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呼吸”与针术:远远不止补泻这么简单
userphoto

2023.11.07 山西

关注



中医书友会
第368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在针灸中,呼吸不仅仅是简单的补泻,其实也是一种刺激手段。作者认为在针刺中,患者应该进行一段细、长、深、徐的呼吸,有凝神聚气、调和气血、加强感通、减轻痛楚等效果。另外,本文还介绍了“一针两穴”和“九阳六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这些的吧~(导读/依伊)

—本文约4400字,预计阅读12分钟—

针灸小议三则
作者/黄其波

简介:黄其波,1921年生,汉族,男,江西丰城市人。1945年师范毕业从事教育事业。1953年经百余次实验研制电针获成功,撰写《金针电疗法》一文,刊登于1954年3月号的《江西中医药》。1956年于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毕业后任市中医诊疗所主治中医师。

他对于中医理论,尊古而不泥古。如针术中的手法补泻问题,认为这是前人把行针手技及其效应的统一观。其实手法本身无补泻。以“九阳六阴”这一最有代表性的古典针术符合手法而言,可遍观古今各家名著简介,无不从机械的绝对数字去理解,有失愿意。通过多年来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蛇伤审证求因的要点,内外用药的法则。认为蛇伤的治疗,要求疗效既要可靠,更须快速,始无后顾之忧。施用针灸,确有其优势。

“呼吸”在针术中的作用
针术中有呼吸补泻一法,其实呼吸作用于针术中,也是一种刺激的手段。我在临床上曾发现。
①刺足三里时,患者能行深细的呼吸,有的继针刺感通后,即自觉胃部有蠕动现象。

②在针刺局部疼痛性疾患时,患者能行深细的呼吸,久而久之,有的觉针刺部位有清凉感。如刺头痛,局部有拘急跳痛现象者,针刺后随着深细的呼吸而感到轻减。

③患者行深细呼吸,可以解除行针时的精神过度紧张状态,并能避免针刺局部肌肉痉挛所致的吸针现象晕针的反应也可借此减少

④针刺的感通,在患者深细呼吸的配合下可很快产生,并随患者深细呼吸的延长而波及到较远部分。

刺腹部时,进针尤宜配合受针患者的呼吸而行之。因腹肌的弛张,是随人的呼吸动作而有所变异的,所以必须借助患者的呼气或者吸气时而进针。不然,不但刺针的痛觉较大,而且容易引起针身弯曲,形成滞针和折针。

根据发现的这些针时反应,如果进一步能把呼吸作用于针刺效应上推而广之的运用,即在针刺之前或针刺之后,都应嘱患者行一段时间的细、长、深、徐的呼吸,这样做容易使患者安静下来,不为其他事物杂感所分扰。


在给予针刺时,患者的反应功能(指生物机能灵活性)也因此得以加强。前人谓:气血在脉管中运行,是依靠呼吸为动力的,并以之为气血运行计算长度的客观标准。所谓:


“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呼一吸脉行六寸。”



即是此意。有的并直接指出:呼吸作用于补泻是针术的重要内容,足证呼吸与经气也是有其密切关系的。

前人对呼吸和针刺配用所持的理由,即所谓人身持气血而已,经脉所到,即气血所到。疾病的产生是在于气血之不调。由此可知:机体内所有脏器,都由经气来维系和支配,因而机体整个的活动就揭示了每一个器官的结构和活动的水平。

经气,看来有部分类似神经系统的营养功能,它应该达到在机体内适应各种改变的主要任务,也就是确定机体对于生理变化的反应。因之,神经系统的紊乱,就形成了任何疾病的主要环节。

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古人所指的“气”和“血”,是指人体内在的气化作用,亦即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过程,这就是神经系统对器官或组织的营养影响。那么,着重在呼吸的枢转上来调和气血——兴旺神经营养机能,是完全有其可能的。

