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会对你的孩子进行情绪辅导吗?天涯社区

      【早教】你会对你的孩子进行情绪辅导吗? 转自亲子中心_天涯社区
 
        作者:泰迪熊木乃伊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这是一本不容易买到的旧书——真是搞不懂,为什么市面上泛泛而谈的育儿书那么多,但针对性的书那么少呢?农民伯伯种的土豆,收获出来还大小不一呢,怎么可能一种方法就可以得到同样的果实呢?
  
  教育孩子,最最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真正的了解他,然后才能够引导他。在孩子小的时候,这点还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孩子很简单。但孩子越大,问题越多的时候,特别是当孩子的现状不符合你的教育计划的时候,你如何能够学会倾听他的声音,理解他,并且正确的引导他呢?
  
  我最不喜欢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会让家长的注意力,放在别的孩子而不是自己的孩子身上,而这种横向比较的结果,会让家长急功近利,不顾孩子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跟孩子一起成长——这样你的注意力才能完全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才能真正的理解你的孩子,才能得到孩子真正、完全的信任,然后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但如何做到跟孩子一起成长?如何有效地倾听出孩子的声音?如何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这本书就可以告诉你答案——哈哈哈~~我怎么跟卖书的一样——有没有谁想出书的,我可以来写前言推荐部分~~
  
  书的名字叫《怎样培养高EQ小孩》,作者是约翰.高特曼 琼.德克特儿 刘寿怀翻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有好像重名的书,但内容完全不一样。注意作者和出版社。
  
  这本书,起这样的名字可能为了好卖,其实主要内容是关于孩子情绪辅导方面的——如何觉察出孩子的情绪?如何有效的进行辅导?当然,这个对孩子情商的提高——与人的交往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等方面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这也会让你和你的孩子有良好的情绪互动,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果有能够买到这本书的板油,可以跟大家说说在哪里买到的,这本书真得很好!——墙裂推荐!因为在八卦看到很多的妈妈对于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如果他们看了这本书,如果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学会如何对孩子进行情绪辅导,跟孩子有了良好的情感互动,可能处理起孩子的问题,就不会觉得那么头疼了。
  
  这本书内容太多了,我是不可能全敲出来,只能把重点的部分摘一些出来,供大家参考。
  以下是这本书的一些内容,我就不加引号了。内容很多,即便是摘录,也需要很长时间,我会找时间,一点点更新的~~
  =====
  
  我们正处于小孩不好过,父母更难为的一个时代。儿童经验在这一二十年来已变得面目全非,小孩要学习心灵基本技能变难了。父母培养子女基本的情绪及社交技能也必须付出更多,花更多脑筋。
  
  恶化现象后面,潜伏着更大的力量。其中之一,如今的经济现实逼得父母必须比前代更努力工作才能维持一个家。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父母陪伴小孩的时间,比不过当年的父母。越来越多的家庭、住所离自己的亲戚相当遥远。常常,家长根本就不敢放小孩到街上去玩,造访邻居就更甭提了。小孩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盯着电视或电脑的荧光屏。而不是在户外和别的孩子一起玩。
  
  可是,长久以来,小孩学习基本情绪及社交技能的方式,一直都是靠父母和亲戚的教导,不然就是和别的小孩打打闹闹,在游戏中学习。
  
  现在,学不到基本的情绪技能,后果正越来越严重,迹象显示,无法辨别焦虑和饥饿的女孩比较容易患饮食失调症,年幼时拙于控制冲动的女孩到了十七八岁也比较有可能怀孕。早年情绪冲动的男孩将来则较可能耍流氓、有暴力倾向。应付不了焦虑及抑郁感受的小孩长大后则较可能嗜药、酗酒。
  
  认清这些新近的现实条件,父母必须尽可能地善加利用和小孩相处的大好时机,积极扮演情绪教练的角色,教导小孩理解并处理困扰的感受,控制冲动,培养同理心。  戴安在试着哄三岁的约书亚穿上他的皮夹克好带他去日间托儿所的时候,她就已来不及上班了。在很匆忙地吃过早点以及在决定要穿哪双鞋子的一番斗争后,约书亚也变得紧张了。他告诉她想留在家中玩耍。当戴安对他说这是不可能的,约书亚跌倒在地上并开始号啕大哭。
  
  在保姆抵达前的5分钟,7岁的艾美莉满脸泪珠地向她的父母求援。她呜咽地说:“把我丢下给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是不公平的。”“但是艾美莉,”她老爸解释说:“这个保姆是你妈妈的好朋友。而且,我们在好几个礼拜前就已经买了这场音乐会的门票。”“我还是不要你们去。”她大声地喊叫着。
  
  14岁的麦告诉他老妈他被逐出学校的乐队,原因是老师闻到校车上有人在吸大麻。麦说:“我发誓那人绝对不是我。”但是这孩子的成绩一直在退步,而最近他又跟一帮新的人混在一起。于是她说:“麦,我才不信你。直到你成绩有进步,你才能出外玩。”受到创伤又忿怒的麦,一言不发就夺门而出。
  
  三个家庭。三种冲突。三名不同成长阶段的小孩。但是三位父母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当情绪激烈之际,该如何处理小孩。大部分的家长都一样,他们希望具有耐心、尊重、公平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知道这世界带给孩子们许多的挑战,因此他们想要在一旁支持并为孩子们提供判断。他们想教导他们的小孩有效地处理问题,并建立深厚、健全的人际关系。但在想要你的小孩处事端正和实际上采取何种手段来实施是有极大差距的。
  
  这是因为好的养育并不单单只是智力的训练,它还包括了过去30年来,给父母的忠告中,一直被忽略的人格面。好的养育是牵涉到情感的。  在这些教导孩子情绪智力而失败的父母中的三种典型类型:
  
  1 忽视型父母。对小孩负面的情绪轻视、不理睬、觉得无关重要;
  
  2 反对型父母。对小孩表现的负面情绪不满而可能因此谴责或处罚他们;
  
  3 放任型父母。 接受并以同理心对待小孩的情绪,却无法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指引或加以控制。
     
  上面说的三种父母,我好像偏第二种多些,一般孩子不听话比如说闹着非要闹着吃零食或看电视时,我会先和颜悦色地讲道理,但是如果讲了好几遍还是不听又哭又闹的话,就忍不住会熊她了,有时候也会不理她,随便她哭去。
  
  之所以采取后种方式是怕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看她越哭火越大,忍不住动手揍她。。。话说小时候我受的家庭暴力挺严重的,导致我的脾气也比较火暴,容易烦躁,所以我都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也不知道我到底是忽视型的父母还是反对型父母呢,呵呵
  在做测试以及探讨如何进行情绪辅导之前,还要跟朋友们啰嗦一下,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情绪辅导?
  
