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高考考点考前梳理(八)
1.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时间断限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线
政治
a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行了艰苦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经济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社会生活
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
2.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时间断限
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线
政治
a伴随西方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
a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c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思想
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3.中国近代文明的新发展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时间断限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线
政治
a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又遭到了摧残
思想
a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
b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宣传的主流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
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一)高频考点详细统计:略
(二)高频考点知识梳理
1.洋务运动(同光新政):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
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的影响。
②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③洋务派形成。
④工业革命的影响。
(2)代表人物: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
(3)性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4)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统治,“师夷长技以自强”。
(5)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6)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后期:以“求富”为旗号,目的是解决解决军工企业资金、燃料和运输等问题,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创建海军:70年代开始筹划海防,80年代中期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目的是培养洋务运动需要的人才;创办京师同文馆等30多所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开近代教育之先河。
(7)结果: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8)败因
①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②顽固派阻挠、破坏。
③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
④根本原因是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9)影响
A.积极: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①经济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采用机器生产,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抵制作用,也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
②文化教育:开始了新式教育,有利于西方科技和思想的传播。
③军事上:开始建立近代海军,开始了近代国防建设。
B.局限:
①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根本目的,不改变封建制度,不会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②向西方学习仅处于“器物”层次,即只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维新变法运动
(1)背景
①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直接)
②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根本)
(原因:a.甲午战后,清廷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c.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基础: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发展。
(2)产生:早起维新思想的产生。
(代表:从洋务派中分化而来,有王韬、郑观应、薛福成、冯桂芬——最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主张:a.实行君主立宪。b.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c.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局限: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实践。)
(3)公车上书:1895年,康领导,提出改革要求,标志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4)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1895年  北京  康办梁写  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5)建立组织: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6)进行论战:①维新派与顽固派。②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立宪(焦点);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③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7)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教训
A.原因
①新政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②变法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发展得很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③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④国际环境: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它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B.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政治上要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要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性。②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具有爱国性。③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C.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3.国民革命运动(1924-1937)
(1)背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②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2)兴起: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A.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原因:①总结了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②共产国际的帮助。③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
B.合作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初  广州
C.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即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D.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¹原因: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
E.意义: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3)高潮:北伐战争胜利进军(1926-1927年)
A.北伐对象: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B.成就:
C.失败
①标志: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七一五政变。
②原因:a.客观:帝国主义扶植新的代理人和敌人力量强大。b.主观: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D.影响
①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使中国错失了一次实现民主政治的机遇。
4.抗日战争(1931-1945年)
(1)日本侵华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②直接原因:通过侵略中国,摆脱经济危机。
③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④欧美各国正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
(2)20世纪30年代局部侵华的史实
①制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②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3月,标志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③制造华北事变:1935年,企图将华北地区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标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3)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7、7,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全国性抗战开始。
(4)侵华日军的罪行
①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1937年底)。
②实施细菌战、毒气战。
③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实施“三光政策”。
④对占领区疯狂掠夺,以战养战。
⑤扶植傀儡政权,以华治华。
⑥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双十二事变,1936年底,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②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à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6)中国人民奋起抗战
A.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
①抗战路线:1937年秋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②史实: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
B.国民党:正面战场
①抗战初期:组织了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
②开辟国外战场:1942年,日本为了截断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作战,1945年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7)抗战胜利:1945、8、15,日本无条件投降;9、2,在南京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
(8)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高频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倾销商品。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à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份。
B.经过
①洋纱输入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也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输入使中国的“织”与“耕”分离。
③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影响
①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④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冲击了封建制度。
(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3)资本主义萌芽被中断。
(4)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条件
①有资本主义萌芽基础。
②自然经济解体。
③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④洋务运动的诱导
B.创办人:地主、官僚、商人等
C.分布地点:沿海地区ß西方列强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最早。
D.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最早)、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E.意义: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最重要的动力。
2.中国民族资本主的曲折发展
(1)艰难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中期。
(2)初步发展:1895-1912年
A.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③清末“新政”的推动。
④“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推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⑤收回权利运动的推动。
B.表现
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
②民族资本总额增加。
③民族企业由沿海向内陆扩展。
C.代表企业家:张謇、周学熙(南张北周);荣宗敬、荣德生(面粉大王)
D.代表企业:大生纱厂(1895年 张謇 江苏南通)、振华纱厂(1907年 徐祥林 上海)、保兴面粉厂(荣氏兄弟)
E.意义: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3)短暂春天:1912-1919年
A.原因
①客观: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根本)
②主观: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b.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思潮的推动。
B.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以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
C.表现:①新建厂矿和资本增加。②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
D.代表企业家:南张北周;荣氏兄弟、范旭东(中国化学代表代表人物)
E.短暂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F.影响
①为新文化运动兴起提供了条件。
②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4)迅速发展:1927-1936年
A.原因
①全国基本统一。
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B.表现: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5)沉重打击:1937-1945年
A.原因
①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1940年日本内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
②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垄断挤压。
B.表现:沦陷区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吞并;国统区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
(6)陷入绝境:1946-1949年
A.原因
①国共内战。
②官僚资本垄断挤压。
③美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④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B.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7)获得新生:1950-1952年
A.原因
①新中国建立。
②合理调整工商业。
③大规模战事结束,国家统一。
B.表现: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发展。
C.意义: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8)最后归宿:1953-1956年
A.原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意义:使民族工业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
※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
③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举步维艰。
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半殖民半封建特征ß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a.工业结构: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薄弱à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发展道路: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薄弱,受帝国主义控制à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c.经济地位:民族工业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绝对优势。
高频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经济建设的起步
A.背景
①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②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三大改造的任务(一化三改)。
B.措施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a.依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开展三大改造工作。
c.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东北地区;改造和建设并举。
d.成就:建成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完成了三大改造。
e.意义: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②进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a.依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c.内容:对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完成: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e.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十三大认识)。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2)探索与失误(1956-1976年)
A.成功的探索
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9
a.背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56年4月,毛发表《论十大关系》,为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b.内容: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急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的矛盾。提出党的总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制定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意义:八大是一次成功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②调整经济政策。
a.背景: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核心是调整;实质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c.结果: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探索中的失误
①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左”倾错误的眼中发展;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②表现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º违背了客观规律。
b.掀起“大跃进”高潮:1958年,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经济建设速度,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瞎指挥、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盛行。
c.发动了“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d.发动了十年之久的“文革”,使国民经济几乎瘫痪。
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
A.背景
①1976年,“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的讨论(1978年),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大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B.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就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C.意义
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经济体制改革
A.概况
①必要性: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期间形成)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③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即改革上层建筑或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经济基础或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
④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⑤目标:1979-1992年,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à1992年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在农村
①内容:a.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组织生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安徽、四川最先)b.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c.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②意义:a.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客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C.在城市:即国有企业的改革,1985年开始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即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
②内容:a.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à实质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b.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背景
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内外形势复杂(国内改革阻力重重,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
③1992年邓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主要依据)。
B.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确立
①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被写进宪法。
④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建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E.特点:由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F.意义
①解放了生产力,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②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
③使人民生活总体上以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族资产阶级
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二轮复习5-1-中国近代史-民族资本主义
2014全国高考历史考点狂背(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