正由于呼吸的吐纳是调节人体与环境的物质交换的门户,能量的产生和放散的引擎,运行血液的鞭策,振作精神的活力,故在使呼吸做到愈深而又愈细的情况下,确能使气血充沛周身,不仅体畅神怡,亦能却病愈疾,气功疗法,有的也就是专借呼吸作用而起到疗效的。
关于“一针两穴”
我在针术操作中,尤其是对痛证,常运用一针两穴的刺法。所谓“一针两穴”,实质上就是“沿皮透刺”或“上下串刺”。由于它的刺激面积较广,或入针较深,自然给予机体刺激的影响也就较大,所以在疗效方面,似比一针一穴显著。

前人文献中,对“一针两穴”没有专题论述,唯《玉龙歌》描述这种刺法较详,如: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


浅而易见:一针两穴的沿皮透刺法,形式同普通所指的“横针”,不过还须继续伸针探入,透刺多穴。所谓“凡欲行阳,浅卧下针,循而扪之,令舒缓;弹而努之,令气隆盛而后转针,其气自张布矣,以阳部主动也。”

至于上下串刺法,形式同普通所指的“直针”或“斜针”,不同处是假道骨骼罅隙间或肌肉丰腴处,深刺之使其穿通而串连到另一穴位。所谓“凡欲行阴,必先按爪,令阳气散,直深纳针,得气则伸提之,其气自调畅矣,以阴部主静也。”

按《玉龙歌》的启示和我个人的经验,无论是沿皮透刺、上下或左右穿刺,还是采取直针、斜针或者是横针,第一,必须使用三寸以上到七寸的长针

所谓


“长针,用以取痹深居骨骼腰脊节腠之间者”



否则不易达到刺针的目的,针身要粗细适度,过粗则透刺时施术不便。现在针身是不锈钢,弹性大而不易弯曲,施刺甚觉省力;针头宜圆微利(注意:针尖微利便于刺入可也,不可过锐),那么,在皮下或肌肉中施针探刺、戟拨的时候,对于受针部位所在的脉管或其他组织,可以避免刺伤的后果。

再谈人体哪些部位适宜于一针两穴。从使用长针来看,《灵枢·官针篇》:


“病在中,取以长针。”



《行针总要歌》也给我们一个扼要的提示:


“有筋有骨傍针去,无筋无骨须透之。”



这说明它没有什么局限性,该是“因病制宜,因穴制宜”。

但一般刺头部,胸部及背部,往往采用横针的沿皮透刺,所谓


“刺阳部者,从其浅也,系属心肺之分”。



四肢才采用直针或斜针的上下、左右穿刺,所谓


“刺阴部者,从其深也,系属肾肝之分。”



禁忌与一般针治同。

至于哪些病症适宜用一针两穴的刺法,考诸《玉龙歌》和结合我个人的临床经验,对于局部(头、面、四肢、胸胁等处)疼痛性的疾患,均有卓效。《玉龙歌》的一针两穴大都用在直接对病灶(或由病灶反映出来的痛点或过敏区)予以刺激(当然还是不限于此)。
“九阳六阴”补泻手法
古典针术手法中的“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龙虎交战”、“飞经走气”等手法,无不涉及到“九阳六阴”这一问题。考诸历代针灸著述家对“九阳六阴”这一手法的铨叙和解释,或语焉不详,模棱其词,或以文解文,就字释义。

真正的含义,至今似觉尚未有人提出过,所以对它的具体操作,大多都是片面地从九、六,奇、偶的机械数字去加以演绎。今结合学习针灸文献和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经验,对“九阳六阴”这一手法问题,提出如下一些管见:

“九阳六阴”补泻手法在临床的具体操作上,我认为可以包括的有两个内容。
(一)针身捻转角度的大小问题;
(二)针身运动速率的快慢问题。
前者是“九阳六阴”手法的基本行针方式;后者却是本法的延展和错综复杂的变易方法。前者是狭义的,后者是广义的。后者虽包括了前者,但前者又是本法的主要内容,而后者又在变易的方法中,灵活、多样化、丰富和发展了前者的运用范围。

  • “九阳六阴”为什么关系到针身捻转角度的大小问题?