  我再摘录一些此书里面的部分内容,目的是希望家长能够重视这个问题。我可以拿出自己的例子作为证明。因为从小的时候,就对我的女儿进行了这种情绪辅导,所以,现在我跟我的女儿建立了非常好的情感互动,当然还有信任感。现在,如果孩子做了什么我认为不认可的事情,基本上一个眼神就可以解决问题。
  
  以下是书中的内容:
  
  【情绪辅导的作用】
  
  孩子有情绪辅导的父母,到底有什么差别呢?经过长时间仔细观察及分析家庭的用语言辞、行动和情绪反应,我们发现一个重大的差别。一致地实施情绪辅导的父母,比那些没有提供这类辅导的父母,他们的小孩会有较佳的身体状况及较优的学业成绩,他们的小孩与朋友的相处较融洽,较少发生行为上的问题,并且对暴力的倾向也较低。总括来说,有情绪辅导经验的孩子有较少的负面情绪而有较多的正面情绪。总之,他们在情绪上较健全。
  
  我们的研究确实证明情绪辅导甚至可以保护小孩免受这个已证实有害的影响,即在美国家庭中与日俱增的普遍危机——婚姻冲突和离婚。
  
  超过半数的婚姻最后都以离婚收场,上百万的小孩有可能面临着许多社会科学家所认为的与家庭瓦解有关联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业差、被其他小孩排斥、沮丧、健康问题及反社会行为。这些问题也影响那些就算是父母没有离异,但却来自不愉快、充满冲突家庭的小孩。我们自己的研究显示当一对夫妻不时地在争吵,他们的冲突会妨碍孩子建立友谊的能力。我们也发现婚姻冲突会影响小孩在学校的功课,还会增加他的疾病感染性。如今我们知道在社会中,这股有害的破碎婚姻的泛滥,主要带来的结果是在孩童及少年中渐增的越轨和暴力行为。
  
  但是在我们研究里,有情绪辅导的父母,当发生婚姻冲突,或分居或离婚,则有不同的结果。他们的孩子一般只是比研究中其他孩子“较忧愁”,但情绪辅导似乎保护他们免受其他许多有相同遭遇的小孩所经历的不良影响。之前已证实离婚及婚姻冲突而造成的影响,比如学业差、富侵略性以及与同辈的问题等等,都不会出现在受过情绪辅导的小孩身上;这种种都暗示情绪辅导提供给孩子一个最有效的缓冲剂,足以应付父母离婚所造成的情感创伤。
  
  我们研究中另外一项意外的发现是跟父亲有关的。我们发现当父亲采纳情绪辅导的养育法,对孩子的情绪的发展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如果父亲察觉到孩子的感受并尝试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些孩子在学校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都有较佳的表现。反之,一位情感疏远的父亲——严厉、挑剔或忽视孩子的情绪——可能会产生极强烈的负面影响。他的小孩很可能功课差、与朋友较常打架、健康也不好。(如此对父亲的强调并不是说母亲的介入对孩子情绪智力没有同等的影响,她与孩子互动的关系也是重要的。但我们的研究显示父亲的影响,不论好坏,可以是较极端的。)
  
  在孩子的生活中,父亲存在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然而美国小孩中,有令人担忧的百分之二十八只在母亲的家庭中成长。但我们是不应该假设任何父亲都比没有父亲好,一个情绪上有交流的爸爸可以为小孩的生活带来无穷的益处,但一个冷淡残酷的父亲可以造成极深的伤害。
  
  虽然我们的研究证实实行情绪辅导的家长能协助孩子发展为更健康、更成功的成年人,但这个手法对于有严重问题,需要专业治疗家援助的家庭不是一个“疗法”。与支持其他抚养理论的人不同的是,我不保证情绪辅导对家庭生活中一般所有的问题都是个万能药。实施情绪辅导并不表示所有的家庭纠纷都会终止,没有刺耳的话、受创的情感、悲伤或压力等等,冲突是家庭生活的事实。但无论如何,只要一旦采用情绪辅导,你或许就会感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愈来愈接近。当你的家庭里有深厚的亲密和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似乎较容易忍受。
  
  最后,情绪辅导并不代表纪律的终止。当你和孩子在情绪上是亲密的,你在他们的生活里有更深的投入,因此也就会拥有更强的影响力。当强硬的手法必要时,你就得严格。你发现孩子有过失或态度松懈,就要告诉他们。你不必害怕订立规定,当你觉得他们没有尽力而为时,就说出你的失望。由于你跟孩子已有了情感的结合力,你的一言一语都是有份量的。他们在乎你的看法,同时不希望造成你的不快。如此,情绪辅导可以帮你真正地去指导和推动你的小孩。
  
 
  这项自我测试的问题是关于你对自己和对孩子在忧伤、恐惧和忿怒时的感觉。请在每一个项目内圈出最适合你想法的选择。假如你不确定,就取似乎最接近的那个选择。由于这项测验需要回答很多的问题,请试着耐心地完成。我们这个冗长的设计是为了要确保每种养育法其大部分的观点都被纳入。
  
