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国际音响展圆满落幕,这次展会中最受好评,引起广泛关注的莫过于专为大师讲堂倾力打造的传频声学听音室。得到了刘汉盛主编的肯定和推介,很多人慕名而来,为了聆听这套顶级的监听系统。大家听过之后忍不住都要评价一句:就像现场一样,惊人的真实感,仿佛身临其境。我自己的感受也是如此,如同现场一般,规模庞大。特别是播放一些大编制的交响乐,例如火鸟,女巫,天方夜谭,柯普兰等,每一个声部都可以完美展现,交代的清晰完整从容不迫,而且还能保持各个乐器醇美的音色;在疾风骤雨的大动态下,还能听到其中一把小提琴或者一只笛子的音色之美,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难怪刘汉盛主编在他的报道中这样写到:“我在这个聆听空间听过几次,包括盘带、CD、黑胶唱片与串流,老实说音响效果少有人能敌,或者说我没听过像这样的音响效果。尤其那活生生的音场表现,其深度感、层次感与定位感成就非凡。”
这个听音室还有一个亮点,艺术与科技相结合。李小沛老师说,这个听音室真有范。
很多人都对这个系统非常好奇,询问这个系统的配置。想知道如何才能把一套系统调整的如此真实又动听,大气澎湃又音色美妙。要搭配一套高素质又好听的系统,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音响不像买奢侈品,把最贵的买回家就好了,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一套成功的音响系统是很难简单用金钱砸出来的,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热情。每一套成功的系统里面都包含了多少的辛苦尝试和不懈努力,何况是这么大的罗杰之声这样监听又敏感的系统。在征得传频声学的同意之后,我会对这个系统进行介绍,同时也会把搭建系统遇到的问题和方案分享给大家。我会从音箱(主动音箱包含数字分频器和功放),音源,线材,电源和避震,以及房间的声学处理几个方面来分享。都是我们这些年来的经验心得,干货满满呦!
一、音箱(含功放和数字分频器)
音箱配置:英国Quested罗杰之声HM412FS监听音箱
罗杰之声HM412是QUESTED产品里最佳解析力的监听主箱,与Q412具有相同的低音单元,高音单元,增加了一个8英寸(200mm)的中低音单元,同时馒头中高音减小为2英寸,球顶比Q系列监听音箱的材质更轻,可提高高音单元的分频点,进而改善高频细节,即使在非常高速的驱动下也能清晰还原。罗杰之声HM412FS则是在HM412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只18寸的超低音。整体组成了一个5分频的远场监听音箱,1米的距离可以输出132db的声压。
功放配套:3台 AP950-2模拟功放 ,3台 AP1550-2模拟功放。
高音单元,中高音,中音单元的功放功率是475W/8欧姆,950瓦/4欧姆。4个12寸音箱分别是用两台1550瓦的功放分别推动,每一个通道推2只12寸。18寸的低音炮也是用1550瓦的功放。整个系统,每个通道在4欧姆的负载下可以输出7500瓦的功率,两通道可以输出1.5万瓦的功率,可以非常稳地控制音箱,所以这么大的音箱依然能听到细腻的声音。
厂家原本的配套方案只有2台AP1550,一台用来推18寸超低音,另一台用来推四只12寸,在实际聆听过程中我们发现四只12寸的喇叭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厂家设计的四只12寸低音也是用了两组喇叭接线柱,这是可以分推的设计。猜测厂家也是认为可能用两台功放推四只12寸低音效果更好,因此果断的增加了一台1550功放用来分推四只12寸。
电子分频器:2台 SM726数字分频器。
SM726是支持2入6出的24位数字信号转换和处理器。同时支持模拟和数字的输入输出。1KHz拥有小于0.001%的失真。可以支持2声道六分频,或者单声道六分频。因为这个系统是属于五分频系统,因此需要用到两台SM726数字分频器。每个声道用一台,进行五分频处理。
数字分频,是这个系统非常大的一个亮点,拥有非常高的可玩性,让我们在调整过程中玩的痛快淋漓。数字分频的频率在出厂时已经锁死,但是可以调整衰减增益。每个输出通道可以支持+6dB到-6dB的增益或者衰减,而每一台功放上还可以做更大范围的衰减,可以很方便的调整每个单元的增益,这样在不同的房间因为空间问题造成的某些频段的凸出或者凹陷问题,都可以很简单的通过分频的方式解决。我如果你喜欢听小桥流水,或者你喜欢大气爆棚,都可以通过这个数字分频器调整出自己喜欢的风格。之前需要通过换线达到的调整,现在可以简单的动几个钮来实现。当然我们推荐优先使用功放上的模拟衰减旋钮,而不是数字分频器的数字音量衰减。因为数字音量衰减会出现量化失真,量化失真的原因在于数字信号是没有小数的,当衰减过程中需要出现小数的情况下只能四舍五入,因此就是出现信号的偏差,我们称之为量化失真。
音箱频响调整,音箱频响调整搞明白了其实还不算难,最初我们还需要用专业的测试仪器来检测频响,相对比较麻烦。但是刘汉盛主编来之后,推荐我们直接使用苹果手机的AudioTools APP来检测频响,据他说检测准确度和麦克风差不多。这样的话只需要一部苹果手机就可以完成房间频率分布的检测,从而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各个分频喇叭单元的增益和衰减,最后让手机检测频响图尽量保持一条水平即可。
