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不传之秘——捷效刺血

所谓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在怒张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也叫放血疗法。本法不太严格刺什么穴,所谓的穴位在本法中只是指大概的位置而已。

本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临床中对头痛,麦粒肿,红眼病,颈椎病,肩周炎,中风偏瘫,风湿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扁桃腺炎,阑尾炎等效果显著。

本法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刺血量要大。而取得血量的前提是:肉不是你自己的,认准了要放心刺。一般刺血后再拨罐。如怒张的血管,则血后任其流出,自然停止为止。

刺血手法

一、认定血位后,腕劲快速点刺,一秒钟要求刺6---9次。

二、对怒张的脉络要求一针见血,一般都会喷涌而出,要有所准备,不要给污血溅到。

刺血后的反应

一、80%的病人刺血后即感到轻松舒服,20%的病人反而感到疼痛加重。凡痛感加重的人治愈的速度要比马上感到减轻的人要快得多。

二、经5—10次刺血无感觉的不宜再刺血。

刺血的时间

一、对炎症,急性疼痛病人可一天一次,减轻症状后3---5天刺血一次。

二、慢性病人隔天一次,见效后5---7天一次,可以拨罐的部位刺后拨罐15---20分钟。

刺血的禁忌

一、大出血的病人及容易皮下出血者。

二、严重的心脏病。

三、性病,皮肤病,皮肤溃烂者。

四、孕妇或经期,白血病禁刺。

五、病人过饥过饱,惊吓后,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刺。

六、对肝病的病人不但刺血要小心,(其它任何疗法要求一样)不要将血碰到自己,千万不要将血碰到伤口上,否则即会传染。

对任何疗治“晕针”的救治

一、即刻用手掌将病人的大椎穴擦热。

二、用拇指掐人中,合谷同按掐。

三、再按内关,涌泉,太冲,有条件者必需叫病人马上饮一杯温糖开水或葡萄糖水。

四、立即叫病人卧下,(头低脚高)

从出血看病法

一、凡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凡风湿病,肝病,血中夹水,血出如墨,则为久病,於血阻络。

二、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

临床经验

教材中的刺血经验都是非常有效的,必须认真研读运用。以下这些经验同样效果好。

一、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

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小时,则100%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二、骨神经痛

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陵泉、丰隆穴带,有无怒张的血脉,如有往往血出病愈。

三、生长疔、痈疽者

凡容易生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

四、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

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五、风湿病

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六、胃、十二指肠溃疡者

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

七、慢性肾炎

(1)儒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

(2)肾脏周围。

(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

八、肝炎刺血

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阴交。

九、肝硬化腹水

用肝炎的穴位加:肾俞,腰俞,条口穴(上0、5外0、5寸),肝俞。

十、痔疮特效穴

(1)龊交穴,(嘴里面)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

(2)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

十一、失眠

(1)神门,行间,足三里。

(2)大椎,神道,中脘,刺后拨罐。

十二、颈椎病:

压痛点,天宗,肩贞,尺泽穴。

十三、胸部内伤

凡胸部内伤必须要刺血:大椎,肩井,然后才是伤部。

十四、肩周炎

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泽穴,1次见效。

十五、急慢性咽喉病

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血出痛减。

十六、阳萎病

(1)肾俞,复溜刺出血,关元,膀胱俞拨罐15分钟。

(2)刺血三阴交,命门,拨罐肾俞,血海。

十七、高血压

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后一小时内不能喝水,否则效差。

十八、哮喘病

(1)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列缺刺血。

(2)中府,大椎拨罐15分钟。

十九、高血脂病

大椎,太阳,腰俞,委中,曲池。

二十、风湿心脏病

阳交,尺泽,太阳。

二十一、眼睛羽状肉

少泽,至阴,耳尖,大椎,隔天一次,十天一疗程。

二十二、中耳炎

外踝关节刺血。

二十三、癫痫

方1、太阳,曲泽,委中,阳交。

方2、少商,人中刺血。肝俞,大椎拨罐15分钟。

方3、后颈骨低部找出痛点及内关穴用梅花针弹刺出血。

二十四、精神病

太阳,曲泽,委中,术冲,阳交,丰隆,心俞,刺血后拨罐。

二十五、背诊要点

脊背不应有血管突出,如有则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

刺血的不传之秘

久治不愈的疾病,当用什么方法都无效时,就应在双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找那些怒张的血管刺血,可有意想不到之效。这是本人的经验。

