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想与现实是什么关系?

理想与现实是什么关系?

它们都来自于我和我的生活,正是由于自我的想法同实际遭遇的明显区别,我才能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存在

  小时候以为世上既有好人,又有坏人;既有品德高尚的人,又有品德低劣的人;认为被赞颂的,被支持的,就是好的。所以我要做好人,我要品德高尚。

  孔子、孟子、鲁迅、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苏辙、陶渊明、文天祥、老舍、巴金、冰心、黄山的日出、桂林的山水、朱自清的匆匆、背影、黄霑的我的中国心,陈毅的梅岭三章、罗丹、罗素、贝多芬、米开朗琪罗、王阳明、李贽、徐霞客、卢梭、歌德、严歌苓、大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三联生活、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拿破仑、爱因斯坦、曾国藩、朱元璋、杜月笙、黄金荣、林肯、富兰克林、爱迪生、逍遥游、齐物论、道德经、到墨子、荀子、牛顿、王安石、钱钟书、边城、小黑、司马迁、冯梦龙、康熙大帝、马克思、恩格斯、梦的解析、毛主席、周总理、戈革先生、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国的疑古风潮、李泽厚、哲学简史、尼采、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话、社会学、结构论、平等、尊严与法治,中国古诗词,等等等等,他们用各自的手法和方式,在我的思想中留下烙印,来试图告诉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该如何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他们给了我一个期许,塑造了我最初的理想——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平等地、有尊严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人们相互尊重,通过善意相互沟通,世界五彩斑斓,大家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未来总会存有希望——尽管有丑恶存在,但世上总会有一块净土。多思考、多谨慎、保持心情愉快、不去伤害别人、尽量与人为善、谦虚、多讲笑话、坚持勇气、不怕困难、简单生活就好。

  现实同理想不相同,现实里的好人,大家都支持的人,并不是那么好,到处都是坑、蒙、拐、骗、黄、赌、毒,勾心斗角、人情泛滥、排除异己、上下其手。得势者人人景仰、无权者处处遭骂,每天工作只为讨个辛苦钱,无心竞争,却被迫无法呼吸,想追的女(男)孩儿看不上自己,不知何时得罪人就会被骂,被排挤。稍有不慎,智商低,情商低,没能力,不值得关心的恶语就会迎面而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无论多想当个好人,总会有人骂你居心叵测。不表现自己就得不到重视,不用尽办法就得不到奖励。人的价值,以能力大小为标准称量。人的命运如浮萍一般轻贱。明面上讽刺,暗地里嘀咕。公平的维护者时常缺席,群体的力量无处不在。这样的生活不由得人不失望,不由得怀有理想的人不叹息,不由得人不徘徊,挣扎,犹豫,并作出选择——有人说我写这些“坏东西”是怨天尤人,是白费功夫,是浪费别人时间,引起负能量。有时间抱怨,还不如尽早改变自己。说我是在倾倒垃圾,不思进取,说我强行宣扬自己的主张,不尊重他人。我一直不敢反驳,因为我在等着他们自己去理解。因为我一时间找不出好的理由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因为我怕一反驳,就会变成没完没了,毫无价值的争吵。

这次,我想借理想与现实的这个由头,说一下:

  我知道现实可能是什么样的,我也知道最快改变自己不利方面的方法。我甚至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被误解、被嫌弃,越发了解人性中可被利用的那个方面。自私、浅视、逐利、偏狭、盲目、喜听赞歌、虚荣、崇拜外表、懦弱、懒惰、道德装点下的那些东西。我看到的东西,你们当然也能看到。我认为这些根本就是无需讳言的东西。况且,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儿,问题在于:

如果现实不如理想的状况,那为什么不痛痛快快说出来,并加以改正呢?

