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创意的润物无声的继承传统文化风俗

一、有感于春节习俗悄悄变


牛年遛网,浏览到一组资讯,说今年春节风俗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拜年时,少了大包小包的攀比,多了其乐融融的优良家风……

环境上,少了垃圾挡道、乱放乱扔,多了美丽整洁、青山绿水……

餐桌上,少了大鱼大肉,多了蔬菜水果;少了劝酒逼酒,多了真情交流;交通上,少了泥泞土路,多了水泥车道;少了酒后开车,多了规则意识……

看来,俗随时变,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是社会进步之必然。

而理性消费,绿色环保,防疫健体,亦是生命康乐之所系。


因此,对传统文化风俗,应该取精华而弃糟粕,顺天应人,有创意的继承发扬,从而真正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除旧迎新,移风易俗,有你有我,润物无声。营造良好的人居氛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利国利民,何乐不为!


二、附:网文分享

农村过大年,习俗悄悄变

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1、02-15、17:05中国青年报社

今年春节回到老家武威农村,在大小事中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这些变化背后或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又或是家乡蓬勃发展的缩影。

朋友相聚不再是喝酒

以前春节回家,遇见亲朋好友,总要开心吃喝,不醉就是见外、不醉就是无礼,总是一醉方休、不醉不归。今年春节回家,与朋友团聚,餐桌上,大家很少喝酒了,大部分都喝饮料,喝酒的也就两三杯,虽然桌上少了那种气氛,但杯子相碰所发出的声音却没有少,节日的气氛也异常热闹。没有奢侈浪费,没人劝酒逼酒,更没有了酒后开车……

烟花爆竹明显变少

往年除夕、大年初一早晨,巨型礼炮、震天雷鞭炮此起彼伏,今年除了在除夕午夜时分短暂的鞭炮声外,其他时间鲜见有人燃放。农村人爱面子,过去用放鞭炮的方式比试一下谁更有钱,现在却越来越理性了,人们比拼的不是鞭炮购买量,而是实际的财富。另外,鞭炮放太多,会造成空气污染,农村人的环保意识增强了。

“盛宴”不剩够吃就好

以往春节,亲朋聚会家家都要做上十几道菜,可真正吃起来,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说话聊天上,加上肚里不缺油水,吃不了几口,“盛宴”就变成了剩菜。新风吹旧俗,加之疫情原因,农村也是限制了集体聚餐的行为,就算是亲属之间聚餐也不能出现大规模的现象,走亲访友一般只做六七个菜,够吃就好,不再大鱼大肉一大桌,看着空空的餐盘,大家很满足。

老家的水泥路不比城市差

以前,村子里唯一能通车的路是一条土路,出门满脚都是土,前几年村民们自发铺上了小碎石,但车子驶过还是尘土飞扬。今年春节回家,发现“石子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而且双向两车道,路面还有防滑纹。路边栽上了树,每家每户门前无杂物挡道、垃圾堆放,都有小花园,既美丽又整洁!妈妈说:“我们农村的水泥路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从大鱼大肉到清淡饮食

与亲朋相聚,记者发现,与以往乡村传统习俗不同,家家招待客人,不再是原来的全是大鱼大肉,而是较清淡的食材,好吃又营养。邻居李叔远在新疆的儿子带回来的一大堆牛羊肉就受到“冷落”,“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日里鱼肉不断,还是多吃疏菜好!”的确,餐桌悄然“变脸”的背后,是农村人饮食更加讲究营养科学,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

孩子的压岁红包变“小”了

以前,过年给孩子发压岁钱的习惯会讲攀比、图面子,红包越包越大。今年过年,母亲提议给孩子的压岁钱合适就行,“不追求谁给的多,更不能用压岁钱的多少来衡量感情,这样反而增加经济负担,形成攀比风气,不利于优良家风的培养。”母亲的提议得到兄弟姐妹的一致认同。于是,今年春节,家族里给小孩的压岁红包虽然变小了,但亲情更真实了。

走亲访友不再大包小包

今年春节,走亲访友大家不再是领着大包小包的,而是事先说好,什么都不用带,不用拎,只要来就可以了。正月初一,村支书把村里几个多年在外求学和工作的同龄人约在一起吃饭,我不免有所顾虑。“这顿饭呢,不是公款宴请,是我个人请大家,都是些家常菜,没有奢侈浪费……”村支书的这番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原来村支书是想让我们畅所欲言,为本村的发展出谋划策。这饭吃得既有年味,更有“廉味”,意义非凡!