刺血一般不要在晚上,应在上中午为好。

本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率多以董师之穴位及刺法为主。董师之刺血穴位及主治已散见于本书各章。现附录此文,可使各位读者对全书之刺血有一较全面之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刺络治疗是中国医学精彩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针灸医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且效果极为惊人,几千年来,我国各科医学文献里,虽然散见着不少此种疗法治病的记录,但能做全面整理,应用于临床,并著为专书者,从未得见,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多年,常见董师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倾刻。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此种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棱针,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退访名医,除董师外,中国针灸家之精于此道者,可谓旁无二人,董师直可称之此中泰斗而无愧。余临床二十余万人次,以此治愈重病顽病甚多,益觉刺血疗效之实际及可贵。近年曾赴安徽拜访大陆刺血权威王秀珍老医师,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

刺络俗称“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

刺络为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有最长久历史的一种,从砭针与九针之形式及《内经》之记载来看,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灵枢◎小针解篇》曾说:“宛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刺而除去。《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

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因有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

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在下节中我们将详细说明。

一、静脉刺络之常用部位及适应症

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

1. 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 膝腘部: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

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

3.下臂部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下腿部

(1)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

(2)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3)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4)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外踝部: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证。

7.脚背

(1)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象皮腿。

(2)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

8.侧额部相当于颔厌穴部位,俗称太阳穴。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恶性感冒等。

二、其它常见刺络部位

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背后、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为细络者。下面略予说明:

1.十二井穴:即十二经络之井穴部位。主治:卒中、急性炎症、退热等。

2.十宣:位于十指之尖端。主治:卒中。

3.耳背:有细小之紫筋数条,对准放血。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颞颌关节炎。

4.颜面:颊,颧、鼻头、鼻翼部位。主治:颜面神经麻痹、鼻炎、头痛、三叉神经方。

5.口腔:口腔粘膜。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6.肩峰:相当于肩髃穴附近部位。主治:出黄水治肾脏病,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

7.腰背:全部腰背俞穴均属放血范围。主治:各脏腑病变及其有关经络之病,刺其俞穴出血。

8.七星穴: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及其下一寸。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证。

说明:总枢穴即督脉之风府穴,分枢即督脉之哑门穴,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佳。

9.五岭穴包括五道穴线: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第三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约一寸。

主治:血压高、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证、血管硬化之腰痛、干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

10.双风穴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椎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风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主治:手痛脚痛、手麻脚麻、手足血管硬化。

11.九猴穴包括火凤、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主治;喉痧。

说明: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为第二椎旁开寸半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三穴(含火凤),大椎旁开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开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计二穴,总共九穴,为治疗喉痧之要穴,故称九猴穴,可记忆为“二椎寸半连三穴,一椎旁三连四穴,二椎旁六连二穴。”

12.三金穴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主治:膝盖痛。

说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膀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

13.精枝穴包括金精、金枝两穴。主治:小腿发胀、小腿痛。

说明:精枝穴含金精、金枝两穴,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处,点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

14.金林穴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主治:坐骨神经痛。

说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别位于第四五六椎外开六寸处,亦即紧接于精枝穴下,点刺治疗大腿及坐骨神经痛确有卓效。

15.顶柱穴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东、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十一穴(两边共廿二穴)。

说明:顶柱穴计有十一穴,两侧合计为廿二穴,分二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第四椎至第八椎每椎旁开六寸各一穴,计五穴,可记忆为“四椎旁三连六穴。四椎旁六连五穴”。

16.后心穴包括大椎骨下第四个脊椎关节处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六穴及脊椎旁开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两边共八穴)与旁开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两边共六穴)。主治:羊毛痧、疔疮、心脏衰弱、胃病、重感冒、中风、各种急性痧证。

17.三江穴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线穴起,每下一节一穴其顺序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风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开四指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主治:经闭、子宫炎、肠炎、闪腰岔气、急性肠炎。

18.双河穴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19.冲霄穴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二十一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下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主治:小脑痛、小脑发胀、项骨正中胀痛。

20.喉蛾九穴:在喉结及其上一寸与下一寸五分处,另加该三处各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共九穴。

主治:喉蛾、喉痛、甲状胸炎、喉痒、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难,形状如哮喘)。

21.十二猴穴:平行锁骨下一寸三分处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处又三穴,两边总共十二穴。

主治:喉痧、血管硬化之哮喘、干霍乱(伤寒、重感冒、霍乱均会引起喉痧)

22.金五穴: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陷凹处金肝穴,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共五穴。