  或许个人的理想从根本上就不与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中所主张的那些理想内容相符合。    或许教育中所传递的理想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谎言,只有后来的经验与认识才能道出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

我们对人类的认识,经常有国家、民族、社会的宏观视角和个人、亲属、家庭的微观视角。

  从生活经验来看,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从个人到小集体再到大集体的金字塔形态的组织架构之中,但这只是人的想象,实际的世界结构要更加复杂,规模大小不等的组织处在金字塔的不同角落和层面。集体组织与个人并不会截然分离,个人不仅是集体组织的成员,还有可能成为集体组织的代表、领袖。在不同情形中,个人具备着不同的代表能力,例如说一个学生,毫无疑问地只能代表他自己;但一位国家总统,却往往能够在法律意义上代表整个国家的公民(不管这个国家实际上有多少人);在西方历史上还有更极端的例子——教皇,他一个人可以代表全世界的基督教徒。在我们通常所接受的教育中,那些理想性的规范性的内容往往是通过一些经典的人物故事、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来呈现和传递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在我们的思想被塑造的过程中,这些人、事和作品实际上不只是代表他们自己,而是化身为某一个国家、民族、宗教或地区古往今来全部人的代表,他们本身已经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他们的存在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只可能是尸体或历史文化的传承。这样,当我们将理想的状况同集体精神或集体文化联系起来并将其与个人的所思所想相区别时,就不会感到突兀了。在我们的经验中,一定会有这样一种情形——在某几个人之间或某一个小集体之中存在一些大家都说不清楚,但大家都愿意或不得不遵守的“规则”。我们在学校中接受理想和文化教育的过程大概就类似于在人为的帮助下形成此类“规则”意识的过程。不过,对于这种理想到底是什么,我们尚且没有确切的答案,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在古时候是一个存在显著争论的问题——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究竟是没有答案还是人们经过了历史和生活的洗礼后不愿意给出答案呢?这也许是个值得回答的问题。此外,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否真地存在一个能够被称之为“集体组织”的具备自己思想内容和道德主张的主体(或客体)呢?这也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前文中的“两个或者”。能够回答这一问题,也就有助于回答前文中的“两个或者”。

  无论如何,我们总应该明白,教育所传达的那些理想必然存在于社会或别的什么集体中,但不必然存在于个人头脑和观念之中。

  从经验来看,单个的人更喜欢强调所谓的“个人生活经验”,他们(包括作者本人)似乎觉得个人经验这东西相对于别的理论或理想来的要更加真实和便于把握。至少眼前的和听说来的经验是能被“确认的”。我们所说的现实,似乎也是从这一角度来讲的——即彻彻底底地或大部分地来自于个人经验(自己看到的、听说的、猜想的)。这种经验不仅关心自己的状况,而且试图评估集体组织的状况。自社会科学观念诞生以来,我们用了很多的心思和方法来试图打破个人视野在“集体视野”面前的无力——个人经常会感叹自己无法了解或把握社会的整个的现实状况,认为自己的力量无法与集体的丰富内容相抗衡,并进而对把控社会现实而感到无力、甚至绝望。但即使如此,即使我们明知自己完全不能掌握社会生活事实的全部并给予其完全正当公允的评价,我们还是喜欢抱怨、讽刺理想与现实的不相一致。这似乎能够说明一件事——抱怨实乃人生一常事。

  理想不同于现实,从个人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来看,这个判断的存在是必然的,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是社会发展、人类变化的动因之所在。人多不满于现实所有,而往往欲求更多。社会、集体则因为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原因并不总能满足人之所求。于是就有了思想的火花、变革的动力、改良的需求、精神的高涨。但变就对,不变就一定不对吗?似乎我们尚无完全肯定的结论,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到达那种“绝对的肯定”,极端地讲,人类的这些事情可能无法由人类自己的智慧来完全解释清楚。

  人,或许,根本上就是一种盲目的生物。它不需要理想、不需要意义,只知道生存和如何维持生存,却不理解不生存中的可能性或必然性。所有宏观、微观角度上的内容,都不必那么斤斤计较,它们没有理由地来,可能也会没有理由地走。

目前,我们抛开别的东西,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看法,即:

理想从现实中来,现实也是因理想才这么扎根。美好的东西来自于社会理想所界定的丑恶,而丑恶正是因为要追求理想才在人的生活中存活下来。

(尚有遗憾的是,这样的回答,并不能帮助解决选择坚持理想还是选择适应现实的问题,本文的表达、认识和分析尚有缺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研政治思修易混知识点整理,千万别小看思修!
克里希那穆提读书笔记:理想
理想与现实
心理健康的6大标准
现实生活告诉你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人生观(历史唯物主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