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咨询反思之察言观象会意:“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


老百姓的话儿富含哲理,或者叫做话糙理不糙,比如对于说话重复絮叨,会说“话说三遍,人不嫌狗都嫌”。

这样说的言外之意是,人家早就嫌弃说话啰嗦重复了,无所谓解释唠叨太多,自己还洋洋得意不自知,难怪“人贵有自知之明”。

用比较文雅地说法,这就是不能“察言观象会意”,脑袋过于死板,不灵活,太实在,看见的听见的就确信不疑,这在物理世界可以,但在心理世界万万不可的。

问题在于,我们只能通过心理“看到”这个世界,这个“看到”就是用视听等感觉“创造”世界的过程。

比如我们使用的汉字,叫做象形文字,也就是语言原本没有任何本意,是用来表示心理含义的载体,后来加以引申意义更加复杂,其实“望文生义”才是合适的做法,但是久而久之,思维固执停滞了,成了固定意义。

然而,我们都知道一词多义,一意多词,具体表达什么意思,需要具体情境以及什么人使用。比如“人”,可以指代普通人,也可以是生物学的男人女人,或者心理层面的恩人、贵人、灵魂。

这时候,细细品读《诗经》才会发现语言艺术之美,简单文字表达出美好意境乃至故事,这时候会意才是根本。

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说的也是不同人看出不同意义来。

一般交流不用研究这么复杂,但是“会意”必不可少,因为言语毕竟是表达意图的载体,而非意图本身

以上可以看作防御,接下来举个例子。

咨询中看到来访者对母亲抵触情绪很大,就采取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与想象的母亲对话,内容是互相说出戴耳机听音乐可否写作业。

来访者先是以母亲语气说,“不可以一心二用”,后自己角色说“好”(澄清为自己认为可以兼顾),之后继续对话,并体验感受,都是感觉“很生气”。

对于都是生气但差异(需要不同)是什么,没有深入讨论,以及揣摩,直接代替说了出来,即母亲需要尊重与控制,来访者需要理解与信任,这本应该由来访者自己体会与解释。

之后,试图让来访者亲自扮演母亲角色,再来对话,深入体会,看得出比较抗拒,这就是意图真实流露,只能就此打住。

李克富教授有句忠告,“咨询需要深挖一个点”,这让人想起有年高考作文是看图说话,一个人四处挖井,浅尝辄止,好几处几乎就要挖到水源,最后叹息“此处无水”。

把一本书读100遍,强过读100本书,也是此意。

哲学语言来表达“察言观象会意”,就是王弼这段话,“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用李克富老师话说:

“察言”重在觉察。要有意识地去觉察对方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为什么说了这个事,而不是那个事。同时要觉察到:对方所描述的只是他自己眼中的真实,而并非真实的真实,因为记忆本身并不真实,只是基于当前的重构。

“观象”重在观,“观”是“又”“见”,既要用眼睛去看其表情动作,更要用心去“见”其情绪,及情绪背后的欲望和需求。

无论是“察言”,还是“观象”,最终目的是为了会意,要领会到对方的真正意图,就要去感受而不是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象对话入门——什么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
双人起始意象
过度关注中的忽视,如何让一个人陷入抑郁的?
看心理医生7个提醒
小学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员工作守则【工作指南】
一名心理咨询师的独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