主治:干属乱、消化不良(胃胀)、肋痛、气管不顺,各种痧证。

说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脉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四穴亦即为任脉璇玑、华盖、紫宫,玉堂等穴。

23.胃毛七穴:从岐骨下缘陷凹处,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旁开一寸五分各两穴(两边四穴)。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种霍乱、心跳、胃出血。

说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开一寸五分”应为“二寸”方为正确,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应系鸠尾、巨阙、上脘(以上三穴属任脉)及两旁之不容、承满(属胃经),两侧计四穴,总共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为主,故称胃毛七穴。

24.腑巢二十三穴:肚脐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脐每下一寸一穴共五穴,肚脐旁开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肚脐旁开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总共二十三穴。

主治:肠炎、子宫炎、肾炎、肾痛、脐痛。

说明:腑巢二十三穴虽有二十三穴之多,但并不每穴皆用。在精穴简针原则下,一般只针以肚脐为中心,四旁各开一寸之穴位为主,随病情之严重而向四方扩张用穴。

上述所举者,概为常见之应用部位,民间所传放血验方及特效部位,当不止此数,今后刺络之发展,仍待各位先进及后学之继续努力,以期于使此种传统疗法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病案举例

1.汪XX,36岁,公务员。左腿坐骨神经痛,不能行走,疼痛部位属胆经,视其左腿丰隆至阳陵泉一带有青筋鼓起,刺之出血,l次痊愈,行走如常。

2.颜xx,20岁,学生。患结膜炎已3天,眼白充满红丝,视其耳背上紫色细脉,以棱针出血少许,第二天再行探视,已痊愈。

3.谢太太,33岁。双膝风湿痛多年。来诊时疼痛剧烈,先在双背三金穴,点刺出血少许,即刻疼痛减轻大半,再以毫针在双内关刺针,令其活动腿部,1次而愈,至今10年未再复发。并介绍病友多人来诊。

4.涂xx,40岁,军人。腰部扭伤两天,疼痛异常不得翻身,视病患委中部位青筋暴起,以棱针刺破,血流少许,旋即痛减能起床翻身,再以毫针针刺束骨穴,1次痊愈。

5.王太太,40岁,偏头痛近20年,痛剧则呕吐,初诊时抱头而来,当即在其太阳穴点刺出血,即时头痛立刻轻减,之后未再来诊,电话告知已痊愈,并介绍头痛病友多位前来治疗。

6.杨x,36岁,因嗜食槟榔,致口不能张,仅能容一指,口腔白斑,辛辣点滴不能沾,沾之则痛剧,经林口某大医院诊为口腔癌。特遨余自美返台治疗,在太阳、尺泽点刺后即能张口吞下水饺(张口三指有余),之后每周点刺一次,前后3个月(余返台1月,该病患来美2月)白斑转红,张口如常人,五味不忌,一切正常,今已4年,一切安好。

7.韩XX,35岁。气喘3年,逢冬易发,来诊时正逢发作,在其背部肺俞、膏肓、大椎及尺泽点刺,并针水金、鱼际,立刻轻松,每周1次,仅如此治疗3次,竟3年未发,并于世界日报(美洲一大华文报纸)登铭谢启事。

四、体会

1、刺络俗名放血,但现在一般人多有称之“点刺”者。

2、依据个人多年经验,久年风湿疼痛,虽经毫针治疗,但常有复发者,唯经施以刺络辅助,则未见复发者。

3、刺络之治病原理,据《内经》谓:”久宛则除之”。即指久年老病必须放血去除,个人以为,病久则邪气盛,血脉不得通,乃宛陈于该处,平常血行尚能通过,则不觉痛楚,天阴作雨,气压改变,脉道益狭,气血通过困难,虽经毫针通气,唯病久邪深,血不得行,则针去病仍存在,纵然得以治愈,时间拖累甚多,却有复发可能,因此放血实为必要,血去则痛止,此亦即古人所言:“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

4、据经验,以毫针针刺,采用巨刺疗效较佳,但放血则以同侧效果为佳。

5、据经验,放血仍以远处施针,作用较大.此甚合“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的古义,同理下有病而上面针,所以治疗下肢病痛,我们常在背上施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放血疗法
董氏奇穴针灸学6
第五章 第三节 杨维杰刺血思路建构之董氏及杨氏刺血疗法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6
泄血疗法基础(寻找淤血的部位)疾病的刺血验方+泻血疗法60个穴位详解
董氏针灸配穴处方系统 作者 胡文智 (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