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初探】慕甲騉 | 义渠戎国浅说(二)

慕甲騉,男,汉族,生于1956年6月,甘肃省镇原县新城乡孙奄村农民。政协镇原县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先后受聘为中国国际范仲淹研究会理事、《甘肃农民报》业余通讯员、庆阳市政协特约文史资料撰稿人,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庆阳市历史学会、民俗学会会员,陇东古石刻艺术学会会员,庆阳市历史研究会会员,庆阳市民俗研究会会员,庆阳市农耕文化研究会会员、庆阳市乡贤文化研究会会员、镇原县作家协会会员、镇原县人物研究会会员、镇原县胡氏文化研究会会员、镇原县慕少堂文学研究会理事、镇原县政协文史资料撰写员、镇原县政协信息宣传员。曾发表有二百余篇文章,参与撰修《镇原慕氏族谱》,著有《慕少堂传略》《陇东慕氏族谱》(合著)。

(接上篇)

八、百年战和秦戎说

西周中晚期,由于周王朝与戎人的关系恶化,秦人代替周王处于对戎斗争的前沿,戎人曾灭秦国始封主犬丘大骆一族(在今甘肃天水张家川东南)。周厉王时,西戎又杀秦人的先祖、周大夫秦仲,秦襄公兄世父也被戎人所虏。周人与秦人都兴起于西方,均借助于西戎的势力不断壮大,而周人在取得政权后,反而忽视了与戎人的关系,最终被犬戎所亡。但秦人却由于长期与戎杂处,十分重视与西戎的关系,并能较好地处理与与西戎的关系。尽管秦人获得在关中地区自由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建国之初,还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严峻考验。秦襄公因周王东迁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地陕西岐山,并代东周征讨西方戎、狄,秦国声威一时大振。

前627年,秦国向东面扩张的梦想因遭到晋国的毁灭性打击而破灭,转而向西扩张。义渠国首当其冲,受到威胁,于是戎国便派遣收留的晋人由余为使臣,出使秦国,以缓和两国紧张的关系。由余到秦国后,被秦国收买了。他向秦国提供了西戎的地形和军事实力情况,根据由余的计划。前623年,秦国攻打北地义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而《史记·匈奴列传》则作“秦穆公得由余,由戎八国服于秦。”这次战争并吞了天水西北十二个戎人的国家,当然也包括义渠戎国的部分城池和领土。西戎八国只是在政治上归服于秦,听秦国的号令。但义渠人吸取失败的教训,养精蓄锐,筑城堡以自守,等待时机,重振国威。