   T=对 F=错
   -----------
  1 孩子其实没有什么好忧伤的。T F
  
  2 我认为只要是在控制之下的忿怒就不是个问题。T F
  
  3 孩子假装忧伤通常只是要大人替他们感到难过。T F
  
  4 孩子的忿怒是值得我们特地花时间去探讨的。T F
  
  5 当我的小孩假装难过的时候,真的很令人讨厌。T F
  
  6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必须要把事情弄得妥当、完美。T F
  
  7 我在自己的生活里,真的没有时间去忧伤。T F
  
  8 忿怒是一种危险的状态。T F
  
  9 假如你忽视孩子的忧伤,他会走开并照顾自己。T F
  
  10 忿怒一般意味着侵略。T F
  
  11 孩子常常假装悲哀以得逞。T F
  
  12 我认为只要是在控制之下的忧伤就不是个问题。T F
  
  13 一个人必须去克服、渡过而非老是想着忧伤。T F
  
  14 我不会介意处理孩子的忧伤,只要不是太久。T F
  
  15 我宁愿要一个快乐的小孩,而非一个过度情绪化的孩子。T F
  
  17 我协助孩子快速地渡过忧伤,好让他们可以往好的方向迈进。T F
  
  18 我不认为孩子忧伤时是一个能教导他许多事情的好机会。T F
  
  19 我觉得孩子难过的时候,他们过分地强调了生命负面的事情。T F
  
  20 当我的小孩假装忿怒的时候,真的很令人讨厌。T F
  
  21 我对孩子的忿怒的程度有所限制。T F
  
  22 当孩子假装难过时,是要别人注意他。T F
  
  23 忿怒是一个值得去探究的情绪。T F
  
  24 许多孩子忿怒是由于他们不成熟和缺乏理解力。T F
  
  25 我试着将我孩子生气的情绪换成兴高采烈的心境。T F
  
  26 你应该发泄心中的忿怒。T F
  
  27 当我的小孩忧伤的时候,这正是达到亲密的机会。T F
  
  28 孩子其实没有什么好生气的。T F
  
  29 当我的小孩忧伤的时候,我尝试帮助他探究使他难过的原因。T F
  
  30 当我的小孩忧伤的时候,我向他表示我了解。T F  31 我希望孩子体验忧伤。T F——以下都是,就不标注了
  
  32 重要的是找出小孩难过的原因。
  
  33 童年是个逍遥自在的时期,不是忧伤或忿怒的时期。
  
  34 当我的小孩忧伤的时候,我们坐下来讨论悲哀这件事。
  
  35 当我的小孩忧伤的时候,我尝试帮助他理解产生这感觉的原因。
  
  36 当我的小孩忿怒的时候,这正是达到亲密的机会。
  
  37 当我的小孩忿怒的时候,我利用一些时间去了解并体会这感受。
  
  38 我希望孩子体验忿怒。
  
  39 我认为有时候小孩发脾气是对他们有好处的。
  
  40 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感到忿怒的原因。
  
  41 当她难过时,我向她警告不要养成坏习惯。
  
  42 当我的小孩忧伤的时候,我担心他会发展出一种负面否定的人格。
  
  43 我并没有真正的试着教孩子特别有关忧伤的事。
  
  44 如果我从忧伤中得到什么教训,那就是表现它不是什么坏事。
  
  45 我不确定忧伤是否可以被改变。
  
  46 除了给一个忧伤的小孩提供慰籍,你帮不了什么忙。
  
  47 当我的小孩忧伤的时候,我尝试让他知道无论如何,我都是爱他的。
  
  48 当我的小孩忧伤的时候,我不太确定她要我做什么。
  
  49 我并没有真正试着教孩子特别有关忿怒的事。
  
  50 如果我从忿怒中得到什么教训,那就是表现它并不是什么坏事。
  
  51 当我的小孩忿怒的时候,我尝试去理解他的心情。
  
  52 当我的小孩忿怒的时候,我尝试让她知道无论如何,我都是爱她的。
  
  53 当我的小孩忿怒的时候,我不太确定他要我做什么。
  
  54 我孩子的脾气很坏,让我担心不已。
  
  55 我不认为孩子发怒是对的。
  
  56 发怒的人是失控的。
  
  57 表达忿怒的小孩逐渐形成发怒的性情。
  
  58 孩子发怒以得逞。
  
  59 当我的小孩忿怒的时候,我担心的是他破坏的倾向。
  
  60 假如你允许小孩发怒,他们会以为每次都会得逞。
  
  61 发怒的小孩是失礼的。
  
  62 小孩发怒的样子是很滑稽的。
  
  63 忿怒有干扰我做判断的倾向,使我做出后悔的事情。
  
  64 当我的小孩忿怒的时候,这正是解决问题的时机。
  
  65 当我的小孩忿怒的时候,我认为是时候要揍一顿了。  66 当我的小孩忿怒的时候,我的目标是使他停止。
  
  67 我不花费太多的心思在孩子的忿怒上。
  
  68 当我的小孩忿怒的时候,通常我不把它当一回事。
  
  69 当我忿怒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快要爆炸似的。
  
  70 忿怒成就不了任何事情。
  
  71 表达忿怒对孩子很刺激的。
  
  72 孩子表达忿怒是重要的。
  
  73 孩子有权利表达忿怒。
  
  74 当我的孩子发狂时,我就找出让她发狂的原因。
  
  75 帮助孩子找出引起他忿怒的原因是重要的。
  
  76 当我的孩子对我生气,我就想:“我不要管它。”
  
  77 当我的小孩忿怒的时,我就想:“要是他学会打拳击多好。”
  
  78 当我的小孩忿怒的时候,我就想:“为什么她不能接受事情就是如此?”
  
  79 我希望孩子发怒,为自己辩护。
  
  80 我不花费太多的心思在孩子的忧伤上。
  
  81 在我的小孩忿怒的时候,我想知道她当时的想法。
  如何解析你的成绩
  
  忽视型
  ------
  将以下题目你说“对”的次数加起来:
  
  1 ,2, 6 ,7 ,12, 13,14,15,17,18,19,24,25,28,33,43,62,66,67,68,76,77,78.
  
  总和除以23。这是你的忽视分数。
  
  
  反对型
  ------
  将以下题目你说“对”的次数加起来:
  
  3 ,4, 5, 8,10, 11, 20, 21, 41, 42,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3, 65, 69, 70.
  
  总和除以22。这是你的反对分数。
  
  
  放任型
  -----
  将以下题目你说“对”的次数加起来:
  
  26, 44, 45, 46, 47, 48, 49, 50, 52, 53.
  
  总和除以10。这是你的放任分数。
  
  
  情绪辅导型
  ---------
  将以下题目你说“对”的次数加起来:
  
  16, 23, 27, 30, 31, 32, 34, 35, 36, 37, 38, 39, 40, 51, 64, 71, 72, 73, 74, 75, 79, 81.
  
  总和除以22。这是你的情绪辅导分数。
  
  
  现在比较你四项的分数。你哪里得分愈高,表示你愈倾向哪种的养育方式。
  养育的四种作风
  
  【忽视型父母】
  
  将孩子的感受看作不重要、肤浅的。
  
  摆脱或不理睬孩子的感觉。
  
  想要孩子负面的情绪迅速地消失。
  
  典型地用精神分散来制止小孩的情绪。
  
  可能将小孩的情绪滑稽化或小事化。
  
  认为小孩的感情是不理性的,也就无意义。
  
  对孩子尝试沟通的事情,表示兴趣不多。
  
  可能对自我和他人缺乏情绪的察觉。
  
  对小孩的情绪感到讨厌、恐惧、烦恼、伤害或崩溃。
  
  害怕在情绪上“失控”。
  
  对如何“渡过”情绪比情绪本身的意义更重视。
  
  认为负面的情绪是有害或“有毒的”。
  
  认为重视负面的情绪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对于孩子的情绪感到“不知所措”。
  
  认为负面的情绪表示孩子适应不良。
  
  认为孩子负面的情绪是归咎于父母。
  
  低估孩子的情绪,将导致这情绪的事件轻描淡写。
  
  不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认为时间会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反对型父母】
  
  表现出许多忽视型父母的行为,但是其方式更为负面。
  
  批评孩子的情绪表达。
  
  知道限制孩子的必要,但程度过分。
  
  强调服从良好的标准或行为。
  
  不论孩子是否行为不端,只要有情绪的表现就谴责、训导或处罚他。
  
  认为负面情绪的表达要有时间限制。
  
  认为负面情绪反映出恶劣的品格。
  
  认为孩子利用负面的情绪来操控;这种看法只会导致权力斗争。
  
  认为情绪使人软弱;而孩子为了生存,情感上必须“坚强”。
  
  认为负面情绪一无是处,浪费时间。
  
  认为情绪(尤其是哀伤)视为一种不能加以浪费的商品。
  
  颇注重孩子对权威的服从。
  
  
  【放任型父母】
  
  自由地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绪表现。
  
  给经历负面情绪的孩子慰藉。
  
  对于行为不提供很多的引导。
  
  不教导孩子关于情绪的问题。
  
  放任的;不设限。
  
  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不教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认为对于负面情绪除了“安全渡过”之外,帮不了什么忙。
  
  认为处理负面情绪是心理学的问题;释放情绪,就大功告成了。
  
  【情绪辅导型父母】
  
  重视孩子负面的情绪,看作是亲密的机会。
  
  能耐心地在一个忧伤、忿怒,或害怕的小孩身上花时间;对情绪不会变得不耐烦。
  
  察觉并重视自己的情绪。
  
  将负面情绪的世界看作是培养孩子重要的舞台。
  
  对孩子的情绪,甚至那些复杂的、不可思议的状态,他们的感觉敏锐。
  
  对孩子情绪的表达不感到惶惑或焦虑;知道什么是该做的。
  
  尊重孩子的情绪。
  
  不戏弄或淡化孩子负面的情绪。
  
  不说孩子“应该”有如何的感觉。
  
  不觉得自己必须替孩子“处理”好所有问题。
  
  利用情绪性的时刻
  ——倾听孩子的心声。
  ——以安慰的言词和关爱对孩子施以同理心。
  ——帮助孩子表达他(她)们正在发泄的情绪。
  ——提供情绪调整的辅导。
  ——立规范并教导可被接纳的情绪表现。
  ——教导解决问题的技巧。
  
  
  【这个模式对小孩的影响:他们学会相信自己的感觉、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解决问题。他们有崇高的自尊、学习能力良好、与其他人相处融洽。】
  虽然我对中国现有的教育模式极其的反感,但那只是深层次的担忧,实际上孩子在学校的的表现还是很好的:学习不用操心,孩子回家后会主动做作业;学习成绩稳定,而且越来越好,基本都在前几名的位置。刚考完的月考,成绩很好;五年了,从来没有被请过家长(只有一次是差点请家长,那个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给孩子签字上出的问题。);老师也没有打来电话反映过孩子的问题。相反的是,询问老师孩子在校的情况,老师的评价是“很好”;独立能力很强,根本不用家长操心她要带什么东西,或忘记什么事情,反而是她常提醒我不要忘记。换句话来说,就是孩子基本不用管;在班里面有一大帮朋友,而且属于那种到哪里都能很快结交一帮朋友的那种孩子。学校曾给他们做过心理测试,我女儿的评价是“乐观、开朗、自信”。
  
  说这些好像我是在炫耀自己的孩子,但如果我告诉大家当初我女儿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一次感冒咳嗽,中午在学校吃饭的时候吐了,而且是吐到了饭桌上,导致班里面的很多同学不跟她玩,而且骂她脏,甚至连跟她站队都捂住鼻子告诉她,“让开一点”的时候,大家会怎么想?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个状况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那时候女儿班里面孩子的交友方式,是一个孩子屁股后面跟一帮孩子;一个人说这个孩子不好,就一帮孩子一起排挤这个孩子,甚至到了,如果有人想跟这个孩子玩,就会有人说:“你跟她玩,就不能跟我们玩了。”——孩子们是天真的,但同时又是很残酷的。
  
