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名军考、三国军队的编制和精锐

三国名军考

 

三国有很多精锐的部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称号,建立过许多特殊的功勋,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地审视一下:

一、青州兵:这支部队的来源是青州黄巾军,是曹操招降该军后,从三十万名降卒中精选出来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曹军的主要组成部分,毕竟曹操在招降该军前只有步骑千余人(《三国志·武帝纪》)。但该军到底有多少人,一直却没人说得清楚。在我看来,就算是十选一的高标准,青州兵至少也有三万,在当时,青州兵确实是一支相当庞大的步兵军团。

   该军的第一任统帅就是曹操本人,在他的带领下,青州兵打了许多胜仗:

   1.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与袁绍军会合,将辽东军阀公孙瓒的几员大将——高唐的刘备、平原的单经、发干的陶谦全部击破;
   2.初平四年春,在匡亭大破袁术与黑山黄巾军余部、南匈奴于夫罗部的联军,并一直追杀到九江;
   3.初平四年秋,接连攻破徐州军阀陶谦的十余座城池;
   4.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夏,再次攻克陶谦的五座城池,并击破陶谦部将曹豹和刘备的联军。

   在成军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青州兵几乎是所向无敌,为扩大曹操的地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也是曹操军表现得最野蛮的一段时期,“所过多所残戮”,而曹操都纵容他们,因为只有屠杀和抢劫,才能激励这支没有什么正规军素质的农夫部队在战争中发挥出其凶悍的一面。不过,这支部队很快就遭到一次大挫败。就在兴平元年,与吕布的第一次濮阳之战中,吕布突然以骑兵进攻基本为步兵的青州兵,青州兵大败而逃,连曹操也受了伤。这时候青州兵经过连年战争消耗,只剩下了一万多人(《三国志·程昱传》)。

   建安二年(197年)春的宛城之战,一向纪律松懈的青州兵又上演了丑恶的一幕,他们在战败之际,仍不忘掳掠,抢劫其他曹军兵士的衣甲,结果遭到了于禁军的惩罚性打击。

   曹操死的时候(公元220年),青州兵的编制还在,但这支部队丝毫不给第二代领导人曹丕面子,立即散去。总的说来,青州兵的特点是:很难控制,但只要善于管理,他们就会成为优秀的士兵;由于他们对纪律和服从的理解是很独特的,所以不适合充当地方守备部队,最适合他们的地点是在面对敌人的前线;他们终生不会改变其习惯——喜欢抢劫和在困难时刻自由行动。
   

二、虎豹骑

   关于虎豹骑的记载主要来自《魏书》:“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看看,成立的时候就是集四方之精锐,而且替补往往都是统带百人的军官,要求之高可见一斑。

   虎豹骑参加的第一次重要战斗是在建安九年,与袁谭的南皮之战中,曹纯“督虎豹骑从围南皮”,“急攻之,谭败。纯麾下骑斩谭首”,袁谭死于虎豹骑之手是毫无疑问的。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时,“(曹)纯部骑获单于蹋顿”,又是虎豹骑在战场上斩下乌丸王蹋顿的首级。建安十三年,曹纯“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也就是说,长坂坡之战中长途奔袭打败刘备的也是虎豹骑。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作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击破西凉马超军团的还是虎豹骑。

   看以上的描写,虎豹骑确实很风光,但实际上综合三国其他将领的传记就并非如此。南皮之战是攻坚战,游击将军乐进“先登,入谭东门,谭败”。这种战斗骑兵派不上什么用场,袁谭应该是在逃跑时被养精蓄锐的虎豹骑杀掉的。而与乌丸骑兵作战时,曹军取胜的关键是在于曹操的临阵指挥得力:“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以及先锋张辽的突击,虎豹骑仍然只是在追击战中杀死了蹋顿,

   长阪追击战,曹纯参与其中,但是五千骑应该是全部曹操亲军骑兵的数量,以曹休骑都尉或以下官职,领5000骑兵肯定不够格,而且虎豹骑的主要功绩是袭击了刘备军的家眷和辎重,俘虏了刘备的两个女儿,但其他家属仍然被赵云救走。从此也可以看出,虎豹骑肯定不是参战骑兵的全部。

   由出土的豹骑司马印(《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加上前面说到的击破马超军的也是单提虎骑而没有用虎豹骑,有很大可能,虎豹骑是两支骑兵的合称。

