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历史课堂观

谈起中学历史课,很多人的印象是枯燥而乏味。这样的历史课缺乏生动鲜活的“历史现场”,代之以条理看似明晰的线索,而又加之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启示等,看似逻辑清楚,实则缺少“情境感”。公式化的东西让我们习以为常,很少去思考这样的程式到底是不是唯一的中学历史教学呢?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教学思想和策略呢?

我们常常面临一种尴尬,老套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点线面明确灌输的历史课堂,单调而且重复,这样不仅丧失了历史教学的本来趣味,也使得我们教师跳不出“三段论”式的模式。久而久之,不仅学生,就连我们自己也厌恶一成不变的历史教学。如何使课堂“活起来”,是我们历史教学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要课堂“活”起来,首先必须是教师的思想“活”起来。教学方式可以多变,但指导教学的思想一定要审慎而且经得起思考。我很反感固定化的模式,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着的心灵,面对不同的心灵,就不可能做到固定的严苛。还有,我始终认为历史教师一定要在多读书的前提下深刻思考。要甄别不同的史料,要全面地看待问题。中学历史课本上的一些既定结论,我们可以组织辨析,要用“活”的思维去批判的思考问题。

其次要留心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我们往往按照自己的备课模式去“强迫”学生学习或者认同,对于课堂上的一些“意外”问题很多时候刻意去忽略。孰不知,这样的生成性问题是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后问出来的,是创造性的问题。在历史课堂上,最好不要设限,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的发问,然后再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课堂就成了开放的课堂,而不是被教师设计好的样式。只有在开放的课堂中,我们的历史教学才有真正的意义。

另外,我认为历史课堂还必须要有真正的思想和情感的“碰撞。”我看了一些优质课,或者公开课,虽然师生配合效果等都不错,但是我感觉这种课堂并没有真正的发生。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我只是看到了按照教师设定好的“套路”在表演,而不是一堂原生的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和教师互相“作假”,彼此心照不宣,然后完成一场毫无意义的表演,即使配合流程再完美,我也觉得没有意义。真正的课堂是充满“可能性”的课堂,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同样交给学生无知,我们可以成为“问题场”的组织者,需要学生自己思考,这是一种成长性的存在,而不是单单既定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教的历史对学生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获得高分(很可怕的是一些老师本来就这样想),如果没有更加超越性层面的意义,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变成完全功利的“鸡肋之物”。在我看来,历史并不仅仅是课本上需要背诵的知识,也不只是线索化、概念化的存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追寻,一种存在的“拷问”。在这样的层面上,我们再来看自己的历史教学,就会发现只是盯着小的所谓的考点,是多么的可悲。若是我们能够在历史教学中践行自己超越性层面的追求,历史教学应该会与众不同。在一个什么都问有什么用的时代,这样的追问是需要勇气的,功利的思想不连根拔起,我们的历史课堂就不会“新生”。

历史课堂和课堂组织者——历史教师关系紧密,可以这么说,同样的学生,如果是不一样的老师来教,也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我们当老师的有时候需要跳出老师的圈子看老师,需要有广泛的接触和经验,更需要有“自我期许”的魄力。千万不能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中学教师,我们应该追求更高远的境界和目标,我们要把自己当作人文学者,把独立思考当作一种习惯。

最后,我认为,中学历史课堂还须回归生活。对于概念和定义,有的距离学生太远,如果我们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有疏离感。我们要做优秀的导演,把镜头和素材完美的结合,使学生学习历史有真实的经验支撑。克罗奇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样,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没能唤醒学生的已知经验,没能结合现实,就不会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我们要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去组织自己的历史课堂,让生活之水孕育新知。

作者姓名:秦晓

单位:西安交大附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赛技能 砺成长——筠连中学历史教研组2020年青年教师技能大赛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上
【地理教研】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教师
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
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
中学语文课堂群文阅读选文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