  我那时候很天真,就去找老师,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跟孩子们说一下。我当时想,老师只要说一下,一年级的孩子多听老师的话啊,事情不就解决了吗?可老师却说,孩子吐得时候,她也在场,那个场面是有些让人接受不了。——原话忘了,反正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那意思就是,孩子们说我女儿脏,是有道理的!那时候我心凉透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指望任何人或社会来保护你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必须自己来保护。
  
  但如何保护呢?在孩子面前发牢骚?骂那些同学?或者骂老师?显然这样做是不对的,至少不是积极的办法,对吗?真是幸亏有了这本书,让我学会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带着我女儿走出了这段情绪上的低谷,没有让她留下心理阴影——那时候,我的孩子天天都要求洗澡;并且上学之前,还要让我闻一闻,身上是不是很香,才肯放心的去上学——现在提起来跟故事一样,那时候,我那个心酸的感觉,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孩子学习得零分,我都不怕,我有一大堆的办法可以帮助她;但这件事上,我却真是感到素手无策,无能为力——而且我又是一个极其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长。所以我推荐的书都是我真正实践过的,比那些所谓的专家用脚说出来的话强得多!
  
  前段时间,我们又偶然的交流了这件事情,我女儿说出这样的话,“其实,我应该感激那些同学,因为她们让我学会了坚强和智慧!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不害怕了!”——我当时眼泪差点掉下来。我从不跟孩子讲什么大道理,生怕自己的思想左右了孩子的思想。这个领悟完全是孩子自己得出来的。而且那次交谈,我也感受到那件事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五年了,孩子回想起来依然会有受伤的感觉,所以单靠时间并不能削平一切。
  
  如果我说五年的时间了,现在还有个别孩子偶尔嘲笑我女儿脏,大家是不是会很吃惊?孩子们之间的伤害有时候真得比大人们之间还要直接也就更残酷。但现在已经跟一年级时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我女儿笑着对我说,“她这样说,我一点感觉都没有,”而且,我女儿还会用轻松调侃的方式反击,“你说什么?再说一遍!”,我女儿哈哈大笑着说:“我一次次的这样问她,直到把她整疯了为止”。而且这个时候,女儿的朋友也帮着她。
  
  孩子学会的是面对而不是逃避,孩子学会了豁达而不是自卑,这是最最让我欣慰的一点!
  
  提起这个,想起了现在老爱说的“挫折教育”。看到有些所谓的专家建议:为了让孩子懂得面对挫折,就要让孩子多体验挫折。靠!我是真想指着这些所谓的专家的鼻子骂他们!要是照他们的说法,那哪一个成年人也不应该得抑郁症!应该挫折越多,这个人抗挫折能力越高,对不对?那为什么抑郁症反而成为现代中国最常见的病呢?毁人没有这么毁的,说话不用大脑,毁孩子他们真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我们的孩子物质上是丰富了,但他们就因此每天都幸福到了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挫折,到了要出去找挫折的地步?让孩子体验挫折,就是让孩子物质缺乏?这种居高临下,不懂孩子的专家,真是应该扔到垃圾桶里面去!我们的孩子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挫折,我们不了解,不是孩子没有!我们成年人认为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那就是大事!所谓的好孩子,就没有挫折了吗?在只用标准答案,或者说只用分数定乾坤的现实,好孩子的压力或者焦虑,反而是很多老师和家长忽视掉的。他们生怕自己的表现不如以前,生怕自己这次考得不如以前,从而让老师家长失望,这种压力,如果家长平时不注意,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令家长吃惊的厌学情绪。
  
  我们说的面对挫折,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挫折带给我们的负面情绪:那种失败的沮丧感、那种自我的不肯定、那种事情做不好的焦虑,以及忧伤、愤怒、委屈、压力、脆弱等等等等的情绪反应。
  
  而情绪的辅导,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当我们对孩子的情绪有了敏锐的洞察力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想当然的以为一个所谓优秀的孩子没有任何的情绪波动或者不应该有那些情绪波动。
  
  当我们学会如何对孩子进行情绪辅导,并且把这种辅导融入我们和孩子的生活当中,就等于给了孩子如何正视挫折的能力和钥匙。也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的信任我们,愿意跟我们交流,互动。我们的教育不是扫平孩子道路上的沟沟坎坎,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让孩子有能力爬山涉水。
  
  当我们不断地跟孩子进行这种情绪辅导,我们就会很敏锐的感知孩子的任何情绪的变化,帮助我们的孩子释放压力,并且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当我们的孩子把握了自己的情绪反应,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反应,她不但会提前感知自己的情绪波动,接受自己任何的情绪变化,而且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长大以后,不会用喝酒吸毒等等极端的方式,来逃避这些负面的情绪;更为重要的是,她也从中学会了如何把握他人的情绪,学会如何跟其他人相处的方法。
  
  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的观点:接受并肯定孩子任何的情绪反应;而我们限制的是孩子情绪反应之后的行为。
  
  正视孩子的情绪反应,需要的是我们能够敏锐的察觉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波动。其实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也是不明白自己的情绪反应的——这本书帮助的不只是孩子,还有我们自己。
  
  非常非常感谢倾听语甜!虽然我没看过这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试》,但既然跟《怎样培养高EQ小孩》内容及其的相似,那应该是一本很好的书,正好可以买得到,真是建议家长好好看看。正好我最近要帮助孩子减压,搞了很多的活动,时间上会比较紧张。
  【忽视型父母】
  
  如果劳伯得知自己被形容为忽视型父母,大概会感到很惊异。毕竟,在与我们的研究人员面谈里,很明显地,他热爱女儿贾西卡并且与她共度许多时间。当她伤心时,他尽其力去哄她。他说:“我抱着她到处逛并问她是否需要些什么。‘你想看电视吗?我可以带你去看电影?你想去外面玩吗?’我跟她一起解决问题看我是否能改变情况。”
  
  但无论如何,劳伯没有做到一件事,就是正面面对小孩忧伤的问题,比如,“贾西卡,你感觉怎样?今天是否有点难过?”他以为专注在不舒适的感觉如同在火上加油。像许多父母一样,他害怕忿怒或哀伤的感觉会掌握了自己的一生;这些是他不希望带给自己的,当然肯定也不会带给他宝贝的女儿。
  
  不理睬负面的感情是许多忽视型父母在童年时学习到的一种行为模式。一些人像詹姆,是在暴戾的家庭里成长的,他还记得30年前父母的争吵,以及他和兄弟姊妹如何分散到不同的房间,各自静静地挣扎对抗。他们从不被允许提起关于父母的问题或是他们的感受,因为这样只会激起父亲更大的狂怒。现在詹姆也结婚生子了,一旦有丝毫的冲突或创痛,他仍继续闪躲和掩饰自己。他甚至觉得难以跟6岁的儿子谈关于在校内他被人欺凌的问题。詹姆希望能跟儿子更亲近些,倾听他的诉说并帮他解答问题,但是关于讨论内心的问题,他没有多少经验。因此,很少有这类的对话,他的儿子在感受到父亲的不安后,也就不打算提起这类问题。
  
  
  一些被贫穷或疏忽的父母抚养长大的人也可能在面对小孩的情绪时发生问题。由于自孩童时就作为救援者的角色,这些父母承担了过多个人的责任来替孩子“修补”每次的伤害,纠正所有的不公平。这种超人的工作变得让人招架不住,父母失去洞察什么是孩子真正所需的。比如我们研究的一位母亲,当她的学前小孩摔破了他最喜爱的玩具飞机后,她对于自己无法安慰孩子而感到迷惑及烦恼。如果她无法将这小玩意弄好(即是说为他把事情重新弄完美)她就不太确定如何去帮助解决小孩的悲伤。在小孩的忧伤中,她只感觉到要把事情弄得更好,她没有感觉到他所需要的是慰籍和了解。
  
