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第1条解读

​ 首先说,在心和肝之间的关系,是母子关系,因此从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来看,子令母实。因为心主血、肝藏血,通过补心血,可以达到养肝血的作用,所以叫做“子令母实”。

   这在临床上就可以用象

& 炒当归,最典型的了,其它的药如

& 熟地,也可以通过它养血滋阴的作用。

& 鸡血藤,丹参,炒丹参,都属于补心血,养肝血的药。当然

& 丹参有“丹参一味,功同四物”的说法,它有养血的作用又有活血的作用,它和当归、熟地还不一样。所以,炒当归、炒熟地,熟地本身属于在生地的基础上已经炒熟了,所以它的补血作用很明显。


   * 再一个就是清心火,清心火可以到达护肝阴的作用。因为苦味的药物入心经,就有清心火的作用,清心火又能够起到保护 肝阴的功效。

   对于选用焦苦的药,入心经,它的作用大体我们归纳为以上两个方面。



   甘味的药物的特点是能缓、能补、能和,入脾经,是脾的本味。因此它就有补脾,或者说健脾的作用。

   这一类的药物,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常用的包括,炙甘草,人参、焦白术的等等。


   这是“酸甘焦苦并用法,”或称“调补助益法”的本义。作为它的立论根据,就是《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对于肝虚来说更要注意顾脾、实脾,或者说补脾、健脾。因为甘味本身就能够有补益,能够缓和这样一个作用。


   它在五行方面的道理来说就是“补土荣木”,通过培补脾气可以荣木,对肝有一个很好的滋补作用。

   另外,补土又可以制水,所以必须要用甘味的药物来调脾,刚才我提到象炙甘草,还有淮小麦、大枣、包括饴糖、蜂蜜,它们都符合保肝这样的一些药理作用。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猫猫:上等的医生治未病,中等的医生治初病,下等的医生治已病。未雨绸缪,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是治未病。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一句大多解释为辰、戌、丑、未这四个月脾旺,不会受邪,不需要补。也有人解释为每季节后18天为脾旺之时,或是长夏为脾旺之时,均不会受邪,不需要补。可是,临床上脾脏在任何时候都有受邪的情况发生,可以说是7*24小时,全年无例外。尤其是长夏,暑气偏盛,引发脾病的情况更多见。所以,用时间概念来解释病机与治则未免过于主观。我个人觉得应该解释为:“一年四季之中,凡是脾旺的时候都不会受邪,都不需要补脾。”这样就以患者的客观实际情况来判断了。

“肝之病,补用酸”这一句与《黄帝内经》中“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角度。肝病以酸补,是建立在肝发散太过而致虚的基础上;而以辛补之则是建立在肝欲条达的基础上。

“酸入肝……则肝自愈。”这一段讲的道理没有问题,但确实不像是仲景原文,疑为后人所附,曹颖甫著《金匮发微》时直接把这一段删了。很多人也不理解,为什么要以伤肾、伤心、伤肺的方式来补肝?

这一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大学教材对于脏腑辨证只是讲了个皮毛,其实脏腑辨证博大精深,造就了李东垣、朱丹溪等众多医学大家。建议多读读金元明清时期的医书,就慢慢理解了。

张景岳说:“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补不足、损有余,此为攻补之大原则。


茶言观色:

1:主要是以整体观念论述疾病的治疗法则,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所在。

  以肝为例,分三个方向补肝虚:

  1、肝虚用酸补,

  2、用苦补心气(子能令母实)

  3、甘入脾,脾旺克肾,肾被克则火旺,火旺则金被克,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顺德

这是通过肝虚的病人如何治疗,而说明上工是如何治未病的。此处的上工指的是良医,中工指的是常医。肝味酸味,心味苦,脾味甘。脾属土,土能克水故肾气微弱,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气不行,则木气盛,肝气虚弱的病就可以得到痊愈。所以肝虚的病人可以通过健脾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肝火旺盛的就不能用这种方法。这里的虚虚实实,指的是虚其虚,实其实,是错误的;补不足,损有余才是对的。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天空:


