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爱拿别人东西是道德问题?孩子委屈,父母采取4个措施改善

前几天下班回家,公交车上偶遇到几个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妈妈,A妈妈说,听他们老师说孩子隔壁班新来的一个小女生偷拿了别人的铅笔被抓到了,B妈妈说,听他们说这个小女生转学就是因为在原来幼儿园偷拿了同班同学的东西,待不下去,才转学的,C妈妈说那这一次是不是她还得转学走?

孩子自从三岁左右觉醒自我意识,就开始用自己的的方式分析和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在慢慢的长大,自然行为上面也会产生很多的冒险和不同,他们甚至产生了很多父母看来不可思议的怪异行为,比如,睡觉时候必须要蒙着头,睡觉时候那么热也要抱着毛绒玩具,甚至有的孩子半夜要求必须开着灯,等等,每个孩子展示的千奇百怪。

这几个妈妈讨论的“偷盗”问题,相信在很多的学校里面都有发生过,甚至很多爸爸妈妈目前还亲身经历过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爸爸妈妈也很苦恼,孩子之前一直都很正常,怎么就在这种防不胜防的时候,由乖宝宝变成了拥有着“怪癖”的“怪宝宝”。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克提到过“紫格尼克效应”,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也提到一个“心理张力”,主要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种满足企图的愿望,一旦条件成熟,就如同头脑发热,采用了一种很极端的方式获得这种满足,没有考虑后果。

没有孩子喜欢自己被叫做“小偷”,也没有任何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要背负这样的一个“恶名”,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和身心发育。事情反常必有妖,孩子不可能是无缘无故出现这种怪异行为,孩子行为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有哪些呢?

  • 强烈的占有欲

孩子年幼,他们自我意识刚刚觉醒,所有的行为处事都是以自我的需求为中心,并且家庭中一切基本都是围绕孩子旋转,孩子更加分不清楚他人的需求。

天天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有一天放学回来,妈妈给他收拾书包,发现书包里面多了一辆不属于天天的小汽车,经过询问,天天说是因为自己家没有这辆小车,妈妈又不给买,正好好朋友敏敏带来给他看,他就中午时候装进了自己书包中。

孩子没有自己与他人界限,受自身发育特点推动,对于自己喜欢的物品产生很强烈的占有欲,如果没有得到家庭方面的满足,就会采取一些其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小需求。天天就是因为妈妈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恰好小朋友有这个玩具,忍不住就把玩具拿回家玩。

  • 引起注意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都希望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甚至陌生人的鼓励和表扬,但是受到一些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他人的这种善意关注,为了寻求这种“关注”,就采取一些反面的方式,引起关注。

现在父母双职工居多,一般都有老人帮忙接送孩子,父母大部分都是晚上才有机会跟孩子沟通,甚至很多家长很忙,一周才有一次机会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严重缺乏父母的关爱,就想办法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哪怕被批评都会很开心,甚至会愈演愈烈。

父母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时间过少,孩子就会自己想办法寻找关注度,他们通过观察发现父母在自己做错事情时候,就会关注很多,哪怕是负面的关注,孩子不在乎,只是为了得到这种与父母亲近的关注,宁愿去用“偷窃”引起父母注意。

  • 发泄不满

孩子年幼,自我情绪管理比较差,他们很容易因为小伙伴之间的互相炫耀或者抢夺产生暂时性的怨念情绪,虽然当时并没有发作,但是过后很有可能出现一种报复性心理。

小洲今天带了一个奥特曼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看,小晨想要拿过来看看奥特曼到底怎么样,结果小洲不想给小晨拿到手里看,只能通过自己拿着给大家展示。小晨就有点生气,想要把玩具夺过来,被老师制止,没有成功。课间小洲去上厕所,小晨就自己把奥特曼拿出来使劲的扔在地上用脚踩,发泄自己的不满。