  
  久而久之,这类父母可能就会将孩子所有悲哀与忿怒的表现看作是难以达到的要求。由于感到挫折及被控制,于是他们用不理睬或淡化的反应来对待孩子的苦恼。他们尝试将问题缩小简化,再置一旁让它可以被忘记。
  
  
  “如果杰瑞米进来说他其中一个朋友取走了他的玩具,我就只是说:‘好吧,不必担心,他会归还的。’”研究组里的一位父亲汤姆解释道。“又或者他说:‘那家伙打我。’我就说:‘那大概是不小心的。’我想教他将忿怒发泄在打拳击上,并且好好地过他的日子。”
  
  
  杰瑞米的妈妈玛丽安说她也以类似的态度对待儿子的忧伤。她说:“我给他冰淇淋吃,让他高兴,让他忘记这件事。”玛丽安表达了一个在忽视型父母中常见的一个看法:孩子不应该是悲伤的,如果是他们真的忧伤,那么孩子或父母任一方在精神上是有缺失的。“当杰瑞米难过时,也让我痛心,因为你希望你的孩子都是身心健康愉快的,”她说:“我不想看到他烦躁不安,我希望他永远都快乐。”
  由于忽视型父母常常认为笑与幽默比灰暗的心情更重要,所以许多人成为“淡化”小孩负面情绪的大师。比如,他们可能尝试逗笑一个伤心的小孩,或者取笑一个生气中小孩不舒适的感受。不论他们的言语是否出自好意(“那可爱的微笑去了哪里?”)或是夹带羞辱(“呦,威利,不要像个小娃娃似的!”),这个孩子听到的都是相同的信息:“你对这情况的评估是全盘错误的。你的判断是毫无根据的。你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
  
  
  许多淡化或不重视孩子情绪的家长觉得自己的所为是正当的,因为他们的后代“只不过是小孩子”罢了。忽视型父母将这种冷淡的态度加以合理化的解释,认为孩子对摔坏的玩具和游戏同伴之间的争执的关心是小事一桩,跟大人的忧虑,比如失业、婚姻的瓦解或者国债的问题相比之下,更是微不足道。况且他们推论孩子可能是不理性的。问到如何对待女儿的忧伤时,一位困窘的父亲回答说他没有任何的反应。他说:“她不过才是一个4岁的小娃娃,”她忧伤的心情常常“是由于对这事是如何运作缺乏了解,”所以不值得他的尊重,他解释:“她的反应不是大人的反应。”
  
  
  这并不代表所有忽视型父母都缺乏灵敏的感觉。其实,许多人对孩子感情深厚,他们的反应单纯地出自父母保护子女的天性。他们可能以为负面的情绪多少都是“有毒的”,并且不希望孩子“暴露”在伤害中。他们以为长期“停留”在情绪中是不健康的。假如他们真有跟孩子参与解决问题,他们宁可专注于如何“渡过”情绪而非将重点放在情绪的本身。比如莎拉对4岁的女儿由于宠物天竺鼠之死的反应而担心。她解释:“我害怕如果我坐下来跟贝奇一样地情绪化,那只会使她更烦恼不安。”所以,取而代之,莎拉以低调处理。“我告诉她:‘没关系,你知道吗?类似这样的事情常会发生。你的天竺鼠老啦,我们再去买一只。’”虽然莎拉平静的回答可以解除她在处理贝奇的伤心时的焦虑,但大概并没有让贝奇觉得有被了解或有被慰籍。确实,贝奇可能会怀疑:“如果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何我感觉糟透了?我猜自己大不了只是个大娃娃。”
  
  
  最后,一些忽视型父母似乎由于以为变得情绪激动后,不可避免地引致“失控”的恐惧而否认或忽视孩子的情绪。你大概会听见这些父母将负面的情绪用隐喻如火、炸药或暴风雨来表示相似的意义。“她向我发火”“他像暴风雨似地在这里发狂。”
  
  
  这些父母可能就是在孩童时没有得到多少的帮助让他们学习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因此长大后,当他们感到悲伤时,他们害怕自己滑入无止境的沮丧中。又或者当他们感到忿怒时,他们害怕自己失控伤害别人。比如芭芭拉觉得在丈夫与孩子面前发脾气是错的。她认为忿怒是“自私的表现”或是危险的,“像杀人蜂”。除此之外,她说她的忿怒“于事无补……我将声调提高至最响亮……致使他们对我生厌。”
  
  
  由于事先已经认为自己的忿怒并不讨人喜欢,芭芭拉就运用幽默来消减女儿的脾气。她说:“当妮可儿生气时,我就微笑。有时候她表现得极为可笑,我就明白告诉她。我说:‘来真的呢,’或‘放轻松。’”对芭芭拉而言,妮可儿到底是否觉得处境滑稽似乎并不重要;一个生气的妮可儿只让她感觉好笑。她说:“她是如此地小巧并且满脸通红,我很容易就把她看成一个小娃娃并且(想):‘那不是很有趣吗?’”
  
  
  芭芭拉尽她所能去转移妮可儿负面的感觉。她回忆起有一次妮可儿的哥哥和他的朋友不允许妮可儿加入他们的游戏,于是妮可儿向他们大发脾气。“我就将她抱上膝盖玩这个游戏,”芭芭拉骄傲地解释着。她指着妮可儿深红色冬天的紧身裤问:“你的腿怎么啦?整个都变成红色还有绒毛呢!”这次的逗弄让妮可儿格格地笑。妮可儿或许能够感受母亲的温馨与关切,也让她忘记忿怒,注意起其他的事。芭芭拉认为她对这事件的处理很成功,她说:“我刻意这么做因为我知道……这的确是应付她的一个好法子。”不过芭芭拉错过了跟妮可儿谈有关嫉妒和排斥的感觉的机会。这个事件本来可以作为芭芭拉向妮可儿表达同理心的机会,帮助她认清自己的情绪。她甚至可以指导妮可儿解决与哥哥纷争的方法。但相反地,妮可儿得到的信息是她的忿怒并不重要;最好是把它压抑在心底不当一回事。
  这一大段的文字,大家可能看了会头晕——嘻嘻~~我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觉得有些晦涩难懂。
  
  其实,忽视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我们的父母往往为了工作,很少顾及到我们的情绪。而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也习惯性的用忽视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
  
  我举个例子。当我们的孩子告诉我们,他在幼儿园被小朋友的欺负了。我们的反应会是什么?也许我们会告诉我们的孩子:“他打你了,你不会打他吗?”——当然,有的早教书籍是不赞同这种方法。但何种方法有效呢?哪种方法是科学的呢?我们开始迷茫了,对吗?
  
  好,我再举个例子。我们逛街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机偷了。回家之后,我们沮丧地告诉了老公。这时候,老公也许会说:“不用想了,丢了就丢了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也认为老公的话对,可我们的心情还是不好,脑子里面萦绕的都是那个手机可爱的身影;或者他不耐烦地说“你总是这样粗心大意的!不是告诉你,不要把手机放到包包里吗?!”这时候,心情本来就不好的我们可能会控制不住,跟眼前这个男人大吵一顿。
  
  我们能肯定的是,眼前这个男人无论有多少毛病,在丢手机的问题上,他都是跟我们一国的,对不对?至少经济上的损失,是一起的。我们即便是再生气上火,也不会联想到老公跟那个如花似玉的小偷有一腿,或者干脆老公就是那个小偷集团的,对不对?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感觉如此的糟糕,仿佛老公就是跟小偷是一国的一样?我们觉得老公没有理解我们,为什么呢?
  
