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专栏-李克富|熊孩子之熊

编者按: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行走中的思想》《自由的联想》等近十本专著。李老师“后现代思维”可谓拍案叫绝,不由你不被敲打的“痛并快乐着”,现承蒙李老师同意,编发其生活心理随笔,以飨读者,相信朋友们受益无穷!


熊孩子之熊

文 | 李克富


电梯一开门,昨天早晨发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正在对着广告牌上的美女面部乱涂,旁边站着看手机的妈妈。我赶紧制止,还算客气地说:“小朋友,这样一画,别人就看不清了。”

孩子没有因为我的话而住手,倒是那位妈妈抬起头,呵斥道:“就是贱!别画了,外边冷,戴好帽子下电梯了!”

听听这话说的多么意味深长:谁贱?难道不下电梯孩子就可以继续乱画下去?

我意识到自己又遭遇了熊孩子。是两个,一母,一子!

熊孩子之熊是对社会规则的违反和破坏,从心理层面看,它是一个人的心智成熟程度或心理健康程度的外在表达,这就无关乎一个人的实际年龄,也不见的一定是个孩子。

不制止甚至纵容自己孩子干坏事的父母,自身其实就是些熊孩子。因此,我们会见到各个年龄阶段的熊孩子,比如那些碰瓷儿或为老不尊的老人,以及跳广场舞扰民还强词夺理的大妈。“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说的就是这些与年龄无关的熊孩子。

今晨我在思考:熊孩子之熊,到底和父母有没有必然联系?“熊孩子背后一定有熊父母”的说法是否有科学道理?

答案是肯定的!

对孩子一般的“熊”行为,比如不遵守规则、没礼貌等就不用说了,定是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不良;更加严重到属于变态心理学关照范畴的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依然与其父母脱不开干系,比如:

研究发现,“与无此障碍的儿童相比,品行障碍儿童的双亲可能有反社会行为的历史”;

“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证明,家庭中这种反社会行为的这种集结源于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

“反社会的父母似乎既会将品行问题的基因易感性遗传给孩子,也会以引起反社会行为的方式养育孩子,例如展示暴力和敌意、忽视以及缺乏温情”。

这些研究结论能够验证我在门诊上的见闻,能隐约看到那些熊父母的影子。

无论说熊孩子、熊父母,还是这二熊之间的关系,我都没有谴责和道德贬低,因为他们有着自己难以克服的心理问题,有人甚至对此缺乏起码的意识。

他们是需要帮助的人,而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为了支持这个观点,请阅读以下科研结论:

“有些婴儿和学步儿有常见于品行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问题,他们与同龄人相比,更加易怒、冲动、笨拙、反应过度、缺乏注意,并且学得慢。这使他们更难照料,更易遭受忽视和虐待。儿童攻击性和对立行为的早期症状会导致严厉的纪律、父母缺乏温情以及与具有攻击性同伴的冲突,并与这些结果相互作用。这些儿童在学校的学业和社交都可能出现问题,这会促使他们转向那些鼓励反社会行为的异常同伴群体。如此下去,此类儿童认为世界是充满敌意的,他们必须迅速地挥起拳头自卫。他们容易对他人做出冲动行为或者鲁莽反应。当他们进入成年期时,已有很长一段与他人消极交往、暴力且冲动的爆发以及与主流社会疏远的经历。所有这些因素彼此助长是反社会行为的恶性循环,延续至成年期。”

注:

1.文中科研资料引自苏珊·诺伦-霍克西玛著《变态心理学》之第十一章: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

2.照片正是我文中所言的那个熊孩子所画!据说是新搬来的邻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熊孩子”太捣蛋 可能有精神障碍
火烤小狗箭射小猫:虐待动物的那些孩子后来怎样了?
小学生品行问题的主要表现
青春期孩子常有心理偏执现象,为避免教育失控,家长需掌握这些
3-8岁孩子最需要心理疏导
“她还是个孩子,会说谎吗?”儿童的复杂心理你根本想象不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