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彪想抓廖耀湘却找不到,曹祥仁改掉密电一个字,廖耀湘随后被俘

辽沈战役期间,解放军强势攻克锦州,消息传至蒋介石耳中,令蒋介石颇为慌乱。锦州是军事要地,如同一根扁担,一头担着华北,一头担着东北。如今锦州被解放军攻克,从此东北天高地远,再也不属于国民党,而东北地区的残敌,也随之成了瓮中之鳖

锦州被攻克时,廖耀湘军团正在西进援锦的路上,位于辽西的新立屯、彰武一带。行军途中突然得知锦州被攻克,原来制定的援锦计划成了一纸空谈,令廖耀湘一时间陷入迷茫。

在蒋介石和廖耀湘看来,解放军攻打锦州是一场硬仗,国民党军虽然战败,但解放军也有战损。此战过后,攻入锦州的解放军会进行一次较长时期的休整。按照蒋介石的估计,解放军此次休整的时间应该在一个月左右。

正因为蒋介石的这个错误估计,令廖耀湘部也随之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东野首长在攻克锦州以后,并未如蒋介石料想那般进行长期休整,而是根据当时的局势,仅在休息数日之后,便兵分两路涌出锦州城。

解放军此次出兵的目标一共有两个,一个是长春方面可能突围出来的残敌;一个是廖耀湘所率领的西进兵团。其中,尤其以歼灭廖耀湘兵团为重。东野首长这次安排的突然袭击,显然具有奇效,完全出乎了蒋介石和廖耀湘的意料之外。

但此举也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廖耀湘兵团位于新立屯、彰武一带的消息,是数日前打探到的信息。如今,廖耀湘兵团究竟位于何处?解放军其实并不了解。想要达成歼灭廖耀湘兵团的目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弄清楚廖耀湘兵团的具体位置。

为此,东野首长要求二局找出廖耀湘兵团的动向。林彪给出的指示是,“我就问你们,他廖耀湘到底要上哪儿?二局要拿出情报来!”从这句话来看,语气已经很重了,事关胜败,曹祥仁在野司参会后,倍感压力。

接到林彪的指示以后,二局的所有同志都觉得压力很大,因为攻克锦州以来,廖耀湘兵团的无线电接连数日始终保持静默状态。一般在大战前夕,防止泄密才会出现这种静默状态,如今廖耀湘兵团距离锦州尚有距离,自然不会发起大规模进攻,为何也会出现无线电静默的情况呢?

在没有任何情报基础的情况下,曹祥仁只能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曹祥仁认为,无线电联络几乎是大兵团作战必须使用的,在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大兵团不要说作战,就连有序行军恐怕都难以实现。所以,曹祥仁断定,廖耀湘兵团应该原地未动,犹豫未前。

东野首长接到曹祥仁的汇报以后,立刻按照廖耀湘兵团原地未动的情况,制定了对廖耀湘兵团大规模的围歼计划。计划实施以后,解放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却发现混战之后的乱局之中,无法找到廖耀湘。

正所谓擒贼先擒王,能不能找到廖耀湘对当时的局面十分重要。就在此时,二局破译了一封被视为没有意义的干扰电报,曹祥仁看后,将电报内容改动了一个字上交给东野首长。因为曹祥仁的这个举动,原本很难找到的廖耀湘随后被俘。

曹祥仁一个没有任何证据的推测,为何就能让东野首长相信?他在破译的电报上又改动了一个什么字,竟然能够令廖耀湘迅速被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一天建立,高超的本事也不可能一日练成,这一切还要从曹祥仁的传奇人生说起。

崭露头角

曹祥仁是湖北人,出生在大冶县曹寅公村,父母都是贫苦农民,在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糊口。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劳动的状态下,曹祥仁的母亲积劳成疾,在曹祥仁4岁那年就过世了。

曹祥仁的童年凄苦,且十分坎坷,母亲去世5年以后,父亲又病逝了,从此以后成了孤儿。9岁的曹祥仁,失去父母的庇护,只能独立面对艰难的生活。为了糊口,他只能替地主家放牛,给地主家帮工,似乎又要重复父母的悲惨命运。

谁都不愿意受地主剥削压榨,只是无可奈何之下,哪里有的选择呢?幸运的是,曹祥仁比父母幸运一些,他自幼聪慧过人,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在村子里是公认的读书苗子。在亲友的鼎力帮助下,曹祥仁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并顺利读完了初小。

随着年龄增大,曹祥仁逐渐明白了事理,自幼目睹了无数底层人民遭受地主剥削的他,这才真正明白,这不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平等的地位和幸福的生活,只要自己有勇气争取,就能够改变一切。

1929年,15岁的曹祥仁毅然参加了鄂东南农民武装起义,同年参加红军,成为阳新红军第二支队的一名普通战士。

起初,曹祥仁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真正成为红军战士以后,他的思想觉悟提升很快,意识到自己参加革命,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将所有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全部解救出来。