下图就是刘汉盛主编亲自检测的频响图。
一次经验教训,我们最初调整频响是坐在皇帝位检测频率响应曲线,然后调整各个频段的增减。最后尽量调到了平直的响应,说实话,播放人声有些不耐听,而且8k以上还有些衰减。我们也曾经为这个问题反复争论了好几天。有的人是秉承监听箱就要平直的观点,既然这是正确的声音,那就应该坚持这个声音。而也有人认为音响应该是为听感服务的,不应该完全相信参数,既然大家都觉得人声有些不耐听了,那就应该做出改变。监听就一定要牺牲听感吗,这是我个人绝对不认可的,我相信真正监听还原的声音,一定是打动人的。录音师在录制每一张盘的时候,他在录音棚里听到的声音也一定是动听的。为这个事情,我们讨论了好几天,这是发生在展会期间的故事,各路大神齐聚北京传频声学听音室,大家一起为这个系统能更进一步添砖加瓦。
灵魂拷问:正是因为在展会期间,各大品牌云集,顶级系统汇聚一处,给我们机会来借鉴参考。几天时间,我们带着自己熟悉的盘,听遍了各大系统,也进行了反思。我灵光一现发出了一个灵魂拷问,这些没有做电子分频的音箱,在厂家测频率响应的时候,是在皇帝位检测,还是在音箱前面一米位置正对高音轴心。一句话给了大家新的灵感,我们立刻调整了思路,按照一米位置重新检测音箱的频率响应,果然发现高频部分还可以优化。我们按照这个思路重新调整频率响应,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参数和听感结合起来,而不是完全看频响图。测一下频响,再听一下音乐,这样反复调整之后,我们衰减了中高音馒头的音量,增加了高音的音量,这样反而人声好听了,高频响应还更好了。最后我们得到了非常平直的一条响应曲线,高频不亮了,而且8K以上也不再衰减,声音空气感变得更好,人声也变得很舒服,而且声音还带着光泽的贵气。
(我们最后的频响曲线,使用峰值保持模式,这样曲线更平滑一些)收获:这次调音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收获。比如苹果手机APP可以直接测频响。比如应该在什么位置来检测音箱的频响曲线。比如真正的监听不意味着直白,而是非常好听。又比如,一些有特殊魅力的线材价格卖得很贵,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线间电感电容的不同分布参数造成的频响的变化。类似光滑,亮丽,能量,动态和空气感这些效果也可以通过调整各个频段的频率响应来达到,当然也只有在这样的主动五分频的系统上可以做到这么细致的调整。我们普通家用的被动分频音箱,也只能靠摆位,线材和避震等方法来调整了。
二、音源(SACD,黑胶,开盘和串流)
SACD/CD音源:Playback Designs 旗舰MPT-8转盘 / MPD-8解码。
Playback Designs 是EMM labs的合伙人,DSD的开创者之一Andreas出来自己做的新品牌。EMM Labs花开两朵,衍生出两个品牌,除了Playback Designs,另一个是价格低一些的Meitner。可以说这三个品牌都是DSD格式的缔造者,SACD的开山鼻祖,因此他们的机器都可以完美的释放出SACD的潜力。
听感:最早是在潘主编家就听过他家的合并CD机,声音素质超群,各方面非常全面,无可挑剔,Hi-Fi味十足。我本人是EMM labs的用户,相比来说EMM labs更收敛一些,Playback Designs的声音更开扬一些,但EMM Labs的声音也比绝大多数的音源都更低调内敛一些,所以Playback Designs的声音是非常准的。我们在现场听到的圣桑的3号交响曲,低至31Hz的极低频,就是这套CD音源播放出来的。此外,水星的《火鸟》SACD,美国AP出品的《白头翁》SACD,毛阿敏的《天之大》,李小沛老师的《沛3》等都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SACD or CD? 那么有朋友会问,SACD值得投资吗,SACD和CD谁更好。其实我想说SACD和CD 的区别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大,反而不同厂牌,不同年代版次之间的区别要更明显一些。如果是同一个厂牌同一张唱片的头版SACD和头版CD比起来, 自然是SACD胜出。但是如果是再版的SACD和头版CD比起来,那就很难说了,可能跟多人会喜欢头版。老实讲,这套系统成型之后,我们才发现很多再版的盘可以很轻松的听到它高频的失真,有些是再版的时候母版损耗造成的,有些是再次灌制唱片的时候录音师为了适应现代喇叭的发展,人为的调高了高频的电平。总之很多再版的盘听起来都不如头版那么愉快,所以我们更喜欢头版满银,这次展会期间也遇到不少出售头版满银CD的商家,我个人也买了不少。
我个人听过的SACD盘里,以在这套HM412FS系统中的表现来说,不谈演绎只谈录音,我比较推崇的是美国Analogue Productions(简称AP),荷兰的PENTATONE(五音公司),香港天乐(TOP MUSIC)以及早期的水星SACD。日本Tower的SACD我听过的一张小提琴高频特别漂亮,但是大动态的时候有些拥挤,希望是个例。还有很多厂家的SACD没有听过,我们以后会再补充。