  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孩子的问题。我们爱我们的孩子,我们非常愿意帮助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希望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我们此刻脑海里面萦绕的都是哪种方法更好?似乎只要有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就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解决他所面临的这个问题。但孩子的感觉会不会像我们丢手机时一样的糟糕呢?
  
  这里面忽略了一个什么东西呢?是情绪!我们的注意力往往都放到了问题的解决上,却忽视了情绪的存在。我们想到的是,让孩子打回来这个方法是对的还是不对的?却忘记了孩子告诉我们,是因为那个孩子打了他,他感觉很生气很沮丧很委屈。他告诉我们的目的是他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安慰。而我们急于下结论的同时,反倒让孩子感到他自己原来是这样无力——大人们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怎么到了自己身上,就会让自己这么沮丧?是不是自己无能?我感觉这么糟糕,是不是自己的感觉不对?
  
  我们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我们丢了手机,垂头丧气的回来告诉老公,老公拉着我们的手,让我们坐下来,然后摸着我们的背说:“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糟透了”,然后,我们委屈地把事情经过讲一遍之后,他理解地抱抱我们,然后说:“你很委屈,也很生气,对吗?丢东西确实是一件很让人恼火的事情。我当初丢某某东西的时候,好几天心情都不好,脑子里面总是在想某某东西。”然后他等我们的心情平静一些的时候,再把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跟我们交流,比如“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再给你买个更漂亮的,”或者是一些防止小偷的方法等等。~——手机是找不回来了,但我们的心情是不是会安慰很多?555555~~~悲哀地是,这一切都是我的意淫,55555~~我从来都没有享受过。我丢东西之后,我老公的反应是:鄙视地看我一眼,然后很肯定地告诉我说:“你不用到五十岁就老年痴呆了!”哼~~
  
  忽略情绪包括两种,一种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中包含着情绪问题;二是,我们意识到情绪的问题,但我们希望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转移孩子的负面情绪。
  【反对型父母】
  
  反对型父母与忽视孩子情绪的父母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只有一些差异:当提到孩子的情绪经验,他们明显地爱批评和缺乏同理心。他们不只是忽视、否认,或淡化孩子负面的情绪;他们还不赞成。因此,他们的孩子常常由于表达哀伤、忿怒和恐惧而被谴责、训诫或惩罚。
  
  反对型父母易于将注意力放在孩子发泄情绪的行为上而不是尝试去了解他们的情绪。比如一个小女孩忿怒时跺脚,她的母亲可能因为这种讨厌、大胆的表现而揍她一顿,但事先她并没有探究使女孩生气的原因。一位父亲可能因为儿子在就寝前有哭闹的坏习惯而责骂他,但却从来没有注意孩子的眼泪与对黑暗的恐惧两者的关联。
  
  反对型父母可能会以批评性的态度来处理孩子的情绪经验,斟酌状况后才决定这个处境是否应该加以慰籍、批评或(在一些个案里)惩罚。祖儿的解释是:“假如汀米真的有一个好原因使他情绪低落——比如他因为妈妈去上晚班而想念她——我就能理解,对他产生同理心,并试着令他高兴。我拥抱他,将他左右地摇摆,尝试使他脱离那心情。”但是如果汀米由于祖儿不喜欢的原因而烦恼——“比如像我叫他去睡午觉还是其他事情”——祖儿粗暴地回答:“他难过只是因为他要做一个小捣蛋,所以我不理他或叫他乖一点。”祖儿将自己不同的处理方式合理化为一种管训的方式。“汀米必须学习不做那种事(由于不正当的原因而忧伤),所以我告诉他:‘嘿,愁眉苦脸不会带给你任何好处的。’”
  
  许多反对型父母将孩子的眼泪视为一种控制形式,而这使他们不安。一位母亲如此形容:“每当我的女儿哭喊闹别扭时,她只是要引人注意,”将孩子的眼泪或发怒想成这样,是将情绪的状况变为权利的斗争。父母或许会想:“我的小孩哭闹是因为他想从我这边获得某些东西,而我必须给他,否则我就要忍受更多的哭喊、更多的闹别扭及更多的闹情绪。”情绪因此受到扭曲或“被勒索”,父母乃以忿怒和惩罚来应付。
  
  跟许多忽视型父母相似的是,一些反对型父母害怕情绪激动的状况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对情绪的控制。琴,是五岁克麦龙的母亲,她说:“我不喜欢生气因为我觉得它带走了我的自我控制。”与一个造反的小孩对立,这些父母感觉自己显露出连他们本身也毫无信心的情绪和行为。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可能觉得由于孩子“使他们生气”,所以惩罚孩子是合理的。琴解释:“如果克麦龙开始吵闹,我就说:‘我的忍受是有限度的!’然后如果他继续这样下去,他就会挨揍。”
  
  玲达嫁给一个脾气暴躁的男人,她害怕4岁的儿子罗斯长大后会“像他爸爸”。由于极度渴望想将他从命运中拯救出来,她的反应很激烈。当罗斯烦恼时,她说:“他又踢又闹,所以我给他一巴掌好让他冷静下来。或许这样是不对的,但我真的不希望他有坏脾气。”
  
  同样地,一些父母由于孩子宣泄情绪而责骂或处罚他们,好让他们“变得更坚强”。表现恐惧或忧伤的男孩最容易被反对型父亲施以这类对待,这种父亲认为世界是冷酷无情的,而他们的儿子最好学着不要成为“胆小鬼”或“哭宝宝”。
  在一些最极端的例子中,一些父母似乎坚决的教导孩子完全不要表达负面的情绪。一位父亲语带讽刺地谈起他的女儿:“凯蒂难过啦,那我要做什么呢?呵她下巴吗?我不认为这是你该做的。我想每个人都必须找出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这位父亲用以眼还眼的方式来对付女儿的忿怒——当她发狂时,他也发狂。如果凯蒂“失控”,李察便“打她屁股”或“敲她头顶”。
  
  
  当然,就算是在反对型父母中,我们发现这类全盘的反对和粗暴的处理还是少之又少的。只有在某些情况下,父母才比较会是反对型的。比如一些父母似乎可以忍受负面的情绪——只要这事件经过的时间是他们可接受的。有一位父亲竟然在他脑海里出现一个闹钟的图像。他说“在闹钟响之前”他都可以忍受儿子的坏情绪,但是,闹钟响起,“就是使他脱离这状态的时候”,对他的惩罚是将他与其他家庭成员隔离。
  
  
  一些家长反对孩子对负面情绪的体验——尤其是哀伤——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浪费”精力。一位父亲形容自己为“无情的现实主义者”,他说他不赞成小孩悲伤,认为那是“白费时间”和“一点都没有做些建设性的事”。
  
  
  另为一些人觉得伤心是一件珍贵和有限之物;将有限的眼泪浪费在小事情上,当遇到生命中重大的创伤时,你就没剩下几滴泪水了。但不论反对型父母将忧伤以眼泪的流量或花费的时间来计算,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浪费眼泪的孩子。格雷克说:“我告诉查理把忧伤留到重要的事情上,像死了狗。你不必为丢了玩具或撕裂了书中的一页而浪费时间难过,但宠物的死——倒是值得去伤心的。”
  
  
  在家庭生活中运用这种隐喻,不难看出孩子可能由于将忧伤浪费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受到处罚。同时如果他的父母在孩童时代情绪也被忽视,那么他们很可能觉得孩子的忧伤是一种“奢侈”,只有那些“在情绪上得天独厚的人”才付得起。我们想起研究组里一位母亲凯伦,她被双亲遗弃再由一连串亲戚抚养大。她在小孩时缺乏情感的慰籍,所以现在凯伦不太能够忍受女儿的“坏情绪”。
  
