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报刊编辑如何拓展和提高策划能力

报刊编辑如何拓展和提高策划能力

 

    随着传媒多样化的扩张和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报刊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编辑活动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如何破解网络冲击、传媒竞争、受众争夺等一系列发展难题?如何提高编辑自身的策划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为所属报刊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是每一个报刊编辑都应该时常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报业工作十年,从普通记者成长为版面编辑、执行主编,从最初不知道如何找选题,到开辟多个品牌专栏、策划多次重大系列专题报道,历经了不少磨炼,取得一定经验。反思自己的成长,对报刊编辑如何拓展和提高策划能力总结出以下四点体会:

    一、学会创新,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要坚持主题,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内容。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报刊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报刊编辑工作极富创造性。每一个版面的谋篇布局,每一篇稿件的选择,每一个栏目的设置,每一次专题的策划,都需要编辑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这样才能慧眼识珠,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笔者所在报纸属于教育类行业报,读者大多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线教师。对于教师,有一种称谓叫“教书匠”。此称谓虽然不甚贴切,但多少也反映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书,是需要技能的。21世纪初,正值我国全面铺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关键阶段。新课程背景下,笔者感觉到读者十分需要一线专家(尤其是中小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引领,为此,笔者在自己当时主持的名师版上开设了“听名师讲课”栏目,名字亲切、定位清晰的栏目一上版,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现代教育报》名师版上的‘听名师讲课’栏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平台。”“‘名师版’是普通教师心中的伊甸园,‘听名师讲课’栏目让我们找到了成长的路径。”……读者对栏目的厚爱,增强了报纸在读者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几年下来,“听名师讲课”刊登了大量对一线教师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好文章,并在笔者的进一步梳理、策划后汇编成《听名师讲课》(语文卷、数学卷)套书,成为2004年度教师专业用书排行榜前十名畅销书。而随着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该栏目也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成“精彩课堂”、“名师教学艺术”,将栏目传递的内容从单纯的“听课”到“学会磨课”再到“追求课堂教学艺术”。而笔者在创新栏目的过程中也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策划能力:不仅经常创新自己编辑的栏目,还将栏目中系列的好文章编辑成读者需求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中小学名师教学艺术》等专业用书。
    业界有一种说法,栏目是版面的灵魂。各个版面上不同定位、不同特色、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栏目,犹如报纸的一个个支点,形成了报纸的特色和个性。因此,编辑根据栏目的设置要求,在认真筛选与栏目相对应的好稿优稿外,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栏目创新。
    编辑这种对栏目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会养成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以致无论是在选一篇稿还是面临重大事件或话题时,都能及时有新思路和新表现方式。这样,报纸就总能给人既有思想又耳目一新的感觉。以笔者所在报社为例,针对读者群多为教师这一特殊性,每年都在教师节、年终盘点等特殊时间策划大型专题系列报道。而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奥运会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年等特殊历史事件中,笔者及时、敏锐地参与或主持策划了“情系汶川”、“奥运志”、“改革开放30年特刊”等重大专题,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二、善于发现,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
    对于报刊而言,策划无处不在,大到报刊整体,小到文章一篇。策划在日常编辑中,常体现为选题、立意、谋篇布局、画龙点睛。策划就是把1-1,组合成H还是A的技术。把1-1组合成H还是A,这需要编辑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编辑要有眼力。
从传统意义上说,编辑就是“对来稿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即来什么稿编什么稿,换言之就是“成稿再加工”。然而,报业的市场化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对采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编辑的内涵应该更丰富深刻,绝不能囿于“成稿再加工”。对于报刊编辑而言,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来稿或获取大量的线索。如何从众多稿件或线索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编辑对内容的理解。这就要考验编辑的判断力也就是眼力了。
    笔者在中国教育报社的一位同行告诉我,一次,她从一篇已经被扔掉的来稿中发现了一个重要选题。那天,她正好值班,看见每天从大量来稿中筛选出来拟不采用的、准备送到库房去保存的稿件袋旁掉出了一篇稿件,她随手拾起来准备放进袋中,但职业习惯让她浏览了一下稿件内容。这一看,成就了一位典型人物的报道。这篇稿件是一个偏远山区投来的关于一位农村校长的办学事迹,文字写得干巴巴,但其中一点却打动了她:这位校长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将学校办到了废旧的船上。事后,记者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后,挖掘出这位校长很多感人的事迹,在读者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小升初”择校问题,前几年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普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各种政策制止“小升初”择校,但效果始终不佳。2006年四五月间,笔者从北京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到北京市将出台政策重拳治理这种现象,感觉这是治理顽症的契机,立刻在自己主持的版面上策划了“小升初”怪状调查的系列报道,其中由笔者本人采写的《“小升初”怪状对策与政策过招》一文,刊发的第二天就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媒体广场转播,并获得该年度北京新闻奖二等奖。该篇报道与后来的三篇系列报道相呼应,及时地抓住了“小升初”怪状的新闻时机,从“小升初”的潜规则入手,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采访,从个案延伸到当前现状,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将问题的表象推进到对解决问题的呼吁,给读者一个期待的方向。一时间,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后来北京市顺利出台治理政策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可见,编辑的前瞻性眼力对于好选题的策划会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位出版界前辈曾说:一个好的编辑看一部书稿的时候就像老中医把脉,手往病人手脉上一探,就知道病症在哪里。笔者认为此话同样适合于报刊编辑,一个编辑去看稿子的时候,只要翻几页就知道作者水平之高下,知道该内容的价值何在。此等功夫,令人向往,但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培养出这种职业的直觉式观察能力。
