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包,抽成,亏了就举报:女包工头被嘲不讲武德背后,踩了啥坑?

这两天看到这么一条热搜,说的是某地一位女性包工头Y女士,以总价包干的计价方式,承建了一个工程项目,为方面大家了解各种人物关系和合同关系,简单画了如下示意图:


人物关系图


是不是有点"俄罗斯"套娃的赶脚?之所以说是三份合同,因为第一份合同是大合同,甲方和建筑公司;第二份是建筑公司和B女士签的;第三份则是两位女士签订的。


显然两位女士均为个体承包者,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包工头"老板,而事情的引爆点,则来自这个质疑损失的Y女士,也就是最后一层合同关系里的那位女士。


说是竣工结算时的"变更增加工程款"没拿到,而之所以没拿到是中间人B女士和总包公司不给她报……。


不知道是情急之下为"挽回损失"的"自救"?还是"鱼死网破"的一拍两散?Y女士一方选择了"挑破"该项目背后小"秘密",投诉总包"转包",来寄希于得到关注,并来解决自己的"损失"。


而建筑公司方,被投诉后反馈说,只认识B女士,不认识Y,和B是内部联营承包的合作模式,材料都是自己买的,没转包。


中间人B女士说,她和Y女士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是内部联营承包模式,由Y负责劳务,施工还是C,自己就负责跑腿办资料。


而Y女士说,她负责材料采购,为符合审计要求,所有材料款通过B女士再打到C公司过账、并支付工人工资。


那么问题的核心来了,到底啥情况算"转包"?很显然,这些争议背后,这不是一个"个例"。


但从网上搜索到的资料显示,这个案例里的前因后果描述有好几个版本,这里定论如何,最终以官方消息为准。


那作为工程从业者的小链,就结合现有的公开资料,借用这个案例抛砖引玉,就事论事,从个人理解做一个现象背后的底层分析,叨叨作为承包人,啥样的情况是"转包",里面到底有哪些"坑"?


其实早在2019年,住建部门就发布了一个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的通知》,对"转包"与否的界定,有着很清晰的说明:

截图来源住建官网


小链将"转包"部分的规定,概括总结制作了一个帮助记忆的思维导图(如下),归纳了一下大致有7个方向,那对照上述规定,来拆解这个案例里几个被质疑的"关键词"背后,作为承包人,都有哪些容易踩"坑"的点:




内部"联营承包"模式?



从合同关系上看,主体还是建筑公司C和甲方,假设如现有报道描述那样,C公司与B女士是"联营承包"模式,并且签订的合同和主合同一模一样的话,那在这个项目里的第一层合作关系里,就有可能触达"转包"红线里的"变相合作模式"。


承接合同关系





专业分包里的门道



在第三份,两位女士的协议中,Y女士和中间人B女士对承接范围做了分工,其中约定除了施工以外的劳务、材料采购、现场管理等各种事物。


那么沿着这思路,Y女士如果只承接了劳务的活,首先,Y女士是以个人承包者名义,资质上是与规范相悖的。


其次,要看她拿到手的工程款的计算方式,是按单纯劳务服务计价?还是按包含各种主材、设备等在内的工程总造价计算?如果是后者,毫无疑问触达"转包"禁区。


但前面咱们说了,这个案例里,3份合同3个人是一样的合同,那这里不得不先打个问号?


 



工程款的流向



在建筑公司C被投诉后,为例证项目的合规性,给出一条理由说,项目的钢筋水泥等主材、设备都是自己公司采购,有付款记录,也有往来票据。


这样粗看,和项目主体有关的"材料采购",的确都是建筑总包在操作,妥妥地把握了《办法》里相关的规定,不得不说建筑公司深入研究过。



显然,对照《办法》里的"承包单位主材机采购"不能分家的规定,那建筑公司C是没有问题的,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在案例里,作为终端个体承包人Y女士,反馈说,所有的采购款,都是自己支付给B女士并转账给C,并且还能提供转账记录,如果事实如此的话,说白了其实就是过账。


但在《办法》里,也明确提出了另一种情况:
承包单位收到款项后又将款项转拨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又不能进行合理解释并提供材料证明的。


所以个人认为,Y女士拿到的项目,如果真是常规意义上的挂靠,那么她付出的钱,一定会和拿到工程款的通道一样,经过中间人B女士,这样一个流向。

要想侧面证明自己是实际采购人的话,那间接弄清B女士的收付款流向不乏是一个佐证点。




结 语



有个网友戏说,工程行业的复杂程度和水深,和娱乐圈有一拼,在这个报道下面的评论区,小链也看到了大家众说纷纭的看法和态度,不乏很多业内朋友。


有的说"能接活不干活,能干活接不到活,所以才有个转包";也有的说"这事见怪不怪,转包、抽成、亏了就举报?Y女士不讲武德,不按游戏规则?";

也有的说"转包,是最大的行业黑洞,希望有破解之道"。


小链认为,这些让大家的"司空见惯"环境背后,其实更需要每个从业人员有共同净化的意识才是根,因为每个不规范的"捷径"背后,都有可能埋着一个会让自己"打掉牙往肚里咽"的"雷"。


过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很多擦边球可以打,而今,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正面临无处遁形的状态。


那作为传统的建筑工程行业,假设说过去几十年,一直挑战的是毫不掩饰的人性,那未来,有没有可能,面对机器的冷酷无情,会颠覆这些饱受争议的"游戏规则"呢?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包工头签下大合同,造价600多万!干了几个月才发现是个假工程
包工头是如何寻找工程项目资源的?这里面有些什么道道呢?
建筑劳务分包合同签订中的法律问题
3种工程款很难要,包工头要当心
“包工头”的成功秘诀,学会这4点离成功不远了
建筑分包的涉税会计处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