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砚喇嘛崖

    洮砚是洮河母亲孕育出的一个精灵、一块美玉,一个泛着墨香满含书卷气的瑰宝。洮河的温润给了她灵气,也把河水的碧波给了她,“鸭头绿”是世人对她的另一个称呼,贴切、有味儿。

    作为洮河滋养的这一方人,自然对洮河、洮砚有一种深沉的情感,我也不例外,从小就想去砚乡看看,看看那青山绿水,看看一碧如玉的洮砚石是怎样从山的深处、水的深处走出来,经过民间工艺师灵巧的双手的打磨、镂刻,而成为熠熠生辉的瑰宝。今年夏天,我在堡子乡小住了几日,一天早晨,看着静静流淌的洮河水,望望远处的深山,禁不住有了一种去喇嘛崖看看的冲动,最好的洮砚石材就出自那里。于是约上当地的几个朋友,4个人骑了两辆摩托车,匆匆成行。喇嘛崖位于卓尼县洮砚乡,从岷县堡子乡出发,有30公里的路程。道路的难走,远超出了我的想像,通往砚乡的路大多在峡谷的半山腰上,一面是悬崖,另一面就是洮河,路宽不过两米,仅容得下牛马车等传统交通工具,那种老式的兰拖车是这条路上唯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路面又多是倾斜的,坎坷不平,碎石、坑洞比比皆是,有些路段陡峭的似乎直插上了天,倘若一不小心,滚落河底绝非虚语,让人心惊胆战,不由的发出了《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感叹。朋友告诉我,这并不算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架设在悬崖上掘取砚材的栈道和通往各坑洞之间的便道那才叫险呢!有些鸟儿都心惊的绝壁上,采砚人还要背着沉重的砚石走呢。是啊,一方小小的洮砚,她的背后,该有多少故事,又有多少砚乡人民的汗水和艰辛,甚至生命呢?

    我们边走边停,碧绿的洮河水就在脚下流淌,四周的山峰青翠欲滴,兴许哪座山峰之下,就埋藏着丰富的砚材。沿途走来,砚乡人几乎家家从事着洮砚加工,他们在山间开挖坑洞,寻找砚材,手抬肩扛,硬是用自己的汗水铸就了洮砚的辉煌。看着沿途的砚材,摸摸那些还没来得及运走的砚石,感觉洮砚是那样的遥远,远的仿佛刚从远古走来,又感觉她是那样近,触手可及,自己仿佛就置身于一个硕大无比的砚池之中。

    洮砚是我国三大名砚之一,自北宋以来就声名大震,有文字可考的洮砚加工史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石产于甘肃南部岷县和卓尼县交界的洮河中游喇嘛崖一带的峡谷之中,因河水湍急,采掘不易,极为珍稀。熙宁年间(公元1073-1085),宋将王韶收复熙河路,幕僚中多有文人,建议其取洮河绿石制砚,以精品代贡品,从此洮砚誉满天下。洮砚石料以绿石为主,苍翠欲滴,名曰“鸭头绿”、“含风绿漪石”,又有玫瑰色的,称为“鷿鷈血”,极为名贵,此外,还有红绿相间的,民间称之为“阴阳石”,亦是上品。洮砚因洮河温润之气精养,质坚而细、莹润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以其雅丽珍奇而为历代文人墨客珍爱。南宋著名鉴古学家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一书中说:“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水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苏轼、黄庭坚、秦观等文豪都曾珍藏过洮砚,并多有题咏,黄庭坚有诗云:“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纹刀。莫嫌文吏不识武,要试饱霜秋兔毫。”苏轼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元代诗人元好问《元遗山诗笺》有“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之句,足见其珍贵难得。金诗人冯延登《洮石砚诗》云:“鹦鹉州前抱石归,琢来尤自带清晖。芸窗竟日无人到,坐看闲云吐翠微。”足见文人墨客对洮砚的钟爱。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馆里,藏有宋代洮砚一方,正面近墨池处镌刻着楼阁,有“蓬莱”二隶书,四周波浪中刻鱼龙水族形,底窝开一片树叶,叶上镌铭隶书两行,一行书“洮河之珍”、一行书“文绣院藏宝”。文绣院是宋代朝廷专门收藏奇珍异宝的,此砚为皇帝御用。南宋丞相、民族英雄文天祥,生前曾用过一块袖珍式洮砚。长宽各三寸,底部圆而凸起,砚池微凹,形似蝉腹,边面刻有谢翱(谢翱曾在文天祥旄下作过咨议参军,参加过文天祥指挥的抗元战争)的题记和砚铭,叙及文天祥得砚的经过。此砚铭文曰“洮河石,碧于血,千年不死苌弘血”,堪称佳句。文天祥英勇就义后,此砚遗失。据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书记载: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87年),杭州一渔翁在平江湖上打鱼时,网得此砚。被当时名士王仲瞿“以番钱(西方银币)二十元得之”,转赠给文学家袁枚。袁枚得砚后,爱不释手,特制紫檀木匣盒,并召集诗友,“各赋诗一章”,袁枚撰写了小记,刻于匣盖。这段轶事,十分感人。一方小小的洮砚,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一段悲壮历史,具有传奇色彩,反映了文天祥的品格和袁枚的才华,很有寓意,是砚乡人民的荣耀。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行程,终于来到了喇嘛崖,喇嘛崖的得名源于山形酷似一个打座的喇嘛,洮河水就环绕着喇嘛绕过。后来修引洮工程,炸掉了部分山体,而今看起来更象是小麦积,所幸的是千年前就开挖砚材的宋坑保留了下来。从宋代开始,采砚工人就在喇嘛崖的峭壁上凿开了坑洞,搭起栈道,开采优质的砚材。细细看去,搭建了栈道的一个个小方孔清晰可见,连接几个大坑洞之间的小径蜿蜒曲折,更象是绝壁上的几个符号。让人很难想像当年采砚工人是怎样来往于各个坑洞,把一块块的砚材运到崖顶的,稍有不慎,就会滚落悬崖,葬身河底的。而今,喇嘛崖由于坑洞久远,在绝壁上作业,过于危险,已没有人在这里开采砚材了,一个个的坑洞见证了千百年来世事的沧桑。