   从吴蜀皆有的隶属中军的虎骑,宿卫虎骑来对照,以及史料里记载的虎、豹骑为宿卫(三国志曹休传:“使领虎豹骑宿卫”)可以确定为曹操的相府亲兵(后来演化成曹魏的中军)的一部分。但是此后魏晋兵制皆不见虎豹骑的说法,可见虎豹骑作为正式军制,可能存在的时间很短。作为虎豹骑的后两任统帅,曹休和曹真,在领虎、豹骑后都在曹操建安二十一年进魏王建制后拜为中领军(曹操任丞相后设的亲军主官,后来变成曹魏的中(禁)军主官),这应该不是巧合。曹休和曹真之后,曹氏子弟就不再出现任虎、豹骑的指挥官的说法,而是武卫将军等正式的禁军官职,然后再升中领军。可见虎豹骑可能已经在建安二十一年后并入中军编制当中。  

   虎豹骑的建制是在官渡之战后到曹操征南皮的五年间,可能是在官渡之战后两三年之后建立的。曹操“难其帅”,到选定曹纯为帅,当中必然有不少时间是亲领的,曹纯死后,曹操又亲领过一段时间。但是曹操的直属骑兵必定不是此时才建立的。白马之战中,曹操亲自指挥骑兵冲锋,以不满六百骑(可能有夸张,但是不会太夸张)大破袁绍数千骑,斩其骑将,虽然有用计的成分,但曹军骑兵的能力也不容小视。

   按东汉官制,议郎本是600石文职,以议郎督骑的怪异现象在曹军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曹仁以议郎督骑,另一次就是曹纯以议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显然这是东汉末年连年争战时的权宜之计。不过曹操建安四年进丞相位后官职升高,又经官渡大战实力大为增强,手下将领也水涨船高,升为裨将军,偏将军的甚多,从600石的议郎领虎豹骑来看,此时虎豹骑的规模并不大。豹骑司马印也说明了,统帅的品级也就是军司马,比千石这样的等级。比六百石也只高一级。而三国军制,领军将领的品级应该在将军一级,比议郎军司马都高得多(在二者之间还有都尉、校尉、中郎将等品级)。加上虎、豹骑地位突出,领之者的品级比一般军制应该只高不低,因此至少此时的规模,不可能很大。可能千余人(军下又分部,部的统帅为校尉,比较小的部可以由军司马领,典韦为曹操宿卫亲军之时,以都尉领数百亲兵,再以功升校尉,因此估计军司马领军大概就是这个数),这一千人,应该是曹操转战多年收集的四方精锐老兵,不可能是单单从某一部分中抽调出来了。其骨干,可能就是建安五年二月白马之战,那只以不满六百之数击破数倍袁绍骑兵的劲旅。按时间推算或者吕布的旧部会有一些,但主要是从此前曹仁长期统帅的骑兵中选拔最合理。

   但是建安十六年关中大战之后,虎豹骑由曹休指挥,上一级便到了骑都尉。而曹真指挥时,不但能独立作战(讨灵丘贼),而且因战功直升偏将军,这当然有曹氏宗亲特意提拔的味道,也说明虎豹骑人数也大为扩张,可能有数千甚至上万之众。不过此时的虎豹骑,不可能再是成立之初的那只集天下精锐,甚至从百人将当中补充的了。

   综合以上,虎豹骑为曹操直属骑兵当中的骑兵宿卫,到关中大战为止尚随曹操出生入死,但是此后性质主要对内卫戍而非对外征伐,所以所用皆亲随子弟,战功也不多见,更不会作为作战主要力量消耗使用(关中大战这种力量接近的死战除外)。最初人数为千余,其人数到曹休时应该还不到二千,曹真时或者有数千之众。这是根据官职升迁推测。最后,它应该并入魏的中军和禁军。其存在时间应该在建安五年后到建安二十一年,可能不到十五年。


三、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的创建者是长期与鲜卑、乌丸等北方少数民族作战的辽西军阀公孙瓒。这支部队并没有出现在《三国志》里,而是在裴注《英雄记》中比较详实地记载了这支轻骑兵部队的兴衰荣辱。在书中,白马义从的称号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公孙瓒精挑细选的白马数千匹和数千名骑射之士;二是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勇士常骑白马,而公孙瓒有“健骑数千,多乘白马,故以号焉”。英雄记毕竟为野史性质的书籍,可信度难测。

   更可信的说法是范晔的《后汉书》:“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由此看来,所谓白马义从,只是几十人的亲兵而已。当然,也有可能是由最初的几十人扩建到了后来的数千人。这支部队的存在时间无考,但最终应该是随着公孙瓒的战败自杀而终结。当然不是说整支部队都死光了,实际上,袁绍军中骑兵上万,其中肯定有一些是来自公孙瓒的降军。

