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所经历的那个年代(连载四)

生产队和人民公社

一、工分与分配

农村实行集体经济时期,行政模式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这三级中,生产队是最小的一个单位,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经济实体。

生产队“所有”的资产,包括土地、牲畜、大型农机具、水利设施等。这些资产,一部分是建国前、后农民自己的,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几个阶段,在农民自愿的原则下,一步步从“私有”、“半私有”变成“公有”;大部分是集体化道路以后,逐年开垦和积累的。

一个村一般为一个生产大队,下分几个生产小队;生产大队直属人民公社(现在的乡镇)领导,所有的村民皆为公社社员。

社员具体归生产小队领导,参加劳动,掙“工分”。“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儿”,工分是社员付出劳动获得报酬的唯一依据。

我们村当时分四个生产队,一个队四十几户,一百五十多口人。工分实行整劳动力/十分制,一个整劳动力干一天活挣十个工分。十分不是容易掙的,队上的活儿,最脏最累的,像砸炕、脱坯、出圈肥等,是义不容辞地排在前面;锄镰锨鐝,耧种耕耙,样样都得拿得起,放得下。光有力气能干还不行,活儿还得干得漂亮。一块地里排开一溜松土锄草,锄在前头一大截的几个人一般是挣十分的整劳力。“歇气”时队长有时会转着检查一下,见那几垄苗间还有不少杂草翠生生地长着,就喊道:“这几垄谁锄的?!”人们都望了过去,很快就有人说:“我锄的,怎么啦?”如果是一般劳力锄的,队长便会挥起锄头把露锄的杂草除掉,过来交待两句:“别着急,锄地,鋤净草为原则!”若是整劳力锄的,队长往往会喊一声,说:“你他妈的,你过来看看,十分劳力给人干这活?!”

那人就顾不上歇气了,赶紧提了锄过去,重锄一遍。

能挣到十分的不多。一个队的男劳动力中,只有三分之一能挣十分。其余分别是9.5分,9分,8分……女劳力最高分是七分,妇女队长有工分补贴,但标准分也是七分。

工分的评定由“队委会”决定,一年两次。队委会一般由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小推车队队长、保管、会计这几个人组成。这几个人评定出来的工分,一般都能服众。几个队长自不用说,干活样样都是好手;妇女队长也必须自己能干才行;保管会计两人,活儿虽然轻,但“文化技术”含量高,一般人还干不了,所以也是不服不行。

当然,他们在评定工分时,也都是出于公心,一碗水端平。我刚下学第二年,在生产队担任会计,评定工分时,队长就和蔼地跟我说:“咱这头一年,虽然职务在这,应该记十分,但地里的活总还没多干过,挣个八分半吧,怎么样?咱商量一下……”我连忙说:“高了,高了,八分也不少,就八分吧!”我说的是真心话,当时觉得自己刚下学,地里的活儿大都干不好,会计又是个半脱产的职务,自己的期望值八分也满可以了。最后,在其它几人的坚持下,还是记了个八分半。

工分评定好后,由队长在社员会上公布。末了总要强调几句:评上满分的,你也不要觉得放心了,还要使劲干,好好干,干不好,下半年照样给你评下来;那些没评上满分的,谁不服气,明天到地里试试,能赶得上人家满分的,我给你涨上去……

不满意的肯定有,但真跳出来试试的没有,只能自己嘟囔几声或几个相好的嘀咕几句,活儿还是得好好干,争取下次评上个高分。

工分的具体计算,又有一些细节讲究,把一天分为“五气”:早晨到吃早饭为“一气”,上午和下午各为“两气”一一实指中间歇息两气(冬天天短,只歇一气)。照整劳动力计算,每一气为2分,如果只干了一早晨一上午,下午家里有事请假了,就是干了三气,记6分。记分时间在晚饭后,一家至少出一人,拿着其它人的记分册,来到队部 ,整齐地摞在会计桌上,排号。看看人到的差不多了,队长说记吧,记工员便把一摞记分册一翻底朝上,先到的那个就第一个记了。翻到谁的工册,喊一下名字,被喊的人就报:“一天。”这边就照着他评定的分额记上相应的分数,将记分册再还给本人。同时,会计或保管员这边也在一份花名册上记一笔留存,以便月底双方核对。这样,一家人一天挣了多少分,一月挣了多少分,心里清清楚楚,踏踏实实。

当然,也有在报分时耍小心眼,占小便宜的。集体出工,总免不了有个先来后到,有因事耽误出工晚的,到了地头大家早已干起来了,晚上记工分时念到自己名字,就要自报一下:“下午晚了点,记四气半吧!”

四气半合适不合适?队长心里有数,差不多也就过去了。如果差大了,队长就发话了:“你他妈的,你来一会就歇一气了,还四气半,四气!”

一锤定音,晚到的那位立马说:“好好好!四气就四气……”这方面必须严肃严格,不然,一大帮人出工干活,都养成拖拉习惯,活还有法干?

