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牧古说古珠-第十一篇-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珠子

马家浜和菘泽文化遗址中都有玛瑙质的饰品出土,比如璜和块(如图035)。但是真正在硬度达到7度的玛瑙上打一个长长的孔,制作出精致的玛瑙珠和玛瑙管的是凌家滩人。安徽凌家滩遗址也曾被认为是良渚文化的源头之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的凌家滩遗址,距今5600至53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除了大量玉质和玛瑙质的器物,凌家滩遗址中还出土了工艺精湛的玛瑙珠和水晶耳珰(如图036)。这些制作精巧的小装饰品显示,凌家滩人已经掌握了非常精细的工艺技术。珠子的制作显然不再是技术难题,不再被材料的硬度所困扰,整体效果明显加入了审美情趣,比如在珠子表面制作纹饰,在长度不到1.5厘米的玛瑙珠表面就制作了5道凸起的弦纹,它比阴刻的工艺难度更大一些(如图037)。

图035菘泽文化的小龙形珠。浙江余杭出土。直径1.4厘米,厚0.6厘米。余杭博物馆藏。浙江海盐县的菘泽文化遗址也曾出土形制类似的龙形玉珠,长1.1厘米,宽1.1厘米,厚0.4厘米,现藏浙江海盐县博物馆。崧泽文化距今58004900年,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消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阶段。

图036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玛瑙珠,高1.4厘米,长径1.5厘米,短径0.9厘米。乳白色半透明,器型扁圆。珠子表面琢磨出凹弦纹,两端对钻一圆孔,表面抛光晶莹润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037安徽凌家滩遺址出土的玉项链。由12枚玉珠组成,按珠子的大小有秩序地排列,富有节奏变化,显然凌家滩人对形式美感非常在意。珠子表面均有弦纹,最长2.1厘米,最短1厘米,孔径0.3厘米,两端对钻孔,玉灰白色,表面抛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凌家滩的工匠很可能发明了一些专门的装置,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的审美效果。这些装置虽然不能与现代工业机械相比,但由于装置本身的合理性和工匠对技艺的熟练程度,工作效率被极大地提高了,使得我们常常为墓葬中装饰品的出土数量和质量而惊讶。同时期的埃及壁画保留了一些可供我们参考的视觉资料(如图038),与凌家滩不同的是,这时期的埃及已经在使用金属工具,但他们的打孔装置是木结构的,这些装置是长期实践的总结,我们相信凌家滩人在实践中也不乏创造。

凌家滩之后,另外一个与良渚文化有诸多联系的文化遗址是新沂花厅,地处苏北鲁南沂河沭河的冲积平原上(如图039)。

“良渚文化”的名称几乎可以说是长江流域史前玉文化的代名词,但是它的盛名并非仅仅因为数量和工艺都十分可观的玉礼器,而更多的是因为这些玉礼器背后的史前文化。早在20世纪30年代,出生在当地的地质学家施昕更就发现了流散在民间的良清玉器,但发生在距今5300到4300年的良清文化曾因当时针对吴越一带是否存在新石器文化的论战而遭存疑,直到有了科学的考古发掘,オ以浙江余杭良清镇遗址命名,并确定了它的编年范围。目前共发现良渚文化遗址135处,中心地带是浙江余杭的瓶窑、安溪、良渚三镇,在33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布良渚遗址50多处。位于核心区域的良渚古城遗址有长达数千米的城墙,布局上有明显的规律,即以古城为核心,由近而远按等级有序地居住着首领、贵族、平民。我们知道良渚已经有了大型的祭坛和专职的祭师,围绕祭祀文化制作玉礼器的工匠也已经专门化,这些工匠熟练掌了专门的技艺并拥有专门的工具。遗址中,那些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骨、陶首饰明显减少,而石、玉首饰大量增加,特别是珠、管、坠、钏等玉饰、数量既多,制作亦精,这的确是工艺和技术工具的改良带来的变化,但更多的是专门化的劳动组织方式带来的变化。劳动组织方式的改良使得良清的手工艺品技艺专精而且数量惊人、球子的形制十分丰富,有桶形珠、東腰形珠、直管球形珠、半球形珠和各种变形的小坠饰(如图040、如图041、如图042)。

