙进入私塾读书,但贫穷却没有屏蔽伦显的眼光。伦显懂的知识的重要性,在伦文叙两三岁时,就在劳动之余,用心的教他写字、读书,背唐诗、宋词。现在的孩子两三岁读的是幼儿园小班,有写字、读书、算术,背唐诗与宋词的应该是很少的,对比看来伦显的家教模式起点是蛮高的。有付出,就有回报。伦显的教育模式很成功。通过一年的学习,伦文叙就能流利地背出数十首词,并练就了一手漂亮的好字,同时还养成了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这是伦文叙在父亲伦显的教育下,练就的勤学好问的童子功,为日后高中状元打下了坚实深厚的根基。伦文叙对三个儿子的教育模式也是继承了父亲的教育模式,这是后话。伦文叙七岁时,父亲伦显肚子里的那点才学,已经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于是他就常常到村内的一间私塾门外偷听。(孔乙己有“偷书不算贼”之说,不知鲁迅先生是不是从伦文叙这里化用而来的,待考。)塾师先生看到小小年纪的伦文叙有如此执着的好学精神,是备受感动,就让他做了插班生,还破例地免收他的学杂费。因为聪慧好学,伦文叙八九岁时,就能写诗作文了,尤其是擅长对联的写作,每次考试都是必列前茅。后来,私塾先生因年纪已老,身体渐衰,病患常袭,就去世了,伦文叙因而就缀学了。缀学后,伦文叙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一面卖菜补贴家用,一面潜心钻研经典。可谓是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缀学不失学的典范。

伦文叙擅长对联,发展丰富了对联的创作艺术。中国的对联始于偶文,具有音律的节奏感。中国的对联虽然在唐朝就开始兴盛,但直至清朝与民国才达到顶峰,并成为与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相提并论的文体。伦文叙就是创作对联的佼佼者。伦文叙在对联上的创作成就是植根于广府文化的生活圈子,有着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谁不说俺的家乡好。广东古有南蛮之地之称,生存环境恶劣,民风教化相比于中原地区也是落后的。但伦文叙是个有才并不妄自菲薄的才子,从他创作的对联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文化源地并不看轻,而是要为此偏颇之处正名。伦文叙创作的对联不但发挥了对联应有的魅力,而且极大的扩展了对联的艺术之美,同时还具有根植于粤语的特色——语言“白话化”。“木马无头三只脚,画龙有睛半边身。”“无礼书生屈膝露出周鉴二,有情学院低头睇见祖宗三。”二联中的“三只”“睇见”就是粤语特色词,读来却是朗朗上口。“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作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大众喜爱的作品,就是要扎根于群众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就像是空中建造楼阁,那是不贴实际的,创作采风就是这个道理。伦文叙的对联创作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一地文化之盛,可从科举人才多少来推定。广东历代状元有9人,佛山5人,其中伦文叙的故事是代代相传,长盛不衰。

题联西禅寺。伦文叙少年时,迫于家庭贫困,不到十岁就帮父母种菜卖菜。土里刨食的活计,在农村长大的人都懂得,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点滴亦入土。辛苦一年到头来还要饿肚皮是常态,前心贴后背的滋味可不好受。种菜卖菜的艰辛并没有压垮伦文叙求知好学的志向,他是白天参加劳动,晚上苦读诗书。说是有一次,伦文叙用扁担挑了菜去西禅寺卖。寺里做饭的僧人知道伦文叙擅长吟诗作对,便故意说:“你的菜,我全要了,不过,不过……”伦文叙一看僧人买菜都卖关子,就问:“不过什么?你说出来,我能办到就一定答应你。”僧人见伦文叙如此爽快,就说道:“看你小小年纪,说话却颇有君子风度,我也就直说了。不是我想为难你,你也看到敝寺新建的面贤殿缺一副对联,你就给对一副吧,对联要恰合一百的数目。你要是对的好,我就高价买你的菜,对的不好,这菜就不要了。”伦文叙不愧是伦文叙,他请僧人取来纸笔,稍作沉思,就刷刷地写就一副对联。僧人过来一看,只见纸上写到: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候。墨迹未干,墨香吸人,联中的72+28刚好等于100,数目相符,内容妥贴。僧人连声夸好,竖起大拇指点赞:“神童啊!鬼才啊!急才啊!”

