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性的本质,通常都是趋利避害的,想要彼此舒服,就得学会识趣。

我们小时候读《三字经》,经常摇头晃脑的背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见《三字经》教导给我们的是人性本善,而一切恶源来自于外部的环境。以前上历史课,古人也曾就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探讨过,如孟子就说'人性本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而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荀子就认为'人性本恶',他表示'人之生也固小人',这小人就是所谓的'恶'了。

诚实是人性的本质,木讷是物性的本质,狡诈是兽性的本质,超脱是悟性的本质。诚实的表现是:实事求是,不扩大、不缩小,不懂就是不懂,不行就是不行,嘴上说的就是心里想的,不拐弯抹角、迂回绕弯、见风使舵、欺上瞒下。

不诚实的表现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投机取巧、曲意逢迎、张冠李戴、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暗度陈仓、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绵里藏针、言行不一、撒慌、狡辩、抵赖、欺骗、以次充好、缺斤少两、言而无信、缺乏真诚。

诚实的人在人间干不了所谓的'大事',但可获得一生一世的安宁平静,心平气和,并且给后代带来福祉;不诚实的人可能得意于一时甚至一世,但他的身心终究得不到清静,并且他的后代将继续承受他的奸诈带来的恶果。

所以,无论前路多么艰险,命运多么艰难,都须诚实,眼光就要盯住长远、有价值的人生目标,放弃一城一地之得失,卸掉人生的累赘,坚定地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前进。否则,生命只能永远在低层次轮回,文明只能永远在泥沼中徘徊。

对于人性这个词,我很少在文章中提及的,说句心里话,也是真真实实无可避免的话题,在现实生活里,人与人之间总是无时无刻不在交际。

人性这个东西不要太过揣摩,太过深挖,如果太过执意的道明,反而会失去太多的东西。只要是稍稍揭露,美其名曰考验,人性的本质会显露无疑,你会明白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会瞬间支离破碎。

四十四路这个微小电影相比很多人都看过,短短的十一分钟,把人性的丑陋揭露的完无体肤,很多人看完会很疑惑,现实中是否也有真实事件,有,电影是取材于现实真实事件,只不过用艺术的手法加工了一下。

有人会说,这样的事情也许一辈子也不会遇到一次,关于人性这个字眼离得太远了吧,不远,只要你是这现实世界里的一员,你无时无刻不被人性所包围着。

有些人性格太过善良,不懂的拒绝,周围有些人一再占便宜,时间久了也成习惯了,如果有一天对方还要你帮忙,你无能为力的时候,他就会对你说三道四,开始埋怨,之前你对他所有的好,就像风一样吹过不留痕迹,对方甚至因为你一次没有帮助他,会做出很出格的事情来。

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村里大多数都是老人,平时吃水很困难,有一个中年人每天徬晚忙完回家,就帮助这些老人们把水缸的水挑满,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了,有一天,这个中年人生病了,连床都起不来,他心想会有邻居送来饭帮助他的。

结果那些老人们发现水缸里没有水,都跑到中年人家里骂他,中年人很委屈,他不觉的自己那个地方错了,还要无辜招来这么多的责骂。

人性就是这样,你对别人好,他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你对他一次不好,他会觉得你跟他索取什么东西一样。

生活中,你所处的环境里,交往的人际圈,你为何一直相处,不是别人理所当然和你来往,无缘无故产生利益,是你到底值多少价值,当有一天你毫无作用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一些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么纯粹的简单。

不要轻易的考验人性,做好自己的事,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尽量避免撕皮。人性是善良的,它会使这个世界充满幸福,充满爱。人性如果是邪恶的,它会让我们戴上面具来看这个世界。人性有善有恶,人也处于神和禽兽之间。更多的人倾向神的一类,也有些异种倾向于禽兽。善的人日益神圣,恶的人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咎由自取。

人的黑暗的一面代表着暴力、杀戮、侵害、残忍等,我们每个人从小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有黑暗一面的。那么,人类具有的最黑暗的一面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说邪恶是人类最黑暗的一面。邪恶,不同学派对它有不同的定义,对于心理学来讲,可以从人们的行为、情绪、思维、认知、人格等方面分别论述。有些违背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被认为是邪恶的,但这些行为却是具有相对性的,比如像堕胎这样邪恶的行为,却被大众所接受。同样,邪恶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强烈的个人体验,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情绪,当一个行为被人们定为是邪恶行为的时候,就会对这个行为产生厌恶的体验。

