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初探】慕甲騉 | 义渠戎国浅说(一)

慕甲騉,男,汉族,生于1956年6月,甘肃省镇原县新城乡孙奄村农民。政协镇原县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先后受聘为中国国际范仲淹研究会理事、《甘肃农民报》业余通讯员、庆阳市政协特约文史资料撰稿人,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庆阳市历史学会、民俗学会会员,陇东古石刻艺术学会会员,庆阳市历史研究会会员,庆阳市民俗研究会会员,庆阳市农耕文化研究会会员、庆阳市乡贤文化研究会会员、镇原县作家协会会员、镇原县人物研究会会员、镇原县胡氏文化研究会会员、镇原县慕少堂文学研究会理事、镇原县政协文史资料撰写员、镇原县政协信息宣传员。曾发表有二百余篇文章,参与撰修《镇原慕氏族谱》,著有《慕少堂传略》《陇东慕氏族谱》(合著)。

义渠戎国浅说

慕甲騉

内容提要:义渠戎国在西戎乃至整个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正因为它是一个少数民族,关于其历史记述的史料很少。本文依据现有的资料就义渠戎国的族源、国都、疆域、创业过程、与周边关系以及失国亡国等历史情况予以浅说,对义渠戎国历史的研究,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义渠戎国 历史 概况

