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老师这回耍大了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上沤浮

文/ 大圣

这两天,可把宋孝宗给气坏了。

他打算派人出使金国,没想到,竟招来一片反对,任务派到谁头上,都找各种理由,推三阻四,不愿从命。


我南宋官员都怎么了,一个大金国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

出使金国就两件事:“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你侵占我大宋国土就算了,但我们家祖坟你得还给我,另外,接受国书的礼仪需要修改一下。

当年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的《绍兴和议》规定,金国使者送信过来,宋朝皇帝须“降榻受书”,就是必须起身离座,亲自接受国书。

宋孝宗继位后,发动“隆兴北伐”,又与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以叔侄相称;给金的“奉表”改称“国书”;每年交纳给金国的“岁贡”改称“岁币”,数额也有所减少。

对宋朝来说,两次“和议”都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隆兴和议》比之前的《绍兴和议》稍有改善,只有一点让宋孝宗耿耿于怀,就是当时由于疏忽,忘了修改“受书之仪”

可别小看这一条,割让多少土地,进贡多少钱,皇帝不在乎,毕竟我泱泱大国,家大业大。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我堂堂大宋皇帝,必须起身离座,双手接金国使者送来的国书,人家不要面子的吗?这条必须得改!

没想到,孝宗皇帝把想法一说,立刻招来一片反对。

左相陈俊卿、吏部侍郎陈良祐等力谏孝宗暂缓遣使赴金,理由是,好不容易换来的和平局面,不可因小失大,节外生枝,惹怒金国。

宋孝宗一气之下,将二人贬出了京城,命右相虞允文督办此事。

虞允文决定,请能言善辩、博学多才的礼部侍郎李焘出使金国。

李焘一听,脸色立变:“今往,金必不从,不从必以死争之,是丞相杀焘也。”这事儿肯定办不成,丞相这是要害死我呀。

李焘以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走不开为由,死活不肯从命。

不怪李焘贪生怕死,所谓弱国无外交,此次出使,无异与虎谋皮,凶多吉少,以金国的做派,搞不好还会把命搭上。所以,人人惧怕,一时之间,朝廷上下竟无合适人选可派。

歌舞升平怎知亡国之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此时,44岁的范成大闪亮登场。


1

  

  宋朝时期,外交事务归属礼部,既然礼部侍郎不肯受命,身为礼部员外郎的范成大,就进入了虞允文的视线。

虞允文对范成大非常了解,俩人是同一年的进士,虞相代表组织找老范谈话,说明此次出使不但对国家意义重大,同时也是个人进步的一个重要契机,希望老范抓住机遇,为国分忧,知难而上。

范成大沉默良久,经过慎重考虑,慨然应允。

为了表彰范成大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同时提升此处出使的规格档次,朝廷突击提拔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读,封丹阳郡开国公,充任大宋皇帝特使。

临行前,宋孝宗亲自接见范成大,关切地问他:“大家都害怕出使金国,你为什么不怕?

范成大大义凛然:“臣已立后,为不还计。”我已经交代好了后事,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孝宗皇帝一听,连忙摆手,宽慰范成大:“不至于不至于,朕不发兵败盟,何至害卿!”我们又不是撕毁和约讨伐金国,金人不至于害你。

说罢,沉默了一会,又幽幽地补了一句:“啮雪餐毡或有之。”像当年苏武一样被扣留,牧羊北海,风餐露宿,吞毡饮雪倒是有可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乾道六年五月(公元1170年),范成大带着孝宗皇帝的嘱托,肩负大宋朝廷的厚望,启程出使金国。

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残败景象,切身体会到中原遗民的黍离之悲,不由百感交集,便以诗歌的形式,记录沿途所见所闻。

比如进入昔日国都东京汴梁之后,有感而发的这首《宜春苑》:

狐冢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
连昌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

还有描写大宋百姓盼望官军收复失地的这首《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没错,我们范老师不仅是南宋名臣,也是著名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享誉文坛。

以往南宋诗人描写中原沦陷区,基本都是道听途说,甚至凭空想象,因为都没再去过。而范成大是亲临其境,所以描写更加真实,感触尤为深刻,这一路上,连作了七十二首绝句,合称《使金纪行七十二首》。


2

  

  南宋使团一路向北,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一天,终于抵达金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

在专门接待外宾的会同馆安顿好,等候金国方面召见期间,范成大就如何修改“受书之仪”,以个人名义给金国皇帝金世宗写了一封奏折,然后藏在了身上。

按理说,修改“受书之仪”是此次出使的两大诉求之一,应该跟陵寝之事一起写到国书里,但宋孝宗怕因此激怒金国,也怕对方不答应自己丢面子,思虑再三,决定不写进正式国书,而是让范成大见机行事,用口头或者奏折的形式表达诉求。

当然,这既不合乎外交礼仪,也不合乎议事程序,所以有很大风险,范成大为此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见面那天,范成大递上国书,慷慨陈词,以孝道的名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请金国归还宋朝皇室陵寝之地,金国君臣几乎被打动了。

范成大见状,趁热打铁,突然说道:“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从怀中取出自己写好的那封奏折,双手递上。

金世宗吃了一惊,怒道:“此岂献书处耶?”今天的议题是商量陵寝之事,怎么忽然说起“受书之仪”,你这是搞突然袭击啊。

金世宗拒不接受范成大的奏折,范成大则坚持递交,双方陷入僵持。金国大臣中有脾气暴躁的,用笏板打范成大,范成大保持递交的姿势一动不动,金世宗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奏折递交不成,范成大只好先回宾馆。第二天,听守卫议论说,金国方面很生气,准备将其扣留,金国太子甚至打算杀了范成大。