高明的医生治未病,假如肝经之病,肝木胜脾土,知邪必传脾经,治宜实脾为先,此脾未病而先实之,所谓治未病也。不忧本脏之虚,而忧相传不已,其病益深,故先以实脾为急务。

肝实知肝实脾。肝虚的病用酸以补之,虚证和实证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懂得“治未病”以及脏腑的传变规律。虚以补之,实以泻之,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这一段告诉我们治病的方法必须灵活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做为医者要有整体观的治疗理念。


柳州澄子:

1 本条告诉我们治病要有人体脏腑整体观的治疗法则。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脏腑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资生、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传变等。

要有治未病思想,如肝木能克伐脾土,如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的蔓延。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中工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

2  肝病,肝虚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肝虚的治法。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够调和中气,《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益用甘味之药。火生土,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至于肝实病证,须泻肝顾脾,上法就不适用。有观点认为酸入肝后面为衍文。


3 最后强调杂病虚实治疗原则。虚者补之,补其不足;邪实者泻之,损其有余。不能违背经旨,虚证用泻法,实证用补法,反其道而行。肝病如此,其他诸脏类推。

  

小独:

(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高明的医生治还未发生的疾病,以预防为主。例如高明的医生治肝病,知道肝病会传到脾脏,治疗肝病时会兼顾补益脾脏。脾脏一年四季旺盛,就不会感染邪气,不需要补益脾脏一般的医生看到肝脏病了,不知道肝病会传给脾脏,只知道治疗肝脏疾病,不知道补益脾脏。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之虚证,可以用酸味的药来补益,也可以加焦苦的药,也可以加甘味的药,这是因为酸味入肝,焦苦味入心,甘味的药入脾。脾土能制约肾水,在脾土的制约下,肾水就不会过盛,肾水正常,就不会克心火,心火正常,就可以制约肺金,肺金正常,就不会去克肝木,肝木旺盛则肝病就自己好了。这就是治肝病要补益脾脏的奥秘了。肝虚证用此法,实证就不适合用了。

      3.虚证用泻法,使虚证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证更实,这是错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其它脏腑都可以参考此种方法。



佛手: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勿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条)

本条是以整体观念论述疾病的治疗原则。

人体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在正常时有相互资生的一面,在病时又有相互克制的一面。如一脏有病,并不局限本脏,还可以影响其它脏腑发病,而且有一定的传变规律。为此,我们治病时,就不能只看已病的脏腑,还应注意未病之脏腑。那么,怎样去辨知未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张仲景提出了脏腑经络疾病传变的规律,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如见肝之病,便知肝病最易传之于脾。所以,在治病时,当先实脾,而先治未病之脾,以防止疾病传脾,这样考虑问题是上工的水平。但是,如果在四季脾旺的时候,而脾不受肝邪,即勿用补脾之法。另一说,凡是一年四季而脾脏正气充实而不受邪侵的,则不可不必拘泥治肝实脾之说,至于一般的中工。他们不解治肝实脾之理,而见到肝病,只知一味去治肝,不了解实脾的意义,就不能做到杜绝疾病传变的途径,只有知道疾病相传的规律,才能胸怀治未病的要略,才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以上为肝伤脾后肝实证的治疗规律,而肝虚证又分三种治法,即肝虚病有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夫酸味入入肝,可补肝之体,此其一。焦苦入心,使心气旺,而有助于肝,此其二,益用甘味之药,则有实脾以制肾的思想,而使肾水弱则心火旺;心火旺则肺气亦衰,而肝木不受其制,则肝旺而自愈,此其三,这种治肝补脾的方法,而具有微妙的哲理在内。归纳起来讲:肝虚用酸补之,此为正治法;助用焦苦,补心气,“子能令母实”。此为隔一治法;甘药入脾,益脾所以胜肾,而使火旺以刑金,则使肺金不伤肝木,此为隔二的治法,凡临床治病,以此为例,必须明确上述的三治方法,才能提高医疗水平。

最后作者引用了《内经》之文,指出对虚实之证如果不是这样的治法,那就难免虚证而反用泻法,实证而反用补法。成为治疗之逆。而应当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虚实两证的正确治疗方法,肝病如此,心、肺、脾、肾等脏,以此类推,所以说“余脏准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20)[转载]【仲景经方本无脏腑经络理论】胡希恕的经方典籍整理
五行之“隔一治法、隔二治法”
夜读伤寒(找来找去还是又找了回来)
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