  
  忽视型与反对型父母两者之间有不少的重叠,实际上,今天视自己为忽视型的父母,隔天可能发现自己的表现更像反对型的父母。
  
  
  忽视型与反对型父母的孩子也有许多的共通点。我们的研究得知这两组的孩子很难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不断地被告知自己的感受是毫无根据的、不适当的或者不正确的。所以长大后认为自己有这样的感觉是天生有问题的。他们的自尊受挫,对于学习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比起其他的小孩,他们的集中注意力、学习、与同辈的相处上,都会发生更多的麻烦。此外,我们可以假设那些由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受责骂、孤立、挨揍或甚至惩罚的孩子,他们得到一个强烈的信息就是情绪的亲近是一件高危险性的事情;它可带来耻辱、抛弃、痛苦和虐待。假如我们有一个测量情绪智力的尺度,这些孩子很不幸,成绩大概都不太好。
  
  
  结果是可悲的讽刺,那些忽视或反对孩子情绪的父母,他们之所以如此,一般都是出自对儿女最深切的关心。为了要保护孩子不受情感上的创伤,他们提前阻止可能引起流泪或发怒的情况。为了造就坚强的男子,他们惩罚表现恐惧或悲哀的儿子。为了培养仁慈的女子,他们鼓励女孩把忿怒吞下去,换成一张笑脸。但是最后,所有这些计谋都失败了,因为不被赐于机会去体验自己的情绪并有效地处理感情的小孩,长大后对于面对生命的挑战是毫无准备的。
  
  我们喜欢争论关于打孩子对不对的问题?
  
  我是赞同打孩子的,而且还非常欣赏惩罚教育。但目前我的经验是,我还没有发现我的女儿有什么事情做得,值得我去打她一顿。而惩罚的条例,在我们家是除了家里的老人之外,对大家都有效,所以悲剧的结果是,我受到的惩罚远远多于我的女儿。正因为如此,我就开始耍赖皮,原来定的惩罚内容是到厕所里面反省十分钟(哈哈哈,不许大小便及看书),因为我实在不喜欢无所事事地呆在卫生间里面,所以就改成了罚款一元钱——我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科学,哈哈哈~~反正我喜欢这种惩罚。
  
  教育孩子没有那么复杂,或者要求自己本身要做到一个完美妈妈——不现实的要求,必然会没有结果,如同我们理想化地要求孩子没有错误一样。
  
  我不想把情绪辅导该如何进行的内容,一二三四的马上贴出来,原因就是现在很多的教育书籍过于教条化,它写得如此的正确,反而让我们无所适从。越是新妈妈,越会感到不知道如何下手,很容易就变成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程度——教育的书看得越多,孩子的问题越多,然后再看,还是解决不了,最后,干脆不看了——什么狗P的赏识教育,先拉过来打一顿解决问题OK,至少眼前的问题好像解决了。
  
  
  我希望的是,大家先审视自己,然后再开始教育我们的孩子;先了解我们自己,再了解我们的孩子。
  
  忽视型和反对型父母在中国是比比皆是,因为我们小时候的大多数都是在这样的父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当然,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有思想,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比我们那时候还要重,而现在的老师真的没有以前的老师负责任(不管老师爱不爱听,这是我感受到的,也许很极端吧),所以在这样教育环境下,出现的问题也就更多,更棘手。我们可以埋怨老师,埋怨现在的教育体制,也可以解释我们的工作太忙了,但这种牢骚对孩子的改变有没有积极的帮助呢?
  
  我们爱我们的孩子,而专家告诉我们说,要多陪陪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放弃了所有的爱好,放弃了所有的业余时间,甚至电视都不敢看了,天天陪着孩子做作业。可孩子还是觉得爸爸妈妈不理解他们?还是有很多心里话不愿意跟我们说?还是有了错误就是不改?——他们难道不能理解一下做父母的心?——于是,三字经、弟子规、甚至二十四孝都出来了,我当然不否认这些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因为它很灿烂,它就能教育了我们的孩子?现在不是农耕社会,现在不是写一篇好八股文就可以做官的年代,现在是21世纪了,是星球世纪了,是地球村了。如果一个对“书上说”,没有了任何质疑;一个对“权威说”,没有了任何的质疑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吗?人家希望自己孩子的脑袋,是思考的工具;而我们希望我们孩子的脑袋是超大型塑料袋,装的东西越多越好,那么我们的民族未来靠什么?靠一大堆不会思考和质疑的塑料袋?
  
  说的有些跑题,但真的是这样。将来孩子上大学应该很容易,拼的反倒很可能是我们没有看重的这些东西——做人的品质,包容力,适应力,团队的合作能力,以及永不气馁、永不言败的强大的内心承受力和原动力。
  
  而情绪辅导就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点点滴滴中,我们在这种辅导中,学会了解孩子,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引导孩子,进而让孩子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且学会在各种情况下,积极的面对,这样,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高峰还是低谷,他都能够从容面对,不会把自己长时间的缠绕在情绪的困扰之中,也不会怨天尤人,从而把握机会,得到最大可能的一种胜利。
  
  【放任型父母】
  
  跟反对型和忽视型父母不同的是,我们研究中的一些对象证明是完全可以接受孩子的情绪,不论孩子表达何种情感,他们都无条件热切地包容。我称这种养育的作风为“放任型”(Laissez Faire),法文的原文的意思是指“允许他们去做”。这些父母对小孩充满同理心,他们也让孩子知道不管怎样,他们所经历的,对于爸妈而言,都是OK的。
  
  问题是,放任型父母似乎常常能力不足或不愿意去教导孩子如何处理负面的情绪。这些父母对于小孩的感觉保持一种“不予干涉”的哲学。他们倾向将忿怒与悲哀看成一种心理学的事情:允许你的孩子释放蒸气,那么你作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
  
  放任型父母似乎不太懂得如何帮助孩子在情绪经验中学习。他们不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且许多人在规范行为时感到难堪。有些人或许会称呼这些家长为“过分自由的”,因为在名为无条件的接受下,他们纵容孩子表达不适当或无约束的情绪。一个忿怒的小孩变得有侵略性,利用她的言语或行动来伤害别人。一个伤心的小孩尽情地哭闹而未察知如何去安抚和慰籍自己。虽然父母可以接纳这种负面的情绪表达,但对没有多少人生经验的小孩而言,他很可能感到恐慌,像进入一个痛苦的情绪黑洞,却又不知道如何逃离。
  
  我们研究发现许多放任型父母似乎不确定关于情绪要教给孩子什么。有些说他们从不曾在这方面思考过。其他模糊地表示说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些更多的东西”。不过他们似乎真的很迷惑父母除了能提供无条件的爱之外还能做什么。
  
  比如卢安,她对于别的小孩对待她的儿子托比不好而表现真正的关心。她说:“他为此变得烦恼不安,而这也让我伤心。”但当被问及她如何回应他时,她只能说:“我试着让他知道不管如何,我都爱他;我们想的全是他的事情。”虽然对于托比这是个好消息,但这大概不会对他和他的玩伴重修和好有帮助。
  
  类似反对型和忽视型父母,放任型父母的作风也可能是来自孩童时代的一个反应。莎莉的父亲有虐待肉体的倾向,小时候她不被允许发泄忿怒和沮丧。她解释:“我要我的孩子知道他们可以随兴放声大哭大喊,我希望他们知道可以说这句话:‘我不喜欢被欺压’。”
  
  然而,莎莉承认她常常因父母这个身份受挫而变得不耐烦。“当蕾秋做错事时,我希望能对她说:‘那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或许我们应该尝试不同的做法。’”但她却常常会对蕾秋尖叫大喊——有时候甚至用掌打她。她悲叹地说:“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其他办法,只有那样才行得通。”
  
