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花乳青田质最良——谈印章材料与名贵印石

据《羊城晚报》载,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位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副教授,以14000元人民币买下一方高3.4厘米、厚3.8厘米、宽7.1厘米、重仅121.5克的印石。又据《福建日报》报道,寿山乡一个农民耕作时,无意中从水田中挖出一块重950克的旧黄石,吸引来无数顾客,有个单位当即出价23000元,人们竟相争购,最后售价达10万元之巨。这石头竟然比黄金还贵重,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石头能刚能柔,形状各异,可作装饰品,亦是矿物标本,备受古今文人喜爱。宋代米芾爱石拜石,呼石为兄,家中石头累累,近代沈钧儒也雅有石趣,他生前书斋里挂了两幅同名“与石居”的匾,是张仲仁和侯外庐两先生题写的,郭沫若先生在匾额下题赞说:“磐磐大石固可赞,一拳之小亦可观。与石居者与善游,其性既刚且能柔,柔能为民役,刚能反寇仇,先生之风,超绝时空,伺用补之,以召童蒙。”;在与石居里,除了书柜就是石头。石头有欣赏性,明代江浙一带妇女常用青田石作装饰品,从文彭开始,才大量用作印材。

明代以前的印材以铜质为主,此外有玉、金、银、铁、铅、琥珀、玛瑙、琉璃、象牙、骨角、砖瓦、陶磁、紫砂、木竹、瓜蒂果核等,现代还采用有机玻璃、塑料及其它合成材料作为印材。铜印分铸印和凿印两种。铸印指浇铸的印,明代甘在《印章集说》中这样说:“铸印有二,曰翻砂,曰拨蜡。翻砂以木为印,覆于沙中,如铸钱之法。拨蜡以蜡为印,刻文制钮于上,以焦泥涂之外,加热,泥留一孔,令干,去其蜡,以铜化人之,其文法钮形制俱精妙,辟邪、狮兽等钮,多用拨蜡。”简单扼要地介绍了铸印的两种方法。翻砂法和今夭的翻砂工序差不多,即先用木头刻制成印章母范,然后将母范埋放在砂箱中,并将砂捣实,母范取去后砂中留下空腔成为砂型;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制成带印文的砂型和带印钮的砂型,将上下砂型合在一起,再将熔化的铜液浇灌入砂型,冷凝后取出,除去粘砂毛刺、切除浇口就得到铸铜印章。复杂精细的印钮用翻砂法显然困难,大多采用拨蜡法。拨蜡法在近代称作失蜡法或熔模法,已有数千年历史,古代大多用蜡制成熔模,在熔模上涂挂耐火涂料(如焦泥),再撒上耐火的砂料泥料使它硬化成壳状,如此反复多次,形成一个坚硬的型壳,壳上留有孔,将型壳加热,使蜡溶化流出,再焙烧成泥范,最后将熔化的铜液浇入,冷却即为铸印。铸印的印文是烧铸成的,凿印是先铸成印坯,上无文字,需用时再将印文用锤凿镌制而成。《印章集说》说:“凿印以锤凿成文,亦曰镌,成之甚速,其文简易有神,不加修饰,意到笔不到,名曰急就章,军中急于封拜,故多凿之,以利于便。”凿印较铸印省事,古代官印铸凿兼用,秦代多凿印,西汉多铸印,到东汉凿印又趋多。

