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水临摹——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刘怀勇教授课稿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唯一的入门方式。或许有人疑问:中国画在最初的时候临摹谁的?这就好比“猴子变人”的故事,听听可以,从头再来,工程太伟大了。

中国画历经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与衍变,由初级的“画图识字”逐渐发展到一种契合于“心”的审美形式,是历代画家、文人们不断修正、不断发展、不断否定、不断承传与不断提高的结果。经过近千年的积蓄和演变,中国画形成了迥异于其他画种而又相融于其他画种的艺术形式。而形式取决于观念,所以,这种“观念”才是中国画乃至所有中国艺术的“传统”。

学习离不开借鉴,发展离不开传统。中国画在当下“技术革命”的大潮下,愈来愈依靠科技,大量的使用照相、投影、喷绘、复制等手段,使画面越来越细,越来越工艺化,越来越游离了中国画本真的面貌。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不是中国画本真的东西,本真的东西是“体道”,是通过物象看“心象”,是缘于物而发乎于情的精神独白。

在这种“体道”观念的实践中,中国的画家文人们逐渐创造了中国画独有的笔墨精神,独有的空间意识,独有的生命理念,以及独有的经营之道。这些,即是中国画的传统,他们是既物质又精神的。所谓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计白当黑,以及“齐而不齐”、“似与不似”等等,是技法形式又是主观审美。我们学习中国画首先应该在大的方面抓住其本质的艺术规律的东西,方有可能去深入的理解、借鉴、消化、使用。下面,我把和方增先教授的一篇短文抄录如下,大家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去理解、鉴赏中国画。在临摹的过程中也要以此十个方面去逐个比对、分析、研究,在悉心理解的前提下方可动手临摹,事半功倍。

本课稿集中了五位画家的作品为范本,以范宽、沈周、王蒙、李唐、王翚为前后顺序,便于大家渐次临摹。有条件的画家同学们可以先临局部,在熟悉掌握范本的笔墨语言以后,可以通幅临摹,而且不应小于原作。“高研班”的同学课时少,可以将范宽、沈周、王蒙、李唐的局部作深入的研究,以用笔用墨为突破口。尔后可以用大部分时间来临习研究王翚的《溪山红树图》,这是一件集大成的优秀范本。生动、自然、含蓄、隽永,毫无“四王”其它作品的“暮气”。正如王翚所云:“以元人笔墨,远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是大成”。今日复观比作,以当下的审美去审视,亦还是一件无愧于古今的精典之作。

此图研习把握之后,便入得门径,其它各家任由取法,直入堂奥。石涛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袖人物,其贡献不在于画,而在于精神,其“一画”之说,“借笔墨图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的理念正是中国画核心的本真,黄宾虹是近现代中国画的“革命者”,是真正的写意派领袖,其“五笔”、“七墨”之法对当代中国画影响深远,大家应该悉心的理解与研究“五笔”与“七墨”以及“齐而不齐”深层次的美学意蕴,而不是表象的“墨、厚、密”;黄秋园在山水画的结构塑造上别出心裁,结营的十分周到,可以借鉴;陆俨少被称为最后的文人画家,其独到的笔墨程式,创造了一种“秩序”,其独到的构图创造了一种“节奏”。“秩序”与“节奏”是画而的生命,大悟大得,小悟小得,不悟不得;贾玉福、王镛先生是有思想的艺术大家,其山水语境翘首当代,贾先生以太行为母体,以构成为形式,融万丈豪情于咫尺间,尽精微、至广大;王先生以书入画、以情入画,借古开今,假笔墨之道,融以已之才情,在书、画、印三方面齐头并进,炉火纯青,成一代巨匠。借鉴与学习他们二位师长,异曲同工,不在于形式,而真真切切的在于学习他们的智慧,得“道”为真,得“象”为末。

如此的顺出一条自古至今的笔墨之道,可谓正矣,可谓大矣。

从细处做,悉心的揣摹与研究每一笔墨线的轻、重、徐、疾,提、按、顿、挫,以及中锋、侧锋、交转的变化。

从大处做,整体的把握画面的起、承、转、合,以及物象之间呼应顾盼的关系,发现“秩序”,寻找“节奏”。

“中国画高级研编班”之所以高级,一定是在“研究”上下功夫,不走马观花、不吃夹生饭,深入细致的、科学的进行研究与学习,是谓高级。

《溪山行旅图》

作者:宋·范宽,绢体、水墨,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范宽(生卒不详 ),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北宋画家。各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初学五代画家李成,后来觉悟:“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诸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取意,为山川传神。继李成之后,开一代山水新貌。范宽“师人、师物、师心”的理论对后人影响至深。但往往只看重“师心”,而忽略了“师人、师物”的重要性,没有“师人、师物”的过程,无从谈起“师心”。三者不可偏废,是为正道。