心理学家罗森博格认为暴力的根源就是邪恶,暴力是一种激烈却具有强制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会驱使人们产生斗殴、凶杀等暴力的行为。他认为当某个人被认为是邪恶的时候,人们通常对他有一种惩罚和想要施加痛苦的欲望。心理学家埃利斯在他的合理情绪疗法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也是认为邪恶、暴力、攻击行为是有联系的。

心理学家派克认为人的邪恶是一种心理缺陷,主要是源自病态的自恋,这种病态会驱使人们做出一些变态的行为,他们不在意罪行的大小,而是通过不断的犯罪,用冷漠的同情心去实施自己的恶性,只为满足自己不平衡的内心。他认为既然这是一种心理障碍,就会有治疗的方法,能够治疗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爱。许多心理学家对他的论断有很多争议,认为他只是把邪恶限定在一小部分人当中,具有局限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生物本能分成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是相互对立的,他认为死本能就是个体的一种内向自我破坏的倾向,死本能在人类欲望的影响下,会将对内的破坏指向外部,最后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侵犯具有破坏和攻击性,也就是所谓的邪恶。

任何的人类建设都是伴随着现有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的破坏进行的。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些破坏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是为了更多人受益而进行的。只有那些非建设的破坏才是不被允许的。

比如同样炸了一栋楼,如果是为了建设新的楼房或者是为了其他更好的利用这块土地,那么这个爆炸就是好的;如果是战争,仅仅是为了炸楼而炸楼,这种行为一定是遭受谴责的,所以这种纯粹的破坏才是不好的。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这是哲学上一大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几千年来讨论这个问题,都无法下定论,西方哲学也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根据孔孟思想,认为人性的本质,本来是善良的。最有名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引用孔子“人之初,性本善。”不善都是后天学坏了的恶习气。

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也曾举例,说明人性基本是善的。他说,我们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小孩子掉下井里去,第一个念头,第一件事一定是救人,不管这个孩子是谁,是仇人的孩子,或是自己的孩子,一定只要救人,所以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爱、慈悲的心各个都有。其次,人看到悲惨可怜的人,心里一定为他难过。由此可见人心是好的。

相反的,如荀子主张人性天生是恶的。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母亲生了双胞胎,当其中一个孩子要吃奶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又哭、又闹,把奶抢过来自己吃,可见人性是恶的。荀子认为人之为善,是后天的教化慢慢塑造而成。在孔子、孟子和荀子之外的另外一说,便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他说人性好比木头,以圆规一量可做成圆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墨子也是这种主张:他说人性像白丝布一样,要把他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红的就是红色。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来的染色。现在教育上“可塑性”的观念,便和此相近。于是,人性是善是恶,或不善不恶,哲学上几千年来都在争论。

但是这些学理到今天还没有给人类以公认的定论,至少在学术思想上是如此。所以我们常常提到人类的文化非常滑稽。中国人五千年文化历史,西方人也有几千年,同样的吹牛认为人类最伟大,最了不起——自吹是万物之灵。但在万物的心目中,如猪、牛、鸡、鸭来看人类,说不定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可恶的东西,既狡诈又凶残,因为人类专门杀害它们,吃它们。可是我们万物之灵的人类,虽然有了几千年文化,但对几个基本问题,却仍然都没有肯定的答案。例如:我们的生命究竟从哪里来?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恶的?人类自己认为哲学、宗教、科学等累积的文明,已经征服了太空,这也是吹牛。

严格说来,人类今天的文明,只能说开始向太空进军,太空并没有被我们征服。虽然进到了太空,人类自己切身的问题,仍如几千年来一样,还是没有解决。科学上为什么要到太空去?主要目的还是要追求生命的来源。今日科学的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科学的基本精神还是在追究这种问题的根源。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追出来,却把这套探讨的技术,发展到物质文明上去了,因此便形成今天文化的趋势。

我们不要把问题扯远了,人性的形上形下问题,以后再讨论。以上所谓正反双方的理由都不太充分,而且有问题。现在我们回来单单讨论人类本性的这个“质”究竟怎样?这个问题也很难讲。不过人类原始的本性——质——是比较直爽的,我们看一个小孩子所表露的动作,纵然打破了东西,做错了事,他那个样子都蛮可爱的,因为他没有加上后天的颜色,还是人性的本质。假使人长大了,都还是这样,好不好呢?且看我们流传的一两则哲学性的笑话,供给大家做研究性的参考。

有一个老和尚,收养了一个很小的孤儿,才两三岁就带到山上。关着门不使他与外界任何人接触,也不教他任何事,到抚养成人了,有一次老和尚下山去,一个朋友来访,问这个小和尚,师父哪里去了?这个小孩傻傻地说师父下山了。来客奇怪地问,你是他的徒弟,怎么什么事都不会?小和尚说,什么叫做“会”呢?客人就教他见了人,要怎么讲礼,要怎样讲话,师父回来时应该怎样对师父行礼。客人把这许多事都教给了小和尚,这小和尚已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越学越会。客人没等他师父回来就先离开了,等到师父回来时,小和尚到山门外老远去迎接,行礼问好。