第一次反“围剿”期间,红军意外缴获了敌人未来得及销毁的一部半电台。之所以称之为“一部半”,是因为缴获的两部电台中,一部电台可以正常使用,另一部电台却损失了一部分功能,只能接收电报,但不能发出电报。

尽管如此,红军依然如获至宝,因为红军在此前从未拥有过无线电,导致在历次对敌战斗中,总也无法在信息方面抢占先机。虽然此次缴获的电台有瑕疵,但操控电台的报务员却表示愿意就此加入红军,协助红军培养相关人才,遂创办了无线电训练班

1931年,曹祥仁获得了宝贵的机会,被选入无线电训练班。曹祥仁进步非常快,经过短期的学习后,就在同期的学员中脱颖而出,很快就成为红3军团无线电训练班主任,又晋升为红3军团总部无线电队支部书记。

随着宁都起义的26军加入,一次性为红军带来8部电台和40多名相关工作者,红3军团谍报科还增加了一部侦察电台。这对红军而言,可谓是意义非凡,相当于比之前多了“耳朵”、“眼睛”,可以在侦听领域与敌人进行较量了。

红军具备了侦听技术以后,国民党也迅速改变应对策略,开始全面使用加密电文。红军虽然在侦听领域有了起色,却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并不成熟, 尚未对国民党军产生威胁。

由于侦听技术的落后,无法及时掌握敌军的行动,导致红军攻打赣州时,错误估计了敌人的数量,被突然“冒”出来的几个团的敌军打乱了阵脚,损失颇重。事后,彭德怀询问了红三军团谍报科后才知道,原来敌人使用的是“展密”密码,谍报科尚且没有能力破解。

正值此时,红一方面军总部决定加强谍报科,遂决定将各个军团的谍报人才聚集到一处。彭德怀此时也已经意识到了谍报工作对于行军作战的重要性,便决定将曹祥仁送到红一方面军总部工作。

彭德怀此举真可谓大公无私,因为曹祥仁当时已经展现出了在谍报方面的非凡天赋,是红3军团谍报科中公认的天才。

曹祥仁厉害到什么程度?他同时具备超强的记忆力和听力,几千字的常用明码,不用刻意背诵,仅在日常的工作中便全部掌握,而且达到了烂熟于心的程度。他翻译电报从来不用记录电码再翻译,而是达到了一边听电码,一边就能在脑海中翻译成文字。

也就是说,一般的电报只要过了他的耳朵,就相当于普通人直接交流一样轻松。除此以外,他的听力同样是一绝。电报与电报之间的细微差异也逃不过他的耳朵,甚至每一部电台的声音差异,他都能准确的分辨出来。

这也就使得曹祥仁可以通过这些细微的差异,在多次的侦听过程中,将敌人电台逐一分类,哪一部电台在发电报,哪一部电台在接收,甚至根据报务员操作电台的频率和习惯,他已经能够通过电台的声音分辨出是哪位敌人报务员在操作电台。

彭德怀当时对谍报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自然也就清楚拥有曹祥仁这样的人才,和没有曹祥仁这样的人才之间,有多么巨大的差距。一旦将曹祥仁送离红3军团,红3军团的谍报科将威力大减,甚至直接关系到红3军团日后作战的胜率。

彭德怀以大局为重,主动将曹祥仁推荐到红一方面军总部的谍报科,令红军的整体战略规划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军团长彭德怀:“那个天才的小鬼,把他送去。”

屡建奇功

曹祥仁初至红一方面军总部谍报科时,时任谍报科长的曾希圣,正在忙于破解敌人的“展密”。电报的密码本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重复”。无论多么复杂的密码本,只要搜集大量的电报后,通过寻找重复的字符,就能寻找到规律,从而破译整个密码本。

曾希圣当时正是采取这种办法,曹祥仁来的时候,他已经搜集了大量的敌人密码电报,整整装满了几大筐。但按照寻找重复字符的办法,始终未能奏效,只能在行军期间一直带着这几大筐“天书”。

终于,事情在红军攻占宜黄县城时出现了转机,在此战之中,缴获了一个国民党军官的公文包,里面装有没来及销毁的电报。虽然没有发现密码本,但这份电报已经译出了30多个字,成为破译“展密”的突破口。

在此基础上,曾希圣和曹祥仁一起开始钻研“展密”。期间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因为国民党军的电报并不精简,总是伴有一些不常用的疑难军中用语和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汇。由于有这封翻译出30多个字的电报作为突破口,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夜钻研后,两人最终成功破解了“展密”。

“展密”破解以后,曹祥仁尝试着对一份刚刚收到的国民党军电报全文译出,并交给朱德。朱德根据电报内容设伏,一举歼灭敌军的一个营的兵力。朱总司令闻讯十分激动,用手摸着曹祥仁的头说道:“还是你这个小孩子行!”