    三、长于思考,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编辑的思考不仅仅表现为对版面内容及其形式的谋划,在更深层次上,还反映了报纸及版面栏目规划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定位,体现了宏观文化背景下编辑对策划对象的思想引导。这要求编辑一定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无论栏目的设立、选题的确定、版面的布局,都需要编辑去综合思考,去策划。
    钱锺书先生对编辑有一个很俏皮的说法,“编辑就是自己写不出东西也不让别人轻易写出东西的人”。一句话点出了编辑的基本职能——删和改。通常,新编辑在面对稿件时,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心态,不管作者说得对与不对,都照单全收,最多改几个错别字就匆匆在发稿单上签发“同意发稿”甚至写上“稿件有价值”云云。这样盲目给作者戴高帽子反映上一个新编辑在驾驭一篇稿件时缺少做减法的能力。一个老编辑就不一样了,他会先快读一遍,看说了什么东西,怎么说的,篇章结构合理否,主题突出否,哪里该详哪里该略,哪里该小删哪里该大砍,哪里有硬伤哪里太平庸,等等,他会把这些问题列一个清单,有理有据,让记者或作者老老实实修改。
    对“好稿件是删改出来的”这句话,相信当过多年编辑的同行们都有很深的体会。这一改一删里,彰显的正是编辑长于思考的综合能力。
    每年教师节,都是教育类报刊重头策划的良机。但策划年年搞,特刊年年出,如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2007年教师节前夕,当笔者了解到该年度教师节的主题为“尊师重教,奠基未来”后,决定于9月10日当天在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上“教师节特刊”。为了使特刊在以往基础上有所突破,笔者事先做了大量读者调查,了解到当前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生存状态问题,便立即联系新浪网教育频道在节前开展“教师生存状态”网上调查,据不完全统计,近万名社会人士及教师参加了此次调查。事后,以“2007年,考问教师生存状态”为主打版面,共12个专题版面策划,从多角度弘扬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展现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宣传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方针,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杰出的教育家的意义;昭示了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该特刊由于选题新颖、社会影响大、表现形式好,获得了2005-2007年度教育部十大专题策划奖。
    春江水暖鸭先知。好编辑通常能在事情才刚刚萌芽别人还一团雾水浑然不觉的时候,就开始捕捉并行动了。同样是开选题会,有些编辑能提出选题,有些编辑压根没想法,这就是思考得不够。只有思考得深入才能锤炼自己的匠心,否则就是跟风赶浪。
    四、做个杂家,具备较高的思想文化素养
    编辑应当是一个“杂家”。“杂”与“博”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编辑所要求的“专”。具体来说,应该从四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
    第一,提高政治修养。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要熟悉、研究新闻出版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如果报刊编辑的政治素质不高,那么其政治敏感也不会强,遇到重大事件的发生也就很难从政治的高度去看问题和衡量事件的价值,也就无法去发现、策划、组织出新闻精品。
    第二,提高思想修养。编辑是一项高尚、光荣的工作,同时又是艰苦无私奉献的品德、开拓进取的精神、敬业乐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廉洁奉公的精神、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报刊编辑为他人做“嫁衣”不能草率行事,要对每一篇稿件、每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反复推敲,做到取舍恰当,不偏不倚,不带个人情绪,公正对待每位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
    第三,提高业务修养。除了懂编辑业务外,还应尽力搞一些采访和写作,以便熟练掌握新闻的各种写作知识,成为既能编又能写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识别稿件的好坏,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果报刊编辑自身业务不强,就很难把稿件编好,也很难指导记者和通讯员写出好作品。此外,报刊编辑还应尽可能地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编辑部每天汇集众多记者通讯员的来稿,报刊编辑知识面宽广才能从容应对,把好关不出错。报纸编辑不加强学习是很难编辑出新闻精品的。
    第四,提高心理修养。报刊编辑的工作,一方面是筛选、判断、提高文稿的工作,一方面还是有序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工作。无论工作的哪个侧面,都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工作。要做好这种理性的、科学的工作,就必须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首先是对客观秩序的承认与尊重。客观秩序既有客观规律、科学态度以及政策、法律等外在的秩序,也有自觉性、主动性以及道德、伦理等内在的秩序。报刊编辑认识、尊重客观秩序,才可以获得心理的平衡和有序,这是编辑工作所必有可缺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去筛选、判断稿件,组织编辑报刊,才可能做到有序化与系统化。
    有了上述修养,无论做什么编辑工作,都能得心应手,别开生面。笔者原来是跑新闻,但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与言论等都能写;同时,编什么研究什么,笔者主持多年教学专业版面,就下工夫研究相关知识,在版面上设立了不少受读者欢迎的专业类专栏,而通过自己的再次梳理,主编了二十多本教学专业类书籍。从北京市新闻奖到教育部年度十佳版面、全国教育报刊优秀栏目、教育部年度十大专题策划奖,几年来我获得了二十余次各类奖项。因此深深体会到,只有努力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不断拓展和提高自己的策划能力。
                                                    本文作者为《现代教育报》主编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公报:山那边风景
投稿的技术细节
张万祥:班主任发表文章并非难于上青天
怎样写好新闻稿
必要的投稿技巧:撰稿人如何写稿赚钱
做好一个行业记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