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夫子言不离色脉的来龙去脉

論  道 

脉理传真

作者:潘晓川  |  编辑:杜秋丰

        学医难,难于上青天。穷其一生尚未得其皮毛者,更仆难数。究其因,难得入道之捷径耳。四大经典虽为捷径,却陡徒难攀,另初学望而却步。伤寒一部,门径众多,登堂入室者寥若晨星。内经更是庭深似海,不知易不足以言内经,然易学本身,又是高不可攀,以此为路径,岂不荒矣。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便是“难经”。苏氏谓“医之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今日验之,实乃真知灼见。

        且看四大经典:“黄帝内经”,言不离色脉;“难经”,言不离脉;“伤寒论”,言不离脉症。

脉诊

        三部经典皆以脉为核心,而经方学派早期,脉不是必须,所以“神农本草经”不必言脉。

        内难脉法,主要用于指导用针,“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脉有六部纲领,脉素十四。

        张仲景依照难经模式,以脉开篇,脉素增至二十四,结合症状,创经方脉法。

        后世将仲景脉法增为二十八脉,建立脏腑辩证体系,尝试建立大一统的方证体系,却把伤寒论脉法从伤寒论教学中删除,又把指导用药的脉法,引入针灸教学。

中医脉诊

        脉法经过如此弯路,与内难针法脱节,再加脉象玄浮,漫无指归,致使现代针灸不再用脉,而中药脉法又“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脉诊终于成为一个中医能说不能用的一个摆设。

        脉诊成为四诊之末,针灸重解剖,用药重症状,中医从气化医学,堕落为形的医学,这是中医种种困境产生的根源。

        学习中医从脉诊入手,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传承精华”的原则问题。学医从言不离脉的“难经”入手,便是通天大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离色脉
《难经》脉诊法小归纳:处处体现阴阳辨脉
「原创」论中医技术(一)
论《脉经》对脉学的贡献
辅行诀临床应用丨五脏补泻针方药方案例 (三,四)
《伤寒论》中的针灸临证学术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