义渠戎国历史悠久,在其长达八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度成为诸戎中之最强大者,而且也是华夏诸国所攘灭的最后一支戎族。可以说,义渠民族的活动,在西戎乃至整个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正因为它是一个少数民族,缺少本民族内部专门的历史记载;其周边华夏诸国既视之为戎狄异族,也就不注重记录它的史事;而秦国在记录本国和义渠的关系时,大概因宣太后与义渠王关系的原因而非常简略。由于以上因素,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关于义渠的史料很少。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时期。当时,戎族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一支,其族兴旺,分支繁多,仅先秦文献提到的戎多达三十余种,有太原大戎、晋惠公舅父允姓的小戎、秦岭以北的姜戎分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阴戎)、青海河曲析支戎、西至鄯善东至内蒙古的渠搜戎、炎帝系姜羌族戎化的姜戎、姜姓分支申戎、出于炎帝姜羌族戎化的卢水卢戎、陕西临潼的姬姓骊戎、陕甘一带的犬戎(又称猃狁、畎犬)、扬拒戎、泉皋戎、伊洛戎(三部落皆在伊水洛水之间)、山东西部的己氏戎、山西平陆及河南洛阳等地的茅戎、河北北部匈奴戎化的北戎(又称山戎)、山戎的分支白戎、山戎的分支无终戎、湖北的卢戎、淮河中下游的徐戎、河南颍河上游戎蛮、晋北楼烦戎、山西运城的奔戎、山西长冶西北)的余无戎、山西中条山的条戎、山西襄汾西北的隰戎、六济戎、甘肃省临洮县的翟戎、天水市清水县的炎帝系邽戎、天水市武山县的豲戎、天水甘谷县的冀戎、泾川及灵台的乌氏戎等部落方国。而且同一个民族部落,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名称,如薰育、熏鬻、昆夷、绵夷、串夷、畎戎、猃狁,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译写。至战国时,义渠、大荔等与秦相邻的诸戎,自春秋以来逐渐并灭于秦。林胡、楼烦并灭于赵。而山戎已不见载于史,故诸戎与其它少数民族杂处,名称也往往混淆。
除此而外,《诗经》中有“赫赫南仲,薄伐西戎”的史诗,记载了周朝与西戎的战争。《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穆公时有西戎八国,即天水绵诸戎、天水绲戎、陕西北部翟、镕之戎、甘肃宁县西北义渠戎;陕西大荔东大荔戎、平凉及宁夏固原的乌氏戎、陕西定边及宁夏盐池的朐衍戎,皆位于陇山附近及泾北一带,与秦国接近。
一、各持己见族源说
据《逸周书·史记解》载:“嬖子两重者亡,昔者义渠氏有两子,异母,君疾,大臣分党而争,义渠以亡。”这是周朝的左史戎夫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也就是说义渠还没有实行宗法嫡长子制度,义渠王有两个儿子,不是一母所生,皆处高位。国君后来得了病,大臣们分为两党而相争斗,义渠国因此国力衰弱而导致灭亡。这是最早关于义渠戎的记载。
据杨宪益考证,义渠为古代陇西强国,陇西古有繇诸之戎,“繇诸”与“义渠”二名是一字的异译。马非百考证,《史记·六国年表》有繇诸与诸繇的记载;而《山海经·海内东经》作居緜,当是繇诸之讹。緜、繇二字音同字异(见杨宪益《译余偶拾·义渠国考》)。马非百认为“繇诸”与“义渠”不是一个部落,他举出《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厉公六年“义渠来贿,繇诸乞援”,由此说明义渠与繇诸不为一族一国。何光岳认为舜的儿子义均封于商,在今陕西洵水一带。他说:商代时义人有一支西迁至陕西,叫义渠。李仲立《先秦历史文化探微》之《陇东方国历史文化》载:“伯翳又称伯仪。《昭明文选·班固<幽通赋>》:赢取威于伯夷兮,《注》曰:'夷作仪’。《说文》仪古作义。古伯翳又成为义人之始祖。”据《秦始皇本记》记载,伯翳为秦之先祖。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伯翳因居于封地赢,故以为姓。由此可见远古时义人与秦人同姓而同祖。《史记·匈奴列传》载:“歧、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因此将义渠视为匈奴族种。《后汉书·西羌传》将羌与戎视为一族,认为义渠为羌族种。《说文解字》也把戎族与羌族归于一类。《陇右文化》则认为义渠戎是氐羌的一种,是以王国维说的“在秦陇之间,或更在其西,盖无疑义。虽游牧之族,非有定居殷周间,然之鬼方,其一部族在此地无疑也”。王国维《秦都邑考》认为“秦之祖先起于戎狄”,并把此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归纳的谱系为:鬼方/熏粥(商周之际)——猃狁(周末)——戎(春秋)——狄、匈奴。杨建新认为,戎是西周、春秋时期一个单一的民族,和羌族、匈奴、狄、猃狁有区别。戎在西周兴起以后,把羌人向西南排挤到青海和嘉陵江上游地带,西周末到春秋时期戎族处于极盛时期。李吉和根据考古学成果认为,戎羌来源相同,它们也有可能来源于齐家文化(黄河上游),在夏代初期出现分化,如辛店文化(洮河下游,向西扩展到大通河、湟水)可能就是羌人、寺洼文化(甘肃兰州以东的中部、南部、东部地区,由洮河扩展到泾河、渭河地区)的主人可能就是戎人,他们都有火葬的习俗,且都分布在商代中期到春秋初期。蒙文通也认为秦与戎是同源。并有研究义渠起源的文章《秦为戎族考》。也有认为戎人源于胡。据《史记匈奴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春秋战国时期,承德有山戎人与东胡人的分布。据此可以说戎与胡不是同源。
二、考古论今国都说
义渠戎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时共有八百余年历史,其中在豳地建国(前772-前272)达五百年之久。

周初,义渠戎盘踞在今泾水以北及洛水以南的广大地区,依附子午岭的天然屏障,筑城建堡,守卫国土,伺机扩展疆土。据寇正勤《从固城古城看义渠戎国兴衰》的考证:“合水固城古城、巷口、丈八寺、午亭子和大山门五座古城,为商代武乙年间修筑。”他根据《庆防纪略》考证,固城古城为义渠戎国的早期都城所在地。而固城北川的巷口古城,则是固城古城北面防卫的项城;横卧在固城川和丈八寺沟的丈八寺古城,是固城古城西面防卫的项城;大山门古城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应是固城古城东面防护的项城;武亭子古城由东、中、西三座古城组成,同样是固城古城南面防护的项城。从义渠人大量的筑城分析,戎人到大原的时候已经从游牧转变为农耕,开始定居了。1958年在固城修水利时,挖出一块石碑,上刻“义渠戎”三字。这进一步印证了固城古城即为义渠戎国的都城所在地。

