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113方——第18方,甘草干姜汤
userphoto

2024.03.09 甘肃

关注

4衄血——岳美中医案

阎某,男性,21岁,汽车司机。素患鼻衄,初未介意,某日,因长途出车,车生故障,修理三日始归家,当晚6日许开始衄血,势如涌泉,历5个多小时不止,家属惶急无策,深夜叩诊,往视之,见患者头倾枕侧,鼻血仍滴沥不止,炕下承以铜盆,血盈其半。患者面如白纸,近之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无,神智已失,急疏甘草干姜汤,甘草9克,炮干姜9克,即令煎服,2小时后手足转温,神智渐清,脉渐起,能出语,血也遂止,次晨与阿胶12克,水煎日服2次,后追访,未复发。

按语:患者素有鼻衄,阳络已伤,今因事不如意,肝气大升,遂至血出如涌。《灵枢》寒热:所谓“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即其病机病因,然此例出血过多,阴液骤失,阳无所附,又值夜半,阴自旺于阳时,阳气暴亡之象毕现,如执补血、止血之法,阴或可挽而阳终难复,变生顷刻,此际,唯冀速回其阳,待厥愈足温,脉续出,神智清醒之后,方可缓图徐治,甘草干姜汤之施,意即在此,然甘草干姜汤,并非止血之剂,而血竟得止,是因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固则阴自安于内守,即堤防既固,水流则无泛滥之虞”)。《岳美中医案集》《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经方临证集要》《100首经方》《名医经方验案》

论:面如纸白,此是亡血之白。这些症状,都是亡血之后的症状。为什么亡血,也可能是肺寒失敛。也可能是脾胃虚寒,胃逆而肺失敛,血离经外溢也。虽衄是血,实为气逆升泄,阳气外亡。眼见是为出血,实为亡阳。

5鼻衄——娄绍昆医案

患者是我的朋友.男,45岁,平素有高血压,脸上总是红红的。大概是19928月份,他打电话给我,说自己在家里鼻子出血已经3个小时,出血量蛮多的。我叫他马上去医院。到了附近一个医院后,医院又把他转到温州的一个大医院的急救室里。那时已经是晚上了,急救室里专门请来一个五官科的女医生,她认为是后鼻道出血,没有其他办法,就用纱布从鼻孔塞进去,再经咽喉从口中拽出来,然后绑紧进行压迫止血,如果能够止住那就最好。几个小时以后,鼻血真的止住了。止住以后他也放心地回家了。谁知道两天后鼻子又出血了,跟上次一样,几个小时过去了也没止住。全家惊恐不已,于是到了我这里,想看看中医有什么办法。

当时患者的脸色看起来很苍白(跟平时红红的脸对比有很大差别),还出现了手脚冰冷,精神疲困,脉象很细,舌头很淡,嘴唇像纸一样白,奇怪的是口水很多,小便难忍,不恶寒,体温36℃。我就马上用艾条熏灸关元,并开甘草干姜汤(生甘草15g,炮姜10g2剂,立即煎药令其服用,2个小时以后手足转温,鼻血也止住了。第2天早上,嘱其服用阿胶10g/d,水煎服,日2次。

患者如法服用阿胶7天后,追访未复发。不过10年以后,这个患者却因脑出血死掉了。他的母亲有脑出血病史,我怀疑他从小就患有先天性的脑血管畸形,所以那一次的鼻子出血那么严重,还好当时经压迫止血止住了,假如那次是脑出血,也出那么大量的血,根本就无法治疗总之这10年来,他的鼻子出血基本上没有复发,这使我们感到很惊讶。这个病例,治疗上也就用了2味药,加起来只有那么一点点但它却起了救命的作用。