师父看见,奇怪极了,问起这一套举动是哪里学来的。小和尚说出经过,这个师父气坏了,找到那位朋友大吵一顿。他说我二十多年来,不让他染污上任何是非善恶的东西,保留一副人性原本的清白。结果给你这一搞就搞坏了,我二十几年来的心血白费了。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其中所包括的内涵很多,不妨从各方面去理解。

第二个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老和尚也是这样收了一个小孩。到了二十几岁,要带他下山,但很为他担心。就告诉他,你没有到人世间看过,现在我带你去。在城市中很热闹,五花八门,不过什么都不必怕,只有一个东西——老虎,你要注意,那是会吃人的。小和尚问老虎是什么样子,老和尚就把女人的样子告诉他,说这就是老虎。老和尚带他走了一趟,回到山上以后问徒弟,到了闹市里最喜欢的是什么?小和尚认为一切都很好,没有什么特别可动心的。老和尚又问那什么东西最可爱呢?小和尚说,最可爱的还是老虎。

这两个故事都涉及了人性,所以讨论到《论语》上的这个质字,一定要说怎样才是人的本质,也是很难下定论的。如果质胜文,缺乏文化的修养就不美。倘使文胜质便很可能成为书呆子。

学识太好的人,也很可能会令人头大。谈学问头头是道,谈作人做事,样样都糟,而且主观特别的强。所以文与质两个重点要平衡。

另外他又说出一个道理来: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是讲到质与文以后,孔子说,人生来的天性,原是直道而行,是率直的。说到这里就很妙了,人喜欢讲直,站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尽管很坏的人,但也喜欢他的朋友很老实,不但老实人喜欢老实人,连坏人也欢喜老实人,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到,人应该作哪一种人才对。

人都喜欢别人直——诚实,即使他自己不诚实,至少对于老实人,肯上他当的,还是喜欢。从教育上看,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教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可是人做到了没有?不可能。

就我来说,十几年前,我有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每逢晚上,来访的朋友太多,简直没得休息,有时感到很烦,有一天实在疲劳,也知道有位先生一定会来访,我就交代孩子:“我去楼上睡觉,有人来访,说我不在。”结果这位客人来了,我孩子说:“我爸爸告诉我,他要睡觉,有客人来就说不在!”应该骂孩子吗?不应该,我们要求他要诚实,他讲得很诚实,他很对,不对的是我们,那么人到底应不应该率直?呆板的直,一味的直,会不会出毛病?这都是问题。

所以人生处世的确很难,有时候作了一辈子人,自己越作越糊涂。但根据孔子的话,人生来很坦诚,很率直。试看每一个小孩都很诚恳,假定在幼稚园发现了一个会用心机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大成问题,不是当时身心有问题,就是将来长大了会成为问题人物,但绝大部分的小孩都不会用心机。不过人慢慢长大了,经验慢慢多了,就“罔”了。

这个“罔”字做什么解释呢?平常用到迷惘的惘,在旁边多了一个竖心旁。罔字的意义,代表了虚伪、空洞。“罔之生也”,一个人虚虚假假地过一辈子。虚伪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纵然有时会有些好际遇也是侥幸意外免去了祸患,并非必然。必然是不好的结局。

这两句话是说人天生是率直的,年龄越大,经验越多就越近乎罔。以虚伪的手段处世觉得蛮好的,但是结果一定不会好,纵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万分之一的事,这种赌博性的行为,危险太大,是不划算的。

善与恶本身就是一个大脑的问题,心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只有大脑才有这个比较分辨的功能,并为之命名。人类的源头就是爱、喜悦,没有善恶之分。

如果是在大脑这个层面来争辩,这个话题就没有穷尽。每一方都可以举出很多古今的事例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在哲学研究的层面看,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这样的争辩,至今没有一个定论。这个问题只有大脑停顿了、消失了,问题就自然结束了。

对于那些完全生命觉醒(开悟)者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在讲生命的这种存在性体验。根本就不是大脑层面可以用来谈论的话题。

人们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还在很小的时候第一次偷拿同桌的橡皮时,回了家会整天或以后好多天都心里不得安宁,是什么东西在使你心神不宁呢?