《方舆纪要》有义渠戎在宁县西北之说,《大清一统志》、《甘肃通志》及清《庆阳府志》也持宁县西北之说;近代薛方昱的《义渠戎国新考》有在宁县西二里的庙嘴坪之说;彭曦《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有在宁县瓦斜乡之说;李仲立《甘肃宁县西沟发现义渠戎国国都遗址》有在距宁县城二十五公里的焦村西沟之说,而习生的《义渠古城考辨》和张耀民的《义渠都城考证琐见》也持宁县西沟之说;岳翔《西峰史话》有西峰之说;刘文戈则有义渠都城在庆城之说,其理由是西汉时义渠名人傅介子、公孙昆邪等人的墓葬均在庆城。
综合上述,虽然对义渠戎国的国都学界有“合水固城”、“庆城”、“宁县”(县城、庙嘴坪、瓦斜、西沟)、“西峰”等各种说法,但确定的一点,义渠戎国的都城在庆阳,已是一个论证确凿、鲜有争议的史实。
三、沧海桑田疆域说
《括地志》记载:“宁、庆、原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西周灭亡后,义渠戎在泾北的董志原兴起,凭借自己的铁骑劲旅,常常与关中兴起的秦国抗衡,通向关中的子午岭道路不仅是义渠戎所控制的国道,还是义渠抗秦的军需运输主线。车道沿线的义渠古遗址及烽火台众多,正宁境内有烽火台九处,宁县有烽火台六处,合水有烽火台十一处,华池有烽火台十二处。仅合水全县境内烽火台多达五十九处。正宁的刘家店、明月、柴桥、后庄,宁县的罗山府、盘克、袁家村等地古义渠墓葬出土的铜戈、铁剑等文物,足以证明战国时期陇山、泾河和洛河上游地区被戎人控制和使用。
近年在义渠古地的陇东地区出土了大量的义渠戎国实物,宁县西沟、寨子河等古城遗址,合水固城、娘娘沟北峁、庙梁、鬼儿沟等遗址,环县张营、中庄、怀沟山等遗址,庆城城关、马寨村,镇原庙渠村、吴家沟圈、红岩村等地搜集到了大量的遗物,可以印证陇东为古义渠戎国的辖地。尤其是正宁后庄村墓葬和车马坑、宁县袁家村墓葬和车马坑出土的各种铜器,为古义渠人留下的佐证。仅合水县春秋战国遗址多达二十九处,特别是固城乡午亭子古城,古称午云寨,建于西周时期,其城由东、中、西三座城寨和四个烽火台组成。子午岭直道穿寨而过,是直道沿线重要的兵寨之一。此外,合水麻益城的传说,更印证了义渠戎国辖地广阔的历史和史实。