个人推荐,首选80年以后的头版CD(满银圈),音质真的非常优秀,有很多优秀的演绎,其次是这些靠谱厂家的SACD。当然国内龙源、瑞鸣等厂家的录音,现在买都是头版,特别是李小沛老师的录音,都非常值得购入。
黑胶唱机:英国拉姆利“平流层(Stratosphere)第三代”,英国“生命起源”唱臂,德国清澈“金手指”唱头,德国ASR(音乐发电厂)旗舰分体唱放。
单看Stratosphere的外形,厚实而沉重,Stratosphere最初是在近40年前构思的,Jeffries 当时使用的哲学理念就是稳固坚实。他的理论是,就像现在一样,稳固是不太可能增加任何不必要的问题、频率或高保真世界中所谓的“色彩”。世界充满了震动,甚至我们脚下的地面都能发出可测量的振动,而在黑胶唱片的世界里,这种振动也是可以被检测到的,尽管幅度很小,通过黑胶唱片槽直到从槽中提取音乐的唱针然后再向上,到唱臂、电缆以及任何可能干扰真实和准确的音乐信号的东西。Jeffries的理论是,如果你从稳固开始,就会有更少的音质破坏和噪声,因此,真正的音乐在记录中才能被完整地传递出来。
开盘机:STUDER A80
A80是一代传奇的开盘机,曾经是各大录音室的主力录音设备。随着数字技术的异军突起,渐渐被淘汰,但是却给我们发烧友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用相对非常便宜的二手价格,享受到当年天价的顶级音源。传频声学一共有两台A80开盘机,可以方便对一些珍贵的开盘带进行备份。这台开盘机在这里搭配罗杰之声HM412FS表现出了惊人的音质,播放交响乐的现场感让人吃惊,现场播放购买自美国Analogue Productions的女巫和天方夜谈,效果惊为天人,刘汉盛主编都赞不绝口,开玩笑说,当年A80的设计师估计也没有想到他设计的开盘机今天能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
前级:Goldmund (高文) 旗舰分体前级Mimesis 22H
高文的旗舰分体前级,不用多介绍了,来自瑞士的顶级品牌,在发烧友心目中有着至高的地位。全套器材使用平衡信号线连接,在低噪音低失真的前提下,这么优秀的音色音质,这台前级功不可没。前级的设计非常困难的,如何保证低噪音,宽频响的前提下,保持信号的原汁原味,还原优美的音色。相对来说,无源前级是更容易设计的,而有源前级,因为引入太多的元件,要做到这些元件不会引入染色和失真,需要大量的经验和长期的努力。
三、线材
(当我把这张图分享给V-CAP老板的时候,他说他忍不住笑了,因为“Something only us audiophiles can find beauty in”,有些东西,只有我们发烧友才能发现这里的美)
线材无用?No。可能很多人无法想象线材对于一套系统的重要性,甚至还有很多人坚持着线材无用论。但是实际我们在调整系统的时候,发现更换一根线材,立刻会让系统的频响曲线产生可观测的改变,甚至某些频段出现几个dB的变化。当然,音响里面没有圣杯,不存在一根“神仙”线材,可以让你的低端系统发出高级的声音。但是不合格的线材,绝对可以成为你系统的瓶颈,让你的系统只能发挥出部分潜力。也就是说,好的线材不会让你的系统变得更好,不会带来超出你系统潜力的表现。但是差的线材绝对可以把你的系统拖入难听的地狱。问题就在于,普通的线材,绝大多数都是相当拖后腿的,会对你系统的潜力发挥有很大的限制。我们购买高级线材的意义,就在于不要让线材成为你系统的瓶颈,限制了你系统的发挥。
讲一个我的经历,二十多年前我初入发烧,经过老烧的推荐,购买了第一对Hi-Fi音箱,来自英国Rogers的LS1书架箱。这对音箱容易推动,有着开扬的声场和不错的频响,一套简单搭配的系统,没有多少钱,但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让我得以摆脱耳机线的束缚,边听音乐边做很多爱做的事。当然,人总是不满足的,不久之后,在某位资深大佬的引诱下我就升级到了ATC的SCM7书架箱,而且我为了这个ATC音箱,配置了一套价值不菲的线材。当我将Rogers LS1书架音箱出给了一个朋友的时候,我又把LS1重新接在了我的系统上,用上了新购入的高档线材伺候它,再听最后一次。这一次我却被它发出的声音给惊呆了。还是同样的音箱,但是在不同的线材下,发挥出来完全不同的实力,听得我都不愿意卖给我朋友了。这时候我朋友心中是暗喜的,但是表面却丝毫看不出来,故作关心的安慰我说“ATC小7已经是大家公认的35A接班人了,你选择小7是最明智的”,然后就抱着我的LS1逃之夭夭。闲话不多说了,下面我们就开始介绍传频声学这套系统中用到的线材。
信号线:该系统一共使用了三种信号线他们分别是
美国金宝(Kimber)KS1136纯银XLR平衡信号线,1.5米×3副。分别是从解码器到前级,前级到分频器,唱放到前级。
金宝(Kimber)是老牌线材大厂了,是无屏蔽网设计的先驱,以特殊的编织结构来实现自屏蔽效果。当年他家的8TC喇叭线红遍烧友圈,我一直认为这根线条感清爽的喇叭线是ATC书架箱的佳配。他家更高端的喇叭线也是采用类似的编织结构,只是在中间增加了填充物,增加了编织结构的直径,从而实现更宽松自然的声音。20年前我也曾用8TC自己改造,中间填充棉绳,外面缠绕棉纯棉,以达到他家高端喇叭线的宽松声音。