这个就是那个“神”、“老天爷”。这个不安就是孟老夫子说的:人性本善。是人性的这个本有的善在捉弄你。同样的,如果你是做了件好事,你回家就会心安理得,甚至是非常开心。这个就是本性的体现。

人类的本性或天性就是爱与喜悦,这个是人类这个物种固有的本性。它是来自源头的力量,当人类回归于这个源头时,一定是快乐的喜悦的,是充满爱的能量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哪一个婴儿是可恶的,因为婴儿的状态就是人类最本质、最本真的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复归于婴儿就是含有这一层意思。就是告诉人们回归人的天性、回归人的本源。找到人类的本性。爱、喜悦。

一则小故事:从前,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内急,就把桃子放在树下,然后找地方方便去了。回来时,见一大群人正围在树下吃桃子,大弟子大喊:“那是我的桃子,不许吃。”听到喊声,人们“哄”的一声散了。

回到寺里,大弟子向南山和尚抱怨:“李家庄的人太可恶了,居然偷吃桃子。”南山和尚慈祥地笑了:“不怪他们,愿佛祖保佑他们平安。”

过了一阵子,二弟子下山化缘,一不小心摔伤了腿,倒在了李家庄的村口。村民发现了,就把二弟子抬回家中,还请来医生给他治疗。伤好后二弟子回到寺里,把经过告诉了南山和尚。

南山和尚笑了就问大弟子:“你还说李家庄的人可恶吗?”大弟子挠着头,说:“上次是挺可恶的,这次怎么友善了呢?”

南山和尚说:“大善大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和这李家庄的村民一样,是些普通人。既有小善,也有小恶。你给他一个善的契机,他就表现为善;你给他一个恶的契机,他就表现为恶。所以说,恶要原谅,善要引导。你把一担桃子丢在树下不管,还能够怪别人偷吗?

大弟子点头称道:弟子愚钝谢谢师父教诲。”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大脑都是善恶两面的,既要法律的惩罚又要有榜样的宣导。这样才能真正的结合实际综合治理。

人的一生短暂而平凡,能够流芳百世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人在人类的进程中只不过是一颗流星,转瞬即逝。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感叹人生苦短。

人生短暂是对的,人活在世上也是很辛苦。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应该更珍惜。做一件事,结果带来的喜悦,与过程中带来的快感一定是不一样的感受。人生也是如此。人生之美,美就美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人生之美,美就美在追逐梦想的过程而不仅是实现梦想的结果。

人性的恶没有标准,归根结底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扩张,不是所有恶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改造的。自以为人性本善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所做一切都是对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

历史,现实,理性都应该告诉我们,有些人性的丑恶和阴暗,越深知越做呕,贪婪和虚荣,靠赌咒发誓去骗人,经不起拆穿,他不是讨厌阳光,是畏惧阳光所发出的光芒,害怕刺痛自己那阴森森的双眼。

对于恶的人,贪婪无度的人,不管他是披着什么外衣伪装自己,哪怕他是残疾,你绝不能有丝毫的妥协,你如果把妥协视为该有的美德,他看到的只是你的软弱无能。当他心怀歹毒的将一切搞成了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要去害他,我何不顺水推舟的把自己变成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流氓,我没有那个耐心再去教化他,感动他,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把他赶出这一方净土。智慧的种子永远在我们这边。

但其实,我们评判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就像我们说好人与坏人一样,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单看对自己好坏与否了,这个世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也是一样,但倘若非得说出个绝对出来,我认为'人性本恶'。

'人性本恶'体现在哪方面呢?比如说一个人对你好,对另一个人差,或许你觉得他是好人,但其实他也在作恶啊,《三字经》里说,人性本善,只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慢慢有了善恶之分,若是这样,最初的恶又来自于哪里呢?你或许会说,若是人性本恶,那最初的善又来自哪呢?但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其实是一种约束,人们在漫长的生活中积累出来的经验告诉他们,若想要生存,人类就需要共存,必须保持理智,约束自己内心的'恶',在这种约束下,人类开始慢慢发现'善'的好处。

我们常说'食色性也',这里的性自然是指人类的本性了。'食'是人类的本性,但'食',本身就不是'善',严苛来说,我们生而为人,会吃各种食物,食物都是什么呢,不管荤素,那都是生命,吃肉,扼杀的是动物的生命;吃素,破坏的是植物的生机,没有人有资格说宁愿饿死,也不残杀生命,包括吃素的僧人,我们不忍杀害的,只是人类认为重要的生命,可众生平等,人类的评判标准也不过是我们自己。

要想生存,就会作恶,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只是针对大恶与小恶而已。一个本性单纯的人,不是说他有多善,只是他什么东西都不懂,若没有后天教化,在他心中没有善恶的标准,他做出的事情绝对是利己的,利己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损人',对别人来说,就是作恶了。

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能在后天培养出几个品行高洁之人就已经十分困难了,不然古人怎么总是以'君子'作为毕生向往的准则呢,因为那是许多人都不能达到的境界,能被人称之为君子的人,必是极少的,因为少,人们才想成为那样的人,这就是'物以稀为贵',若每个人都从不作恶,都品性好,那些被称作'君子'的人也不会因为这点被后世称赞了,因为都是这样的人啊!