四、陷阵营

   《英雄记》曰:“顺为人不饮酒,不受馈。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名'陷阵营’。”。这支部队的创建者毫无疑问是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但创建时间不详。估计至少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吕布夺取兖州之后就有了雏形。当时吕布从流浪时期的数百骑扩展到数万人,部队大发展,正适合他的手下将领们建立各自的班底。从兴平元年到二年,吕军与曹军交战一年多,大小战斗不计其数,而陷阵营正是在战火中逐渐的成长起来。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刚占据了徐州不久的吕军发生了一次内讧。《英雄记》记载,大将郝萌带兵攻击吕布府邸,吕布狼狈地逃到高顺的军营里。高顺立即带领陷阵营“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迅速地平定了这次叛乱,斩杀了郝萌。从这次战斗大概可以看出陷阵营的攻击方式,这支部队就是一支装备了甲盾、利刃和强弩等武器,擅长攻击的精锐步兵。为什么说是步兵而不是骑兵呢?因为这时候吕布只有兵三千,马四百,不可能凑出七百骑兵来,所以只能是步兵。

   建安三年,由于刘备军抢劫了吕布派到河内去买马的使团,按《三国志·吕布传》的记载,吕布派高顺进攻在沛城屯兵的刘备军。而根据《英雄志》的记载,另一名吕军大将张辽也参加了这次进攻,但说他的官职是北地太守,而三国志中张辽的官职是鲁相,所以存疑。刘备除了自己的军队外,还有曹操大将夏侯惇率领的援军。这次战役的时间持续得相当长,从春天一直打到九月,沛城终于被高顺攻破了,刘备单身逃走,家眷被吕军俘虏;曹军随后也被高顺击败,夏侯惇也被流矢射瞎了一只眼睛,从此成了“盲夏侯”。

   由于吕布军的人数一直比较少,所以能够参与这次战役的也不过数千人而已,那么“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的陷阵营理所当然就是攻城的主力。经过半年多残酷攻城战的消耗,即使为天下之锐,恐怕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吕布在面对曹操军随后的进攻时,只能以纯骑兵出战,结果被大败。对于兵少的吕军来说,沛城之战确实是得不偿失,只是一场皮洛士的胜利,吕军中最出色的陷阵营就是在这次战斗中慢慢流干了血液。

●三国军队的编制和精锐(一)——魏国

编制

魏国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州郡兵。

中央军又可分为中军和外军,归朝廷直接指挥。中军是朝廷直辖的卫戍京师、保卫皇帝的精锐部队和战略机动兵团,驻守在皇宫内和京师周围。魏国建立后,曹操在宿卫军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武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等五营。曹操在迎汉献帝入许都时又仿汉制建立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等内、外禁军,由中领军、武卫将军和中护军执掌。魏国中军不同于汉,不仅卫戍京师,还充当国家的战略机动兵团对外作战。外军是朝廷派出的中央军,相对驻守京师的中军而称之为外军,是朝廷直辖防备吴、蜀两国守备边辖的中央军。外军部署一般归结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统军将领的官职也相应为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将军官号标明镇戍的区域和作战的方向,领军的将领需加都督职,通常四征、四镇将军都兼有都督官职。如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军将领张郃当时的官职是左将军,魏明帝“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临时给张郃加官位授都督职,统领中军在街亭击败马谡。张郃后拜为征西车骑将军,说明他此时的作战区域在西线防备蜀汉。

州郡兵又称作边兵,是由各地州郡统辖防御敌军、维护治安的地方军。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主薄司马朗向曹操建议,建立州郡兵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曹操采纳,除内陆司州、冀州、豫州、兖州未设州郡兵外,其他边境州郡都设置了州郡兵。州郡虽然领兵,但是中央军优势巨大,无法对朝廷构成威胁。魏国刺史、州牧、郡太守主管民事,加将军称号领军职的可领州郡兵。不加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地位较轻。每郡设都尉一至二人,专职军事。边郡设长史,为武职兼领郡丞之职。


精锐

一、青州军:

青州兵在曹操的部队里比较特别,《三国志》中也有提及。青州军原是黄巾流民,后被曹操收降。中平五年(188年),黄巾余部起义,十月青州、徐州黄巾军起义,攻略郡县。中平六年(189年),曹操陈留起兵。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斩杀兖州刺史刘岱,兖州无主。曹操部下东郡人陈宫劝说曹操入兖州领兖州牧,并亲自去劝说兖州治中、别驾等迎曹操入主兖州,济北相鲍信也推荐曹操。于是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曹操领兖州牧。曹操进入兖州后,与鲍信联军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今山东东平西南),黄巾军兵皆精悍,鲍信力战而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黄巾军退败。曹操未找到鲍信尸体,于是刻木如鲍信像,哭祭鲍信。随即曹操率军追击黄巾军到济北一带,青州黄巾军乞降,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何焯曰:魏武之强,自此始。曹操从此便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了。本人感觉《三国志》、《魏略》有些夸大曹操的功绩,收降的青州兵未必有史书上说的那么多。初平二年(191年)公孙瓒破青、徐黄巾,泰山太守应劭击破青州黄巾,这几仗下来青、徐黄巾军损失惨重,还能保持那么多的兵力吗?再说几十万人曹操当时也养不起,收降几万精锐应该差不多。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依靠青州军连败袁术,将其赶至九江,解除了袁术对兖州的威胁。初平四年(193年)秋,又出兵徐州连下十余城,至彭城和徐州牧陶谦展开激战,大胜,斩首万余级,陶谦退守郯县,守城不敢出。兴平元年(194年)春,曹操之父曹嵩自琅邪至兖州投奔曹操,途中被陶谦部将张闿杀死。曹操归怨于陶谦,“志在复仇”,以报仇为名于同年夏天再攻徐州,连下虑、睢陵、夏邱等五城,在郯县以东大败前来援救陶谦的刘备军和陶谦手下统领丹杨精兵的曹豹。在攻取虑、睢陵、夏邱等五城时,曹操和他的青州军犯下反人类罪,屠杀男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数县无人行迹。正当曹操进攻徐州之际兖州发生叛乱,曹操与吕布在濮阳激战,吕布以骑兵攻击曹操青州步军,青州兵奔走败退。何焯曰:所收黄巾精锐尚未习练,猝遇劲敌,则偏败众,携先犯之者,由宫、邈素知虚实也。但曹操最后还是靠着青州兵灭了吕布。建安五年二月,讨破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数万众,斩黄邵等。曹操治军严谨,但对青州军却另眼相待。建安二年元月曹操与张绣在宛城激战,曹军退败,于禁在退军时看见十几个人集体裸奔,禁问其故。答曰:“为青州兵所劫。”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可见青州兵敢违反军纪也是因为曹操对其纵容的结果。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青州兵作为一独立编制,兵员从黄巾降户中补充,一直追随曹操,只服从曹操一人指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魏略》曰:“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青州兵见曹操已死,便鸣鼓相告散去。朝廷最后以“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将这些青州兵遣散回家了。从此青州兵就从魏军的军队里消失了。

二、虎豹骑:

魏国的骑兵是三国中最强的,其中《三国志》中也多次提到曹操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曹操统一北方后获得了重要的产马之地,此外还获得北方少数民族的贡马、献马。如建安十年(205年)燕、代献名马,征乌桓时校尉阎柔及鲜卑献名马,文帝时鲜卑步度根献马,明帝时鲜卑轲比能贡名马,所贡献的都是优良战马,这也保证了魏国的骑兵质量是吴、蜀无法比拟的。《三国志》中最早出现虎豹骑身影的地方是在官渡之战后,建安十年一月曹操攻打袁谭的南皮之战。《三国志卷九 诸夏侯曹传》中记载:“仁弟纯,督虎豹骑从围南皮。纯麾下骑斩谭首。”曹仁的弟弟曹纯,率领着虎豹骑攻打南皮,袁谭出战,被曹纯麾下虎豹骑所杀。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三郡,在白狼山见敌军阵容不整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败,纯部骑获单于蹹顿。又是曹纯所领虎豹骑斩获了敌军首领蹋顿。曹纯因功封高陵亭侯,邑三百户。在荆州之战中,曹纯又是轻骑行三百余里,追刘备于长坂,俘获刘备的两个女儿和大批辎重。建安十五年曹纯去世。《魏书》曰:“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及卒,有司白选代,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曹纯所率领这支精骑,号称天下最精锐的。成员皆是百里挑一,也就是说随便从虎豹骑拉出来一个,都可以在别的部队里当一个百人将。曹操好不容易挑选曹纯统领这支部队得到部下认同,曹纯却死了。曹操认为没有人能代替曹纯统领这支精兵,所以自己亲自领导虎豹骑,可见曹操多么看重这支部队。清代学者赵一清认为:“纯、真、休皆将虎豹骑,以宿卫精兵,非亲子弟不可也。曹纯死而自将之,以无子弟可任者,非无曹纯其人也。”虎豹骑太精锐,又是宿卫亲兵,非至亲子弟不能担任统领。曹纯死后没有别的子弟可以担任了,所以曹操自己统领,而不让外姓将领担当。在与马超的渭南之战中,曹操摆下十重阵向马超炫耀他的五千铁骑,本人认为这应该不是曹操的虎豹骑。因为在东汉末年身穿铠甲、马铠的重装骑兵已成建制出现。公孙瓒被围困易京时曾命其子率五千铁骑来解围,而且连敦煌功曹张恭都能调出二百铁骑。以曹操的实力组织一支五六千重装骑兵作为常备建制部队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虎豹骑作为曹操最精锐的宿卫亲军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建制。按照汉代建制作为宿卫部队一般也就千人左右。唐朝李世民的玄甲军只有千人,而统领这支部队的将领却有秦琼,程咬金等好几员大将。曹纯死后曹操直接统领没有再设其他将领,所以本人倾向于虎豹骑的数量在千人以下。曹操在与马超交战中,先以轻兵挑战,战至良久,忽然纵虎骑夹击,大破马超。虎骑未必是虎豹骑,可能是许褚率领的虎士。曹魏建国后,虎豹骑就未再出现在任何战场上,推断应该是编入了宿卫皇帝的五营之中。