这根纯银信号线,同样是采用了特殊的编织结构,银导体使用量是很大的,比其它信号线的导体截面积要大了很多,因此声音宽松,听感自然有韧劲。当然价格自然不菲。
美国V-CAP单晶银XLR平衡信号线,1.5米×3幅从分频器到高音,中高音和超低音的功放。
美国V-CAP以做特氟龙电容在中国拥有极高的声望,很多人认为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说得上真实还原的耦合电容。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V-CAP的老板还因为设计线材的成就,在美国被誉为“音响教父”,他这些年一直在背后为很多牌子设计线材结构。他设计的纯银信号线,是他这些年来的心得结晶,使用单支单晶银线,保证最佳的声音纯度,不存多根线的“和声”效应。精心设计的结构,使得这根线材不需要屏蔽层就可以实现自屏蔽,不用担心噪音问题,同时还有着极低的线间电容(小于4皮法/英尺),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信号的微弱细节。而且拥有极佳的控制力,在爆棚的时候还可以保持完美的掌控。
而且这根线的价格非常平易近人,以不到金宝旗舰六分之一的价格,实现了同样级别的声音表现,特别是还使用了巨贵无比的澳洲插王Bocchino平衡插头,这可是进口十万级别的成品线才会舍得用的插头,却被用在这个几千元的线上。这个线的设计目的就是希望在可控的价格范围内,将银线应有的素质发挥出来,并尽最大可能的优化音乐表达能力和感情的传递。银线最大的优点并不是速度快和解析力高,而是更好的音乐刻画能力,可以更好的再现音乐的起伏跌宕和暗部纹理。V-CAP的银线采用的都是和杜邦合作专利的发泡特氟龙绝缘材料,并精确的控制导体的各个参数,因此兼有铜线的温暖和银线的高素质,并且汁水充足。
如果要问为什么V-CAP的产品为何总受广受好评,那是因为V-CAP老板曾作为一个鼓手参与过30多年的现场乐队演出,因此他对现场音乐的理解是业内其他人很难比拟的。他追求的是演出现场的真实感受。他做电容和线材的初衷,只是因为市面上买不到可以达到他要求的产品。
澳洲插王Bocchino季风(Monsoon)绿皮纯银XLR平衡信号线。
1.5米×2副用在分频器到中低音和低音的功放。
2.0米×1副用在开盘机到前级。
三种信号线比较,三种信号线基本在同一级别,美国V-CAP的声音中高频优秀,带着水汽,泛着光辉,有着极强的真实感,特别适合用在高频部分。而澳洲插王Bocchino的信号线,拥有权威的低频表现,此外它中频的感情也非常充沛,适合用在中低频。美国金宝旗舰声音更宽松大气一些,中高频音色上虽然不如V-CAP那么漂亮,中低频也不是插王那么权威有感情,但是声音全面,宽松并且有韧劲,因此用在总线。
可能大家发现了有趣的一点,低频最好的插王只用在中低频和低频,但是没有用在极低频。我们的配置,从超级音、低音、中低音、中高音和高音,依次是V-CAP、插王、插王、V-CAP和V-CAP。其中V-CAP只用在中高音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它的中高频更好,有光泽有仙气。插王用在中低和低音也是很好理解,因为它低频权威,中频感情充沛。但是为什么超低会使用V-CAP,这个问题恰好就说明了音响上,有时候理论上正确的事情,并不是都正确的。这五根信号线的选择,我们尝试过很多组合,特别是超低这个位置,我们试过插王,低频是足,但是控制力弱一些。金宝旗舰在这个位置控制力也不理想,反而用上V-CAP的信号线,表现特别好,砸的下去,弹的起来,控制力绝佳。
唱臂线:V-CAP特别版单晶银唱臂线。
唱臂线的选择煞费了一番苦心。因为唱头拾起的信号非常微弱,很容易受到环境电磁波的干扰出现噪音,而我们的空间和音箱都很大,前级要开到80的音量,因此这个系统对噪音更加敏感。实际上也是如此,黑胶转盘商家提供的带屏蔽的唱臂信号线,在我们的大喇叭上都可以听到不小噪音的。我们试了V-CAP的信号线做成唱臂线,一样可以听到噪音。而且V-CAP的信号线本身外径就有9mm,如果再加屏蔽网,可能噪音会小,但最后的直径也太粗了。此外插王Bocchino的信号线太重了,唱臂的平衡会被影响。最后我只能求助美国V-CAP老板,跟他定制了一根特别的单晶银信号线芯。全新设计的结构外径更小,并增加了比较厚的外皮,可以把屏蔽网造成的寄生电容降低到最小。参数都是为了新的结构重新优化。最后效果非常棒,我也当RCA信号线试了一下,声音很动听,素质超群同时还有些甜润。在制作唱臂线的时候,我们在屏蔽网和接地上做足了功夫,甚至用上了澳洲插王的迷你Y插来做接地,尽量把全部的干扰信号都可以导出到地线上。最后做出来的成品唱外径不到8mm,而且也比较轻巧,关键是前级开到80的音量,噪音几不可闻。试听效果非常明显,比原厂提供的几万的唱臂线更加清晰,鲜活,舞台历历在目。
喇叭线和电源线:V-CAP发泡特氟龙四芯线,12AWG(3.3平方)*4芯,18AWG(0.8平方)*4芯。
