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什么让她成为大上海最好的幼儿园!
   

  一、学习是怎样在游戏中发生的?

  遍走幼儿园所有班级,无论3 岁小班,还是6 岁大班,所有的班级都以分区的方式建构了不同类别的学习环境,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不同分区中的学习活动。不过,这是我这个小学老师的习惯说法,徐冰老师说,在幼儿园,这叫作“区域活动”。考虑篇幅,仅举几例。

  大班的数学活动区

  在虹桥园区,大班教室的一个数学活动区。

  两组低柜,两张桌子围成了五米见方的学习区。醒目位置贴着“中草药室”字样,低柜每一隔都有各种学习材料。最上面的一个托盘里放着贴有“左右手”的盒子,一些不同姿态的手的图片,还有一个“中医诊室”的情景提示,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区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左右手。

  另一个托盘里放着7 个杯子,两本手册,一本是“中药价目表”,有枸杞、红枣、黄芪、生姜、薄荷、人参、芦根,另一本是“药方”,每页都用图片贴出了几味药材作为一个药方,让孩子们从相应的杯子里取药,再计算总价。整个过程包括“认识药材”“识字”“数量对应”“计算”,这是个非常完整的学习过程。

  

  可以看出,每个托盘的学习问题有不同的难度。在这个区域里,孩子们自选学习内容,学习时间长短不限,可以一个个尝试,也可以重复学习,主动权在孩子手里。

  中班的语言活动区

  草莓6 班(中班)的语言区是个“播音室”,一块背景板前面一张桌子,左右各一把椅子,一个无线麦克风。看起来这么简易的桌台竟然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语言交流区。

  每天分区活动的时候,语言区的程序是先找到一个听众,然后两人对坐就可以开始新闻播报了,讲什么事情都可以,只要把事情讲清楚,听众可以提问。然后讲者的照片就贴在右边一块展板上,听者可以给他点赞,并说出理由。每周选出一位点赞最多的成为新闻播报明星。

  

  小孩子本来就有说话的愿望,但他们喜欢非正式地说,喜欢跟小孩说,喜欢说想说的话,任何一个条件的改变都会让儿童语言表达突然“枯竭”,而这个学习区恰好符合了上述三个条件,让语言表达变成小孩间的“过家家”式的交流,自然流淌,保持着儿童语言的样式,多么有意思啊!

  小班的角色扮演

  在虹桥园区小班,孩子们正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这可是真实的“过家家”,整个教室早就装扮好了“洗车厂”“化妆室”“美发店”“医院”“花园”等,这些3 岁多的小宝宝们很认真地在玩着。

  我注意到两个小女孩一直在化妆间不出来,化了红腮蛋,又涂红指甲,为涂一个还是两个,还闹了别扭,但是谁也不走,继续在那里叽叽咕咕,磨来磨去。

  看孩子们怎么玩,你就可以理解怎么学以及设置分区的意义——在选择中给孩子学习的自由。这些自由包括:

  尊重孩子“兴趣有别”。先学什么,再学什么,这个自由可以交给小孩子。

  尊重孩子“自己学习”。分区学习有效地倒逼老师退到后面,把学习的权利交给每个孩子,让孩子能够以主体身份进行学习。

  尊重孩子“差异发展”。尊重差异就是教育最大的人道。学习难度、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速度、学习次数都可以交由小孩子自己决定。

  尊重孩子“相互学”。因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孩子自己在玩中学和小孩子之间相互学。幼儿园的分区学习在告诉我们如何保护好“儿童生态”。

  我的理解是否恰当呢?徐冰告诉我,在学前教育者眼里,活动、游戏与学习是一体的,也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只要有合适的内容,学习随时随地在发生。

  区域活动如果延伸到小学就应当是“分区学习”。因为“参与”和“互动”是儿童成长的核心要素,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儿童在人际互动中所获得的满足感。所以,她们特别反对“以听为主”的教育模式。

  这是幼儿园里老师们的信念,可是到了小学,有多少老师、校长能秉持这种信念呢?