一、临习目的:

体会与把握用笔墨塑造“土山”的肌理语言,努力把握凝重与博大的意象。

选择《溪山行旅图》为第一章,盖因其上手快,起点高,路子正。是初习最好的范本。

二、工具、材料:

以狼毫、兼毫毛笔为佳,锋不宜过长。材质以熟绢、皮纸、麻纸或自制为佳(用少许豆浆加水,均匀刷于生宣背面,干后可用)。

三、临习要点:

以笔墨塑造为要点,着重体会点线的“形”、“质”以及墨色浓淡干湿的应用变化。(1).先淡后浓、先虚后实。起笔作画,不要养成打草稿、描轮廓的习惯,宜直接用墨,贵在心中有数。先用淡墨渴笔自前而后勾勒轮廓。一定要皴擦结合,边勾边皴。不宜勾完轮廓再补皴法。最后,用稍重之浓墨复勾主要的轮廓线;(2).用笔圆中寓方,多有折笔(折笔慎用,多则成病)。有《张迁碑》、《爨宝子》笔意;(3).皴法以短线(马牙皴)为主,偶有长线或短点相合。固山石的凹凸而产生浓淡、疏密、转折的变化(秩序)。

四、注意:

不要过于追求画面的层次感、体积感,不要受素描的影响。强调线的“架构”能力,以浓淡、干湿、虚实、疏密,营造心理的空间意象。

《溪山行旅图》局部1

《溪山行旅图》局部2

《溪山行旅图》局部3

《溪山行旅图》局部临习要点:

(1)悉心观察范本杂树的用笔方法。解析中锋、侧锋与树干结构形质的关系。(2)“树分四枝”,悉心解读枝干前后左右的塑造关系(有好多画家把树干画成管道图)。(3)“石分三面”,认真分析大间小、小间大以及山石阴阳向背的塑造方法。多读、多悟,心里面明白比什么都重要。

注意:范宽之作用笔凝重方折,多渴笔逆锋,如铁犁耕地。临习时要多观察,胸有成竹,凝神聚力,不可描摹。

《庐山高》

《庐山高》局部

《庐山高》作者:明 沈周 纸本设色 纵:93.8厘米 横:98.1厘米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幼承家学,初得父沈叵吉、伯父沈贞吉指授。四十岁前取法王蒙,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晚年醉心于吴镇。“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逐渐形成了笔墨缜密坚实,构图宽博大气的风格。

将《庐山高》置于第二章临习,虽于作品时序有背,但十分的有利于学习的渐次深入,此范本看似庞杂繁冗,在语言的塑造上却简约而统一,便于初习者上手入门。

此图在笔法上以王蒙为宗,融董源、巨然之法,稳健细谨,层层深入。在意境的妙造上更是将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史上“最牛”的尊师之作。如何的体会“以形媚道”,也是此范图学习的重点。

一、临习目的:

《庐山高》为沈周41岁正值壮年的力作。作品以为恩师祝寿为题,借山高水长的意蕴充分表达对恩师的崇敬。整个作品围绕了一个主题—---“德高望重”。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在此作品中有深刻的显见。大家在整体临习的时候,一定要读懂作者“苦心经营”的意趣。在局部的形质上,在境的造势上,在大与小,虚与实,主与次的经营上,悉心体会如何的才能用山水的语言去状述精神的才思与望想。

《庐山高》鸿篇巨制,意境深远。但在笔墨语言的塑造上,却能简约而凝炼,同时又不失丰富性。所以没有必要分割太多局部去解析临摹,将如图(1)认真的临摹1~2遍,即可整幅临摹。

二、工具、材料

毛笔:狼毫或狼毫加健。

纸张:生宣(净皮、棉料、麻纸均可)。

三\临习要点:

1.在临摹了《溪山行旅图》、《青卞山居图》之后,可以将材料从“熟”转到“生”了。生宣不宜掌握,但它最适合中国画水墨的生发了。沈周借鉴并继承了王蒙的笔墨语言,但并没有太多的发展与变化。沈周的高明之处是在画面的形式意蕴上拓展了一个更大的空间。所以,形式和意蕴是临习《庐山高》的第一要点;2.注意笔墨变化。同一种笔法,左侧为“墨画法”,右侧为“白画法”。悉心揣摩它们不同的表现方法,在对比中寻找统一的为画法;3.笔法:宜松、宜毛、中锋为主,侧锋为辅;4.墨法:“干积”和“湿积”相结合,力求苍润厚重。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干湿的笔墨变化及相合。2.用笔宜松、宜毛。笔墨之妙在于“用水”,每次醮墨之前应先舔清水。使之前浓后淡,一气用尽、用干,复醮清水,再舔新墨。