  另外一位母亲,艾美,她记得在小时候感到一股莫大的忧郁——她怀疑是现在临床上所谓的抑郁症。“我想那是来自恐惧,”她回忆着,“并且可能是对于拥有情绪而生的恐惧。”不论它的来源为何,在艾美的一生中,她不记得有任何大人愿意跟她谈关于她的感受,反而只听到叫她改变态度的命令。“人们一直告诉我‘微笑’!那只让我感到反感。”结果,她学到掩饰忧伤、退缩。长大后,她成为热心的赛跑运动员,在孤单的训练中使她的抑郁找到慰籍。
  
  现在艾美自己有两个小孩,她察觉到其中一个儿子亚历士也经历相同类型的再发性忧伤,而她对他有着深切的同理心。“亚历士将之形容为‘一种奇怪的感觉’,这正是我小时候的感受。”当亚历士情绪低落时,她决定不叫他微笑,她告诉他:“我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曾经也有过相同的经验。”
  
  然而,当亚历士意气消沉时,艾美要与他共处也发生困难。被问及当亚历士表现难过时她有何反应,她说:“我去跑步。”事实上,她是退缩,将儿子丢在一个跟她孩童时大同小异的困境里。亚历士独自在焦虑和恐惧中飘荡;他的母亲无法给他支撑情绪的靠山。
  
  这种只有接受无辅导的放任型父母对他们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很不幸的,结果并不是正面的。由于大人的指导不多,这些孩子没有学到调整自己的情绪。当他们生气、伤心或不安时,他们通常都缺乏使自己平静的能力,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新的技巧,因此,在校的成绩也不会很好。要了解社交的暗示,对他们而言也较困难,即是说他们可能在结交和拥有朋友时会遭遇困难。
  
  同样的,结果也是很有讽刺意味的。放任型父母全盘接受的态度,意图给孩子所有得到幸福的机会。但由于他们无法提供给孩子有关如何处理难熬的情绪的指导,他们的孩子最后跟反对型和忽视型父母的孩子差不多的结果——缺乏情绪智力、对未来毫无准备。
  记得我们版块里面有一个讨厌孩子的帖子,那里面有很多孩子的行为,就是放任型养育方式得到的结果。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的。并不是说,老人带孩子就一定是放任型,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老人会比较宠爱自己的孙子、孙女。
  
  这样,一个家庭中就会出现一种现象:放任型、忽视型、反对型,交织在孩子的身上。
  
  因为当我们发现放任型养育方式,产生很多不好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采用反对型养育方式。我们以为只要纠正了孩子的行为,孩子的问题就自然而然的消失掉了,但我们没有想过这些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非此即彼的做法,一方面源于我们对孩子的不了解;一方面源于我们急于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以及对负面情绪不愿意面对的心理。而这些做法往往会产生出更多的问题出来,因为注定了很多孩子要经历现在应试教育的折磨和压力,再加上交友的问题,加上青春期的问题,最后,我们发现我们对于这个孩子突然间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只有去羡慕那些所谓的好孩子,而且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生出这样的孩子。
  
  
  我们认为孩子都会喜欢放任型的养育方式,但我们不知道孩子其实更愿意大人给他们限制与引导,这种适当的限制反而会给我们的孩子以安全感,会给我们的孩子真正的自信。当然这种限制是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设置的,这种引导也是在同理心的基础上来引导的。
  【同理心:情绪辅导的基础】
  
  想象一下在一个没有同理心的家庭中成长的样子。那是一个你父母盼望你永远是高兴、满足和宁静的空间,在这家中,忧伤或忿怒被看作是失败或潜在灾难的象征。你的父母每次遇到你情绪低落时就感到焦虑。他们告诉你,他们宁愿看到你满足和乐观、“朝好的一面看”、永不埋怨、永不对任何人或任何事说坏话。而你,只是一个小孩,也就认为你的父母是对的。你有坏情绪表示你是个坏孩子。因此你尽量达到他们的期盼。
  
  问题是,生命中不断地发生不如意的事情使你几乎无法维持笑脸。你的小妹妹跑到你的房间毁了你的系列漫画书。你的学校被冤枉而你最好的朋友任你被责骂。每年你都参加科学比赛,而每回你的设计都毁了。还有那爸妈吹捧了几个月超级棒的家庭度假,只不过是长途的兜风,听妈妈对“壮观的”景色发出惊叹的语气而爸爸则滔滔不绝地谈论“迷人的”历史遗迹。
  
  但这些事情被认为是不会使你烦恼的。假如你将你的小妹妹喊作小混蛋,你的母亲会说:“当然你没有那个意思!”关于学校的事件,你爸爸会说:“你一定做了些刺激老师的事。”至于科学比赛设计的灾祸呢?甚至不要提起。“毕竟你老爸跟我花了多少钱带你们这些孩子去犹他州玩……”
  
  所以不久之后,你学会闭上你的嘴。假如在学校遇到麻烦,回家后你挂上一张笑脸径自回房。没有必要去惊动爸妈。他们讨厌问题。
  
  晚饭时,你爸爸问:“今天在学校过得怎样?”
  
  “不错,”你心不在焉地回答。
  
  “好,好,”他应着,“把奶油给我。”
  
  你在这种假装的家庭中成长到底学会什么呢?首先你认为自己跟父母完全不像,因为他们似乎没有你那些难过和不舒适的感觉。你以为自己有这些感受是有问题的。你的哀伤是个缺点;你的忿怒使家庭成员感到困窘;你的恐惧阻碍了他们的前进;如果不是因为你和你的情绪,他们的世界大概就是完美的。
  
  过一段时间后,你发现跟双亲讨论你内心的世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这使你感到孤单。但你也发现只要你装出高兴的样子,就天下太平了。
  
  当然,这会造成困窘——尤其是你长大后,看到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生命有时候真的是个累赘。在你生日时,你得不到想要的玩具;你最要好的朋友找到一位新的好朋友,留下你一个人孤独地在自助餐馆内排队。你装了齿列矫正器成了大钢牙。疼你的祖母过世了。
  
  然而,你被认为不应该有这些难过的感受,因此,你成为掩饰自己的大师。更成功的是尽量不要有感觉。你学会闪躲引起冲突、忿怒及痛苦的场面。即是说,你远离避开人类密切的结合。
  
  通常,否认自己的情绪并不简单,但却能做得到的。你是在分散情绪和转移注意力中发展长大的。进食偶尔可以帮助平息不安的感觉。电视与电动游戏是忘记烦恼的好法子。再过几年,你就长大可以熟习地掌握一些分散心神的技巧。现阶段,你尽力装扮笑脸、使你的双亲满足、让一切都在控制之下。
  
  但如果情况不是如此呢?假如你生长在一个以同理心的了解作为首要的目标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快乐的家庭,又会是怎样?想象你的父母在问:“你还好吗?”的时候,他们真的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你或许每次不会被迫回答:“还好。”因为你知道如果你回答:“我今天好惨。”他们不会乱做结论,也不会假设每个问题都是一个灾难等着他们去修补解决。他们只会单纯地倾听你接下来要说的话,而且会尽力去了解及帮助你。
  
  假如你说你在学校跟伙伴发生争执,你母亲或许会问你发生的原因,你的感受,以及她是否能够帮你找出解决的办法。假如你跟老师有误会,你的父母不会自动地站在老师那一方;他们会仔细地听你叙述故事并相信你,因为他们认为你是诚实的。假如你的科学设计泡汤了,你爸爸会告诉你他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验;他明白站在教室前、面对嘶嘶冒烟该死的设计时,那种胆怯的感受。假如你的小妹妹毁坏了你一系列的漫画书,你妈妈会搂着你说:“我明白你为何如此忿怒。你很在乎这些书,这么多年还一直收集着。”
  
  很可能,你就不会感到太凄凉。不论发生任何事,你感到父母都会支持你,他们可以让你依靠,因为你知道他们了解你的内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情绪辅导孩子的五项重要步骤
如何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呢?
测试:你是什么类型的父母?
怎样才能从负面想法转向积极?
父母世界
父母不稳定的情绪,让孩子的一生为他们买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