玉印用玉石作印材,王温润而有光泽,在上古多用作佩饰,用来制印,秦汉规定只有帝王才能用。甘旸《印章集说》说:“三代以玉为印,惟秦汉天子用之,私印间有用者,取君子佩玉之意,其文温润有神,愈旧愈好。”世界上的玉石以缅甸的翡翠(翠绿色的优秀硬玉)和中国的软玉最为著名。中国软玉的主要产地是新疆南部昆仑山脚下的和田,古有“玉出昆仑”之说,“玉似羊脂温且腴,昆冈气脉本来殊。六城人拥双河畔,入水非求径寸珠。”这是清人萧雄赞和田玉的一首诗。诗中双河指玉龙喀什河和喀拍喀什河,战国时代已产玉闻名。每年昆仑山积雪溶化,涓涓细流汇成洪水,山石与玉石混杂滚滚而下。玉石在流程中经摩擦、碰撞、挤压、冲刷,该碎的碎了,该裂的裂了,剩下有韧性的、晶莹温润呈半透明状的“籽玉”,这就是双河中出产的和田美玉,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向外输出,向东通达中原内陆,向西可达地中海。据说战国时制“和氏壁”的玉璞就产于此,楚人卞和献璞被不识宝的厉王断了左脚,又被武王断了右脚。和田玉在和田的玉龙喀汁河上常有偶然的发现,一个叫巴拉提·尼牙孜的青年,在山麓放牧时,居然发现一块重27公斤的羊脂玉石,是该地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好的和田玉,他送交和田地区玉石收购站后,被奖励8万元。地处秦岭的陕西蓝田也产玉,蓝田玉质地较硬,据说秦始皇的“传国玺”就是蓝田玉琢制的。古人治玉印,有说用“切玉如脂”的“昆吾刀”,有说用药治刀或用药软玉等,似不可靠。治玉印在古代主要靠琢(又叫碾或铊),是以质地比玉坚硬的解玉砂,通过轮轴带动的磋磨工具徐徐摩擦、把印文磋琢出来的。这一传统工艺从上古至近代变化不大,玛瑙、水晶等质地坚硬似玉,也大多靠琢制。甘旸《印章集说》“碾印”条:“玉、玛瑙、水晶硬,不易刻,故碾之”并说碾制的印不如刻印有神韵。

玛瑙是一种矿物,玉髓的一种,按其层纹和颜色的不同有带状玛瑙、苔纹玛瑙、碧玉玛瑙、珊瑚玛瑙等名称,有不同色彩,硬度与玉同,刻亦不易。建国后出土了几枚汉代玛瑙印,如1959年长沙第字1号汉墓出土的“桓启”印,文字布局匀称,琢制相当精美。

琥珀是由碳、氢、氧组成的有机物,非晶质体,产于煤层中,是地质时代中植物树脂经过石化的产物,色腊黄或红褐,性脆,亦不易奏刀。建国后出土的汉印中有“李君之印章”、“杨禁私印”等数方琥珀印。

琉璃是一种矿石质的有色半透明体材料,不是指涂彩釉的琉璃瓦,各种颜色都有。1954年在长沙杨字16号墓中出土1.5厘米见方的覆斗钮琉璃印,无字,可见至少在汉代已用琉璃作印材。

汉代以前的木石印材的印章,建国后有多次出土,50年代长沙西汉墓葬中曾先后出土数十方滑石(楚石)印章,有的无字,有的仅有墨书,有的已经镌刻,但大多草率。1954年长沙新字第7号墓出土的“门浅”一印,石质坛钮,采用隶书,疏朗有致,别有韵味。汲县山彪镇,1号墓还出土过一方战国石玺。木质印也有零星出土,1932年在朝鲜平壤西南的贞柏里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一方木质两面印,一端为“臣光”另一端为“乐浪太守椽王光之印”。1973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10号墓,掘出一枚一面是“张偃”,另一面为“张伯”的两面印。长沙马王堆1号墓也出土了一方“辛新追”的木印,可惜已残毁。这些木石印章大多是殉葬品,并非实用印章。

古代以金属、玉、骨角牙作印材,一般人难以亲自奏刀,非专门刻工艺人不可,写篆镌刻分为两家,直到明代大量采用石质印材后,这种局面才得以改观,文人争相操刀治印,篆与刻合二为一,开辟了“石章时代”的新天地。

过去有些人根据古书记载,说石印是从宋元才有的,这是一种误解。吾丘衍《学古编》载:“宝石金银犀象之印,古并有之,石章始于宋”。甘旸《印章集说》:“石质古不以为印,唐宋私印使用之,不耐久,故不传。”但《三国志》有“历阳县有石印”的记载,说明在宋代以前已有石印。从出土实物看,周、秦、汉、晋的石章都有,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众多的两汉滑石官印,都是殉葬明器。也有少数私印,古代石印在印章中仅占很小的比重,而且大多非实用印。