当然我们心里要清楚甘草干姜汤适用的情况,并不是说任何情况的鼻子出血都适用。这个鼻子出血不止的病例之所以可以用甘草。《一针一方解伤寒

:本案口水很多,小便难忍,此是肺脏之寒,所以肺寒失敛,而血离经外溢。肺寒气逆,不能通调百脉,气不摄水,所以小便难忍。不恶寒也不发热者,没有外感闭肺之义,也没有经阳郁热也。本案的辨证依据就是肺痿提纲。用甘草干姜汤者,温肺脏之寒,降肺气之逆,上能敛气统血,下能通调摄水。

肺气下行,而主收敛。肺寒不降,则血失敛,离经外溢,则见鼻衄,此是甘草干姜证。对比吐血,肺为燥金,心火热实,肺燥失敛,则见吐血。

甘草干姜汤——肺寒不降,则血失敛,离经外溢,则见鼻衄。

三黄泻心汤——心火热实,胃气上逆,肺燥失敛,则见吐血。

鼻出血,西医典型的治法就是堵住鼻腔的病灶。西医应该学点中医,就是学点常识也行,致少可以达到基础的分诊能力,推荐用中医治疗。而中医问题就更多了,中医什么时候能缓过来呢?

11睡眠流涎症——宇津木昆台医案

20年前,曾治疗13岁女患者,均诊断为肺结核,用各种药物与常年灸治均不愈。全身皮肤晦黑无光泽,动则气促,但不咳,只吐涎沫及身体衰弱。常有惊悸,睡眠中流涎不止,湿透枕头,并及于被褥。据此,与甘草干姜汤,仅服20日,夜间流涎减少,昼日涎沫减半。其后用柴胡姜桂汤加人参、黄芪,下肢发生疮毒腐烂,流多量脓血,数月后全身色黑消退,皮肤色白有光泽,痊愈后成为美貌女子。(宇津木昆台翁《古训医传》16卷)《汉方临床应用》

论:本条流涎,用甘草干姜汤,是从肺寒论治。流涎用五苓散者,是从脾虚湿盛论治。

12咽痛——闫云科医案

外甥女的婆母,68岁,体素健,举家饮厨,皆其料理。近感冒,发烧39度,咽痛,医院点滴7日不愈。复输进口消炎药5日,热退而咽痛不止。口服消炎药引致胃痛恶心。外甥女电话求援,询知咽痛子夜益甚,心烦不寐,口干思饮,唯欲饮热水,且随饮随尿。背畏寒,手足不温,喜厚衣补。胃纳不佳,大便不干,舌脉不得知也。

再三思之,此非阳证,若为阳热,当口渴思冷,手足烦热,大便干秘。分析其因过用抗生素,中阳虚损故也。因舌脉未知,不敢冒然投用桂附。试以甘草干姜汤,补益脾肺,若中气足,肺寒散,则疼痛当失,纵不效,也不至大碍之生。嘱购:

炙甘草20克,干姜10克,一剂

次日来电,咽痛减轻,口渴,尿频,畏寒皆减。嘱守方续服,痛止后服理中丸10日。《经方躬行录》《100首经方》

论:咽痛,心烦,也就是虚阳假热之痛烦。阳气离根,则烦躁不寐。火逆升炎,所以咽痛。皆因中气虚寒,胃逆而火逆,阳气离根也。欲饮热水,随饮随尿,此为脏寒而火升也。背畏寒者,是督脉之阳虚。心烦不寐、口干思饮,与胃阳偏盛的黄连阿胶证相同,但无背恶寒的阴盛之象。所以本案即使用了附子,也不会有事。

本案典型的挂水,挂水七天,硬把热给退了。虽把热退了,可也把阳败了,硬生生变成了脾胃脏寒证。此多饮者,也是同于咽痛病理,火升而肺燥也,多饮所以多尿。多饮、咽痛、烦躁、不寐,都是亡阳证,脾胃虚寒,阳火离根之象也。

13麻疹内陷——蒲辅周医案

麻后伤阳(疹后肺炎)