一场小胜为何令朱德如此激动?因为这是一场意义远超战果的重大胜利。张震将军后来出任军委副主席期间,曾经评价过当时破译“展密”的意义。

在张震看来,这件事“在我党我军的情报工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朱总司令素来高瞻远瞩,自然能看到破解“展密”的深层意义,激动再正常不过。

1932年底,在曹祥仁等人的不断努力下,国民党军所使用的17本密码本,全部被破译。中央苏区附近的国民党军所使用的通用密码本,完全被破译,他们的一切电报内容,几乎全部都被我军掌握,毫无秘密可言。

如此情况下,是不是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时,就一定立于不败之地了呢?当然不是。即便在具备谍报优势的情况下,1933年1月,狡猾的敌人还是给红军造成了一次重大麻烦,幸亏曹祥仁在危急关头,展现出超凡的谍报能力,挽救了危局。

1933年1月初,红一方面军在黄狮渡取得了一场大胜,歼灭国民党军第5师第13旅,并活捉了旅长周士达。消息传至蒋介石耳中,令蒋介石勃然大怒,为了挽回面子,蒋介石决定纠集重兵迅速反击,打红军一个措手不及。

蒋介石是1月5日下达的命令,由吴奇伟、周至柔各率领两个师的兵力,向红军发起进攻。次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就侦知了国民党军的这次行动计划,根据国民党军的动向,部署了应对策略,准备给敌人迎头痛击。

大战前夕,交战双方的无线电一般都会默契的进入到静默状态,防止泄露消息,这种情况基本已经成了谍报人员所共知的“常识”。所以,6日午夜至7日凌晨期间,只有曹祥仁一人当班守机。

交战双方的部署都已经完毕,作战命令也已经下达的情况下,无线电一般都会调整到静默状态。但凡事无绝对,就在曹祥仁自己当班守机的这个夜晚,恰好就出现了意外情况。当时间过了午夜不久,曹祥仁状态放松之际,敌人的5部电台突然运行,杂乱无序的呼叫声不绝于耳。

这种突发情况,意味着敌军很可能临时改变部署,若不能及时弄清楚敌军的动向,极有可能会对我军不利。曹祥仁虽然意识到这一点,但敌人显然对此有所防范,所以才会同时启动5部电台。

此举是谍报工作中敌人惯用的伎俩,5部电台之中,只有1部电台是真正传达重要军令,其余4部电台所发的电报全都是“烟幕弹”。敌人这样做的企图在于扰乱我方的侦听方向,导致无法侦知对方的真实意图。

一个人同时监听5部电台的电报,并从中找出真正下达军令的电报内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一个正常水平的报务员,能够监听一部到两部敌军电报,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加密电报不是电话,需要记录下来电报的内容,再进行破译才行。

但当时军情紧急,曹祥仁哪里还顾得上可能不可能的问题,他立刻开始侦听敌军电台所发出的电报。由于他能迅速在脑海中翻译出电报内容,所以他不必记录再翻译,直接不间断地在敌军5部电台信号中来回切换,尝试寻找出有效的军令电报。

曹祥仁最厉害的是,可以分辨出5部电台发出的电报,是从何处发往何处。如此一来,一些远离当晚战场的电报,自然就可以排除了。经过紧张的侦听后,竟然真的让曹祥仁侦听出,吴奇伟指挥部的电台正在发送当晚的军令。

果然,狡猾的敌人在得知我军的部署以后,临时改变的作战计划,从原来的两面夹击计划变为将红军“包饺子”。若是红军继续按照原计划执行,势必就会落入敌人的包围圈,后果不堪设想。

曹祥仁侦知这一重要情报后,立刻将消息上报。周恩来、朱德闻讯,立刻改变作战策略,将计就计,于枫山埠附近重创了吴奇伟的铁军第90师。曹祥仁在此战期间,创造了奇迹,立下大功,被提拔为科长。这一年,曹祥仁才19岁。

1934年12月11日夜,曹祥仁随军长征途中,破译了一封至关重要的电报。原来,敌人已经侦知红军渡过湘江后要转道湘西,与贺龙部会合。蒋介石调集15个师的兵力,在前往湘西的途中布下了“口袋阵”,企图一举全歼中央红军。

毛主席闻讯,力阻红军北出湘西,重新开创出一条西入贵州之路,令红军绝处逢生。此后,红军向赤水西进,决定北渡长江,到四川创建根据地。但川军对此十分抗拒,立刻组织大军围追堵截,阻止红军渡江。

红军与川军打响了土城战役,红军未能在此战中速战速决,导致战斗进入胶着状态,这对实施战略转移的红军十分不利,甚至可以说是万分危急。想要迅速战胜川军,或者摆脱川军,当务之急是要弄清楚川军的情况,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