旧房变新居,家家门口小车跑

走在村子里,小时候的土坯房不见了,家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了解得知,村里很多年轻人在外打工或者经商,挣钱了就回家把老房子翻修了,逢年过节回家度假。除此之外,记者发现村子里的小轿车越来越多了。以前走亲戚,距离不是很远的基本靠步行,现在走亲访友基本都开着小轿车。有的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虽然到老家可能几百甚至上千公里,也要开车回家过年,其中不乏五十万以上的好车。

来源:中国甘肃网

农村过大年,习俗悄悄变 

2019年3月1日 · 春节见闻  张立宽

笔者的老家位于冀南的邯郸市大名县,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在久违的老家过大年,体验到传统的农村习俗正在悄悄地改变,除了有“年味”代表性的习俗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之外,年轻人的婚恋婚育观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明显的变化。

改变之一:鞭炮逐渐淡出“娱乐”视野

今年除夕夜,除了在午夜时分有短暂的鞭炮、礼花弹和二踢脚爆棚外,其他时间鲜见有人燃放。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与以往炮声不断的过大年相比,今年烟花爆竹明显变少,而且恐怕未来也将形成一个逐年递减的趋势。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过年,各式各样的鞭炮是重要的年货,放鞭炮是小孩和年轻人的一大嗜好,几乎家家都要备上十几挂鞭花,还要配以几捆二踢脚和大量拽炮。春节期间,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是要必放鞭炮的,那就是除夕晚上吃年夜饭煮饺子时、除夕夜12点新旧年交子时、大年初一早上煮饺子时,初一中午饭前,“破五”早晨煮饺子时等等,当然还会视其重要程度适当加码,那时候100响就算多的了, 通常是初一早晨才使用,另外还要辅以数量不等的二踢脚。男孩们总是时不时从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武器”中拿出来几个散放,一般是把鞭炮插在砖缝、门缝、树杈、雪窝等处,不一而足,用烧的香或大人给的烟头小心翼翼地点燃炮焾后就跑,放完炮后充满自豪地哈哈一笑;当然,那些跑不及被崩着手、吹着手指喊“哎哟”的也大有人在。拽炮就更危险了,直接用双手拽响,由于离得太近崩着手或脸的事情时有发生。但这些,都不足以阻挡年轻人放炮仗的激情。

现在的鞭炮和烟花显然先进得多——除了传统的鞭花、二踢脚外,还有坐地的喷花、腾空礼花弹、火箭弹、旋转烟花等等,花样繁多,各具形态。而今,随着70后逐渐进入中年,80后、90后乃至00后年轻人娱乐形式多样化、游戏化、智能化、手机化,曾经作为过年必备品的鞭炮烟花逐渐被边缘化;而且,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角度,政府对烟花爆竹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每年允许燃放的区域和时间段也被严格地压缩和控制。

当然最重要的是,烟花爆竹已经失去了年轻人的青睐,逐渐淡出年轻人的春节“娱乐”视野,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改变之二:“磕头”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冀南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承得最好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的拜年礼俗一直绵延不绝,特别是拜年磕头的传统,即便在民国成立100多年后,依然长盛不衰。我的老家大名县,历史上曾是都、州、府、路、道和省会治所,几千年的古老文化传统保持得非常好。春节拜年给长辈“磕头”就是保持得最好的传统之一,在其他一些地区恐怕只能在电视剧里才看得到。