史某,男,1岁,1963412日会诊。病程已越一月,初起由发热十天始出麻疹,但出之不顺,出迟而没速,因而低热久稽不退,咳嗽微喘,咽间有痰,不思饮食,大便日行2~3次,质稀而色绿,面色黯而颧红,肌肉消瘦,皮肤枯燥,脉沉迟无力,舌淡唇淡,无苔,奄奄一息,甚属危殆。此由先天不足,后天营养失调,本体素弱,正不足以胜邪,所以疹出不透,出迟而没速,余毒内陷肺胃,又因苦寒过剂,以致脾胃阳衰,虚阳外浮,救治之法,以急扶胃阳为主,若得胃阳回复则生。以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6克,干姜(炮老黄色)3克,党参3克,梗米(炒黄)9克,大枣(劈)2枚,2剂,每剂煎取100毫升,分六次服,四小时一次。

二诊:服第一剂,稍有转机,开始少思饮食,脉稍有力,舌苔亦渐生:服第二剂,手足见润汗,仍咳喘有痰,脉沉迟,舌淡苔薄白,此胃阳渐复,正气尚虚,仍宜益气温阳。处方: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二剂。

三诊:服一剂体温恢复正常,大便亦不清稀,食纳渐增,两颧不红:服两剂精神亦振,周身由枯燥渐潮润,面色由黯见黄,咽间已无痰声,轻度咳嗽,舌仍淡,苔黄白腻,脉沉缓,已有力,此胃阳已复,肺中虚冷渐化,续以脾胃并调善其后。处方:党参3克,白术2.4克,干姜1.2克,炙甘草1.2克,厚朴3克,法夏4.5克,茯苓6克,薏苡仁9克,麦芽4.5克,2剂。停药以饮食调理一周而出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主编·蒲辅周医案.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1960

按:有报道应用甘草干姜汤(甘草9-15克、干姜9-15克)治疗寒证34例,此汤可复阳、温肺,功能温中散寒,方小药贱,取效每在1~2剂或3~5剂。(《中医杂志》196516-7页)《经方研习

论:这也是麻疹内陷。参考四逆汤,火神派麻疹医案,学习更多疹陷理论。

22胃脘痛——朱颜医案

金某,男,34岁,1965325日诊。患者胃脘痛,已有五六日,每日发作56次,噫气,舌淡苔白,脉迟略弦,诊为寒证。治以温散,投予甘草干姜各10克,加白芍10克,煎汤2剂。复诊,脘痛次数大减,每日仅痛1次,脉62次每分,前方再服3剂。三诊:痛定,脉70次每分,再服3剂,后未痛复。

程某,男,34岁,1965429日初诊。患者胃脘痛已有五六日,曾略吐过二次,脘痛时向下腹部坠胀,口不渴,舌淡,脉迟。断为寒证,治以温散,投以甘草、干姜各15克,煎汤温服2剂即愈。(朱颜:甘草干姜汤治疗寒证34例报告,中医杂志1161965)《伤寒论方医案选编》《经方应用》

论:346页,脉法三:迟为在脏。脉迟者,此是虚寒之痛。这个甘草干姜汤的虚寒痛,和下条芍药甘草汤的痉挛痛,该怎么区别?

23胃脘冷痛——张志民医案

患者男性,三十二岁。初诊:一九六四年十月三日。初病咳嗽,咳频痰少,咳剧则呕吐大量粘涎,出如喷射。服中西药半月余,咳益剧而咽痛、胸腹痛。服小青龙加石膏四剂,咳减但仍呕吐痰。于是单服西药合霉素,并注射链霉素等半月,咳渐痊,忽发胃脘痛。经钡餐造影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又改就中医诊治,服芳香理气化痰之品六剂,乏效。

患者胃脘胀满疼痛并有冷感,全腹部亦时胀满,按之微痛,恶寒不发热,手指不温。微咳不渴,口中淡腻,每日呕吐多量粘涎一至二次。尿频色清量多。大便溏泄不畅,日二、三次。舌淡白湿润,脉沉迟。证属胃寒肺冷,宜甘草干姜汤:炙甘草20克、干姜10克。服两剂。药后胃痛减半,后以理中汤收功。《伤寒论方运用法》