荀子说:'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就是说,人性本恶,只是圣人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把这些恶伪装起来。人性本恶,是小恶,但不加以节制,就会乱,就是大恶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成就是有法律有道德给人约束,若是没有这种约束,人类的恶性就会因为没有压制而全部暴露出来,世界就会变得混乱,毕竟这个世界上许多惨无人道的案例都来源于一个'贪'字,对金钱的渴望、对权势的追求、还有对性的本能......而这种贪欲也不过是人类最真实的本性而已。

婴儿刚出生就知道抢食,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嫉妒,谁都渴望更多的爱与关注,这就是一种'恶'。长大后的人不再为类似小事而烦扰,开始追求更多的东西,守住底线就没什么,但守不住的话就会造成大恶,在道德的约束下还有如此多的'大恶'出现,若没有约束,世上还能有多少'善'呢?

生在这个世间,为了生存,'恶'必然是本性了。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时刻约束着自己,在教育的感化下,创造更多的善意!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抵制诱惑。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作为一介书生,王阳明带兵打仗无往不胜,秘诀就是三个字“不动心”。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王阳明说,自己和宁王朱宸濠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

当然,王阳明不认为只有静坐、静修才能养不动心。王阳明所说的定是人间的大定、大清净。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另外,人在遭受巨大的人生波折、失败、困苦、屈辱的时候,往往会心动绝望,甚至轻生,这都是养不动心的学问没有做到家。

普通人的烦恼、沮丧、压抑、不快、怨恨等,在阳明看来,都是精神锻炼不够造成的“动心”。

养光明心;一年春天,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天下一切物都在人心中。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却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认为,无论是花开花落,重点是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朵“花”,是否因心在而花开亮丽?是否因心不在而花落暗沉呢?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心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人心无所不包,原本就是像天那样深不可测。只是这样高远和深邃的心,却常常被私欲所填充,所以失去了本来的高远、深邃,不能够无所不包,不能够海纳万物。

万事万物万理,都包藏在人的心里。圣人内心光明,能够映照万物。普通人的心,因为私欲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浑浊,失却了那份光明。

内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机。因此王阳明遗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一生做到了内心光明,这就够了,没有任何遗憾。内心光明的人,能够烛照世界。

把人做好,世界就好了,五百年前,王阳明的学生冀元亨请教老师,何谓“心即理”?

王阳明唤书童取来一本《战国策》,翻开第一页,是一本战国详细地图。阳明把地图扯下来,撕成一张一张的纸片,然后递给冀元亨,让他重新拼接起来。

这张地图上除了我们熟知的七国之外,还有中山、鲁、邹、外加一些少数民族小国。要拼起来,非常费劲。冀元亨费尽周折也只拼出了山东六国。

谁知阳明微微一笑,把纸片交给了书童。那书童全然不看战国地图,而是把纸片翻了过来,那是一幅刘向(《战国策》作者)的画像。

书童笑着对冀元亨说,只要把人(画像)拼起来,这地图自然也就拼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对了,世界就对了。人的心藏着万事万物的道理,只有把人做好了,把心摆正了,你周围的世界也才会真正好起来。

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用28字总结自己的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主张,人的心体本是没有善恶分别的。善恶都是人被私欲裹挟的结果。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时,太过劳累,抱怨说:“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

王阳明回答说:“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薛侃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而且他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

王阳明又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

王阳明说,黄金在人的手里是宝贝,是善的,在人的胃里就会毒害人,又是恶的;粪便在人看来是污秽恶臭的,洒在庄家里就是很好的肥料。

所以,王阳明说:善恶只是一物。善恶本身就没有分别。都是因为人的私欲,强行把事物分出善恶,贴上标签,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对立和矛盾。

这些强加的善恶和矛盾,反过来又束缚住了我们自己,干扰我们,蒙蔽我们本来具足的良知和本心。

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黑暗面》,这部带有寓言类型的电影,这里面设计了很多隐喻。大概是包含人性,就人性而言,又包括人性中好的一面,或者说阳光的一面,讲这类情节的时候多是暖色调,和人性恶的一面,或者说人性的阴暗面;或者说是人性的弱点。讲这类情节的时候多是冷色调。

