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术说丨“细微之处见精神,毫厘之间定乾坤”——浅谈急性卒中支架取栓的几个技术细节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官方学术公众

引言

       由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卒中,及时有效地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灌注是治疗的关键。血管再通就是硬道理,但是技术上如果存在缺陷,造成延迟开通或血管损伤,也可能导致无效再灌注,甚至有害再灌注。需要强调两个要素:

  1. 快速开通:避免时间延误,争取一次开通;

  2. 安全开通:减少血管损伤,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

在技术上,要求神经介入医生恪守匠心,务求精益求精,重视细节,实现精准治疗。

       本篇着眼于手术细微之处,特意绕开那些高难度、高风险的复杂情况,结合三个常见急性卒中病例,谈一谈支架取栓的几个技术细节。

病例

       病例1

患者,男,59岁,左侧偏瘫、失语、双眼向右侧凝视,基线NIHSS 11分。既往:高血压、心衰。DSA示右侧颈内动脉终末段闭塞(图1-A)。局部麻醉,取栓支架在右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释放,注意支架位置(图1-B)。取栓一次,右侧颈内动脉完全再通(图1-C)。取出团块状血栓(图1-D)。术后患者恢复显著(图1-E、1-F)。

       病例2

       男患,75岁,左侧偏瘫、双眼向右侧凝视,基线NIHSS 13分。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DS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图2-A)。局部麻醉,球囊导引导管(BGC)到位,支架释放。准备取栓前,调整好BGC头端位置后充盈球囊(图2-B)。取栓一次,右侧大脑中动脉完全再通(图2-C)。取栓支架附着粟粒状血栓(图2-D)。术后即刻患者恢复显著(图2-E、2-F)。

       病例3

       女患,75岁,右侧偏瘫、混合性失语,基线NIHSS 16分。既往: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DS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代偿可(图3-A)。采用推拉释放技术(PFT)释放取栓支架。注意支架释放后形态(图3-B)。准备取栓前,利用支架锚定作用撤出微导管,使支架输送导丝裸露。准备取栓时,中间导管头端由左侧颈内动脉终末段(图3-C)向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部位推送,直至经中间导管抽吸受阻(图3-D)。继续保持负压抽吸,取栓支架与中间导管整体撤出。取栓一次,左侧大脑中动脉再通(图3-E)。取出若干团块状血栓(图3-F)。术后患者恢复显著(图3-G、3-H)。

技术细节及术者体会

01

取栓支架释放位置

       影响血管开通的因素很多,包括闭塞部位、血栓性质、血栓负荷、血管路径、取栓装置设计……仅就技术而言,取栓支架释放位置对血栓抓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释放位置过于偏向血管近端(支架前部覆盖血栓),支架通常难以可靠地抓住血栓,支架回撤时血栓也容易脱落。

       理想的支架释放位置是以支架有效段中后部覆盖血栓主体(示意图),支架在回撤时能最大程度血栓减少脱落的可能。如果实在无法判定血管闭塞的准确位置,建议首次支架释放遵循“宁远勿近”原则。病例一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支架释放位置合理,一次取栓实现血管再通。

02

使用球囊导引导管(BGC)

取栓过程中,如果血栓比较疏松,在血流状态影响下,血栓容易脱落造成再栓塞。近端血流阻断的保护策略在当前备受推崇(示意图)。辅助使用球囊导引导管(Balloon Guide Catheter,BGC)有助于防止血栓逃逸,提高一次取栓成功再通率,并显著缩短手术时间,给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预后 [1-3]。
病例二是在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的。溶栓药物可能会改变血栓性状,使血栓变得更疏松,易崩解。血栓难以与取栓装置紧密结合,取栓过程中血栓逃逸风险增加。病例二取出的血栓呈粟粒状,与支架结合松散,很容易脱落。这个患者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使用BGC近端保护。

03

推拉释放技术(PFT)

取栓支架的标准释放技术是回撤输送微导管同时释放支架的“脱鞘”的方式。而推拉释放技术(Push and Fluff technique,PFT)是首先以标准脱鞘技术释放支架前段,使支架“锚定”后主动向前推送支架输送导丝,微导管因张力作用同时自动后退,直至支架完全释放。PFT改变了取栓支架的形态,使支架长度减少了25%,但是支架直径增加>75%、网孔面积增加>51%(示意图) [4]。支架直径和网孔面积增加,能与血管贴壁更好,从而更完整地结合血栓。病例三采用PFT释放取栓支架,透视下可见支架形态与标准技术释放的支架有很大差异(图3-B)。PFT有助于增加首次通过血栓再灌注率、减少取栓次数、获得更高的完全再灌注率 [4]。

04

裸导丝技术(BWT)

