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生必先养德,养德方能养生.
 

善行道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生存压力又同时增大,如何养生便成为许多人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养德”对“养生”的关系,似乎不太被重视,我国古人在这方面的智慧值得借鉴。


  只重养生而轻养德,养生是难以如愿的。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吾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此言与孔子“仁者寿”之说如出一辙。


  《论语》中提到一件事,司马牛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问:“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谓能够自我反省者就不会内疚,而没有内疚的人有什么忧虑和畏惧呢?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道德经》中的两句话:曰“德是寿之本”,又曰“寿源于德”。

  一个人的健康与长寿,看似是养生的结果,其实与精神层面的修养即养德不无干系。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的人,天天养尊处优、保健有道,也难以长寿;经常自省、心境平和、淡薄名利的人,自然会少招疾患。唐代名医孙思邈便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魏晋著名思想家嵇康在《养生论》中剖析,“服药求汗,或有弗胜;愧情一集,涣然流漓。终朝未餐,嚣然思食;曾子衔哀,七日不饥……”,说明中枢神经的作用远远大于医药,这与现代科学研究完全吻合。


  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能将血液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愉悦,缓解精神烦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


  可见,养生必先养德,养德方能养生,此乃做人的信条;对为官者而言,“常修为政之德”更是莫大的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生之基乃养德
孔子为何说“仁者寿”?养心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第十四·28》 - 经典导读 - 国学频道 - 钟鸣网 - 汇集海内外的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平...
德然养生:德全不危
孔子养生之道
人生警语----万法归宗,德道立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