秦穆公对战胜戎人的胜利,得到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开辟国土。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秦穆公称霸西戎,在大原(今庆阳西峰)举行盛大庆典,会盟诸侯,秦霸岭由此而得名。据《庆阳府志》记载:“秦霸岭,在府城南一百二十里,旧名安化原,即秦穆公会西戎、北戎处。”在此后一百多年里,义渠戎归服于秦。
秦霸西戎后,野心勃发,时刻想“问鼎中原”,开始廓清自己近邻西北的秦陇地域,便把进攻矛头首先指向义渠戎。秦厉公三十三年 (前444年),“伐义渠,虏其王”。但义渠人并未因失其地,亡其君而一败涂地。义渠人很快又有了新王执政,他们吸取教训,厉兵秣马,经过十四年的养精蓄锐,逐渐强壮。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义渠趁机倾其国力,再次发起大规模的对秦进攻,从泾北一直攻击到渭南,不但收复了失地,而且还扩大了疆域。秦国战败后退出渭河下游。此后百年内,是义渠国最强大的时期。它的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至陇西,南达渭水,面积约二十万平方公里,义渠国迅速崛起而强大,是义渠国最强盛的时期。秦惠文王三年(前335年),“义渠败秦军于洛水”。(见《后汉书·西羌传》)前331年,“义渠国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将兵定之。”(见《后汉书·西羌传》)义渠国在将近百年内,多次重大的胜利冲昏了戎王的头脑,他沾沾自喜,忽视了对国内的治理,国力日益衰退引起了内乱。秦惠文王趁义渠国发生内乱的机会,遣庶长率兵平定内乱,义渠只因内乱臣服于秦。但义渠与秦双方时战时和,仍然明争暗斗,经常偷袭。前327年,秦又伐义渠,秦兵曾将义渠郁郅城(今庆城)夺去,并在义渠设县,义渠失败后向秦称臣,成为秦国的属地,史有“十一年,县义渠,义渠君为臣”的记载,这就意味着秦对义渠的完全控制。但此举并未触动义渠国的统治体制,义渠戎王虽然臣服于秦国,但权位仍在,一直没放弃复国的愿望,并将这个希望的接力棒传递给年轻的义渠戎王。前320年,义渠与秦建立了友好关系,秦惠王曾深入义渠腹地游观北河,到达灵州、夏州 (即今宁夏) 等地。次年,“秦伐义渠,取郁郅” (见《后汉书·西羌传》)。一年后,义渠人趁中原诸国混战,脱离秦国统治,朝贡于魏。义渠君看到复仇的机会到了,于是,义渠王出访临近的魏国,与公孙衍商议五国联合抗秦。公孙衍对他说:“如果关东六国对秦国不发生讨伐的事情,那么秦国就将毁灭您的国家;如果关东六国对秦国发起战事,那么秦国就将很快地赠送贵重的礼物,来事奉贵国,以求得贵国的援助”。(见《战国策》)《史记·秦本记》云“王游至北河”,一年之后即伐义渠,则秦王北游,意在观兵探敌情乎。公孙衍本是秦国军政最高长官,因与张仪不和,投魏。他对秦国的政策和秦王对义渠的关系十分清楚。前317年,魏公孙衍动员赵、楚、燕、韩五国结成联盟攻打秦国。大战当前,秦国为了专心对付来自东边的联军,避免中原五国讨伐之危,便对义渠国采取安抚政策。秦王听信谋臣陈圳的计策,以“锦绣千匹、美女百名”拉拢义渠王,义渠王识破其计,断然拒绝了秦国的利诱。这时候,秦军主力正在东面与五国呈胶着状态,五国伐秦以败北收场,反倒是义渠戎趁虚而入,出兵袭击秦国后方,秦兵在李帛(甘肃天水东)一带遭到惨败。这次战斗义渠人大获全胜,还恢复了部分国土。一个小国敢于主动伐秦,而且深入秦国的关中腹地,足见义渠实力颇强。

秦国拉拢义渠的政策失败后,决定对义渠动用武力。在打退“五国伐秦”之后,不得不把战略重心重新转向义渠国,便交集采用武力征伐和怀柔笼络的手法。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秦国在中原战场取得胜利后,调集重兵,从东、西、南三面入侵义渠,先后夺得二十五座城池,已接近义渠心脏地区。“侵义渠,得(徒泾)二十五城”见《六国年表》),使义渠国土大大缩小。但是,由于义渠国全民皆兵,人自为战,郡自为战,奋勇抵抗,仍守住了部分领土,而未亡国。数年后秦又攻打义渠和丹犁(川西南的一个部落)。从此,义渠彻底衰落,再不见义渠扰秦的史料记载,由此可见这两次打击是沉重的,此后,义渠王长期臣服于秦。