课时要求:局部临习1~2遍,整体临摹1~2遍,不要小于原作尺寸。

将《青卞山居图》放在《庐山高》之后,便于大家渐次的向高层递进。沈周在意境的开合上胜于王蒙,但在笔墨的运化上,还没有取得超越王蒙“元气磅礴”,“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的“水晕墨章”。我们当悉心的体会与领悟王蒙“松而毛”、“枯而润”的笔墨意象,不可稍有狂躁与轻率。

《青卞山居图》

《青卞山居图》局部

《青卞山居图》元·王蒙 纸本水墨 纵 厘米 横 厘米

王蒙(1308~1385)元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山水画深受赵孟頫影响,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对明清及近代山水画影响甚大。

将《青卞山居图》放在《庐山高》之后,便于大家渐次的向高层递进。沈周在意境的妙造上胜于王蒙,但在笔墨的运化上,还没有取得超越。王蒙“元气磅礴”,“纵横离奇,莫辩端倪”的水晕墨章,我们当悉心的体会。“松而毛”、“枯而润”,不可稍有狂躁与轻率。

一、临习目的:

通过临习与解读。在心、眼、手三方面努力把握王蒙“水晕墨章”、“元气磅礴”、“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的笔墨语言。首先是读懂,只有心领神会,才有可能心手相应。笔墨的浓、淡、干、湿以及轻、重、徐、疾,是点线“形质”的塑造方法。认真的解读它们从“形质”到“意象”的笔墨关系,辨证的去分析比对,我们才会有深层次与古人神交意会,得以“真传”。

二、工具、材料:

毛笔:以纯狼毫或羊毫加健为宜。上好的“大白云”为佳(市场上的狼毫笔大多掺杂使假,纯狼软硬兼施,假狼生硬枯槁)。纸张:以皮纸为佳,棉料亦好。

三、临习要点:

1.用笔宜松、宜毛。松则灵、则活,毛则厚、则苍润;2.用笔盘曲,一波三折,或细如牛毛或状如解索,悉心解读画面中或疏或密、或曲或直、或轻或重、或浓或淡的笔墨秩序问题,发现规律,举一反三;3.行笔宜慢、宜轻。如太极拳之意象,柔中带刚;4.先用淡墨皴擦,复用浓墨提神。

四、注意事项:

一定要看悉心读画,理解比动手更重要,其中浓淡干湿的混合使用,点线形质的“松、毛、淡”,都要反复的推敲,胸有成竹尔后直接下笔临摹,不要刻意追求形的准确,至关重要的是笔墨的形质与意象。不要画累了、画腻了。

图局部精彩丰富,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貌。将此局部的问题解决了,整体临摹就只剩下构图的问题了。

课时要求:局部临摹3遍,整体临摹1~2遍。不要小于原作尺寸。

《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局部1

《万壑松风图》局部2

《万壑松风图》宋 李唐,绢体,设色,纵:188.7厘米,横:139.8厘米。

李唐(1066-1150年),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字晞古。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 (1100-1125)入画院,成为宫庭御用画家。继董源、巨然、郭熙、范宽之后,开一派山水画对后世影响深远。今日,还是我们借鉴传统,临摹精典的不朽之作。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七十二岁左右的力作,老当益壮,真气 满,在艺术造诣上已然,炉火纯青。此图并没有“万壑松风”的题款,是后人根据作品的意象 定而成为之。其实画面整体的意蕴远远的超出“万壑松风”,我们为称之为“山呼万岁”更为贴近作者的原创思想。或是对君主的敬畏,蔌是对自然的崇拜,下有磐石董稳,中有群松欢呼,左右玉带相绕,白云簇拥,群山 立,主峰巍峨肃立,一派森严庄重。充分展现了儒家所提倡的“群臣之礼”。是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的精典之作。

一、临习目的:

李唐以北方山水为塑造对象,创造了有别于前人的绘画语言与意象,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别开生面,至使山水画“又一变”。在中国水画“披麻”和“斧劈”(所谓南北宗即以此为界)二大法门中独占半壁江山,成为北派的代表人物,艺术的学习与创作,不可以狭隘的去界定与选择。所谓“南北宗”是董其昌人为的划分,后世的学习和借鉴万万不能贬北褒南,或贬南褒北。集南北结合,集秀润与苍茫结合,使之“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得南秀北雄之意象,是为大美。