 (喇嘛崖采石栈道,现在已沉入水)

 (喇嘛崖淹没示意图)

(采石人)

(采石人)

(宋坑内景)

    趁着兴致,我们走进了附近的一家农户,三十多岁的主人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这是个姓杜的汉子,从十几岁就跟着父辈雕刻洮砚,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制砚师傅了,杜师傅以为我们是来收购洮砚的,领着我们去看他新近加工出的大大小小的十余方洮砚,或镂空、或浅浮雕,人物、花鸟、灵兽……刻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当得知我们是来随便看看时,杜师傅更把我们作为座上宾,让上火炕,煮起罐罐茶,和我们聊起了洮砚的加工。 ­

    洮砚工艺的制作,历史上为土司衙门管辖,祖传雕刻技艺也非常保守,父传子孙,不传外姓。明清以来,洮砚需求量日增,逐渐扩大了授徒范围,传向外界。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洮砚产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砚乡一带几乎家家从事洮砚加工制作。洮砚的雕刻造型,一般分自然型、规矩型两种。自然型保留了石料边缘天然带有的造势,因石构图,变死石为活石,讲究巉岩奇峻,保持浑朴天姿。规矩型有圆形、方形,扇形、瓜形、树叶形等,讲究天然劈理,构成各种规矩的几何图形,款式由宋代的“插手单砚”,发展到带有盒盖的双砚。雕刻技巧融合了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等,融各家所长于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峰。传统图案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八仙庆寿”、“梅兰竹菊”以及飞禽走兽、厅台花榭、山川风物、历史典故、人物等等,取材多样,不拘一格。 ­

    洮砚的雕刻工序,极其复杂。从选料开始,中经出坯、取盖、下堂、合口、落图、透空、精雕、打磨、上蜡等环节,其中透空雕刻是独特的技巧,是完成整个工艺的重要一环。最主要的要经过钻、凿、铲三个步骤。钻,是砚坯经过落图后,用各种不同直径的钻头,将应雕空的部分钻通;凿,是透空部分打开后,将孔周的残余部分用小凿刀凿去,凿刀的击打工具很轻巧,击凿力量很小,凿面更小,是一点一点冲击的;铲,是将凿空的毛坯铲光,为下一步精雕打下基础,铲去平孔和斜孔中残留的部分。还得清理空图案下的凹池,将各处所有的平孔修通,以作水池。透空是洮砚雕刻中最细微、最容易损坏砚坯的一道工序,“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杜师傅告诉我们,透空时使用钻子的劲要轻巧,不能左右晃动。要集中精力,稳凿稳铲,不能生凿硬撬。过去,空雕全凭人力,眼力,现在有了电钻,已省去了不少人力,但还得要以精湛的技艺,熟练的掌握使用。原来一方小小的洮砚,背后竟有这么多的故事,凝聚了这么多砚乡人的汗水和智慧,难怪是“洮河之珍”呢! ­

    从喇嘛崖返回时,已是暮色苍茫,西方的天边还映照着几缕彩霞,洮河水依然静静的流淌着,我手捧着两块从喇嘛崖带来的砚石,一时间忽然觉得,那块带着绿波的“鸭头绿”是刚刚掬起的一泓澄澈的洮河水,而另一块“鷿鷈血”,就是从西边喇嘛崖上空采撷下的一朵彩霞。

(洮砚双璧:血、鸭头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今名石简谱——洮河石
【社旗故事】家乡的小河
故乡的河
老坑洮砚 喇嘛崖上层老坑鸭头绿
过汶河(宋 文天祥)
巴马瑶族自治县: 巴马长寿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