孩子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用一种反面的方式进行对抗,发泄自己这种不公平的情绪和不满,并且孩子也只能通过这种不一样的方式将之据为己有或者尽力毁坏得到心理的满足。幼儿园小朋友没有他人与自我的界限,只是因为自己需要才会去做这些并不好的行为。

我们常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是对孩子未来习惯的一种担心和预测,孩子在幼儿园时期的行为还不能上升到道德角度,这与孩子们目前的个体发育有一定的关系,他们的思考或行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当然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的制止,形成惯性,以后就会很容易的走向犯罪的道路。

孩子的这种无意识“偷窃”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孩子的排斥,就像开头我在公交车上听到的那个女孩的故事,孩子自己都无法在一个特定环境中长期待下去,家长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异常行为,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正确道路的引导和纠正。

一、帮助孩子认识自我与他人

孩子受自身发育程度影响,一开始只是关注到个人情况和个人寻求,很自然就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回家,把想要的据为己有,不会在意这个物品或者东西到底是归谁所有,没有物品“所有权”意识,孩子一切凭自己的喜好选择。

前几天表妹跟我提过一件事,表妹孩子带着一个新买的玩具去幼儿园给其他小朋友看,结果放学回家翻书包发现玩具不见了,表妹孩子想半天也不知道玩具去哪里了,并且自己也说不清是丢了还是放哪里忘记了。

过了几天,一个小朋友家长不好意思的在表妹接孩子的时候说,前几天孩子拿了表妹孩子的玩具,因为太喜欢了,就让小朋友在家多玩了两天,现在还给表妹孩子。表妹当时也没说别的,客气说没事,都是孩子。

回家以后,表妹把玩具给孩子,孩子问表妹从哪里找到的,表妹说是在马路上捡到的,结果孩子说,妈妈,这个玩具也不一定是我们的啊,马路上可能有其他小朋友丢的,如果找不到,小朋友就会着急的,坚决让表妹把玩具再放回原处,怕小朋友回来找。

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反应,或者说是家长不同的表现,拿玩具小朋友的家长感觉就是一个不值钱的小玩具,自家孩子喜欢,那就多玩两天,反正正主也没有找,孩子玩够了再还回去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而表妹孩子听说妈妈是马路上捡回来的,第一反应是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捡回家,虽然自己也很喜欢这个玩具,因为玩具的主人会很着急。

第一个小朋友看到家长都没有训斥自己,更没有说要把玩具立马还回去,自然洋洋得意,并且心中会认为玩具玩一会没什么,到时候不玩了还回去就可以,并且也没有人看到自己拿了玩具,爸爸妈妈也不管我,那基本这个玩具就是我的。

表妹孩子很清楚的能够分清自我与他人,不是自己的东西哪怕在马路上没有人要,也不可以随便的捡回家当自己的东西,更不能随意的挪动别人的东西,否则别人再寻找的时候就找不到了,更着急。

在日常中,想要小朋友们知道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并且认识“所有权”的归属,爸爸妈妈可以从家中物品做起,孩子与父母的物品分开做标记,并且告知孩子未经过许可不可以随便拿走对方的物品,并且父母要亲自示范给孩子看,这样给孩子加深印象,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很容易的分辨清楚自我与他人。

二、用心引导孩子,拒绝责骂

孩子出于某种心理需求或满足将物品拿回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爸爸妈妈要做的并不是责骂、批评,这样很容易强化孩子行为,孩子反而会变本加厉去犯同样的错误。

欢子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她的父母从事工厂电子工作,薪资各方面不算很好。一天,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发现欢子拿着一个新赛车在玩,经询问,赛车是班里一个小朋友的,放学时候,小朋友落在班里,欢子就装进书包带了回家。

欢子妈妈一听急了,大吼,你怎么还偷东西,你要什么给你买就是了,欢子爸爸直接照着欢子的屁股就是一巴掌,偷偷偷,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脸呢...欢子委屈的只能大哭。

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存在不一样的心理,有的孩子是感觉自己家没有,有的是故意恶作剧拿走让对方着急,还有的是出于一种拿东西心理的刺激乐趣,父母一定先知道原因再积极引导。

