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本公众号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官方微信,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进行关注

编者按:2022年03期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刊登了该校特聘教授庞鹤鸣撰写的文章“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文章对“行气”医术进行了初步探析,认为:其一,《黄帝内经·灵枢》中有三处记述有行气的内容,将“行气”作为独立的医术;其二,行气、导引是中医学的不同医术,并对两者进行了介绍与辨析。文章认为行气医术这一“冷门绝学”的挖掘、整理并应用于中医医疗和大健康产业中,对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具有着推动作用。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庞鹤鸣

江西中医药大学

摘要:

“行气”是中医学的一门古老医术,发端于《黄帝内经》,隐匿于中医学和道家的典籍,沉寂在历史中,没有得到彰显。对“行气”医术进行了初步探析认为:其一,《黄帝内经·灵枢》中有三处记述有行气的内容,将“行气”作为独立的医术;其二,行气、导引是中医学的不同医术,对两者进行了介绍与辨析。认为通过行气医术这一“冷门绝学”的挖掘、整理并应用于中医医疗和大健康产业中,对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具有着推动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气是体内一种细小难见、运动迅速,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有学者认为气不仅是哲学范畴的概念,更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真实存在[2]。“行气”之“行”字可以作运行、畅行、行使之意理解。结合到“气”字,则可理解为使气畅通运行。故作为中医特有的行气医术,是指自觉地、主动地采取一定方法来激发、强化、优化人体之气的功能以达到养生、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学的方药、针刺、艾灸、按摩、导引等医术较为人们所熟知,中医行气医术则鲜有人知。“行气”是中医学固有之医术,它发端于《黄帝内经》,在中医学、道家典籍中亦多有记载,但由于其对医者的要求较高,故一直以来不得彰显[3]。有学者认为导引行气是中医学术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治未病”和养生学术的主要内容[4]

1 《黄帝内经》中记述的行气

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共有3处提到“行气”,其一是《灵枢·病传篇》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尽行也。”其二是《灵枢·官能篇》载:“黄帝曰:各得其人,任其所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筋柔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杨上善之《黄帝内经太素》注:“调柔之仁人,导引则筋骨易柔,行气则气易和也。”)从这两段引文可知,那个时代中医涵盖着不同医术,各医术可单独施治于病者,医师传授弟子可依据学人的身心素质授予适当医术。其三是《灵枢·上膈》载:“恬淡无为,乃能行气”,讲的是实施“行气”医术的条件。

尽管《灵枢经》中3次提“行气”之名,却没有写“行气”有什么内容。《素问》中虽有“行气”之名,如《素问·经脉别论》中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足太阴者三阴也,……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这里所述之行气,不是“行气”医术之行气,而是正常人体之精气输布功能。在《素问》中陈述的诸种医术中,没有行气之名。《素问·血气形志篇》有:“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异法方宜论》记有:“故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这里都没有提到行气,加之后世隋·巢元方撰著的《诸病源候论》记述有对各病的导引方法而乏“行气”的阐述(尽管该书中有蛇行气、虾蟆行气、雁行气、龙行气等,但与导引诸法无大差别),致使后人认为《灵枢经》中的“导引”“行气”是同一种医术(古籍之文中无标点符号),使行气这门特殊医术失去了在中医学的位置。

2 行气、导引是中医学的不同医术

导引、行气虽然都是不借助外在物(如药物)、事(如针刺、艾灸等技术)而依赖调动、强化人体内在气机达到健身、祛病、益寿延年的方法,但两者又有不同。《抱朴子·微旨篇》中说:“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明屈伸之诀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这表明了“行气”是与呼吸吐纳有关的,而导引是与形体屈伸有关,而它们是达到益寿延年目的的两种技术。《太清导引养生经》则对两者之异做了简明表述:“行气者,则可以补于里;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5]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对行气、导引各立专章;在马王堆出土文物中,食炁(即行气)与辟谷写在一起,与导引则是分开的[5]。在唐代问世的《服气精义论》》中,有“服气论”“导引论”“服气疗病论”分立的专章[6]。这一切表明服气(行气)、导引是两种不同的中医医术。