图040良渚文化有兽面纹的管子和维形坠。浙江余杭瑶山出土。长2-35厘米。管子有方形和圆柱形等形制,锥形坠一般作为坠子穿系在项怖上。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特有的纹饰,这种纹样也出现在良渚的玉琮和玉璜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藏。

图041良渚文化穿有绿松石珠的玉项饰。由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穿孔管、珠、坠共71粒穿成环形。其中多为腰鼓形和圆珠形,中间的玉坠呈铃形,柄部有一穿孔,玉色乳白,素面无纹。玉坠的两側各有一枚玉管对称穿系,浮雕双目和嘴组成兽面纹。制作珠子的材料包括玉和绿松石,玉珠有的呈鸡骨白。工艺精致,搭配有序,具有对称的美感。1982年上海青浦墓葬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图042良渚文化有玉管的墓葬复原。公元前3000年。江苏昆山市赵陵山77号墓。该墓葬是赵陵山已经发掘的85座墓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墓葬区的中心位置,随葬品丰富,共随葬玉、石、陶、象牙器近60件,反映出墓主人在当时占有大量的财富,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墓主人为青壮年男性,当为部族首领或祭师。管子大约长5厘米,横截面呈三角形。管子表面保留了开料时的切割痕,制作成管子时,虽然经过表面打磨和抛光,仍可见线切割时留下的清晰台阶。南京博物院藏。

半球形珠子或称为扣饰,是打孔比较独特的珠子(如图043)。

凌家滩玉人一般都头戴圆冠,冠饰方格纹,冠顶上有一尖顶,尖顶上有半球形小圆扣钉缝在冠顶中央,这种小圆扣同时也有实物在凌家滩出土。良渚出土的半球形珠(扣饰)与凌家滩人的小圆扣是一样的形制,是否也是订在某位重要人物的头冠上还无法证实,但它一定也曾用于钉缝在织物上作为装饰和某种标志。这种推测在良清的出土资料中被证实,现藏南京博物院的一套江苏省高淳县朝墩头出土的玉串饰(如图044)。

图044良渚文化的玉串饰,公元前2500年,江苏省高淳县朝墩头出土。珠子有半球形和兽面等,多是背面牛鼻穿,与其他玉怖三行七排纵横排列,推测当时是缝缀在织物上,中间显要位置是一人形玉饰,大约高5.5厘米。这件串饰很可能是巫师或聚落首领用于祭祀时穿在身上的神物。南京博物院藏。

其中的半球形珠和小兽面珠多是背后对钻的牛鼻孔,与其他小玉件呈三行七排纵横排列,形成点状结构的平面而不是单列的串饰,推测是直接钉缝在织物上的,出土时织物不存,但仍旧保留了排列方式,其繁复的组合方式、形制的多样奇特和工艺的精致华丽表明,这件器物属于某位地位显要的祭师或者聚落领袖,很可能是作为祭祀时沟通神灵的媒介物。另外,良者文化还出土背后有牛鼻穿的小玉鸟(如图043),出土时一般在墓主人的小腿边,现场发掘人员推测其为织物装饰,当初钉缝在基主人的衣袍的一角,除了用于身份的标志,很可能代表某种特殊的寓意。在各种形制的良渚珠子中,制作难度最大的是正圆的球形珠,它自的制作涉及“切角倒棱”工艺。这是有史以来我们第一次看见古人制作的正圆形制的珠子(如图045)。

图045良渚文化的正圆形球形珠,浙江反山十五号墓出土。一端有一对隧孔。珠子为规矩的球体,这种形制的珠子理论上涉及难度较高的“切角倒棱”工艺,但实际制作时,古人很可能采用的是简单实用的方法。