发泡特氟龙四芯线也属于2022年的新品,发泡特氟龙是V-CAP和美国杜邦合作的专利技术,介电系数低至1.45以下。相比较起来特氟龙的介电系数要在2.1以上,参考最理想的真空介电系数是1.0。12AWG*4是四根3.3平方的多股线,总线径13平方。18AWG*4是四根0.8平方的多股线,总线径3.3平方。它的结构是由四根多股线组成星绞结构,正负相间隔,实现更高效的自屏蔽作用,无需屏蔽层就可以隔绝电磁干扰。同时因为是正负间隔排列,相邻两根导体电流都是反向的,他们的感生电场之间的会产生“Pull”作用,使得他的控制力更强,速度也更快,对于容易有驻波的大口径喇叭有很好的控制力。这是一根控制力非常优秀的线,特别适合大的喇叭。而罗杰之声HM412FS正是它发挥优势的地方。它的前身是特氟龙皮的无氧铜四芯线,据说有一年拉斯维加斯音响展最好听的系统就是用的这根线做喇叭线。而这次升级为发泡特氟龙绝缘之后的四芯线,各方面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做电源线用的时候,用一根12AWG(3.3平方)*4作为零线和火线,用根一个18AWG*4整个合在一起做地线。声音稳定,控制力强。我曾尝试为这套系统更换电源线,只是动了其中一根,整体是声音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反而没有之前好听了。这说明传频声学这套系统的电源线上下足了功夫,经过反复调整,动一根线都可能让声音变差。
电源插头:电源线使用的是日本桥本的电源插头,采用PCOCC单晶铜导体,厚肉金镀层。无氧铜镀玫瑰金外壳并加碳纤套,独家的多抓式线夹。声音质感独步天下,密度超群,音色绝佳,委婉温暖。这个品牌绝对是一个异数,完全没有日系产品乐感不好的问题,特别搭配一些速度快能量足的线令人一听钟情。
做喇叭线用的时候,控制力太强会让音箱有些释放不开。但是稍加改进之后,就可以给你光泽华丽,饱满厚润,低频强劲深沉的声音。HM412FS是一个五分频系统,同时四个12寸低音采用双线分推的设计,因此需要用到六副5米长的喇叭线,总共需要60米。如果是购买高级的喇叭线,则需要天价投入。幸好V-CAP这个喇叭线价格才几百元一米,性价比非常优秀,即节省了巨大的成本,同时声音还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这次的喇叭线配置是三根18AWG的喇叭线,给高频,中高频和中频单元。三幅12AWG的喇叭线给两路低音和一路超低音。
喇叭线接头也采用了澳洲插王Bocchino的香蕉插。关于喇叭插头,其实我一直推荐我的朋友可以采用裸线压接的方式,因为市面上的喇叭插头材料都不是真正好的优质纯铜或者纯银,为了提高材料刚性,而进行了掺杂改性,因此声音还不如直接裸线压接。而目前我听过的喇叭插头里,只有澳洲插王Bocchino可以做到比裸线压接的声音更好。为什么呢,第一,Bocchino的喇叭插头用的材料,和你的喇叭线是同一品质的优质纯铜,这就可以避免信号在不同导体之间产生反射和折射。第二,采用喇叭插头之后可以保护线头防止氧化,并且接触更充分。当然澳洲插王Bocchino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为了使用比较软的高品质纯铜,为了避免使用中产生变形,提高了产品的厚度尺寸,因此Bocchino做的个头都很大,比较重量级。但是也正是这样的设计,才能提供这样感情充沛的声音。
四、电源和避震
供电设计:传频声学听音室的电源配置也花了一番功夫。
首先,采用两路专线,把罗杰之声的专业功放和音源前级等设备隔离开,虽然搭配HM412FS的功放都是最高级的模拟功放,但是专业功放毕竟有风扇,也采用开关电源,因此和音源设备隔离开是非常有必要的。所有开关电源的设备都应该隔离出去。
其次,从墙内直出的插线板,省去了墙插,总线插头,总线插尾和插线板尾座等4个插接件,少去了很多损耗,是的充沛的供电可以直达插线板供设备取用。
传频声学还专门铺设了音响专用的独立地线,为整套系统加分不少。我们实际对比,不接专用地线的声音会有一些飘,不太稳。接上专用地线立刻变得稳定,大气。
地线要不要接?可能大家之前也都听我讲过,一般家里的地线不如不接。实际上对比听感也可以明显听出,接了家用地线的声音更燥,而断开地线反而安逸了不少。因为一般楼房的地线并不是真正的深埋地线,只是等电位端子,小区里面各种电器产生的干扰都会排放到这个地线上,特别是现在都是用开关电源,一个手机充电器就可以毁了一个系统的声音。因此音响系统接地,对声音并没有好处,接地之后,你家里各种家电的干扰杂波都会通过地线干扰你的音响系统。家用地线,准确说是安全地线,主要作用是防止机器漏电和雷击。因此不接地线声音更好,接了地线更安全一些。而专门为音响铺设的专用地线,则会给系统带来完全证明的改善,非常值得有条件的朋友尝试。我记得东北有一个烧友,为了在闹市区接一根音响专用地线,把大马路都挖开了,可见专用地线是多么重要。
滤波插座?再生电源?隔离牛?稳压电源?很多人在电源上面非常纠结,因为有特别多的产品可以选择,几乎各家都有滤波插座,还有很多品牌开发了自己的再生电源,也有很多人推荐隔离牛产品。那么这些东西可以用吗,应该如何选择电源产品?这个问题其实刘汉盛主编在讲课中也有讲到,我自己这么多年也有很多体会,跟刘主编的观点不谋而合。
滤波电源,我们并不推荐。滤波电源里面主要起作用的是电感电容组成的滤波电路,电感会拖慢声音速度,牺牲瞬态和信息量。电容的则会引入染色,任何电容都有自己的染色,在净化电源的同时也污染了音质。我用过很多电容,只有V-CAP的电容才能做到几乎没有染色,带来完全正面的提升,而其它品牌电容哪怕上千元的也染色明显。一般入门来说,我的建议就是用足够好的插座,做一款没有滤波的插座就很好。当然插座产品很多,真正好听的只是少数。音响产品里面坑很多,我自己也趟过无数,我听过的插座里入门推荐荷宝的5362,好一点的是欧亚德的R0,进阶的推荐美国第一线SR的量子插座,终极当然是澳洲插王。做插座注意一点,不要串联,这样会增加很多损耗,而应该从输入的位置,直接分出多根线到多个插座。可以选用澳洲插王的汇流排来做分线。进一步的话可以考虑增加美国Bybee星辰物质,V-CAP电容(1200V)和黑体元素来做电源净化。
