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趁有空,先给大家来点“干货”吧:文化常识4——职官系统名词

上一次发的消息中,有一条关于春节禁忌的,也许大家打开只看到祝福语,没看到内容,以为我给大家开了个大玩笑了……事实是,我第一次转发别人的链接,我不知道会这样,大家想看必须点“阅读全文”才能看完整内容哦!!原谅我的“无知”!呵呵……


文化常识4:职官系统名词

【爵】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  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管行政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管军事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

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官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等官职;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

吏部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东汉始将尚书常侍曹改为吏曹,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部下分司办事。历代相沿不革,至清末并其职于内阁。)

户部 (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时开始设立,相当于如今的教育部和外交部。其长官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学校、科举、典礼)。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 (古代官署,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管军事,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

刑部 (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汉代置二千石曹掌刑狱,三公曹掌决案。魏晋以后有都官、比部各曹。隋初设都官尚书,统都官、刑部、比部、司门各侍郎,后改都官尚书为刑部尚书,列为六部之一,。长官为刑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历代相沿不改。惟唐天宝年间一度改称宪部,旋复旧称,清末改为法部。)

工部 (掌管各项重大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西晋曾置田曹掌屯田,南北朝时曾置起部掌管起造宫室。隋唐始设工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部下分司办事。历代相沿不革。清末改为农工商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六曹  官职名。东汉尚书分六曹治事。据《续汉书*百官志三》记载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南北两主客曹、二千石曹。但《晋书*职官志》则以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为六曹。魏晋以后屡有变革,到隋唐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又唐代各州佐治之官分六曹,即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亦称六司。

六科给事中  明初沿前代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公元1408年),开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驳正六部之违误,纠劾官吏。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撒销六科,但仍设给事中。

行台  东汉以后,中央政务由三公改归台阁(尚书),习惯上遂以中央政府为“台”。东晋以后,中央官称“台官”,中央军称台军。因此,设于大行政区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机构,即称“行台”。多因军事关系而临时处置。若任职的人权位特重,则称大行台。唐以后渐废。至金、元时,因辖辽阔,于各地区分设“行台”。元代设11个行中书省(行省)及“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等,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

其他官位职责简介: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少师】  春秋时楚国设置,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一般为大官加衔,并无实职。又指太子少师,为辅导太子之官。

【少傅】  官名。古代帝王的辅佐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师、少保合称三少或三孤,一般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又春秋时齐国设置,为辅导太子之官。西汉时称为太子少傅。参见“太师”条。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正字】官名。北齐在秘书省始置,唐代沿称,其地位略次于校书郎,掌管校勘典籍之事,明代于翰林院设“正字”一官。

【后稷】古代掌农事之官。相传周族之祖先名“弃”者即任过农官,称为“后稷”。以后被尊为农业之神。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陆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或郡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按汉制郡守之品秩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习惯上称之为二千石。汉代之“二千石”品秩又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比二千石”等。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左右补阙】  唐武则天时置,其职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北宋时改为左、右司谏。南宋及元、明沿设,但时设时罢。低一级的称为左、右拾遗,合称“遗补”。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名。唐武则天时置,分属门下、中书两省。其职掌和左、右补阙相同。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

 

【考题回顾】

1、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正确)

2.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错误。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3.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正确)

4、“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正确)

5、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错误。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6、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正确)

7、刑部是我国古代掌管刑法及狱讼事务的机关,属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历代因之,至清光绪时更名为法部。(正确)

8、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长官为礼部尚书。明朝时礼部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正确)

9、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正确)

10、“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正确)

11、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正确)

12、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错误。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13、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正确)

14、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正确)

15、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正确)

16、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错误。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17、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正确)

18、“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节度使”。 (正确)

19、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正确)

20、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错误。'军令”由兵部掌管)

21、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正确)

22、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正确)

23、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正确)

24、“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正确)

25、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正确)



展开全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官职官弥
明朝一品到九品的官职,分别是什么
古代官职知多少
胖君子
唐代官职体系表
你不知道的古代官职名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