九、石榴裙下失国说

前310年,秦国又一次起兵讨伐义渠戎国,未克。义渠国的安危则决定于秦,一旦秦国停止了对义渠戎的战争,义渠戎就会进入和平时代,而秦却要继续与中原各国争强称霸,扩展疆土,却感觉到西面后方的义渠戎不牢靠,也深刻地意识到攘东必先安西,于是暂时搁置了东进的计划,将战争的矛头对准了义渠戎。前306年,秦惠文王死,子嬴稷立,为秦昭王。新君年幼,威信不足以服诸侯。其母宣太后摄政。她对义渠国改变正面征讨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她希望利用义渠王的实力,为自己夺回王位,取得大秦王位。她书请义渠王于甘泉宫,让其长期居住,以优厚的物质款待。义渠国自八年前失去二十五城的惨败后,也想与秦重修旧好,以休养生息。义渠王便利用秦昭王刚即位的机会,亲自到秦国去朝拜。前来朝贺的义渠王桀骜不驯,对秦昭王非常不屑,隐含反叛之意。在这种情形下,宣太后恐义渠王借朝贺之名行颠覆之实。便作出了饱受后人诟病的决定,出于不得已,私通义渠王。义渠王一到咸阳,就被宣太后久留于她的身边,朝夕相处。义渠王也乐不思蜀,每日欢天喜地,歌舞昇平。
就在两人关系维持三十四年之后,秦国的势力也算达到一定的强度,甚至已经成为诸侯国之首的强国,因此不用再畏惧诸侯国和戎狄的威胁,这时候义渠王的利用价值也所剩无几,除掉义渠王只是朝夕之事了。戎王长期在秦国,而义渠人投鼠忌器,也不能兴兵扰秦,义渠王实质上已沦为人质。国不可一日无君,义渠王滞留秦国数十年,其国中政务荒废,其戎厅群龙无首,久必生乱。假以时日,昭王年长羽毛初成,灭义渠指日可待。一晃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的英俊王子已经年近花甲,他的宣太后大姐也人老珠黄,渐渐失去了摄政的威力。他俩当年卿卿我我,颠龙倒凤,生有二子,经常来往于义渠和甘泉宫,义渠人完全失去对秦国的警惕。这期间,秦国后方有了义渠国做后动,放心地与东方各国不断打仗,却一直没有与义渠发生过战争。这于宣太后与义渠王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义渠人误认为秦国不会对本国构成威胁,不再把秦国当作敌人,放松了对秦国的戒备。近代在子午岭沿线的墓葬中,发现了车马器等文物,经专家研究认为,周时子午岭上已经存在一条可供四匹马拉着车子行走的道路。这条道早于秦直道,很有可能是义渠戎出击秦国的官道。据《甘肃秦直道调查》记载,在秦直道修筑之前,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子午岭上已经存在着具有一定规律的一条车道。从义渠国都宁县过合水固城,是义渠初期的都城,从都城南面的午亭子古城沿直道翻过子午岭主脊,经沮源关(今兴隆关)、雕翎关、石门关,转向北就是秦国的甘泉宫,这条道路也是义渠王去甘泉宫必经之路。当年,宣太后执政期间多居于渭河南边的甘泉宫(见《后汉书·西羌传》),秦昭王常常迎太后入咸阳议事,可后来宣太后都返居在甘泉宫。
元前272年,具有英雄气概的义渠王,他虽然对宣太后的真情让人感动,但是宣太后最终还是为了大秦帝国和亲生儿子,选择了牺牲义渠王。于是,“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见《后汉书·西羌传》)。接着发兵攻打义渠。义渠国数十年失君,国中文武百官皆无防备,加上军队久不训练,不堪一击,顷刻亡国。义渠国灭亡后,其族内部发生分裂,部分戎人向北溃逃,加入匈奴部落,王族成员沦为秦国的奴隶,领土成为秦国的一部分,部分族民也融人秦国,逐渐汉化。秦昭王在义渠国旧地置陇西、北地、上郡。消灭了义渠国,不但解除了秦国的隐患,还消除了秦的后顾之忧,秦国这才真正独霸西方。义渠国骁勇的士兵,众多的牲畜,还为秦灭六国提供了雄厚的军事资源。及至此时,秦国便尽力东向,为伐灭六国,一统天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历史需要统一的大潮流中,这个空前强大的末代戎王却葬身于花前月下的秦太后手中,这位风流戎王的死标志着义渠戎国的灭亡,这一极富戏剧色彩的历史事实,而《史记·秦本纪》却记载极简,但《史记·匈奴列传》却记载下来了。由此,才有了今天热播的历史大剧《芈月传》的问世。
十、世远湮灭遗韵说
义渠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春秋后秦置义渠县,义渠国破后至西汉时,置义渠道,有义渠部落归化西汉,便以其族名“义渠”为姓,为我国复姓。一直到王莽时才将义渠县改为西渠县。其国民有姓义渠者,西汉时有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将军公孙贺等为义渠国臣民后裔,其王族翟姓至今在陇东也很多。
公元前964年春,周穆王御驾西征,祭公谋父统领周军,进兵阳纡,周军大胜。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即俘戎族部落首领五人,收服了犬戎的四个以白狼为图腾的部落,及东胡、匈奴等四个以白鹿为图腾的部落。在子午岭及董志原义渠古地曾多次出土龙虎斗、虎噬羊铜虎饰牌;在庆阳什社出土的龙虎斗纹饰铜带扣,有一条蛟龙被虎咬住,还有四条龙盘卷虎身,呈拼搏状;宁夏固原出土的义渠虎搏驴铜牌,虎抱鹿金扣具;在宁县焦村西沟出土的青铜虎头纹饰戈;在甘肃省张家川的马家塬出土的3号戎人墓葬中,随葬礼仪车的车厢板上有贴金箔的老虎,中间夹着铜质的大角羊,表现了“饿虎食羊”的场景。这说明义渠人有虎图腾崇拜的可能。我国古代图腾东方为凤凰,西方为龙,周朝以后,把天像重新划分,朱鸟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而西方却崇拜白虎。由于部族斗争及迁移,西北方的龙向东移,东方的凤向南移,南方的虎向西北移,全国显示一个大周转的迁徙观念运动,这里所指的是因部落迁徙而产生的图腾崇拜移动。
义渠原为游牧民族,饮食以牛羊肉为主,其它杂粮和蔬菜为辅。定居陇东高原后,开始从事农耕,逐渐发展成为半农半牧民族。《左传》襄公十四年姜戎氏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执币不同,言语不达”。由此可见戎人的饮食、穿戴以及货币都与中原华夏民族不同;语言也不通。我国古书记载,戎狄多为“披发左衽”。披法:散发。左衽:衣襟向左掩。《礼记·王制》篇载 “戎人”居住在我国西部和西北部,与周人为邻;“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也就是发不束而披散,穿兽皮而不食米,这说明“戎人”当时还是畜牧和游牧部落。