除了正常的出工挣分,夏、秋两个季节农忙时,就需加夜班了。加夜班工分高,一般两个小时左右就能顶半天。有些特殊活儿,也采取“以量定分”的方式,比如夜间搬花生,这需要半夜两点多起来,夜露已将干透的花生蔓打湿,不会碎掉,容易捆个。一条扁担两根绳子,捆两捆,挑回场院。黑黢黢的夜晚,队委会的人也不能跟着大家,看谁挑多挑少,偷懒了没有。那就过秤,有会计在场院守着一支地磅,人们挑着一担花生颤悠悠地站上去,过完秤减去体重,就是挑的花生重量。记下来,最后一共多少斤,折成分。最多的一担能挑到一百五六十斤,一个夜班挑下来,挣差不多两天工分。

现在回忆这些情节,我纳闷的是,有没有人将花生挑回自己家里?那时家家自留地里也都种点花生,趁着黑夜挑着花生路过自家门前,进到院里谁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从没发现这种情况,不能不说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是纯凈的。

这样,一个整劳动力,一年下来,差不多就能挣到4000工分。

除了出工出力挣工分,各家积攒的人粪尿和猪圈粪,也能折不少工分。每一个队都有一名积糞员,专门收积各家的人粪尿,挑着两个木桶,一把长柄大铁勺,以木桶为标准,挖满一桶为一分,给一张盖着队长印章的票,攒多了交给会计记上分数。猪圈肥则队里出工,先起出来,放在门外晒干,然后有小车队用小推车推到地里,一共推了多少车,也由小车队长给个条,报给会计记分。

以上就是社员在生产队里的工分基本来源。除此之外,队长和妇女队长两人,有一定的工分补贴,不多,分别可能是一年500分和200分。军、烈属和残疾军人也有工分补贴,具体数不清楚。

另外,还有一种工分叫“虚设分”,只参入人口粮分配,确保家中没劳动力挣分的家庭,能够吃上“平均粮”。这种工分没有实际价值,不参入年终决算分配。

社员挣得的工分,首先是参入粮食分配。粮食分配,当时执行的是“人七劳三”的方案。一年当中,队里总共能生产多少斤小麦、多少斤玉米、多少斤花生……,在临收获前,由“估产小组”根据作物的长势情况估算出一个总数,据此首先留出交国家公粮部分,然后留出队上的储备粮、牲畜粮、种子粮;剩下部分,30%按总工分分,70%按总人口分。这样,既照顾了那些小孩子多、劳动力少的家庭,能够人人都有足够的粮食吃,体现了人民公社集体化的优越性;又能确保成人劳动力多的家庭,也不至于因吃得多而不够吃。

这里,需要插入一段不得不提及的事情:“瞞产私分”,因为在当时所有生产队中,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私分的粮食一般是小麦,在“估产小组”估产时就已留了余地。私分时一般在晚上,还要避开公社驻村干部,趁他们回公社开会或回家的日子进行。不声张,悄悄安排。分其它口粮时,由一个人先沿街喊两圈:“分麦子啦一一到场园领麦子!”私分时,就不能喊了,沿街敲敲各家的门,悄悄说一声:“到场园领麦子!别领孩子啊一一”小孩子们吵吵闹闹的声响大,不方便。

于是大人们急急地带着口袋、麻袋,来到场园。已经打开遮盖的麦堆旁,两盏昏黄的小马灯,一盏照着过枰,一盏照着账表,队长、会计们一齐动手,来一家,分一家,有条不紊,无声无息,极快。人们挑着、扛着这沉甸甸的心照不宣的喜悦,又急急地赶回家里……

私分的粮食不多,人均也就20斤左右,然而在那个以地瓜玉米为主粮的年代,一般的家庭能多分这百十斤细粮,也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

瞒产私分在当时是一个可以上升到政治高度的事情。公社党委在召开村干部会议时,一直严格强调:禁止瞒产私分。然而从村干部们特别是生产队长的角度讲,领着大家辛辛苦苦、泥里水里干了一年,总想着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给大家多谋一点好处,这也是笼络人心、维持自己领导权威的最好手段。而且,私分的粮食也不多,其它生产队都这么做,法不责众,所以也就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对于家中劳动力多,挣的工分多的家庭,最期盼的还是年终决算分配,因为可以分得现金,社员们叫“年底开资”;挣工分越多的家庭,“开资”越多。具体计算方法是:全年家庭成员所挣工分总数,乘以工分分值,所得的总金额,减去该家庭全年分得的粮、油、菜、柴等物的总价值,剩余金额,就是应“开资”的钱数。

从我们村当时情况看,“开资”数额可观的家庭还是不少的。因为大队养护了十几年的三片苹果园,陆续进入盛果期,每年有一笔不少的钱分给各生产队;生产队自己也搞一点小副业,所以工分分值都在一毛钱左右。家中有两个以上的整劳动力,每年挣分总数在一万分以上,就值一千多元。减去分得的口粮款,还可以剩余二、三百元现金。记得第一生产队一户姓藏的人家,弟兄四个全整劳力,两个年轻媳妇,一个老娘,每年能挣到两万多工分,年底开支可分到七、八百元。兄弟们擎着锃新的厚厚的几搭票子,在空中挥舞着挤出人群,背后一片啧啧的赞叹声。很快,两个打了多年光棍的老大和老二,也都找上了媳妇……

不过,也并非绝对工分多就分钱多,有些工分分值低的村就不行了。我在《回忆供销的那些人和事》中提到的那个叫“腊树屯”的村,工分分值才2分钱,挣一万工分,折200元钱,光棍一人还行,有个四五口人,这点钱就远远抵不过所分的口粮款,甚至挣分越多,分粮越多,倒欠生产队钱就越多。所以,秋后粮食和花生等经济作物下来后,壮劳力到队上干活的就少多了。天刚蒙蒙亮,到村头看吧,人们有骑着自行的,有推着小推车的,络绎不绝地出村而去,四处赶集卖粮去了。村干部们拦不住也不想拦,为什么?知道人们得卖钱,市场上粮价比队上分得的粮价高得多,捣腾一下,换回钱来交粮款啊!日常生活得花钱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产队
吃派饭的年代
工分之惑
【怀旧集体化】生产队里那些事
回忆生产队时期的“决算”
焦长权:我的伯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