把适用于刻制印章的石料——花药石(又叫花乳石,即青田石引入印章艺苑,引发一场“以石代金”革命的肇始人当数王冕。元末明初刘绩所作《霏雪录》一书,记载了王冕以花药石治印一事:“初无人以花药石刻印者,自山农始也。山农用汉制刻图书,印甚古,江右熊某巾笥所蓄颇夥,然文皆陋俗,见山农印大叹服,且曰:天马一出,万马皆暗,于是尽弃所有。”意思说,当初没有人用花乳石刻印。用花乳石刻印从王冕(号煮石山农)开始。王冕仿汉印治印,印文很古朴。江西人熊某用巾覆盖的箱箧中藏印颇多,但印文都粗陋鄙俗,看到王冕印章后,非常赞叹佩服,于是说:“天马一出,万马齐暗”,把他所有的藏印都抛弃了。王冕出身于贫困农家,从小好学,白天替人放牛,晚上到佛寺的长明灯下去读书,所以后来自号“饭牛翁”,作为一个画家、诗人蜚声元明艺苑,同时将花乳石引入印坛而名垂印学史册。继起者为文彭,文彭率先将花乳石作为主要印材,使得文人竟相效仿。如果说“石章革命”的倡导者为王冕,文彭则是完成者。

石质印材的种类很多,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莱州的莱石,内蒙古的内蒙石,湖南的楚石,新疆的伊宁石,福建的莆田石,陕西的煤精石,几乎各省都有印石出产,但最有名气的莫过于浙江青田石、福建寿山石和浙江昌化石。

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县南郊20余里的方山一带,是以叶腊石为主要组成的一种石料。叶腊石通常成致密块状、片状或放射状集合体,玻璃光泽,主要产于火山岩中的交代矿床。青田石色彩丰富,有青、红、黄、紫、黑、淡红、淡黄、淡紫、黑青等,以青色居多。青田石是印材中的上品,古人诗说:“治金刻玉古时章,花乳青田质最良”。青田石分冻石和图书石两类,冻石杂质极少,石如凝脂,在灯光映照下晶莹可爱,呈半透明状,称为灯光冻石或灯明石,自宋朝以来,冻石就是官场馈赠礼品,甚至与金玉相媲美。文彭用来制印后,文人纷纷购藏,更是声价百倍。明朝屠隆撰的《考槃余事》写道:“青田石中有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晖,谓之灯光石。今顿踊贵,价重于玉。盖取其质雅易刻,笔意得尽也,今亦难得。”吴名世在《翰苑印林》序中说:“石宜青田,质泽理疏,能以书法行乎其间,不受饰,不碍刀,令人忘刀而见笔者,石之从志也,所以可贵也”。冻石种类颇多,人们称呼各异。有以色泽命名的,有以产地命名的,色如透明嫩兰花叶的称“兰花青田”,色青白如鱼脑的称“鱼脑冻”,色似青翠竹叶的叫“竹叶青”,美如阳春桃花的叫作“桃花红”,色泽相间、相互辉映者谓之“五彩冻、“白青田”石色纯白,“黑青田”纯黑如漆,“酱油青田”原为黄色菜花青田,经长期摩挲变为酱油色,是青田石中石质最糯的一种。封门青田以产地命名,封门青田大多呈冰纹状,冰纹原为石的裂纹,中含粘性物质,浑然一体,又叫冰纹封门青田,最为名贵。冻石产量低,1958年在封门山开采到一块十几斤重的封门青田,已是破天荒的事了。图书石产量较高,年产数千吨,是青田石雕的主要原料。

寿山石产于福州郊区下寮乡寿山村一带,是以叶腊石为主要组成的一种石料。寿山村位于福州平原以北山区,宋朝时属怀安县稷下里,至明万历八年(1580),曾归侯官县管辖,以后侯官改名闽侯县,如今这里已划归福州市。寿山石作雕刻材料已有1500多年历史,它细腻温润,纯净晶莹,鲜艳多彩,在印石中负有盛名。明代以前没有明确分类标准,以形色任意命名,自从清初毛奇龄在《后观石录》中评“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后,人们往往按田坑、水坑、山坑来介绍寿山石。