也包含对人性的工具化的操控;我们有时积极去推动做一件自以为好的事情,殊不知已经进入别人的圈套。反之,也会被操作人性恶的一面。对有些人来说,了解到一个人,对他进行人格分析,基本上就把对方工具化了。

还有就是人对感情的直觉隐喻,无异于兽性,毕竟人是动物,高级动物也是动物。单纯看一个故事,它也是完整的。大致是好几个女人周旋于一个男人,主要是两个女人,她们与男主的故事无一例外,由于欣赏而接近,由接近而生爱,由爱生疑。疑而疏远。直至成为路人。几乎被设计成一个循环。

电影的前面有点恐怖,怕怕。这两个在给人感觉上,一个是阴冷,一个是血液 喷张,从感官上说是一组矛盾……我个人感觉如此。

这个故事最大的隐喻体的设计是那个镜子后面的房间。从电影本身来说,进入意味着开始窥探,即是人性阴暗面的空间,电影显然把它物化了。了不起的地方。人性的阴暗面,具体表象是猜疑,去窥探、监视对方。

殊不知这个正是人性的弱点。贝伦显然领受了,既看到了她想看到的,也看到她不想看到的。那束砸向的镜面的鲜花散落一地,是具体的表达,它象征完整破碎了,存在幻灭了,美好消沉了,爱转而为恨,积极成了消极,善沦为恶。

两个女人,其实可以看成一个人。我们一方面想在镜子前面做那个享受爱的人,也可以引申为成功,欢愉,快乐,健康等一些正面的事物。一方面,我们也想做镜子后面的人,去窥探我在他心中的地位,爱的程度,或者说监控他的思想,也是可以引申为困境,失败,痛苦,病痛,死亡等负面的一些事物。

好奇害死喵。猜疑最终搭上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这一段,恰是电影最好看的,矛盾在转换,在困境中的人,再次用人性中坚韧,对未知的好奇,不止的探索等帮助前女友贝伦从困境中逃脱。一方面是贝伦不断尝试联系外界,另一方面是汉娜不断探索未知,这些都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从管理学上说,你永远只能管理你看得见的东西,但总有你看不见的东西。所以管理者一直在挖掘。这是一个矛盾体。世间的一切都是矛盾对立和统一。管理就是管理矛盾,将矛盾协调至统一。

指挥家。好像是说,这一切都是他安排的?那如何解释掉钥匙的事情?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方鸿渐和唐晓芙很偶然吵嘴以后就分手了。后来很多次都有很多让彼此偶然再见面的机会,都错过了,钱钟书就是没有让方鸿渐遇见唐晓芙。偶然中存在一种必然。我的理解。人与人之间,好奇怪,缘分际遇,这些好似冥冥注定一般,要能见面,在一起的总走不丢。

男主他想做上帝,但他也是人。前女友成功逃脱,无疑是对这个指挥最大的嘲讽。那逃出去的贝伦该是伟大的人吧,也不是,她又把汉娜关进去了,也就是说,她自己还是没有忘记猜疑,仇恨,走出去的不过是她的身体。

用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话说,外面是个更大的监狱。曼德拉,他从监牢出来,他的做法是宽恕了所有政敌。他是伟大的。所以,黄家驹会给他写歌。如果那两个姑娘一起出去了,这该是一部对人性多么光明、伟大而进行讴歌的电影。

电影中情节中贝伦将汉娜关进密室的安排,这正是体现了人性可悲之处。由此可见该电影对人性是持否定的立场,或者说持批评的态度。

不是说这种看法是对的,起码电影的设计者的立场就是这样。所以,这部电影,很多人都称其为叫黑暗面。也有称其为镜中人,这是个很中性而有隐喻意义的说法。还有那条狗,和指挥家好像可以对话。大概是隐喻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敏锐的感情嗅觉。

毛主席说;浪费是最大的犯罪,如果你浪费时间,那是在消耗生命;如果你浪费金钱,那么,你就走在通往灭亡的道路上。

当人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便脱离实际,想入非非,把自己放到想象世界中,企图以虚构的方式应付挫折,获得满足。

白日梦便是一种幻想,如果白日梦代替了有意义的行动,就会成为逃避现实的手段,也可能成为心理变态的征兆,发展成为幻想症。幻想是美丽的,现实是残酷的。

幻想只是一种感觉,如想要人生有成,就应该立足于现实,尤其是为人处世时,更不可不切实际,否则就无法切实地解决问题,求得改变与发展。

消极的人往往给人一种不慕名利的虚假印象,其实他们的内心是极度空虚的,对待事情也是消极的。

这种人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去做,即使有再强的能力,终生也将一事无成。消极与积极在于看法与认识的不同。走在一条具有太多信息、太多欲望和太多竞争的人生路上,我们总有几丝忧虑、几多彷徨,还会常常有些无奈。