2.1 导引

晋·李颐认为导引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杨上善说:“导引者,熊经鸟伸,五禽百戏等,近愈万病,远取长生久视也。”《素问》唐·王冰注中说:“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抱朴子·别旨》所述更广泛:“夫导引不在立名,象物纷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屈伸、或仰腑、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还说:“夫导引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津,祛疾之玄术矣。”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西汉初)中,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在周世荣编著的《马王堆养生气功》中,有三章文字对导引图予以介绍与阐释,故从略。隋代巢元方撰著的《诸病源候论》于治疗不载方药,只载养生方法与导引方法,并按内、外、妇、儿、五官各科不同病种,开列出导引处方,今人有的认为可作“导引治疗学”来看待。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该书有将导引与行气融一之势,如对“风偏枯”的治法中,就有“正住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令气至头始止”。在“风身体手足不随”治法中,不仅有“虾蟆行气”之名,还在“治四肢疼闷及不随”中,先写出卧姿与对手足的要求,然后写到:“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徐徐漱醴泉……然后咽唾,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待好调和引气,勿令自闻出入之声。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一入为一息,一息数至十息,渐渐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大饱食后,喜怒忧恚,不得辄行气,惟须向晓清净时,行气大佳。”[7]这分明是对“行气”术的详细描述,但该书未把此行气术当作基本功来应用以彰显之。在《太清导引养生经》中,《宁先生导引法》已是导引、行气并重,指出:“行气者,则可补于里,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与天地相保。”《王子乔八种导引法》虽未用行气之名,但该文之始就对引气修炼做了仔细介绍,在治法中,行气的内容,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2 行气

作为独特的医术之“行气”这一称谓,在汉以前的文献中,除《灵枢经》的“恬淡无为,乃能行气”外,最早见于出土文物《行气玉铭》。据郭沫若考证,该铭文可能作于公元前380年。铭文是大篆,刻在一个12面体的小玉柱上,每面3字,共45字(文中有重复字)。郭氏命名为《行气玉佩铭》,陈邦怀命为《行气玉铭》。铭文郭氏译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对该铭文的翻译,各家互有出入。对铭文含义,有认为是循任督二脉运行的周天者,有认为是中脉运行贯通三丹田者,也有认为是当时盛行的呼吸吐纳的修炼,引发人体内在气机的整体性的升降变化,而非必限于某一经脉或路线等等。各家所主之具体内容虽不同,但都表明了“行气”是有益于人的健康的养生方法或学问。魏文帝的《典论》中就有“甘陵亦善行气,老有少容”的记载。[8]晋·葛洪的《抱朴子》的记载更多了。该书《释滞》中说:“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虽云行气,而行气有数法焉。……故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接着就写了修炼胎息的具体内容[9]。鉴于行气与导引的作用机理有相当程度的同一性,故两者可单一施治于患者,亦可结合之。《延陵先生集新旧气经》就有论述,摘录如下:“夫行气,候闲时鼓十咽、二十咽,咽令肠满,然后存思行入四肢。有事之时,即一咽一行气,手足须著物,候气通流,必虚心忘形,然后烦蒸之气散出四肢,精华之气凝归气海,久而自然胎成。……夫服气导引,先舒手足后鼓咽,即捩身左右,精思气入骨节,行引相应,令气不断,谓之行气导引。又宛转盘回,存思,气从手足关节散出。古经云:'有行气导引,非至道口传,罕有知者’,夫行气,若饥时服,候腹满即行之,若饱食后,旋行之。若兼服气导引,当候闲时行之,非寻常可作也。夫服气导引,当居静密房室,不欲处高屋当风,如遇暴风疾雨沾湿,冲寒冒热远来,皆须休息,候其体干气和,方可为之。若欲四肢瘦,即数导引服气。导引不失其时,则神气常清,形容不易,暴脂虚肉不生,永无诸疾矣。”

这一切表明行气、导引虽然常相混而用,但却是两种不同的中医医术。

3 小结

它发端于《黄帝内经·灵枢》,见诸于诸多中医学和道家典籍。它不同于方药依据“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及药物诸特点,来平调人体之脏腑、气血失衡;亦有异于针灸,通过对经络虚实的调整以恢复健康;亦有别于导引、按摩需了解病之部位与性质,依情施以导引、按摩来祛除疾苦。行气,无论是自身修炼,还是治他人之病,都着眼于真气、正气、神气的充实与流通,故施治基本上不做什么辨证,而是直接针对病所“以意使气”攻之,用之简单方便,适用范围广泛。但由于行气技术较难掌握,故隐匿于中医学的古代典籍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医术体系。对行气医术这一”冷门绝学“进行挖掘、整理并应用于中医医疗和大健康产业中,对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具有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键.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80.

[2] 刘争强,章文春.中医内证体察对体察气和经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11):5356-5359.

[3] 黄帝内经[M].姚春鹏,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2016.

[4] 程志立,赵明宇,曹向阳,等.中医养生与导引行气[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1):49-52.

[5] 丁光迪.太清导引养生经·养性延命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3:9.

[6] 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334-343.

[7] 高文柱,沈澍农.中医必读百部名著·诸病源候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39-41.

[8] 徐干.典论[M].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88.

[9] 李敖.朱子语类·太平经·抱朴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54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气功科学连通各领域,八方高朋齐心共话气
《医、道一体与古医的发展》
再谭《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移精变气论)
上工治未病多篇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黄帝内经》——治未病之未病先防
聆听中医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