四、艰苦奋斗创业说
义渠戎,在商代以前是西方游牧民族的一支,周文王末年建立国家,在诸戎之中义渠戎国最为强大,原居宁夏固原草原(见《中国上古史演义》)和六盘山、陇山两侧的泾渭之间,归西王母国管辖。殷商时期,他们与居住在陇东和北方的狄族后裔獯育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后来又同居住在豳地(今天甘肃宁县庙咀坪)的商属先周部落经常发生冲突,不断蚕食其领土。那时,义渠已是一个有君主的部落方国,趁先周部落力弱,逐渐将部族从西北边远地区向陇东中心地区迁移。而其它戎族部落则分散居住在今甘肃、青海等广大地区。
公元前12世纪末,商代后期,周祖古公亶父被逼南迁岐山周原。这时,北豳很快被义渠戎和狄人所占领。于是义渠戎和狄人在陇东地区互相掠夺,互相征战,在这里展开角逐。陇东地区便成为狄人掠夺的对象。义渠诸戎为了生存,暂归服于狄人猃狁。在狄强戎弱的情况下,义渠戎为了生存,采取柔和外交,暂时归服于狄人猃狁。
周先民除一部分跟随古公亶父南迁外,一部分仍留在豳地耕作务农,成为影响义渠戎改牧从农的基本群体,也是后来义渠戎国的基本公民。义渠人在同周先民的杂居中,不断学习周遗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习周族文化,并效仿周人建立城堡和村落,从而发展成为区别于其它羌戎的义渠族。周人也受戎人文化的影响,也“变于西戎”(见《史记·匈奴列传》),向戎人学习骑射技术及烧陶艺术,因此,周戎之间存在着双向而互补的利益。虽然戎狄族与华夏族有重大差异,但戎人中有姜姓、姬姓之戎,显然他们和周族原来曾为同族,只是出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们分道扬镳。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互相之间有交融,也有掠夺。后来,王命季历又征伐西落鬼戎(即鬼方),俘获大小头目二十。太丁为商王时,季历又率兵征伐余吾戎,迫使其服于周。
义渠戎由于接受中原文化较早较多,社会制度迅速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他们在陇东地区同狄族和先周姬氏部落杂居,并各自建有方国,互相磨擦与争斗。义渠戎人长期以打猎为生,剽悍好斗,战斗力极强,加之戎人是游牧部落,又有快速的骑兵部队,这样,义渠部落就逐渐占据了大原地区(即今镇原、庆阳、宁县等地)。再加上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富,畜牧业得到空前发展,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城池增多,义渠人由游牧渐渐开始定居。
五、先和后攻周戎说
商王武乙三十年(前1118年) 曾授季历以征伐之权,“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季历对义渠用兵,双方第一次发生了战争,在殷商强盛的情况下,居住在泾北的义渠戎人只有选择退居山林自守。季历率兵西灭程(今陕西咸阳)、北伐义渠(今宁夏固原),生擒义渠首领。武乙三十五年(前1113年),季历在商朝的支持下,又大动干戈,“伐西落鬼戎(即鬼方),俘获大小头目十二翟王”。太丁时,季历又率兵征伐余吾戎(今山西长冶市西北),迫使其服于周而远移蒙古草原,未随部落北去的部分投降戎人,与戎人杂居融合。义渠等戎则臣服于商周,继续游牧于泾北的大原(即今庆阳、固原地区)及陇山一带。这些戎人就是后来以义渠戎为代表的“五戎”。由于他占领的地区是陇东大原地区,所以也叫大原戎。
周武王十三年,兴师伐殷商,大会诸侯于孟津,有华亭都卢山卢国和安定彭阳彭国等戎参加,戎人当时是受约束而战。武王命西戎驻泾、洛二河以北。后来从穆王到宣王时期,多次派兵攻打义渠诸戎。穆王时,戎狄不听王命,拒不上贡。穆王便亲率大军讨伐,并迁诸戎于大原。周懿王时,猃狁趁王室衰败,南下侵扰。此后,戎狄两族在庆阳交错居住,同西周王朝时战时和。周孝王时,命申侯伐西戎,西戎兵败,献马求和。周夷王七年(前879年),周夷王派遣虢国国君率领六军之师,攻打不服王命、常来侵扰的太原之戎,一直打到俞泉,获得一千匹马。
六、柔和存实外交说
周文王末年,义渠国王送马、鸡和犀牛给文王,双方建立起和平友好的关系。由于义渠同周人相处关系比较和谐亲密,而鬼方(猃狁)同商周对立,所以每次战争后,鬼方失败逃走,远奔河套,而义渠却趁机内迁。这样,义渠就逐渐东进,占据了陇东大原地区(庆城、宁县、镇原等地)。
周成王七年(前1109年)成周之会,各路诸侯献贡,外台西边,朝东,北为上,依次是义渠排为第一位。正北方“义渠(贡)以兹白,兹白者若白马,锯牙,食虎豹。”(见《逸周书·王会解》卷七) 成周(洛邑)朝会诸侯时,义渠君曾入朝周王,包括义渠戎共有四十二个部落方国。《西羌传》载:前719年“及平王之末,泾北有义渠之戎……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
秦厉公六年 (前471年),义渠国王派使臣向秦国纳贡,以求和平共处,此后二十多年间两国未发生战争。双方的修好,给义渠戎人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也使西周的建立加快了进程。然而,整个周朝时期,义渠戎人始终没放弃寻找机会进行军事扩张,他们犹如一把两千年里没有生锈的战刀,划过当时中国西北的天幕,其中最耀眼的一笔,是将历史上以“烽火戏诸侯”来博取褒姒一笑而知名的周幽王被犬戎(有义渠是犬戎分支和义渠戎曾参与斩杀幽王之说)斩杀于战刀之下,并以此为标志,结束了西周的统治。
周元王六年(前470年),“义渠来赂,繇诸乞援”(见于《六国年表》),其意或在为避秦伐。周贞定王八年(前461年),“自是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见《后汉书·西羌传》)
七、拔剑西天建国说
前719年,周平王赐给秦的土地,秦封地实际上布满戎、狄部落。秦人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与戎、狄作长期的斗争,才能壮大自己。最初几年的斗争,均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秦襄公眼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得不到手,很不甘心,于是连年向戎、狄发动进攻。秦襄公又一次率兵终于攻到属于自己的封地岐山,大败犬戎,犬戎将领孛丁、满也速皆战死,但未能立足,只好退回“西垂”故地。
西周末年,战败后逃往朔方的犬戎(即猃狁,大原戎的分支)叛周,率兵南下,杀幽王于郦山。周平王惧狄戎,乃迁都洛邑。而在此之前,作为大原戎的又一分支义渠戎趁周室内乱,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方国,都城在今宁县城西北五十里处的焦村乡西沟村。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义渠国的名称。义渠戎在未占据大原之前并不以义渠为名,只是在进入今董志原,才将国都设在今宁县焦村乡西沟村,才正式命名为义渠戎,并将他们建立的国家称为义渠戎国。义渠国的建立与发展结构中国从此进入了多元霸主的战国时代。当正统王朝的文臣武将们沉醉在黄河流域甚至长江流域的征杀掠夺中时,一个悄然强大的背影从西北黄土高原上站立起来。义渠国王在完成了对周围的小部落、方国的统一后,将扩张的剑锋指向了已经在各诸侯国中有足够实力的秦,双方将试探性的军事摩擦进来的义渠国以北的各个少数民族扩张树立了楷模。