再生电源,按照刘汉盛主编的话讲“再生电源本身就有很多EMI”,这个问题我并没有去亲自验证,但是我个人也是不推荐再生电源的。当然不是说再生电源就不好,而是产品参差不齐,劣质再生电源本身就有很大的电源干扰。做的真正完美正弦波的再生电源价值不菲,而且功率还比较小。这里要分享一点经验,那就是并不是说电源的功率只要满足机器的额定功率就是够用的,因为音响设备,特别是在瞬间大动态的时候,会有瞬间的大电流需求,这时候的电源需求量可能是平时的10倍。再生电源最大的问题就是功率小,内阻比较高,完全会限制系统的瞬间发挥,结果就是声音死,不鲜活。因此我们选用电源产品的时候,最好要有10倍的功率储备裕量,才不会给你的音响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我见过再生电源唯一成功的一个案例,那个朋友在北京五环有一个小院,自己购买了一个二手退役的鞠水发电机,体积很大,需要再自家院子里单独建一个发电房来安放,这样就不会有噪声,还可以保证供电纯净。至于那种几百瓦再生电源的,哪怕只给CD机用也是不够的,得不偿失。
隔离牛,隔离牛是刘汉盛主编唯一推荐的,也是我试过这么多电源净化产品里,唯一对声音影响最小的。我试过采用设计合理,功率足够(2000瓦以上)的隔离牛给音源用,虽然还会有那么细微的变化,高频信息量少了一点点,中频还相对厚了一点点,整体还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我最后去掉了隔离牛,不再使用了,但这个是我可以建议大家采用的。但是必须这里我讲的功率足够,是指的给音源用要2000瓦以上,也有人说要3000瓦才足够。如果是给功放,我的建议不用隔离牛,刘汉盛主编建议给功放用是一万瓦,他自己家里采用的隔离牛就是一万瓦的,据说效果不错。有一些情况是必须要用隔离牛的。第一种情况就是你购买的机器是美国版110V供电的,这时候就可以使用隔离牛把电压降到110V给你的美版机器使用。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你家里的电压偏高,超过了5%(大概232V),这时候会容易对机器产生损坏,特别是电子管的寿命会大大缩短。这时候,我建议购买有235V和220V两组输入电压的隔离牛,使用235V这一组输入,就可以正常输出220V的电压给你的机器了。
稳压电源,稳压电源有两种,推荐使用的是机械式的稳压电源,内部就是一个可以调压的隔离牛,有一个旋转臂,调整旋转臂可以调整输出电压。而自动稳压的功能是通过将旋转臂连接一个电机,可以根据市电电压,自动控制电机控制旋转臂来调整输出电压。这种稳压电源,其实就是一个隔离牛,只是可变输出电压。在电源波动,调整旋转臂的瞬间会影响声音,但是平时电压不变动的时候,效果是和隔离牛一样的。
另外还有一种电子稳压的,或者叫智能稳压,这种稳压电源在稳压的同时,也破坏了电源的正弦波形,会对音质产生不好的影响,就不适合音响使用。
避震处理:罗杰之声HM412FS这套系统采用的避震方案简洁但是合理,利用多层不同木材组成的三明治板子作为器材架承重板,采用每一层都隔离开的器材架柱子。
其实音响系统的避震处理,是一个无法忽略,但是又不能过度的问题。任何避震材料都会带来特有的染色,大多数情况下,增加避震脚钉,都会带来新的染色。我认识一个烧友,曾经疯狂的玩小叶紫檀避震,整个系统都放在紫檀桌几上,并加上小叶紫檀避震钉,线材也都要用小叶紫檀垫起来,玩的不亦乐乎。紫檀确实为他的系统带来了紧致丰厚而又有弹性的质感,但是播放任何音乐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质感是不合理的,时间久了也会让人厌烦。果不其然,几年之后,他放弃了所有的避震道具,恢复到了机器原本的脚钉。
要不要避震?那么是否我们就不必再做避震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如果没有器材架,各个器材叠罗汉放在一起,会带来很严重的共振问题,声音会变得很差,只要是不太差的器材架就会比叠罗汉更好听,因此器材架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不同的材料都会引入特有频率的共振,引入特有的染色,既然器材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选择一个设计合理的器材架尤为重要。避震产品的选择,并不一定非要是特别昂贵的,Hi-End的音响产品往往忽略了成本而采用以声论价的做法,其中还一些卖的很贵的产品,并不是因为他素质很高或者是成本很贵,而仅仅是因为它刚好有一个特有的染色,比较讨好人。根据我的经验一般来说器材架的选择遵循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尽量选择多层材料组合,比如是多钟木材,或者是多种木材并复合高分子阻尼材料避震黑板之类。另一个原则是用手敲一下,没有特别明显的震动频率,声音也不会亮,也不会太死,比较自然好听。除此以外,设计师的个人品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设计师喜欢听古典乐,还是口水歌,喜欢Hi-Fi的音效,还是音乐内容的表达,都决定了他最终设计出的产品是什么水平。