但为了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必须建立一种积极的心态。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你将拥有好的心情,你的心态往往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自信十分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过分”自信就会变成“自负”。“自信”和“自负”之间存在一个度,但很多人却因为成功而自我膨胀,以至于陷入自负的心里陷阱。

自负有时表现为狂妄,自认为无所不能,过高地估记自己,看不起身边的人。因此,自负的人常会陷入狂躁之境,最终走向失败。

生活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人在遇到事情时不加考虑,匆忙决定后又后悔不已,有时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可是这世上根本没有后悔药,我们无法预知明天,所以许多事情的成败常常取决于我们是谨慎小心还是草率鲁莽。

有些人之所以失败了,也许就是他们缺乏思考和准备,而那些头脑理智的人总是经过周密考虑后才采取行动,因而这样的人最容易成功。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一般来说,知道东西越多的人就会越谦虚,而知道得越少、气量越小的人就会越傲慢,因此我们可以说傲慢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的结合物。

过分傲慢的人摆出一副“趾高气杨,不可一世”的态度,这让他们常常遭到别人的反感,使他们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古语有云:“长相知,不相疑”,其实这句话也可反过来说,不相疑,才能长相知。但是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也一直都是害人害己的祸根。

多疑会让人们对身边的每件事情习惯性地往坏和消极方面想,一个人一旦掉入猜疑的陷阱中就容易对每件事神经过敏,让别人对自己也产生疑虑,这对正常的人际关系是不利的,而且疑心最终也会使自己陷入紧张和焦虑之中。

奢侈是一种毒药,一旦沾染,就会不断蔓延开来,而且传播速度很快,波及范围很广,一个人开始追求奢侈的生活,那么,周围的人很快就会奢侈起来。

浪费是最大的犯罪,如果你浪费时间,那是在消耗生命;如果你浪费金钱,那么,你就走在通往灭亡的道路上。

把自己封闭起来,可以躲避风雨,但是阳光也进不来了。一个能够打开心扉,迎接阳光的人是永远不会自闭的。

如有阳光一样的心态,你就不会在抑郁失落中迷失自己,你就不会失去方向。正确地估量自己的价值,并且让自己持续地“增值”,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你的生命才不会白白的度过,才会觉得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

有主见,有头脑,不随声附和,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应该以不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头脑都应该存有辩证的观点,死守一隅,坐井观天,把自己的偏见当成真理,而且至死不悟,这是为人处世的大忌,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纠正这种态度,就很可能会误入人生的死角,抽不出身来。

急功近利的人目光短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要闻到芝麻香,就会忘却西瓜甜。人们的视野只能看到眼前,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急功近利者一贯的行为方式。

为了摆脱眼前的状况,这些人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只为求得一时的痛快,而不长远考虑。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人在现实中生活,不可能没有欲望,欲壑难填,对金钱的欲望,使很多人变得贪婪无比。诚然,金钱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在解决生活所需之后,不能一味地贪求。

古语有云:“多贪不如少用。”人对钱财的欲望应该有一个度,如果超过了度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停下来,不要因为过分贪婪换来后悔莫及的结果。

利益在生活中经常被追捧,甚至有人喜欢把自己的一切准则都与利益画等号。和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其他人相处的时侯,时时刻刻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诚然,对很多人来说,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把利益作为自己做事的准则,那么到后来,这样做的人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利益有时侯还会成为别人引诱自己的陷井,而以利益为准则的人,掉进陷井的几率比跳过去的几率要大很多。

嫉妒是人心上的肿瘤。嫉妒可以让美丽的人变得丑陋无比,可以让热情的人变得冷若冰霜。

嫉妒是一种憎恨式的感情,拥有嫉妒的人,看见别人比自己过得好,比自己运气好,就会恨得咬牙切齿;而看见别人比自己运气差,过得没有自己好,就会洋洋得意。这样的感情,对人际关系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人应该用一颗豁达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因为嫉妒心只能把人送到疯狂、崩溃的边缘,而不会让人获得美好和幸福。

固执是一种坚持成见,不懂得变通的心理现象。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事物价值的评判都要通过自己的价值观来完成,这本身就带有极其浓郁的主观色彩。

如果对一个事物的认识错误,但是又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进行有效的改正,就会错上加错。固执并不是坚持的近义词。

其实,打开固执的枷锁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能及时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观点,有效地接受新事物,很容易就能打开固执的心灵枷锁。

诚信为立身之本,要做到诚信,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轻易承诺,这样才能避免背信弃义。