它们呈现在我们眼里的效果是浑圆规矩、光洁细属、毫无破绽,其规矩程度让人吃惊。切角倒棱工艺在现在可以使用现代圆球磨机来完成,理论上的“倒棱切角”是一种难度较高的工艺,无论对机械装置还是工艺本身都要求较高的精确度,而良诸时期没有这样的精密机器可供使用,出土资料中也没有显示任何相关工具或装置的信息。现在的研究表明,良渚人用于制作玉器和珠子的玉料取自不远的周边地区。除了这种地方玉料,绿松石也是良渚人用来制作珠子和镰嵌件的材料(如图046),

图046良渚文化出土的绿松石珠子。良渚出土的録松石珠子数量不多,多是在一大串项链中间穿缀一两个。除了珠子,良渚人也将绿松石用于玉器表面的镶嵌,显得殊为珍贵。鉴于环太湖和浙江至今没有发现绿松石矿,推测当时良渚的绿松石原籵为貿易品,然后自己加エ制作成他们喜欢的小装饰件。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藏。

但是对良渚人而言,绿松石显得比较特殊,因为环太湖地区绿松石蕴藏非常稀少,浙江至今没有绿松石矿被发现的报道。作为良渚文化中心的环太湖地区,在良渚之前没有使用和制作绿松石的传统,而出现在良渚文化中的绿松石制品仅限于珠子和小镶嵌品,并且数量不多。而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使用和制作绿松石的记录最早可以到8000年前的裴里岗文化,绿松石也一直是黄河流域的传统。在一长串珠子或管子中间穿系玉璜是良渚人对项饰搭配的一大贡献(如图047)。

图047良渚文化穿有玉璜的玉项饰。由12颗玉管和1个半圆形玉坠组成。玉管长2.7ー3厘米,玉坠高4.2厘米,直径1-1.1厘米。玉管呈鸡骨白,有茶褐色斑。玉璜正面微呈孤面,浅浮雕和阴刻线相结合雕琢一神徴图像。神人头戴羽冠,有上肢,双手隐没,下肢省略,与兽面纹复合。玉璜背面平整,两上角钻孔,与玉管串联,组成项饰。1986年浙江余杭墓葬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种将璜搭配在项饰中佩戴的形式也许最早就出现在长江流域,至少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是这样。良渚的璜有半圆形和半璧形,表面做工,多兽面纹样,是良渚的经典纹样,这种纹样也出现在其他玉器特别是玉琮上面。良渚这种穿系有玉璜的项饰一般出现在女性葬中,它们可能既与身份有关也与性别有关,尽管我们相信良渚聚落文化时期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但是一些特殊身份的女性仍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玉璜作为装饰主题延续了很长时间,后来的西周贵族组佩也是以玉璜作为装饰主题,其他配件和各种材质的珠子围绕玉璜的数量和形式展开。。《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夏后氏在舞蹈时“左手操,右手操环,佩玉璜”,夏后氏是否就是一位伟大的巫师或者他的舞蹈是否就是巫术本身都只是推测,但可以肯定的是,玉璜自远古以来就是特殊身份的标志。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具有强烈形式感的项饰出现在等级较高的大墓中,珠子和管子也出现在一般民众的基葬中,但没有刻意的组合形式,并且一般表面都不做工(纹饰),这种现象也许也有助于说明良渚的珠串佩饰的组合形式是跟身份对应的。同样,材料的选择也可能与身份有关,矾石珠也是良渚文化中常见的珠子,形制有与玉珠相同的桶形和另一种比较短的小直管。矾石的硬度较低,一般在摩氏2.5左右,表面丝质或蜡质光泽,较之玉石更容易加工,材料也更易得。这些矾石珠多出现在一般的良渚墓葬中,估计是玉珠的替代品,一般民众也能够佩戴(如图048)。

图048良渚文化的矾石珠。这种珠子一般出现在等级较低的墓葬中,由于矾石的硬度较低,珠子制作难度相对较低,出土时一般都有相当的数量。私人收藏,由彭涛先生提供藏品。

以上文本由【牧古说宝珠】整理(如有侵权 请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周组佩中的珠子和坠饰
中国古玉器的种类及演变
古珠:专业解读(收藏版)
中国古代珠子:贵族组配
上海博物馆历代玉器馆
中国古玉器与玉文化(五主要古玉器的演变与时代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