避震脚钉?那么有了器材架,还要不要加各种避震脚钉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必然的。每一种脚钉,都有自己独特的染色,如果你的系统刚好需要这种染色,可以中和你系统的某些问题,那么这个脚钉就是需要的。而且也确实有些卖的很贵的脚钉,声音有独到之处,只是花费不菲。不过我们总结下来,大多数情况,脚钉用了和不用,音质不会有本质区别,只是音色的调整。或者换句话说,大多数情况用或者不用脚钉,你的系统的音质并不会提升。如果你的系统音色是平衡的,器材架也是设计合理的,那不用避震钉就很好了。如果你的系统音色需要调整,则可以尝试用脚钉来调整。
避震的精髓,加拿大的SKYLAN是雨后初晴老板的御用脚架。9年前我和SKYLAN老板齐聚上海的时候,他就多次跟我讲,音箱脚架不应该吸收太多的震动,而是应该让音箱自由振动,但是又不会有能量集中的频段。那些做的很沉重可以完全吸收震动的脚架,反而会让音箱的声音不那么鲜活。20年前“成都老狼”也跟我讲过,线材的避震不是要完全吸收震动,而应该让线材可以自由的震动,因为自由的震动产生的是乐(yue)音。你没听错,线材也需要避震,而且效果也挺明显的,我们在做线的时候,压线螺丝要拧多紧,要如何拧,都是有讲究的。其实避震的精髓,就是用一些震动比较均匀的,好听的材料,来调整设备的震动频率分布,震动是不可避免的,让设备可以自由的均衡的震动,才是好的思路。刘汉盛主编在展会活动期间,还讲到了如何了解一种避震材料的声音特点,如何快速判断一个材料的声音特点,也用到了很有用的一个小道具,现场给我们大家展示了不同脚钉的声音特点。有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观看活动视频。
五、房间的声学处理。
房间的声学处理,是传频声学这个听音室的重头戏。当时建立这个听音室,也是为了验证他们的声学处理方案,是否可以实现好的听音效果。那么大家也都看到了,结果显而易见,这个听音室的声学设计是非常成功的。那么大的空间,扩散做到了每个位置都能听到一致的声音和结像,而且全频都有近乎水平的频率响应,连刘汉盛主编都说“这真的不容易”。
这是一个面积165平方米的空间,长15.1米,宽10.5米,高5.5米。这么大的空间先做隔音处理,达到室内噪音18dB,再做声学扩散。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喇叭后墙以10,201根3cm见方的实心木块拼成扩散面,对 400Hz-6000H频域做扩散,其余天花板、左右二侧墙、后墙主要以二次余数理论制造扩散面,扩散器最深处1米,扩散频域55Hz-20kHz。整体残响时间大约0.7秒。
传频声学听音室声学设计的理念主要有:
扩散为主搭配少量吸音,设计之初,团队也曾经购买过昂贵的进口吸音产品,但是加上之后发现声音变得不鲜活了,暮气沉沉,了然无味。后来也试过各种不同的吸收方案,都不甚满意。这才豁然开朗,原来听音室不应该吸收,而应该尽量去扩散。所以房间内尽量不要增加吸音棉,地毯等吸收声音的材料。家庭条件其实东西越多,扩散的越好,居家条件也可以两边打上书架,摆上参差不齐的书本和CD。
扩散以二次余数为主:二次余数扩散可以有效地扩散各个频段,不会有某些频段的堆积。这里的扩散方案采用二次余数扩散板嵌套成一个更大的二次余数扩散,最深的位置有1米,可以扩散到低至55赫兹。
选择足够坚硬的实木板:听音室的扩散材料,经过严格的选型,对比过很多材料,最后发现足够坚硬橡木实木板的声音比较好。
混响时间要根据房间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比较大的听音室的混响时间做到0.6秒左右会比较好听,但这是指的普通大小的听音室。而对于这个160多平,将近30000立方英尺容积的空间来说,残响时间本来就会更长。而根据有的资料介绍,将近3000立方英尺的空间,混响时间在0.8秒到1秒之间为宜。我们实际听感下来,超过0.8秒还是会影响声音的清晰度,所以传频声学的混响时间最终是定在0.7秒左右。
如果是房间不太大,直接扩散即可,这样残响时间都会自然的控制在0.5秒以内,这就是非常好的结果。如果是特别大的听音室,本来混响时间就很长,这时候可以增加一点吸音棉,每次增加1%的吸音面积,加一点就试一下。把混响时间控制在0.8以下,0.7左右可能会比较合适,当然还是要以实听为准。
六、摆位
音箱的摆位是非常重要的,这套系统调整到最好的状态之后,哪怕只是挪动一寸的距离,也会对声场和低频带来可观的影响。而且当吸音和设备做了调整之后,可能音箱摆位也要重新调整才能够达到最佳位置。