欢子爸妈没有仔细的聆听孩子拿东西的原因,反而上来就是一通打骂,导致孩子正常心理发展产生阴影,很多孩子会在听到“偷”或者在使用某些物品时,会不自觉的产生自卑心理。

父母遇到这种情况,要积极的引导孩子,告知孩子正确的获得物品的渠道或方式,当然也同样伴着相应的要求与规则。

三、培养孩子同理共情心

孩子本身受自我主观意识的牵引,作出大人不能理解的“偷盗”行为,孩子本身并不理解这种行为会引发一些不该出现的后果,甚至严重点可能影响到孩子自身的一生,后悔自己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作为父母,在事情发生之后,要采取一些恰当的措施进行教导,避免孩子身心受到严重影响。

前面我提到表妹孩子分清楚自我与他人,他会想到对方小朋友着急寻找玩具,因为他自己找不到玩具时候也很着急,他宁愿妈妈把玩具再放回原来位置,这样小朋友回来寻找时候就会很快的找到,也不会引起小朋友的伤心与难过。

宫西达也先生的《小兔阿布和布娃娃》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兔阿布在田野的树桩上捡到了一个布娃娃,因为喜欢就把布娃娃抱回了家,妈妈知道阿布捡回来的娃娃,就让阿布把布娃娃送回去,因为丢失布娃娃的小朋友会很着急、会伤心也会难过,阿布不舍得,就自己告诉自己借用一会,经过激烈斗争,终于还是决定将布娃娃送回到原来捡到它的地方。

小兔阿布恰好就看到了小猪因为丢失布娃娃伤心的哭泣,等小猪离开,小兔阿布就把布娃娃放下离开了。第二天,树桩上的布娃娃不见了,留下了一串洁白的三叶草花朵编织成的项链,作为回赠,最后小猪和小兔成为了好朋友。

爸爸妈妈可以用这种类似的场景代入,让孩子们思考,如果小兔没有还回去,小猪会怎么样?现在自己拿走了别的小朋友心爱的玩具,他们会怎么样,是不是很伤心难过,是不是会很着急的寻找,甚至很多小朋友会一直不开心,如果是自己的心爱玩具不见了,自己会怎么样?

小朋友经过思考和分析以后,就会感觉到一种内疚或不安的情绪,他们会很主动的认识到自己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是错误,当然爸爸妈妈也不要过于强调“偷盗”行为,只是让孩子意识到做错,下次可以很认真的考虑这种行为是否能够再发生即可。

四、加强沟通,增强亲子关系

每个社会人有着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就如同爸爸妈妈每天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家庭的幸福奔波,也是为了给社会创造价值而努力,这些是每一个人的使命与责任,做有利于这个世界发展的事情。

父母的辛苦忙碌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是不能忽略对孩子的关注与重视,他们年龄所处阶段比较敏感,希望得到更多的爱护与鼓励,只能用一种极端手段换取父母的重视,哪怕挨打也心甘情愿,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容易造成心理扭曲。

父母平时对孩子多一份关爱,哪怕拿出十分钟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者静静的陪伴,孩子因为父母这种重视与关注,内心不再孤单,也就不会选择极端地方式进行寻求关注,有了父母的情感注入,孩子内心也就充满了阳光与雨露。

家庭是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大环境,父母是这个大环境的创造者与领导者,孩子作为一个新生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外界进行探索和学习,只是在经历的过程中,走的方向和方式有所差异,父母注意把控大方向。

孩子的“偷盗”行为暂时并不能上升到道德角度,但父母一样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孩子正常健康成长的保护盾。

【文/布丁妈妈私享会】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教孩子,惩罚还是给予后果?
孩子15种表情背后的真相
宝宝喜欢抢东西?要明白什么叫占有欲,家长这样来化解
提防孩子过强的占有欲
面对“无理”宝宝怎么办
父母绝不能迁就孩子的七种行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