论:脉沉迟者,沉为在里,迟为脏寒。呕吐粘涎者,胃寒胀痛,尿频色清量多者,此为脾胃肺俱寒也。

24脘腹作胀——朱颜医案

某男,39岁,脘部作胀多年,时泛酸水,脉迟,58次每分。服甘草干姜汤5剂,胀消,脉平而愈。

某女,42岁,腹胀多年,服宽中下气药无效,改服甘草干姜汤4剂,腹胀大减,仍嘱常服此汤。朱颜:甘草干姜汤治疗寒证34例报告,中医杂志1161965)《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25腹痛肠溃疡——朱颜医案

董某,男,47岁,196555日初诊。患者胃脘痛断续发作已有多年,经西医钡剂造影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病”,现脘痛、腹胀,大便色黑,脉迟60/分),舌淡,苔白,口不渴,断为寒证,治以温散。投予甘草、干姜各9克,加神曲9克,陈皮6克,煎汤温服2剂,脘痛稍定,黑便已除,脉66/分,改予甘草、干姜各9克,煎汤连服6剂,痛定。(朱颜。甘草干姜汤治疗寒证34例报告。中医杂志,1965116)按:本方功专温中,用于虚寒胃痛历验不爽。据本文作者报道,用本方治虚寒胃痛8例,1~3剂皆痛定脉平。《经方临证集要》

26肠鸣腹泻——赵守真医案

戴某,端午节伤于饮食,晚间又受风寒,次日发热恶寒,腹痛泄泻,服发表消导药,表解而泻未止,以为虚也,复进温补药,泻得止,而腹胀且痛,又服泻药,遂泻不止,今来就诊。腹鸣,日泻五六次,不胀不痛,口淡乏味,舌苔薄白,不干,脉弱无力。归纳分析病情,乃胃寒而脾未大虚,不宜参术之补,也非肠热胃寒,不合三泻心汤寒热杂进之药。然对此胃寒脾弱之证,在理中汤的原则下舍参术而用姜甘,则成甘草干姜汤,且有温胃阳补脾虚之效。药用炙草24克,干姜9克(不炮),温煎频服,一日二大剂,泻减效著,连服2日,泻全止,用异功散调理而安。(赵守真:甘草干姜汤“异病同治”体验,广东中医9131962)《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名医经方验案》

论:这个医案太精彩了,他的思维不是用病去套方,而是用理中汤的逻辑来减药成方,非常开窍醒脑,值得学习。

31尿频——谢雄姿医案

于某,女56岁,小便频数已月余,但无尿痛,经多次尿检,均为阴性。口服呋喃妥因等药,症状有增无减,每日排尿1020次,有时每半小时就得小便,舌淡而嫩,脉虚弱以右寸为甚。辨证为肺气虚寒,水液失制,治以温肺摄津。处方:干姜10克,炙甘草20克,3剂。二诊,患者诉药后尿频明显减少,每日78次,效不更方,又以原方加党参15克,3剂后,每日56次,再以原方3剂,以巩固疗效。(江西中医药)《黄煌经方100首》

论:右寸虚弱,此是肺寒也。尿频者,肺脏虚寒,上虚不能制下也。此是津液下亡,成肺痿病也。

甘草干姜汤——尿频,肺脏寒,气不摄水,上虚不能制下也。

牡蛎泽泻汤——水肿,心阳虚,气不摄水,上虚不能制下也。

32遗尿——赵守真医案

刘某,男,30岁,小学教师。患有遗尿证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它鹿茸,紫河车,天生磺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无法治。吾见前服诸方于证未尝不合,何以投之罔效。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咳,唾涎,口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便补肾温脏之药,屡服之矣,所未能服肺经之药耳。复思消渴一证,肺为水之高源,水不从于气化,下注于肾,脾肾而不能约制,则关门洞开,是以治肺为首要,而本证也何不独然。景岳有说:“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本证病源于肾,因知有温肺以化水之治法。又甘草干姜汤证原有遗尿之源,便为借用有力之依据。遂疏予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20克,干姜9克,(炮透)日2剂。

