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盲目遵从是愚孝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辩

儒家认为,能够谨守孝悌之人,都是内心仁义之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是忠的基础,所以历代统治者无不尽心宣扬孝道。汉代举孝廉制度,每年地方官员要向上级推举孝、廉各一人,找不到就是失职,总找不到自己就会被撤职。历朝丁忧制,不论官居几品,不论身任何职,父母去世都要回家守孝三年。张居正身居首辅,万历幼帝夺情,就在府中搭建白屋白帐守孝,此事在其死后成为一大罪状。曾国藩战事正酣,闻母病故立即转交兵权回家,完全没有表现出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咸丰皇帝也没有责其不顾民族大义,为此太平天国还晚灭亡了三年。在孝道面前,一切都要让步。

所以《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说学习,第二章就说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在的时候,子女一般没有做主的权利,所作所为迎合父母,所以只能通过关注他日常表现出的兴趣来评判其善恶。父母不在了,子女有自己的生活主动权了,这时候就能够通过观察看他的具体行为表现,来评判他人品的高低了。这里把“父”解释成父母,是纠正一下孔子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

这段话的后面一句非常重要,是《论语》中唯一被再次提及的文字,足见它在孔门弟子心中的地位。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第四》)

这里的三年是准确数字。“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所以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也就是25个月。

关于“三年无改……”这句话,宋代大儒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抄录几处如下(摘自《论语朱子集注》)。

朱子曰:……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朱熹说:一定要三年期内不改变父母的处事原则,才是孝顺,否则即使所作所为都是善事,也不能说成是孝顺,因为他在守孝期内就背离了父母的教诲。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尹焞说:如果父母的处事原则符合道义,一辈子不改都行。如果处事原则不是那么回事儿,为什么还要等三年呢?如果真有三年不改的,那是因为子女思念父母,不忍心改变的缘故。

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游酢说:三年不改,说的是应当改但在当时的情况不改也行的处事原则。

三个人有一点是一致的,都认可三年不能改变。

但这是否就是孔子的初衷呢?

全面分析孔子这句话,就应该知道,“三年无改”只能是针对“父没”而言,因为“父在”的时候不管改与不改,都和三年无关,设定一个三年的期限没有任何意义。孔子是否坚持“父没”后三年无改呢?《论语》中没有记录,但是弟子宰我曾经和孔子有过一段对话,其中能够反映出孔子的态度。

宰我对孔子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我还有很多事儿要忙呢。

孔子回答:“女安则为之!……今女安,则为之!”如果你心里觉得舒服,那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吧。 你忙你的,开心就好。

可见在“三年无改”这件事上,孔子可能心中支持,但不会说出来,强制约束他人遵守。

而朱、尹、游三人对于“于父之道”的表述则存在很大差异,甚至让人越想越糊涂。谁说的更接近孔子的本意呢?

孔子有两个弟子,在孝道上很有代表性。

一个是曾参。“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父亲曾皙照着他后背就是一棒子,曾参顿时休克。听闻此事后,孔子对曾参的行为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曾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任凭父亲犯错,会让父亲承担恶名。曾参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这件事在汉刘向八卦总集《说苑》和晋王肃伪书《孔子家语》里都有记载。

另一个弟子是闵子骞。闵子骞早年丧母,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寒冷之下,闵子骞瑟瑟发抖,闵父误会抡鞭抽打闵子骞,衣服破损后闵父发现真相,暴怒之下要休了后妻,而闵子骞却劝说父亲不要休了后母,以免将来后母所生的两个弟弟和自己一同受罪。凭借此事,闵子骞成功入围元代郭居敬编写的《二十四孝》,篇名《单衣顺母》,俗称《鞭打芦花》。

上述两事不见诸正史,不足为据,但是传说能够成为经典,正是说明它的寓意和观念能够为普通大众接受。这两个故事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广泛流传,至少说明在后人心中,孔子提倡的孝道绝不是盲从,而是要“审其所以从之(《荀子·子道》)”。父母做得对,子女就遵从,父母有不妥,就帮助父母改正,“事父母几谏。……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劝说父母不能怕麻烦,因为知道了父母的过错却听之任之,只会增加父母的不是。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给了曾参一个差评,而给闵子骞的却是五星点赞:“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第十一》)”因为闵子骞的行为,才最接近孔子“于父之道”的本意。正如乾隆死后,嘉庆立即惩治和珅,天下称快,傻子才会认为嘉庆应该继承乾隆的政策,继续荣宠和珅三年。

所以孔子的这句话需要重新断句,理解起来才能避免这些麻烦。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健在,考察子女的志向。父母去世了,考察子女的行为处事。遵守孝道的行为能够坚持三年不变(不在守孝期间吃喝玩乐),从敬重缅怀父母这个道理上来讲,可以称得上是孝顺了。

长江后浪催前浪,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学识和认知能力一定会超过父辈。“三年无改”,不是这三年里子女必须继承父母的行为规范,而是子女在三年守孝期内,不能做出背离孝道的事情。孔子最关注的,就是这个“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连载(86)《里仁篇》第20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中的“孝”
父亲节 | 《论语》中“孝”之表现及启示
素说《论语》:子张篇(十八)
读论语 悟人生 (每天一句 第11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