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很大的“围炉煮茶”,一千多年前早被陆羽“玩”明白了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八期中,王劲松饰演的陆羽还原了古人煮茶的过程:将茶饼焙烤、捣碎,筛成茶末,在茶釜中的水“二沸”时投茶,一盏香气四溢的清茶才算做好。

陆羽之前,茶被称为“荼”“檟”“茗”“荈”等。陆羽撰写《茶经》时把所有称谓统一为“茶”,就此确定了茶的形、音、义,“茶”从此流传开来。

陆羽煮茶主打的就是一个“限定”,煮茶的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水应当即沸即用,不可多次沸滚旧水。采茶的时令也规定“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1

1200多年前,

中国人有多懂喝茶?

被奉为茶文化经典的《茶经》,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卷上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中为《四之器》,卷下分《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陆羽( 733—804),字鸿渐,一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他博学多才,喜与名僧高士来往,善诗文,编撰人物志、地方记。其后专注茶叶,对茶树栽培、育种及加工技术进行过广泛细致的考察,并擅长烹茶品茗,逐渐精于茶道。他深入茶区考察,并搜集文献资料,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因而被后世尊崇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全面、深入、系统地记载了中国古代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阐明中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为中国茶道奠定了理论基础。宋人陈师道《茶经序》云:“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杨之水在《两宋茶事》中说:“饮茶当然不自陆羽始,但自陆羽和陆羽的《茶经》出,茶便有了标格,或曰品味。《茶经》强调的是茶之清与洁,与之相应的,是从采摘、制作直至饮用,一应器具的清与洁。”

《茶经》详细介绍早期蒸青绿茶工艺流程中所需的十五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总结了采制茶的原则,阐述了茶叶初制工艺和成品饼茶的外形与鉴别。陆羽开创了中国蒸青绿茶规范制造与审评的新时期。

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了当时的煮饮法,并提炼其内在精神,是中国“茶道”的雏形,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飞跃,是茶由粗放煮饮向精烹细品方向转变的标志。

陆羽的茶道使得饮茶之道在具体的物质文化基础上,拓展了审美思维的空间,融入了精神与道德的关怀,提倡俭德哲学,提出了审美的追求。

此后的茶道演变,无论是宋代士大夫的点茶、斗茶,寺院茶仪的禅修,明清文人的雅集,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都因陆羽的启示,而开创自成体系的饮茶维度。

《茶经》所倡导的“精行俭德”思想,充满中国古代儒释道诸家的哲学思想和生态智慧,为中国几千年来茶的可持续发展与推广,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2

从“黑暗料理”到大众饮品,

唐朝的人们如何喝茶?

唐代是饮茶文化兴起的时期,也是中国茶道的草创时期。这一时期饮茶的特点是行茶仪式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具体表现是煎茶法的盛行。

唐代以前,盛行的是把姜、葱、枣、橘皮、薄荷等一并与茶共煮的煮茶法,陆羽并不认可这一茶俗,故推行他的“陆氏茶”,提倡清饮。

他以科学的逻辑语言谈茶,提出了与之相区别的煎茶法,并结合前人经验,提出与之配套的品水、煮水之法和辨器之法,满足茶人对“珍鲜馥烈”的追求,逐渐将饮茶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形成了一种带有表演性的技艺。

《茶经》以其较大的影响力,使得茶道艺术演示程序广为流传。

(明)唐寅:斗茶图

唐代除了陆氏茶道外,《封氏闻见记》中还记载了一个“善茶者”常伯熊,常伯熊对陆羽煎茶之论“广润色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常伯熊表演时更注重服装、程序和解说,他强调的是茶道的艺术性、表演性和观赏性。陆羽与常伯熊,前者注重茶之道,后者注重茶之艺。

唐代茶诗对煎茶法有很多描述。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讲煎茶候汤的声辨与汤花。

白居易爱茶,写了多首煎茶诗,如:《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中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山泉煎茶有怀》中有:“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这些诗句讲煎茶茶器、水沸与煎茶茶末。

元稹《一言至七言诗 ·茶》云:“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云:“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云:“珪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红炉爨霜枝,越儿斟井华。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这描述的是煎茶之法与汤花沫饽。

3

茶道之美,

和、敬、清、真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陆羽把饮茶作为提升自我品德修养、陶冶情操的手段和方法,凝练了中国茶道精神,他在《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其中的“精行俭德”成为中国茶道的要义。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出饮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的“清、和”的茶道思想。中国茶道精神与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文化特性相一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儒家“中和”的思想和“茶禅一味”的禅宗精神为一体,内涵更为丰富。茶道基本精神概括起来为“和、敬、清、真”

“和”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有中和、和谐、和睦、温和而谦恭、天人物和等意。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乃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儒家阐释“中庸和谐”,佛家讲求“和光同尘”,道家追求“自然无为之和”。将深奥的哲学道理融入一杯淡淡的茶中,用一颗自然朴实的心去感悟人生的道理。

“敬”是万物之本,敬事爱物是中国茶道为人的基本准则。敬乃中国的待客之道,对人尊敬,对己谨慎,为茶人生活和茶事活动必备的心态和境界。

在茶道之中要体现规范、庄重与虔敬,这是对自然、社会与道德主体的尊重。敬中有礼,茶道过程中的礼仪规范无不体现对客人的平等与尊重,公开与透明。

“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物洁人清。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要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清可守节雅志。

“真”是“本真、本原、自然”,真理之真,真知之真。中国茶艺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使人生活得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表现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不虚假,体悟自然之性,升华到“无我”的天人之境。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茶道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中国茶道的内涵和基本精神定位必将为中国茶道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4

新时代茶艺,

在传承中创新

中国茶艺是在茶道精神的指导下进行的茶事实践活动,是中国历代饮茶方式演变并传承至今的载体。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传达情感、表现生活的宝贵艺术遗产,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现。

现代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茶艺的各种形态,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华夏大地人民构建和谐社会与人际关系的社会基础。

茶艺表演(表演者:徐晓畅)

茶艺这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行为艺术也深刻反映在全部行茶规范中,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茶艺的魅力还在于,人们将“啜苦咽甘”的饮茶体验投射到生活与生命之中,精益求精地泡制一杯茶,徐徐体贴其苦涩后的甘甜,感悟人生的哲理。

随着茶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创新,茶艺不断融入时尚元素,走下表演舞台,进入千家万户,提升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文字整理自《茶艺学》,王丽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道精神
舒松 | 关于复兴中国茶道美学的思考
茶艺与茶道
茶艺与茶道,大不一样!
中国茶文化——茶盘与茶宠
【茶道的精神8】中日茶道的直观比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