义渠是个半农半牧,以畜牧业和军事立国的部落方国,在文化的发展上有其独特之处,以质朴、务实为其长;许多生活实用器物上的图案,又充满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考古发掘随葬品中马具数量众多,其养马用马程度可想而知。义渠居民风俗劲勇,民皆习战,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自是优秀的兵源。义渠民族刚强勇猛,他们“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所以对敌作战十分英勇,宁死不屈,这也是义渠国能坚持数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戎本无君长,夏后氏末及商周之际,戎从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为藩服。春秋时,陆浑、蛮氏戎称子。战国世,大荔、义渠称正”。是说戎人起源时本无君主,夏末到商周时期,随诸侯之长征战有功,天子赏赐官禄任用戎人有功者,藩属国俱颁册赐封爵位。陆浑、蛮氏戎被分为第四等爵位“子”;“正”字应该指赐封爵位,但商周时期赐封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那么大荔、义渠戎赐封的爵位可能是正四等爵位(待考)。
战国前期的义渠,已经“筑城数十”,其部族肯定早已开始过着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定居生活,经济已发展到较高阶段。西戎各国从商代开始,先后进入使用青铜器时代,从义渠境域内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遗存器物种类包括陶器、青铜器、银器、玉器和铁器,精致的工艺水平反映其手工业相当发达。据《山海经·五藏山经》所载,义渠所在陕西一带,有符禺之山(渭河流域)、岐山等六处产铁之山。辖地有铁矿,又懂得金属冶炼,加上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义渠是冶铁业发达的部落方国。
《魏书·高祖纪》记载,夏朝同姓可以结婚,而周朝才禁止同姓通婚。周公制定礼法,同姓百世不许通婚。本族内部允许十二世后可以互相通婚。西周诸侯有将女亲属嫁给戎族的。如公元前 777 年,秦襄公“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这里的丰王即戎族的君王。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戎族的君王。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这种异族婚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华夏族的发展和内涵的丰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异族通婚诞生了很多卓越的个体,这种进取精神和开拓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同时,为后来历史时期和亲政策的提出和实行提供了切实的历史借鉴。
结束语

义渠戎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也是最早融入汉族的少数民族之一。义渠戎在陇东建立奴隶制君国达500年之久,在同其它诸国的竞争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它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虽然历史远去,不能复制,但可以触摸。那些骏马驰骋泾渭,青铜短剑放光,引领我们走进历史深处,撩起义渠戎民族数千年的神秘面纱。从种种迹象表明,子午岭、董志原是义渠戎民族的立国之地,也是义渠人的发祥地,而在环江、马莲河流域已形成了义渠戎文化带,义渠戎也在自己的活动区域内同其他各族一道,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

 -- 完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火绵延数百年,为何秦国一定要先平西戎灭义渠?
还原春秋战国时的庆阳:纵横西域数千年的西戎霸主
攻破镐京、杀死周天子、灭亡西周的犬戎到底是一个什么民族?
西戎政政——义渠国,几度重组,最早的火葬国,秦国东出最大障碍
西戎各族被灭,唯有义渠国延续200年,最后亡于宣太后之手
春秋战国最强大的游牧政权,威胁秦国400余年,因误中美人计而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