裸导丝技术(Bare Wire Thrombectomy,BWT)是利用支架锚定作用,保留支架输送导丝,同时撤出微导管。中间导管内仅保留支架输送导丝,内腔面积增加,经中间导管抽吸可以获得更大的抽吸血流(示意图)。对临床常用直径≤7F的中间导管,这种影响尤其显著 [5]。

05

抽吸导管与取栓支架的抽拉结合

单纯采用支架取栓和单纯经导管抽吸的方式,都难以获得更高的血管再通率,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已经发展出多种取栓支架与抽吸导管的抽拉结合技术。包括Solumbra Technique [6]、ARTS(Aspiration–Retriever Technique) [7]、SAVE(Stent retriever Assisted Vacuum-locked Extraction)[8-9]等。

       病例三取栓时用的是SAVE技术。完整技术细节也包括前述几项:(1)PFT。注意支架释放后要立即旋紧止血阀,保持输送导丝的张力,使支架与血栓充分结合;(2)BWT。支架释放2-3分钟后,松开止血阀,小心撤出微导管,同时中间导管由于张力会随之前行,头端通常可以到达ICA终末段。(3)SAVE。经中间导管抽吸,小心牵拉支架输送导丝以保持张力(支架位置不变),向闭塞部位推送中间导管,直至经中间导管抽吸遇到阻力时继续保持负压,取栓支架与中间导管作为整体缓慢撤出。

       SAVE与Solumabra Technique、ARTS都是支架与导管的抽拉结合技术,有很多相似之处,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别(示意图) [8]。Solumbra Technique,中间导管可以越过大脑前动脉,但并不接触大脑中动脉闭塞处的血栓,取栓时中间导管也不同时和支架整体撤出(除非有血栓嵌顿)。ARTS是在ADAPT失败时的一种补救措施。抽吸失败后,将取栓支架回撤并拉入导管直至受阻,经导管抽吸同时,支架与导管锁定为一整体撤出。与Solumbra Technique最大的区别是:ARTS的导管与支架是要同时撤出的。SAVE与ARTS不同之处在于:SAVE的导管要主动前送以接触血栓,经导管抽吸出现负压后整体锁定撤出。

06

写在最后

神经介入医生手里的一根导丝,可能牵扯着一个人的半生命运,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每念及此,便不敢有丝毫懈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个技术上的小失误,都有可能引发大灾难。做好每一个细节,也能给患者多带去一分生机。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毫厘之间定乾坤!

石明超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疗区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吉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一届秘书,吉林省卒中学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致力于脑血管病的规范化诊疗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评估和介入治疗。已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10余篇。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 Chueh JY, Kühn AL, Puri AS, et al. Reduction in distal emboli with proximal flow control during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a quantitative in vitro study. Stroke. 2013 May;44(5):1396-401.

  2. Nguyen TN, Malisch T, Castonguay AC, et al. Balloon guide catheter improves revasculariz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with the Solitaire device: analysis of the North American Solitaire Acute Stroke Registry. Stroke. 2014 Jan;45(1):141-5.

  3. Velasco A, Buerke B, Stracke CP, et al. Comparison of a Balloon Guide Catheter and a Non-Balloon Guide Catheter fo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Radiology. 2016 Jul;280(1):169-76.

  4. Haussen DC, Rebello LC, Nogueira RG et al. Optimizating Clot Retrieval in Acute Stroke: The Push and Fluff Technique for Closed-Cell Stentrievers. Stroke. 2015 Oct;46(10):2838-42.

  5. Nikoubashman O, Alt JP, Nikoubashman A, et al. Optimizing endovascular stroke treatment: removing the microcatheter before clot retrieval with stent-retrievers increases aspiration flow. J Neurointerv Surg. 2017 May;9(5):459-462.

  6. Delgado Almandoz JE, Kayan Y, Young ML, et al.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 treated with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using either Solumbra or ADAPT techniques. J Neurointerv Surg. 2016 Nov;8(11):1123-1128.

  7. Massari F, Henninger N, Lozano JD, et al. ARTS (Aspiration-Retriever Technique for Stroke): 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Interv Neuroradiol. 2016 Jun;22(3):325-32.

  8. Maus V, Behme D, Kabbasch C, et al. Maximizing First-Pass Complete Reperfusion with SAVE. Clin Neuroradiol. 2018 Sep;28(3):327-338.

  9. Maus V, Henkel S, Riabikin A, et al. The SAVE Technique : Large-Scale Experience fo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Large Vessel Occlusions. Clin Neuroradiol. 2019 Dec;29(4):669-67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ACE ADAPT:机械取栓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THISIT2018|彭亚:SWIM技术操作解析
健谈卒中|大脑中动脉介入取栓病例讨论
SWIM技术在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性质的判断与取栓方式和材料的选择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