不花钱升级系统?刘汉盛主编在大师讲堂中提到,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花钱,就可以升级你的系统,而且效果好很明显?有,那就是摆位。摆位到底有多重要,可能大家都无法想象,它真的可以让你的系统脱胎换骨而且不用花一分钱。刘汉盛主编做了详细的讲解,我结合这么多年自己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音箱的位置,首先是距离后墙的距离,这个距离直接决定了你的音箱低频的驻波和缺陷。刘汉盛主编讲到,从你的音箱前面板,到后墙的距离,乘以4就是低频相抵消的波长。再用声音的速度340m/s除以这个波长,就是你的系统低频波谷的频率。例如你的系统前面板距离后墙5米,那波长就是20米,340÷20=17。那就是说17Hz的低频会被后墙的反射抵消掉,但是这已经不在可听范围了,所以是没有问题的。例如我家为了孩子,音箱距离后墙的距离只有1.8米,因此47Hz的低频会被抵消掉,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孩子练琴也在这里,音箱再拉出来就影响钢琴的位置了。如果你希望你的低频可以保持到的34Hz的低频响应,那么你就应该保持340÷34÷4=2.5米的后墙距离。如果家里实在没有地方,刘汉盛主编还提供了一个妥协的方案,就是干脆贴着后墙。这样的话,损失的是100Hz以上的频率,这就对低频影响很小了。根据我自己的经验,音箱贴着后墙摆,会造成声场前压,声场是反向压迫过来的,会有一些影院系统的包围感,但是听音乐并不舒服。我自己是喜欢把音箱尽量往前拉的,并不是为了低频,而是因为音箱越靠前,越可以在音箱后面呈现出一个完美的演出舞台,声场越接近现场,就好像把乐队请到了你的家里,当然我家的系统呈现的舞台感会小一号。而传频声学这套罗杰之声的系统,则可以产生近乎于现场真实乐队规模的舞台感。
要不要内倾?一直以来,关于音箱的摆位,就有两派。一派是讲究音箱是平行摆放。另一派则是要有内倾角,当然还有一些折中派微微内倾的。刘汉盛主编是支持内倾角的,他讲到在录音室里面,监听音箱也是有内倾的,有内倾角的摆位可以让你听到和录音师听到的一样的声音。我个人是支持内倾的,而且我还喜欢内倾角要大一点(适合摆长边)。音箱内倾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营造更真实更凝聚形体的现场舞台,而水平摆放的声场呈现的舞台是会散一点。另一个是可以尽量减少侧墙的影响。我认为只有一种情况才能采用平行摆位,那就是当高音太亮的情况下,让高频离轴响应产生的衰减来减弱高频的压力。球顶高音在轴心位置声压是最大的,离开位置,声压会跟随降低。但是高音太亮这属于系统搭配出了问题,往往还有可能伴随着失真。应该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偏离高音轴心去逃避。
天然大号角,合理的摆位可以利用房间的反射,形成天然大号角,增加音箱的灵敏度,让音箱更容易推动,还不会出现大的波峰波谷。可能大家会立刻想到美国杰士的靠墙大号角,就是利用墙角的反射,增加声音的传播扩散。其实“天然大号角”不仅仅是放在墙角这一种用法。即使正常的摆位也可以找到一个点,利用墙角的天然大号角。音箱离开后墙和侧墙,距离后墙要比侧墙远一些,音箱前后的位置大概在2/3到1/2的位置,内倾角指向皇帝位,反复找,一寸一寸的尝试,最终你会找到一个位置,一下子房间和音箱成为了一个整体,房间也和音箱一起发声,声音一下子全打开了,声场开扬辽阔,场面宏大,没有任何拥挤和混乱。这就是这个房间的黄金点位。只要找到这个点位,音箱都变得更好推也更好控制了,仿佛音箱灵敏度都提高了几个dB。这是我曾亲身体会过的,这个摆法最大问题是音箱拉出来太多,影响平时的起居生活。
七、后话
如何打造一套顶级的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面不但需要很多的辛苦努力,需要交很多学费,而且也有一些运气成分在里面。当你的系统调整出一个满意的声音之后,后面就要小心维护了。因为很可能你换一根线,或者房间布局有一些变动,这个好声音就没有了。推荐每次改动只变动一个地方,等煲开后确定是否是改进了,如果没有改进,那就尽快恢复。音响发烧友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次修改了多个地方,然后之前的好声音就找不到了。只能靠经验猜测是哪里出了问题,反复尝试几个地方的改动,这就非常被动了。要不然就全部恢复,要不然就是排列组合,对每一个改动都单独测试。
另外新产品都需要煲一下,尝试新东西,不要着急下结论,要等煲开之后才能知道真正的效果。这里面有一个经验,没有用过的产品,第一次上电使用,头两个小时声音还是不错的,基本上有7成的水平,主要是瞬态,解析力,高低频差一些。如果是经验足的人,根据一开声的听感,就大概可以知道这个产品煲开后的效果。一般来说刚开始味道不错,稍微蒙一点慢一点的,煲开后基本上刚刚好。而如果一开声非常漂亮的声音,大气滂湃,通透刺激,那么基本上煲开后就会声音偏快偏冷乐感不好。一旦开始煲之后,第二三天会进入衰声期,声音不稳定,各种难听。这就要等到彻底煲开了,一般的产品等200小时煲开。少数产品需要500小时。
音响发烧是一条充满开心,失落,惊喜,困惑的漫漫长路。一路鲜花绽放又处处隐藏着陷阱,每个发烧友都曾在这条路上迷失过,徘徊过,欢欣鼓舞过,流连忘返过。就用刘汉盛主编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共勉之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