义渠戎建国不久,首次出兵并吞了西邻的彭卢戎(在今镇原彭阳和庆阳彭原) 、乌氏戎(在今泾川、灵台)和北边的郁郅戎(在今庆阳、环县、合水)、朐衍戎(在今宁夏盐池)诸戎,迅速扩大了疆域。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的广大地区。义渠戎经多年休兵养士,兵强马壮,力量空前壮大。并先后修建城池二十五座,派兵驻守。义渠戎为了进一步向东南发展,便首先把进攻的矛头指向秦国,于是演出了之后四百余年的义渠同秦国战争与和平的斗争史。秦灭大荔戎国,晋灭伊洛诸戎,其它诸戎皆西徙汧(今陕西千阳)陇(今陇西)一带。唯有义渠戎国建二十五城于徒泾国。前630年,秦穆公时部分戎族被逼迫的东迁河南、山西交界地区,于是中国形成了四大戎区:即戎人根据地陇西、太原(陕、晋交界)、泾渭之间、伊洛平原(洛阳附近)。在七雄五霸的春秋战国时代,义渠国作为西北强国,也曾有过问鼎中原的雄心,特别是和强秦长期殊死斗争的历史,成为西戎史上的重要篇章。由此原因,义渠戎还依照周王朝建立宫室,设置官吏,提倡发展农牧业生产,蓄精养锐,壮大国力,在很短时间使义渠成为兵强马壮,筑城数十,皆自称王。国力雄厚的义渠戎在政局动乱的春秋战国时代,直接频繁地参与了复杂多变的中原合纵与联横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角逐,特别是先后同强秦经历了四百余年的反复军事较量,成为当时秦国称霸西戎的主要对手。东周初,建国于渭水流域的秦国也悄然崛起,长期和邻邦的戎、狄不断发生战争。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芈月传》你知道义渠君,却不知道义渠国就在宁县
周先祖南迁后的义渠戎国
张多勇、李并成 ▎义渠古国与义渠古都考察研究(上)
秦灭掉当时雄据一方的西戎强国义渠国
溯源甘肃|义渠国的兴衰
《中国古代的王朝和国家》:义渠戎国(周代西部古国)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