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就答应别人的要求,事后又做不到,这样的人就不会获得他人的信任。

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要一诺千金。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的言行要以诚信为本。

有着张扬性格的人狂妄自大、盛气凌人、锋芒太露,言行之间容易招致非议,伤人伤己,因此做人要谨言慎行。

“谦受益,满招损。”无论是才华满腹还是志高意满时,都不可趾高气阳、骄傲自大,而应该在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同时收起锋芒,低调处世。

《老子》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即便是有才华而不得志的时侯,也无需悲观或者埋怨生活的不公,要做到淡然处之,以低姿态做人。

虚荣是追求个人的荣耀和表面的光环,以求博得别人的欣赏、尊敬的表现。爱慕虚荣的人都有较强的自卑心里,他们不知道,内心空虚无知、外表光鲜的人反而招人厌烦。

气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虚荣心,不应该把它扩大升级,而应该通过虚荣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加强学习和改进,不断提升、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毋庸置疑,金钱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钱财是生外之物,不要被金钱和自己的贪婪迷或了双眼,应适可而止。把贪心戒除,这样就能知足常乐,解开束缚人的脚镣。

除此之外也不要吝啬,能够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幸福。不把金钱看得太重,学会舍得,才能把握住人生的机会和命运。

在日常生活中,确实会有许多事情让我们气愤、很无奈,但是无论自己的情绪多么冲动,都不能失去理智,更不能不顾一切地采取过激的行为。

“事缓则圆”任何事情的解决都是理智加公平的结果,一味冲动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往往会造成让我们难以承担的后果。

因次,在遇到窘境时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才是明智的选择。很多人都会盲目地追求大众潮流,这是很多人都具有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心灵陷阱。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的选择方向也应该是不同的。

因为盲从,我们往往丧失了自我,迷失了自我的个性,丧失了自我判断力和自信心。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狭隘的心理是阻碍人前进的障碍,很多时侯,一个人的失败并不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是自我设限的心理已经注定了不能成功。

自我设限的狭隘心理使一个人的心胸不宽广,使一个人的的眼界不开阔,使一个人的目光短浅甚至还会使人产生严重的自恋情结,有这种心理的人很难与他相处,而且容易伤害他人。

这种人是天生的失败者,因为自我封闭和自我设限,他们陷入了精神上的贫瘠和恐慌中。报复心是无底的黑洞,源自于仇恨的怒火。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报复心理,而任由报复心吞噬自我,就会失去理智,做出莽撞乃至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报复心强的人容易意气用事,一旦急火攻心,常常只顾发泄心中的情绪而不听从别人的劝告。他们无法坦然面对挫折,不会宽恕他人,往往为了贪一时之快而伤人害己,结果既失去了人缘,又把自己也推入了麻烦的陷阱中。

侥幸心理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人的思想受到蒙蔽,从而做不出正确的判断,甚至迷失方向。

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其实严重的后果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起来形成的,因此要从小事开始防范。

偶尔一次侥幸可能会使人取得成绩或者得到某种益处,但总有一天会跌倒。任何时候都要丢弃侥幸心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理想。须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唯有踏实勤奋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中国有句古训: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俄国着名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一片完美的树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存在追求完美的人。

他们不但对自己有着完美苛刻的要求,对身边的人和事也都抱着同样的态度。因为过度地追求完美,他们失去了很多愉快幸福的生活,甚至自己的生命。失败是不需要计划的,而成功则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并一步一步地去实践它。

古今中外,大凡事业有所成就者都具备两点:一个是自己有着清晰的事业目标;二是朝着目标不停的奋斗。

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盲目航行的船一样,对它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而如果一个人有了目标,并且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它让路。

因此想要成功,就得从一点一滴做起,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长期的、具体的目标,充分利用好时间,带着目标上路,就会到达目的地。

人的生命曲线从高峰跌下,而工作和家庭的负担曲线则向上升去,这两条抛物线的相交点正是中年。

人到中年,会对工作、事业都不满意,认为眼前没有任何挑战值得全力以赴,会变得死气沉沉、喜怒无常、悲观消极。

人到中年会遭遇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心里和身体上出现下滑的迹象,这就更加重了中年危机以及困惑。

陷入中年危机心灵陷阱的人会出现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引发心里上的问题,并伴随着出现身体上的反应。

只有树立积极的心态,用充满自信的心态来应对的中年人才能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共勉!

作者;青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之初,性本兽 其实人性最初不存在善恶之分,有的只是动物的本性
邪恶的本质,源自内心的贪婪和虚假
经典语哲理名言集锦:论儿童、青年、人性、个性、善恶
心邪人必蠢,铁律
智者狂兮愚者悲
善与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