此时,范成大已抱定必死之决心,写下《会同馆》诗一首,表明心志: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当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放逐北海牧羊,对方扬言,什么时候公羊产奶了就放你回去。范成大决心以苏武为榜样,坚守气节,管他公羊产奶不产奶。

金世宗被范成大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打动,最终接受了奏章。虽然没有同意修改“受书之仪”,也没有归还“陵寝之地”,但准许南宋方面“奉迁陵寝”,可以把皇陵迁走,并归还了宋钦宗的灵柩。

而范成大本人,则有惊无险,全身而退,回到了南宋。


3

  

  范成大归国后,受到孝宗皇帝和文武群臣的热烈欢迎,虽然事情没有完全如愿,但范成大不辱使命,也有所收获。对范成大此次出使金国,《宋史》中给予高度评价:

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风烈,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者欤?

鉴于范成大在出使金国时的优异表现,朝廷再次提拔他为中书舍人,后又任命为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

几年后,范成大西入巴蜀,改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

总之,从金国回来之后,范成大仕途坦荡,官运亨通,从成都卸任后不久,便升任礼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

担任礼部尚书一年后,52岁的范成大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同事们都说:范老师这回耍大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范成大由一个从六品的礼部员外郎,到正二品的参知政事,仅仅用了八年时间,难免招人嫉妒。

有人说,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是去金国出了趟差嘛,领导交代的事儿一件也没办成,怎么就不辱使命了?咋就成民族英雄了?还升职加薪这么快,肯定有背景。

没错,范成大的确不是一般家庭出身,他父亲是秘书郎,爷爷是太子少傅,曾爷爷是太子少保,母亲是书法四大家之一、端明殿学士蔡襄的孙女,北宋名相文彦博的外孙女,受封秦国夫人,范家据说还跟北宋名臣范仲淹多少沾点儿亲戚。

但“靖康之变”后,范成大家道中落,父母双亡,他本人并没有沾到祖上什么光,潜心苦读了十年,才在28岁考取了进士。

那一年的进士榜人才辈出,除了前面提到的举荐范成大出使的丞相虞允文之外,还有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著名词人张孝祥等。陆游也是那一年的考生,因为得罪了秦桧,未能上榜。

范成大进士及第两年后,才被授予司户参军一职,正式走上仕途。

应该说,老范的快速升迁与其家庭背景并没有太大关系,冒死出使金国,才是他事业的转折点。
4

  

  但是,好景不长,范成大在参知政事的高位呆了仅仅两个月,就遭同僚弹劾被降职,之后,辗转各地为官,几经沉浮。

公元1183年,57岁的范成大彻底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什么职务啊级别啊荣誉啊待遇啊,都是过眼云烟的东西,没啥意思。

他以身体有恙需要养病为由,半年之内连续五次向宋孝宗递交辞职报告,比当年向金国递交奏折还坚决,任孝宗如何挽留,老范都不为所动,最终获批。

无官一身轻,卸任后的范成大从此隐居苏州石湖,过起了悠闲舒适的田园生活,并专心于诗文创作。

范老师原本就是个诗人,年轻时写过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疾苦的诗歌,在文坛久负盛名,比如这首《后催租行》: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全诗语言质朴,但用词冷峻,字字泣血:已经卖掉两个女儿抵租税的老农自述,明年不怕催租的上门了,因为家里还有第三个女儿可以充抵。直击灵魂的角度,批判现实的力度,丝毫不亚于唐代的杜甫、白居易。

如今既已卸任,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老范在诗词领域大展拳脚,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写下了“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之作”(钱钟书语),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比如曾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这一首: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还有这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以往的田园诗,像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作品,大多是借田园风光抒发个人隐逸情怀。范成大则不同,他的田园诗笔触直接面向农民,面向农村生活,所以更生动,更鲜活,更接地气,完全符合“三贴近”原则,犹如一股清流,为传统田园诗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由此奠定了范成大宋代田园诗代表人物的地位。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传出后,诗坛不禁为之一振。

文友们都说:范老师这回耍大了。

在范成大生命的最后十年,孝宗皇帝曾多次下旨重新启用范成大,委以重任,但老范早已无心仕途,每次都百般推托,实在推不过,勉强上任不久,便告病还乡,继续田园牧歌,诗词创作。

公元1193年10月1日,67岁的范成大带病将自己的诗集整理完成,并请杨万里作序后,溘然长逝。

好友陆游闻讯后,悲痛不已,作《范参政挽词两首》:

屡出专戎阃,遄归上政途。

勋劳光竹帛,风采震羌胡。
签帙新藏富,园林胜事殊。
知公僊去日,遗恨一毫无。

孤拙知心少,平生仅数公。

凋零遂无几,迟暮与谁同。

琼树世尘外,神山云海中。

梦魂宁复接,恸哭向西风。

- End -

│编      辑:小   丽

│图      片:网   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170年,宋孝宗派范成大出使金国,路过旧都东京时,范成大发现满是废墟,越往前走心情越悲痛
范成大:他是“赴死”诗人,更是南宋“苏武”
宋使冒死入金都
戏说范成大:再回首,才知平淡是真!
范成大:石湖居士田间老
那年夏天,那场危险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