《万壑松风图》临习有二个要点:一是读画,最好是看原作,或还原较好的复制品(原大),用心体会作者的胸怀意象,被其浸染,被其感动;二是努力在心、眼、手上把握《万壑松风图》丰富的结构意象,如山石的排序,大小的参差,树林的穿插,远近,跳动与静谧的统一,山势的起伏。响应、顾盼以及主与次虚与实的关系;三是悉心把握东西中丰富的笔墨语言,或大斧劈或小斧劈,或钉头鼠尾,勾擦结合,点线结合,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发现规律,撑握规律是我们的目的。

二、工具、材料:

毛笔:狼毫、兼毫,以稍硬为佳。石 、山马之类过硬,不够含蓄。纸张:熟绢、熟宣、麻皮均可。麻皮好用,又便宜,可用于练习。整幅临摹应用熟绢或自制(豆浆兑水,在生宣背后均匀涂刷,干后即好)。

三、临习要点:

1. 多临。在前面几个范本临摹完之后。心、眼、手均得所提高,所以在临习《万壑松风图》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上手,在反复多遍的临习中,逐渐体悟、逐渐撑握。2.分析画面的笔墨关系,结构关系从中发现大与小,正与侧、方与圆以及大斧劈与小斧劈,小斧劈与钉头鼠尾的对比使用。如局部①图中,右上山头左侧整体的语言是以侧锋皴擦的“斧劈皴”,且以横线结构为主;而其第二层却采用了“钉头鼠尾”的皴法。改为竖线国第三层也是竖为主;其下又是较有秩序的横线结构。这其中有形式结构的变化。也有“形”“质”的变化。“斧劈皴”以山石为主。“钉头鼠尾”多表现石中夹土。其它的山石亦有灯头似的规律。左侧为侧锋皴擦,右侧就是中锋勾线。这对之统一的规律一定要看得到弄得懂。这是深层次的学习研究,只得皮毛永远做不成学问。3.勾线务必中锋,如折钗股,圆劲挺括,“斧劈”之侧锋亦不要将笔斜倾,努力使笔杆直于画面。只是将锋偏于一侧(此使笔诀窍)。4.下笔有神。不可犹疑,不可描摹,斩钉截铁,凛然君子之风。

四、注意事项:

1.不可急躁,北派山水之所能被贬,大多苍茫有余,秀润不足。李唐开一代山水之宗,并不分南北,皆大欢喜。临习之时务必干中求润。硬中求软。苍茫中求秀润。虽极雄活阳刚却失温采儒雅,此意象尽有笔墨中。2.深入,画不能深入,徒得虚势, 害终生。临习此范本一定要把课时做足。3.局部临摹不宜打草稿,宜直接上手,画准画不准不重要,生要的是大的笔墨意象是准的。整体临摹时可以勾一下轮廓,亦不可将细做草稿。

五、 课时安排

每局部2~3遍,尺幅大小于六尺开四,整幅1~2遍。局部临摹每遍不少于6~8课时。整体临摹每遍不少于24课时。

(此范本是通向中国山水画圣殿的一把金钥匙,只此一件,认真的临习后,便入的堂奥,惜少有人下得工夫)。

《溪山红树》

《溪山红树》局部1

《溪山红树》局部2

《溪山红树》局部3

《溪山红树》清 王 翚 纸本设色 112.4×39.5厘米

王翚(1632~1717年)清代画家。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月山人,清晖主人。江苏常熟人,祖上四代皆有画名,王翚幼儿承家学,迥高时流。王鉴见其作惊羡收为弟子,后又引石谷拜见王时敏,寻询之余,时敏也大惊:“此烟客师也,乃师烟客耶?”于是带石谷游大江南北,历览古人真迹。石谷六十岁左右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为康熙主抄绘制《南巡图》,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清·四王”,并有“画圣”之称。

一、临习目的

都说“四王”泥古不化,独不见王石谷独出机杼的天才之作。石谷之所以被尊为“画圣”,肯定有其高出众家的才能。此件《溪山红树图》以王蒙笔法为主,掺杂南宋诸家为一法,集“披麻”、“解索”、“云头”为一体,诚如石谷之画论:“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是大成”。如此集大成的作品,在“四王”其它画家中没有,在王翚作品中也不多见。《溪山红树图》在意境、构图、笔墨上,已远离了古人的巢穴。是王石谷集众美于一身的交响力作。今日看来,也没有丝毫的墓气和腐朽。我们能看到的是精典传流的延续,其中虚实、疏密、浓淡、松紧以及轻重与徐疾,在节奏和韵律上颇合于当代的审美。这可能就是精典的魅力所在。