摸清敌情最高效的办法自然是通过电台来搜集消息,周恩来因此找到二局破译科,让他们尽快摸清敌情。但曹祥仁领导的破译科,这一次却遇到了困难。

红军经常“打交道”的地方军队,他们所用的电台密码本,几乎都被曹祥仁掌握着。但红军与川军的接触不多,加上各个地方军阀都使用自己编的密码本,想要在几天时间内破解川军的密码,破译科也很难做到。但军情紧急,留给破译科的时间不可能太久。

为了尽快破译川军的密码,曹祥仁等人直接进入土城,全力破解敌军的密码。这才发现,原来川军使用的密码本是破译难度远超寻常密码电报的“来去本”。经过曹祥仁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一天多日夜不停的工作,这才破译出了川军的密码本。

掌握密码本的曹祥仁,立刻从敌军的电报中摸清了敌情,令人倒吸一口冷气。原来,红军此前的情报是川军的数量是4个团,但事实上足足有6个团。而且,蒋介石调集了40万大军从四面八方赶来,打算将37000多人的红军全歼于乌江西北地区。

正因为破译敌军电报掌握的这些重要情报,令毛主席有了准确的依据,制定出西渡赤水河的英明决策,令敌人的计划再次落空。事后,毛主席对二局的评价非常高,称二局是长征路上的“灯笼”。

“我们是打着这个“灯笼” 长征的,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曹祥仁的能力强、功劳大,在军中是公认的。后来,曹祥仁前往东北,自然深受东野首长信任。否则他毫无证据的推断,怎么可能得到东野首长的相信呢?

生擒廖耀湘

从后来披露的文献来看,廖耀湘当时确实是“原地踏步”,哪里也没有去。原因是蒋介石当时给他的命令是,继续西进,收复锦州。而卫立煌却有不同的意见,认为此时解放军已经攻克锦州,廖耀湘兵团再去攻打也无济于事,不如返回沈阳。

廖耀湘接到二人的命令后,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因为他自己另有一番想法。他打算立刻动身向营口转移,再从海上撤离东北,他是一刻也不想在东北停留了。所以,廖耀湘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未决定下一步的动向,这才始终留在原地。

正因为曹祥仁的准确判断,向东野首长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从而制定出了非常正确的行军计划,如同神兵天降一般,斩断了廖耀湘兵团最后的退路,双方随即展开了激战。

几十万人混战的场面,导致许多部队的建制都打乱了,鉴于这种局面,林彪的想法是,擒贼先擒王,先找到廖耀湘再说,绝对不能让他趁乱给逃了。但混战之中寻找一个廖耀湘,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又落到了曹祥仁的身上。混战期间,敌军电台发出的电报也十分混乱,导致我军的谍报工作人员全都忙得焦头烂额。尤其是敌人为了避免被我军侦知确切的行动消息,发出的电报不仅加密,还掺杂了非常多的干扰电报。

这些干扰电报没有任何意义,作用就是为了消耗我军谍报工作者的精力,甚至有些敌军电报译出后,连语句都读不通顺,纯粹是胡乱发出的。

曹祥仁接到任务后,他亲自关注每一封敌军电报,其中一封被认定为“干扰电报”的敌军电报,吸引了他的注意。这封电报的内容是“王先生尸胡家窝棚”,语句都不通顺,一眼看过去就是扰乱视线的电报。

这样的一封电报为何吸引了曹祥仁的注意,因为曹祥仁知道,廖耀湘在电报中有一个代号,就是“王先生”。他接到的任务就是寻找廖耀湘的下落,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一封电报。但他反复观察,也没弄明白,电报中的这个“尸”是什么意思。

曹祥仁冥思苦想,终于想通了,“尸”和“在”的电报编码就差一位,这个“尸”字应该是“在”才对,由于报务员匆忙之间抄错了一位编码,差点将如此重要的信息遗漏。

曹祥仁想通后,将电报中的“尸”字改为“在”字上交给东野首长。凭借着曹祥仁提供的这封改了一个字的电报,解放军随后就将廖耀湘给俘虏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出任中国首任驻保加利亚特命全权大使,成为新中国的将军大使。这也意味着,曹祥仁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换了一个领域,继续为新中国做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诚率16万人来袭,曹祥仁破译密电,朱老总夸赞:小伙子真棒
他15岁参加红军,19岁就成为红军的“破译三杰”之一,后来呢?
廖耀湘吹抗日军功,四野副参谋长:5个军打人家1个师,也好意思?
中央苏区时期无线电在反“围剿”中的运用
3万红军被40万国军包围,一位干部想出办法,毛主席高度评价
家谱传记文化馆推荐——《红军破译科长曹祥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