  二、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区域活动给了孩子们一个“学习场”,为孩子们互助学习、持续学习提供一种可能和环境。那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综合宋庆龄幼儿园各个教室的现场情况,我这样描述角色定位:教师作为参与式的观察者,通过问问题、发起面对面交流、重新定向活动、修正幼儿的活动方式来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回应。

  扑克牌游戏——转变教育思想

  区域活动的材料准备成为课程设计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最重要的考量,宋庆龄幼儿园大班的田喆老师给我讲了一则案例。

  学习目标:发现扑克牌中每张牌的不同特征,进行数方面的游戏。

  材料准备:扑克牌,去掉J-K,把各花色的A 换成数字1,使各花色的牌保持在110,便于幼儿操作。

  以往的做法:老师在发放材料时会向幼儿介绍扑克牌的玩法,如:按花色或数字玩接龙游戏,或是两两比大小等。为了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老师还费尽心思设计了记录表,通过记录输赢的结果来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现在的做法:由于孩子在家里看到过大人玩牌,因此对于扑克牌并不陌生,于是,老师直接把牌放入活动区,让幼儿自己想办法玩,结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天,两个孩子玩比大小;第二天,又有两个孩子玩配对;第三天,一个孩子独自操作,把所有的牌按花色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排了个遍……孩子们对这套材料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案例反思:发放材料方式的变化,其实也是老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从一开始担心幼儿不知道怎么玩、学不会,急躁地想去教,到现在坦然等待幼儿的自我发现和探索,老师们把目光从原来关注怎么让幼儿学会,逐步地转向发现每个幼儿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我们始终在琢磨,什么样的学习任务能让孩子们百玩不厌?如果答案有多种可能性,玩法是可以有变化的,孩子们就会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乐趣。相反,答案是唯一的,玩法是固定,只能重复不能变更的,孩子们都是玩一玩就够了。”茅莉雅老师这样概括。

  设计衣服——面对儿童的差异

  分区学习中如何面对儿童的差异,胡圣嘉老师给出了这样的案例: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日渐发展,能力差异也日益明显。如在有操作技巧和创意要求相对高的美工区,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往往无法独立完成作品,需要帮助。而一些能力强的孩子,他们花别人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完成作品,任务没有太大的挑战。时间一长,美工区对他们就失去了吸引力。怎么办?

  母亲节快到了,我们在美工区中提供材料,让孩子们“给妈妈设计衣服”。与往常不同,在提供材料的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制作流程图。对于习惯求助老师的孩子来说,流程图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和帮助,他们可以按照流程完成基本制作。而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孩子,老师就鼓励他们先设计出自己的流程图,再进行创意表达。

  在幼儿园,教师是不分学科的。看起来是“美工区”的差异问题,老师们却向“阅读”与“表达”借力,支持了不同水平的孩子发展,满足了不同的发展需求。从幼儿发展中的问题现象出发选择学习方法,这才是基于儿童的研究课题和教育经验。

  

  三天的宋庆龄幼儿园之行,记者收获了什么?

  在这里,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创设的情景、角色和功能整合为一个积极互动机制,孩子们在真实而有活力的环境下体验着生命的归属感。

  在这里,尊重“每一个儿童”已经有了革新性的教育实践,分区学习探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在这里,小学普遍低估和轻视的儿童感觉和情绪受到关注,以儿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基础的教育改变显示了教育者的价值追求。

  到幼儿园去、到儿童中去看看罢!也许,“回头看”能帮助我们小学教育找到教育变革新的生长点。

  改变不易,需要激情智慧和全部的勇气。夕阳下,宋庆龄微笑的塑像和她“把最宝贵的给予儿童”的教诲,仿佛给我们注入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幼儿园见习感悟
大班毕业典礼活动总结
大班幼儿毕业留言
运动会总结
月季盛开的季节——在·枫幼·等你
2016小天鹅幼儿园毕业典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