幸运地成为总督的帮扶对象。事情还是发生在西禅寺。有一天伦文叙在西禅寺卖完菜,收了菜钱,收了扁担箩筐准备回家,忽然听到咚咚锵锵的敲锣打鼓声,发生了什么事?好奇心使然。于是他向路人打听。路人告诉他,两广总督吴琛来寺里进香,这是寺里的僧众在敲锣打鼓的出寺门迎候。说来也是巧了,这个总督吴琛也是个才子,伦文叙是早有耳闻,只是未曾谋面,今天有了相识的机会,怎能错过。才子遇见才子,就会有好故事。伦文叙趁着寺内僧众专心张罗迎候总督吴琛的机会,悄悄地溜进大雄宝殿,藏在了神台的下面。没过多久,总督吴琛就进到大雄宝殿向佛像参拜、进香、祝祷。忽然看见神台下有个黑影在蠕动,就是一惊,以为是刺客,就大呼卫兵进来捉拿。卫兵把“刺客”捉到,一看是个八九岁的小孩,就带到吴琛面前,等候发落。吴琛看了伦文叙,虽然是骨瘦如柴,却是精神俱佳,穿的是粗布衣衫,却是干干净净。就疑惑地问伦文叙是干什么的?为何要躲在神台下面?一旁的寺中主持早已为伦文叙捏了一把汗,生怕总督大人为难伦文叙,还没等伦文叙回答总督的话,就合掌向吴琛施礼道:“此乃敝寺附近黎涌村的卖菜小童伦文叙,颇有几分文采的,这小童才思敏捷,应对如流,贫僧惯与吟作对,常常拜于下风,有‘神童’之称。想是今日听到总督大人前来进香,慌乱中才躲到了神台下面的,乃是出于无知,望大人恕罪。”这主持也是爱惜伦文叙,一番话又是夸赞他,又是为他开脱。文人相惜相敬,才子相尊相重。吴琛听主持说伦文叙有“神童”之称,心下是十分欢喜,就想着考他一番,与伦文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吴琛说:“伦文叙,你有‘神童’之称,本总督今日出一上联考你,对得好就恕你无罪,对得不好就加倍重罚。”这正中了伦文叙的那点小心思,他点点头:“请大人出题。”补叙一下吴琛,吴琛也是贫贱出身,十年寒窗方中得进士,后来才逐步升为要职,是一位实干型官员。吴琛开口就是科举之事,出的上联为:“一介寒儒,攀龙,攀凤,攀丹桂。”吴琛联闭,伦文叙张口就是下联:“三尊宝佛,坐鳌,坐象,坐莲花。”语闭,在场之人纷纷说好,吴琛更是连连鼓掌点赞。又听主持说了伦文叙年少失学,白天卖菜,夜晚苦读,深感惋惜,连连地说:“难得!难得!”于是就把伦文叙结作为帮扶对象,资助他安心地完成学业。

功成不忘乡人。伦文叙年少卖菜时,常常顾不上午饭。一家粥店的老板知道伦文叙的情况后,一怜其年幼,二惜其才华,就与伦文叙签订了长期的买菜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伦文叙每天保证供应粥店一担新鲜蔬菜,并送菜到店。自合同签订之日始,粥店老板每天都会提前把用剩的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粥内再放些姜葱等,伦文叙送菜到店之后,老板免费请他吃,当作午饭。后来伦文叙高中状元后,衣锦还乡,还特别到粥店感谢老板对自己年少时的帮助,并请老板再次煮了那种粥,美其名曰“状元及第粥”,且做成牌匾高挂在粥店的门楣之上。如今的“状元及第粥”是广东有名的传统小吃,正所谓:状元因粥而成功名,粥因状元而永传承。

伦文叙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正德五年又充经筵讲官,出语直率常带规劝讽刺,进右谕德兼翰林侍讲学士。在教育子女上,伦文叙继承了父亲伦显的“教育模式”,三个儿子都取得了进士,长子伦以谅正德丙子科以解元登第,次子伦以训正德丁丑科会元殿试第二,少子伦以诜登进士,故天下称之为“一门四进士,父子魁三元。”

后来伦文叙因病死于任上,年仅47岁。天妒英才,朝野惜之。

遗憾的是在《明史》中,竟然没有伦文叙传,实为修史者一大疏漏,而在广东佛山南海区,伦文叙的故事依然是口口相传,正应了那句:百姓的口碑是最好的丰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总督出一上联,一九岁神童巧妙对出,总督听后立即赏银资助他上学
鬼才状元伦文叙
明代一状元,小时候三次即兴对出妙联,被誉为急才
明朝历史人物——伦文叙(明朝状元)
揭秘:有哪些与伦文叙相关的故事?他对对联的故事流传至今
鬼才伦文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