田坑石简称田石,是寿山溪底和两旁水田底古砂层中的零散独石,极为希罕难得,由于是无根之璞,无脉可寻,凭石农翻田搜掘偶然得之。质纯色黄的叫田黄,遍体呈萝卜纹或橘瓤纹的为上品,田黄中橘皮黄最名贵,其次是金黄、桂花黄、枇杷黄等。纯净色白的叫田白,田黄田白合于一石的叫金银地,其中有大面积清晰可辨萝卜纹的尤为珍贵,田石中有一种叫“溪管独石”(溪坂独石)的是以地命名,中坂溪管屋附近的溪流中沉积田石丰富,因此而得名。田石藏于水田或溪底,经长期浸蚀,格外晶莹润澈,加之得来不易,深受鉴赏家珍视,于是声价日增,贵于黄金。

水坑石又称为坑石,产在寿山乡南约一公里许的坑头,即寿山溪坑头支流的发源处矿洞中,水坑石质细嫩光润,如凝脂结冻,往往按形色取名,如水晶冻、鱼脑冻、天蓝冻、玛瑙冻、桃花冻、豹皮冻、牛角冻、环冻等,水坑中的鱼脑冻石质纯净晶莹,石中有若隐若现、重重叠叠的圆圈,以白玉凝脂、黄如油蘸者最为珍贵,水坑石与田坑石出处不同。田坑散藏于水田底下,而水坑出自矿洞,可以寻脉开采,较田坑容易获得。

山坑石泛指寿山乡周围腊石矿所产,分为寿山、月洋两个矿区,石质因脉系和产地不同各有特色,质地差异较大,即使同出一地,因矿洞不同亦有差异,山坑的名目繁多,有白芙蓉冻、半山洞、高山冻等。白芙蓉冻为山坑上品,也有淡白黄色的称芙蓉黄,淡白青色的称芙蓉育。半山冻与芙蓉冻相似,但质地硬实,有红黄白多种。高山冻品类多,白而晶莹的称高山晶,红色的称瓜皮红,紫色的叫牛尾紫,猪于紫,绿色的称艾绿或石绿等。

寿山石有一种称为“寺坪石”的,出自寿山乡口寺坪的寺院——“广应院”遗址。广应院创建于唐光启三年(887),明洪武时毁于火,万历初重建,至祟祯又毁,当年此寺香火不断,僧侣颇众,曾采集了大量寿山石藏于寺中,寺毁后埋没土中,年深日久,自成特色。明清以来由于文人搜罗、当地农民陆续挖出来出售,取名“寺坪石”,其中田坑、水坑较多,但较原石温润灰暗,古色古香、古趣盎然,如出土古玉一般,被金石家格外珍重。

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县的玉石洞,也是以叶腊石为主要组成的一种名贵印石,昌化石分水坑、旱坑两大类。水坑质地细腻,色白如玉并呈半透明状的叫羊脂冻,根据形色不同还有乌冻、黄冻、灰冻、牛角冻等;水坑石中有较大面积如新鲜鸡血红班色块的叫鸡血石。鸡血石又分全红、四面红、对面红、单面红、顶脚红、局部红等。一方羊脂冻石质地又含全红、四面红或大面积红班中再间以白、黑色(俗称刘关张)的,是鸡血石中的珍品,价值可超过田黄。昌化鸡血石、寿山田黄、青田的灯光,被誉为我国印石的三大珍品。昌化石中的旱坑石,质硬枯燥,少光泽,多砂钉,不能与水坑石相比。近年来内蒙也出产鸡血石,石中红斑为松散的小红点,价值远远低于昌化鸡血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章石之四
没看错:一方印石换一套房!
品味中国四大印石
文房“一宝”:美丽的“印石”
细读《篆刻学》:篆刻用到的那些石头
印石知识|篆刻用的印石你会辨析和分类么?性价比高的原来是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