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给2023届考生临场发挥建议——化学

2023年6月8日

背景:

2023年北京高考化学卷依然会体现“走大道、求大气”、“宽广融通”的命题理念,关注学科本质,给不同层次的考生充分展现能力的机会,进一步发挥高考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

2023年高考试题,将继续坚持以生活实际、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成果等真实情境为素材和线索,突出对化学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着重考查考生段时间内快速阅读、理解整合陌生信息并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考生从“解题”转变为解决问题。

2023高考化学,会继续加强对课本内容考查,如下内容是重中之重,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些内容会全部在试卷中呈现”。

1. 分类

2. 模型

3. 实验室中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

4. 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视角;

5. 预测

6. 化学实验设计

7. 变量控制

8. 认识有机化学的一般思路

9. 晶体常识

10. 图像分析

1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2. 电解质溶液中电荷守恒与元素质量守恒

13. 化学方程式中的变化与守恒

14. 电化学过程的系统思想和方法

说明:因为2021高考化学难度相对较高,同时也最大可能暴露出考生存在的不足,所以以下文章,选取2021相关数据供大家参考。

一、知己知彼,考前,再一次熟悉北京考生普遍存在的不足:

例如:

以北京卷2021第16题为载体:

本题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平衡常数计算、电化学、滴定实验等多个知识组块中的核心知识巧妙融合,先利用原电池工作原理验证反应的可逆性,再结合滴定实验定量测定离子浓度,进而计算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

考生需要深人理解平衡移动原理,运用原电池认识模型分析其工作原理,设计电化学实验装置并描述其现象;还需要深人理解滴定实验的基本原理,依据反应关系得出离子的平衡浓度,再运用“三段式”法计算平衡常数。

题目信息较多,思维容量大,设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不仅要准确调用相关知识和思路方法,还要进行跨主题内容的综合,经过较为复杂的推理才能解决问题,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由表可知,本题总体得分率为0.45,说明考生整体的表现不够理想。其中,第(2)②题考查的是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要求考生首先根据滴定实验的数据求出Ag+的平衡浓度,再列出“三段式”计算得出Fe2+和Fe3+的平衡浓度,进而求出平衡常数,对考生定量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

由表显示该小题总体得分率仅为0.04,G1—G7组考生几乎不得分,相当一部分考生直接放弃作答。对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的考生而言,运用“三段式”法计算平衡常数并不是难点,但由于本小题中Ag+ 的平衡浓度是通过滴定实验得出的,很多考生由于没有深入理解滴定实验的原理,导致思考时无从人手,加之考生在学习反应原理模块时正值疫情期间,考生在家线上学习,无法进入实验室亲身体验,这也是该小题得分率极低的原因之一。以上分析结果提醒学生在考试中应从本质上理解滴定实验的原理,能够快速确定标准液和待测液溶质之间反应的定量关系,理解指示剂的作用,提升定量分析的意识与能力。

由表显示第(3)②题总体得分率仅为0.11,全卷仅有两道小题的得分率低于该题,说明考生在该小题的作答情况同样十分不理想。实验II中的现象明确提到“固体完全溶解”,意味着Ag反应完全,反应可能未达到平衡,因而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不一定是平衡浓度,因此不能用于计算平衡常数。可逆反应的特征之一就是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于体系中,考生只要将“固体完全溶解”的实验现象与该特征进行关联即可作答,实际难度并不大。

得分率如此之低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考生没有将“固体完全溶解”的实验现象与可逆反应的特征很好地关联,缺少这一思考角度;

二是考生由于在作答前面几个小题时遇到一些障碍,缺乏信心导致放弃作答;

三是在作答时表述不准确、不规范,没有答出“反应可能未达到平衡状态”的关键点。

第(1)③题将电化学的工作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和实验操作及现象的描述巧妙融合,综合考查了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由表显示该小题总体得分率仅为0.45,G10组考生得分率仅为0.76,并不理想。