针身捻转是行针常用手技之一。由于它是左右旋转、周而复始的,所以可以推断前人是假定以一个圆周作为它给予机体刺激的计量单位。其刺激量的强弱,必然要按捻转弧度,亦即捻转角度的大小面取舍的。如周而复始地捻转,将一个圆周长度分作几次去完成,那么旋转次数越少,弧度即角度就越大,给予机体的刺激便愈强;反之则弱。

所以“九阳六阴”实质上就是旋转角度的大小问题。“九阳六阴”命名的含义,也就不难看出它是取一个圆周长度(360°)作九分法(其角度为<40°)或六分法(其角度为<60°)去旋转的。相对之下,六分法的角度大于九分法,角度越大,刺激越强,自然用六分法的旋转,刺激量肯定要大于九分法。

从取得的效应看,九分为补、六分为泻,是无疑的事实。再结合数字奇偶和手法效应去理解,九是奇数,且刺激较小,为补为阳;六是偶数,且刺激较大,为泻为阴。“九阳六阴”当作如是观。

前人对“九阳六阴”手法的命名,还应该看到它是个辨证的、相对的,标志着这个手法的示意图例。决不能机械地按九分法或六分法的<40°或<60°的角度,一成不变的划分来行使旋转。而是在比较程度上指出角度的大小,关系到刺激量和机体的感受反应问题。

如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给受针者旋转行针,总以受针者的感觉为准,然后随针身旋转角度的增减,恰当的给予机体一定的刺激量,以达到补或泻的目的。捻转角度愈大(属六分法),则刺激愈强,机体的感受反应也愈强;捻转的角度愈小(属九分法)则刺激愈小,机体的反应也愈弱。

前人在“九阳六阴”补泻术中,又有“九九稚阳”、“六六老阴”之说。若将此法在行针时配合上述其他五点内容综合运用,那手法的变化就更多,行针手技表现得就更为灵活,效果就更为理想。

  • “九阳六阴”为什么关系到针身运动速率的快慢问题?

在同一时间内,作用于机体刺激量的大小,取决于针身运动的速率。速率愈快,刺激则愈强,受针者的感受反应就愈大,否则反是

与此同理,若在不同的时间内去完成相同的针身运动方式,如等量的提插次数或捻转角度,那么行针过程费时长的,其针身运动的速率就会相应的减慢,刺激也随之减弱,机体感受的反应也就小了;行针过程费时短的,针身运动的速度就会相应的加快,刺激也随之增强,机体感受的反应也就大了。

拿数字表明,例如分别在六秒钟或九秒钟的时间内,用相同的针身运动方式和等量的提插次数或捻转角度,作用于同一受针者的同一部位,受针者在感受的反应上就有程度的轻重不同了。

前者六秒钟较后者九秒钟为时虽短,而等量的提插次数和旋转角度在时间的长短上就变异了运动的速率,必然单位时间短的则速率要加快,而长的则减慢,那么六秒钟内所给予机体刺激及其感受反应,当然要较九秒钟为强。

前人把九、六,奇、偶的名称和这种行针手技的效应联系起来,以九、奇为阳,补为阳;六、偶为阴,泻为阴,而立“九阳六阴”之说是有它的道理的。这也是个行针手技,关系到时间的支配问题,不仅是“九阳六阴”的含义之一,也是各种行针技巧影响效应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提高针刺疗效是值得重视、认真研究的。

近代各家对“九阳六阴”的诸多解释,似觉牵强,甚至有的说:“至于说捻转,每捻六下,停一会,是泻,因为'六’是'阴数’……。”这样把“九阳六阴”局限在针身运动的次数上,丢掉了速率、角度及其有关的条件和时间,单纯的从奇为阳、偶为阴和机械的绝对数字去理解,未免南辕北辙,与前人“九阳六阴”的原意背道而驰,非怪有“这在实际上没有效果,理论上也找不到切实的根据,很难令人置信”的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刺补泻手法——迎随补泻法
中医针灸学之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手法---基本补泻手法
传的针灸妙法---飞经走气
针灸捻转补泻手法图解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手法是怎样具体操作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