3日后遗尿大减,涎沫也稀。再服五剂,诸症尽除。然以8日服经16剂,意愈此难症之疾,诚非始料所及。(赵守真:甘草干姜汤“异病同治”体验,广东中医9131962)《伤寒论方医案选编》《经方治验消化病》《治验回忆录》《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经方临证集要》《经方直解》《经方名医验案精选》

论:右寸关弱,唾涎,小便清长而时遗,此是肺痿之证,津液从下而亡,因于肺寒,气不摄水,所以时遗。甘草干姜汤,温肺脏之寒也。

此小便频数而时遗,区别于肾脏寒而膀胱寒滑,水泉不止的尿失禁。所以诸医家,皆投以补肾之药。《金匮》肺痿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主之

肺主治节,寒则失治,气不摄水,则小便时遗,亡津成痿也。甘草干姜汤,从寒治痿也。

甘草干姜汤之干姜,后面标注“炮”,是需要炮制的。本以为是炮去辛散,取其温化,后尝之炮则辛味更大。观《长沙药解》干姜:温中略炒用,勿令焦黑。四逆汤之干姜,没标炮制,应也要炮制,又要参考半夏,半夏是在一方中标注汤洗 ,以后所有的方都要汤洗,有的没标也要汤洗。参考附子,四逆汤,是标注生用,去皮脐,破八片:桂枝加附子汤,炮,破八片,茯苓四逆汤,只标有去皮。这个只以标注为主。

33遗尿鼻衄——张志民医案

患者男性,十一岁。初诊:夜间遗尿,自幼及今,服过许多单方及求医多处无效。近两年来,时患鼻衄,家长以为儿童常与人打架受伤所致。患儿面㿠,手指阴冷,小便清长,每周遗尿三、四次,时常鼻衄,血小板正常。曾服“四生丸”半月,鼻衄七、八次,血色鲜红,用冷水毛巾覆盖面额,血仍不能止。鼻衄遇冷反剧,非血热妄行,遗尿服四生丸而反频,说明寒凉药不对症。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试用甘草干姜汤加阿胶、艾叶。干姜用9克,余三味各6克。服三剂,未见再衄,续服五剂,遗尿亦止。获效出乎意料。《伤寒论方运用法》

34尿床——赵明锐医案

乔某,女,19岁,学徒工,自幼有尿床的习惯,一直到现在,仍然每晚尿床,不论冬夏,几乎夜夜如此。近几年来四处求医,间或有短期疗效,但不能巩固。年岁大了有此病患,颇为所苦。患者当时,面色不华,不喜饮水,手足不温,脉沉。诊为肺虚不能制下,下元虚寒所致。

炙草15克,干姜15克,白果10克,益智仁1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服到十剂时,感到有明显效果,已经不是每晚再尿床了,而是隔二三日一次,照此方共服40余剂,又以此方配制蜜丸,继服半年多痊愈。

按:本例之小便失禁,与猪苓汤之小便失禁有根本上的区别,此为上焦虚寒不能制下,至肾与膀胱气虚阳微,不能制约小便。猪苓汤为热伤津液,膀胱气燥引起的小便失禁。又与单纯肾气虚寒不有制约小便有别。所以在治疗方面,此类型的小便失禁是以甘草干姜汤侧重温补中、上二焦,方能获得效果。《经方发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草干姜汤医案——痛经,反酸,胸痛,遗尿
两味中药,创造一个奇迹
甘草 干姜汤,用对了就是这么简单!甘草干...
甘草干姜汤
民间中医唐医易先生伤寒论讲稿第四十八节 甘草干姜汤
民间中医唐医易先生伤寒论讲稿第四十八节甘草干姜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