《溪山红树图》是我们走近古人的一座宝库,其丰富的杂树画法,丰富的山石画法,丰富的“造境”方法,以及丰富的积墨画法,让我们在一画之中体会万象的笔墨之妙,真是一卷在手,尽得法门之妙。

《溪山红树图》是我们走进当代的一扇法门,它在虚实、疏密、顾盼、呼应的景象妙造中,将东方诗意的内心独白,通过“境”的营造,传达给我们。而这种“境”的妙造正是中国画本真的意义。所谓“以形媚道”、“以文载道”,正是此理。

《溪山红树图》是即传统又现代的复合体。源于它,我们可以上追宋元,下接石涛、黄宾虹,直入我们的生活,直入我们的意境。

二、工具、材料:

毛笔:羊毫加健或狼毫。纸张:棉料或麻纸、皮纸(原作材料为净皮老纸,类似半生不熟),也可自制,净皮喷水、凉干即此效果。

三、 临习要点:

1.读画是临习此范本的第一大要点,一定要局部的看,放大的看,悉心的看,对比的看,从点线的形质到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从杂树的夹叶画法到混点画法,以及混点画法又到线状画法等等,从这些小的笔墨塑造关系入手。认真的读,悉心的揣摹,寻找规律,撑握方法;2.把握大关系,从整体上解读画面的构成关系。发现物象之间诸如呼应、顾盼、虚实、浓淡、黑白、疏密、大小、方圆、正斜、曲直、松紧、空白的对比关系,悉心分析它们“起承转合”的“经营”谋略,寻找秩序,发现规律;3.繁简分明,节奏明快,是此范本的特点。繁处千笔万笔不多,简处三笔二笔不少。临习中要抓住这些特点;4.用笔。临习比范图须有行草书的基础,儒雅凝重,俊秀飘逸。点线虽极尽丰富,但每一个细小的点或线却都非常的完整(每一个点画都要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即谓之完整);5.用墨。此范图以“干积”为主,皴擦点染,浓淡干湿,常常集于某一个局部,使之苍郁浑厚。而简洁处只用淡墨皴擦而已;6.用色。山石坡脚处多用赭墨(赭石加墨)敷染,其上多用螺青(花青加墨)敷染。大多以赭墨做底,而后敷螺青或不用。树叶为石色点染,同样讲究用笔,讲究聚散,讲究空白;7.此范图最大的要点是先皴擦,后收拾。先淡后浓,先虚后实。先整体,后局部。先往营,后落墨。

四、注意事项

1.所谓“干积墨法”,须待第一遍淡墨干后再继续复加。用墨要有层次,用笔要有形有质,虽繁复多变总能在混沌中见到光明。2.画杂树时要注意树干的穿插变化,更要留意每一棵树与树之间的画法,大小、参差、虚实,不能画平了,画散了,即要有区别又要有联系。大的外形关系一定要“齐而不齐”。3. 空白,为什么要有空白?因为每一个点线都是书写的状态。只有空白才能显见笔墨的“形质”,只有空白画面才会有对比,只有空白画面才会有呼吸。一定要注意空白,而且要有大小参差之美。4.点染。点染是两种方法。有些颜色是随着用笔的方向“勒”了一遍。如:山路、夹叶、树干、建筑,水口下的杂树及左侧的山石,这种见笔的敷色方法可称之为点。如层面、坡石、天空以及杂树中的螺青,可称之为染,色宜淡,干后复加,不可伤墨。5.轻松愉悦的笔致是此范本“气韵生动”的根本。临习之前,应深刻理解书法中“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形质关系。

五、课时要求

1.多读、多看、多思、多想。大悟大得,小悟小得,不悟不得。

2.每局部临一遍。

3.整幅对临三遍,背临二遍。

以此画入手,在对临、背临的基础上,用王翚的笔墨借鉴其它构图进行创作练习,不要再受其他人的影响,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习惯。再去写生,再去研究黄宾虹,再去生活,便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光明大道。

刘怀勇 2010年6月7日于清华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折带皴,小间大画法,用笔用墨技巧一一展现,笔墨道,其中悟
山水画从局部到整体的画法
中国古代著名国画欣赏
【艺术理论】 中国画技法
国画基础知识讲座(系列)3
关于山水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