建议在考试中学生能基于实验现象证据进行分析,既要明确各个装置要素的基本作用,又要宏观微观相结合地将电极反应与宏观现象相互关联,进而从装置和原理两个维度建构完整的原电池认识模型。

二、考生要想拿高分,需要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

主动思考:考生在考试中,边审题,边思考,例如,在审题中,看到“某溶液放在空气中静置一段时间后,有沉淀产生”,那么这时候,就应该主动思考,溶液的性质,产生沉淀的因素,空气中某气体所起得作用等。

主动学习:高考中,面对陌生情境,及相关陌生理论、方式的类型题,大家需要现学现用。将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掌握的内容结合起来,然后再综合解题。

提示:在审题的时候,读多少,思考多少(用多少)。

例如:

面对这样的题,题干中信息“反应物有剩余”,那么考生就应该主动思考:为什么反应物会有剩余,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是什么?

此外,弄清“结论和方案”之间的逻辑关系,是2021届考生的“弱点”。 

第(3)题考查的是将实验结论与实验方案相互关联的能力,考生需要深入分析实验(1)中的结论:“c(Mn2+)升高,MnO2氧化性减弱”,明确MnO2是氧化剂,Mn2+是还原产物,由此概括出“增大还原产物的浓度,氧化剂的氧化性减弱”的一般结论,进而再推论出“降低还原产物的浓度,氧化剂的氧化性增强”,结合“Br2对应的还原产物为Br—这一基本知识,选择能与Br反应从而降低其浓度的试剂。该小题的思维容量大,推理路径长,需要考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大胆推论,创造性的整合已有知识和题目信息才能很好地作答。

三、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依然是重中之重。

思维品质: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

为此,面对任何一道化学题:

深刻性:通过审题,深刻的了解本题围绕的中心,例如探索某物质的性质,需要考生深刻把握,什么物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探索的方式、原理、科学性等内容。

灵活性:需要考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材料中提供的内容灵活运用起来,灵活运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析与解决问题服务。

独创性:设问是否独创,考查学生哪些具体能力?方式是否独创,体现哪些优点等;

……

系统性:无论实验题还是推断题,都涉及到一个“系统”,目的、开始、过程变化、结果、评价等。

例如:

上述这个例题就是一个“工艺流程系统”。

新高考对开放性命题的要求:

思维灵活,包括思维起点灵活和思维过程灵活。

起点灵活:指能从不用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灵活:指能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进行切换。

感悟:考前这一天时间,考生可以某份高质量试卷为载体,研究多种方式解题,普通的、优化的方式有哪些,应该还来得及。

四、抓住本质:

高考中,会出现众多“陌生情境”的材料。

例如:

协同电池,大家看到“电池”两个字,要紧紧抓住它的本质——电池,电池肯定有正负极,还有工作原理,把这些明确了,答题就容易了:

五、清晰化是要求也是能力:

面对化学卷,考生不一定要按照试题的题号顺序答题,因为,考生拿到化学卷,不一定处于最佳的考试状态,当一些考生没有处于最佳考试状态的时候,答题的时间很难做到全面思考,为此,考生可以先做有明确思路,并且保证绝对正确的题,然后随着渐渐进入更佳状态,去答一些更复杂的题。

六、解答题,直接考查考生化学解释的能力:

衡量的标准:

  • 标准一:用化学学科语言描述

  • 标准二:准确、全面

特别面对新情境下的创新题,考生往往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类型有解释现象和解释原因:

考生要想做到全面、准确的解释,至少要:

    1.清晰过程;

    2.明确目的;

    3.弄懂原理;

例如,这道题的第4题第三小问:

提示:答题中考生需要有证据意识,将实验现象、图表数据等证据与相关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相互关联,结合相应主题内容的核心知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厘清推理路径,不断延长分析推理的逻辑链,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学科思想方法,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祝考生们考试顺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注基础,重视规范,加强应用
中考化学冲刺注意事项
【高考理综解析】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并存
2016年北京卷理综要加强对实验的考查!
【考前提醒】2017高考理综实验考查内容总结
数字推理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