然而,从今年笔者在春节拜年的情况来看,这个礼俗受到的冲击不小。

除夕晚上,根据当地习俗,由于去年本族有老人去世,本族的晚辈要在除夕晚上给长辈拜年——磕头。作为家族一员,笔者随本族年轻人逐一到长辈家里拜年,与以往不同的是,大部分的长辈老人都发自内心地不再要求磕头。如果说以往长辈们嘴里喊着“磕啥头啊,越磕越老!来了就是了。来,抽个烟吧!”是出于客气的话——心底里还是希望晚辈们给磕,可如今这些话确是真心实意,且展开双臂拦住不让磕,不再半推半就;而晚辈们见此情形,也就见好就收,鞠个躬或作个揖就算拜年了,不再双膝下跪施拜大地。走完一圈下来,大多数见个面说几句拜年吉利话就算完成了,真正希望跪地磕头有着保守传统思想的只是极少数。笔者感受到,过去走完偌大一个家族会跪得膝盖都疼,而今年就像散散步、遛遛弯,很轻松地就下来了,这也让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莘莘学子们不再难为情。要知道,过去回家过年不去磕头可是要挨骂的呢! 

近些年,随着60后一代人逐渐步入老年,70后也逐渐当上爷爷, 往年磕头队伍大军渐次“退役”;80、90和00后受新思想洗礼对这一礼俗显得不积极、不情愿。移风易俗,磕头——这一曾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广为流行的古老的拜年传统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改变之三:晚婚晚育少生渐次登场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观念,似乎已经是天经地义,特别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小叔与大侄年龄不相上下,更是司空见惯、比比皆是,被人引以为荣。曾几何时,早订婚早结婚早生子,也是每一对家长的奋斗目标, 似乎有了孙子就可以功成身退,尽享天伦之乐。

随着80后逐渐成婚成家,90后逐渐成为恋爱婚姻生育的主力军。然而,面对家长的催婚、催相亲,成长在新一代的90后人却没有家长那么着急——“孩子不急家长急”成为婚恋婚育状况的新常态。为了哄家长开心、避免被催婚,出现了出租男女朋友结伴回家过年等新形式。

不过,大多数年轻人在父母的催促下,春节成为名副其实的“相亲季”。常年在外务工的青年男女只有在春节短短的几天,能见个面说几句话有点直观感受,加个微信回头可以慢慢聊,因此“相亲”就成为他们每天的例行公事,疲于应付。而鉴于当前男多女少的实际状况,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女孩被男孩排队相亲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甚至挑花了眼而犹豫不决。

虽然90后看起来很有个性的价值追求,但成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一代所面临的冰冷现实和门当户对的传统价值选择,与他们的父辈并没有什么不同——物质条件的优劣依然是农村相亲的金科玉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情况的演变,与以往70后那代人15岁左右就订婚、20岁左右结婚生子相比, 80后、90后的订婚、结婚和生子时间都有所推迟,这也一定程度上推迟了我国人口顶峰的到来,放开二胎并没有带来实质性人口生育的激增,反而是一定程度的下降。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成年单身人口已达2亿以上,是俄罗斯和英国人口总和。

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在大名县老家观察到,即便是95后的孩子们也遭到心急的父母、亲友的轮番拷问和花式催婚。对此,不少95后无语泪先流,内心很纠结:我还是个宝宝啊!有的95后觉得自己依然是个可以穿校服读中学的中学生。一位95后微信留言道:本宝宝瑟瑟发抖,感觉毕业就在昨天,而各种催婚已经轮番上演;而一位未婚的大龄80后表示:30出头了,不要和我抢好不好? 

农村婚恋婚育交叉上演,异彩纷呈,让人犹如雾里看花,不知何去何从。

后记: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开放走过40年,神州大地城乡变化翻天覆地,中国古老的农村发生的悄然变革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些多年来亘古不变的传统坚冰也在新时代的春风吹拂中消融,“礼崩乐坏”,看似平常,或许对古老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支持春节恢复放鞭炮吗?
炮[参赛]
怀旧丨那些年春节我们一起放过的鞭炮
过年你还燃放烟花爆竹吗?
桂平人文:淡淡的年味,淡淡的谈——曾经的年味,曾经的风俗
陈凡文丨老家农村过年情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