三、虎卫军:

威名赫赫的虎卫是魏国最强的攻击步兵,虎卫将士们在攻击时犹如猛虎下山、迅猛之极,这支军队可谓是战功赫赫,多次救曹操于极度危难之中,其脱胎于曹操开府时期建立的亲军宿卫部队,武卫营就是其亲军宿卫。设置武卫中郎将,武卫将军统领。初期武卫营不仅宿卫曹操,而且时常担当最艰巨的作战任务。前期典韦统领这支亲军,曹操拜典韦为都尉,典韦领治亲兵数百,常随曹操左右,其亲兵都是精选之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每次有战斗,经常为先头攻坚部队。典韦宛城战死后,曹操拜许褚为都尉领治亲军引入宿卫。许褚所治亲军,曹操认为皆为虎士。“虎士”其意为勇猛如虎的战士。曹操与马超渭南之战中,曹操北渡临济河,让大军先过河,独与许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马超步骑万余人杀来,箭如雨下。许褚和其百余虎士拼死护卫曹操过河,数日后曹操引轻兵挑战马超,战至良久,忽然纵虎骑夹击,大破马超。这个虎骑很有可能是指许褚和他率领的虎士,渭南之战后许褚迁武卫中郎将。《三国志许褚传》记载许褚营下虎士皆剑客也,能被称作剑客可见其精锐。武卫营虎士人数应该在几百人左右,魏文帝即位后迁许褚为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同日册封许褚营下虎士,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可见许褚营下的虎士是魏军中真正的精锐。

●三国军队的编制和精锐(二)——蜀国

《魏国篇》发表后,受到很多粉丝们的好评,在此表示感谢!现抓紧时间收集资料、整理文稿写下蜀国篇,请诸位品评。


编制

蜀汉的兵制有点特别,据王应麟所著《玉海》中记载:“蜀汉昭烈初置五军,其将校略如西汉,而兵有散骑、武骑之别。诸葛武侯治蜀,以八阵法教阅战士。”另据《历代兵制》中记载:“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而兵有突将、无前、宾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就是说蜀汉的军队大体分为五个部分,即前军、右军、左军、后军、中军。《华阳国志》记载:“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皆假节钺。又以黄忠为后将军,赵云为翊军将军领中护军。” 从这就能充分看出蜀汉五军的特点。

刘备时期蜀国军队未分中外军制,刘备独自掌握中央战略机动部队。223年刘禅继位后,诸葛亮领丞相开府治事,设中外军。中军分两部:一部为中央机动部队,官职设中都护、中监军、中领军、中护军和中参军;另一部为宿卫成都皇宫的中军,设左右羽林部、虎贲、虎步营左中右三部、虎骑营,仿汉制设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外军由战区都督辖制,各郡县置郡兵。在汶山郡西险要之地自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修建五处防御设施置牙门屯驻牙军;邛都县置七部营军,又置四部斯臾,242年置赤甲军;涪陵郡设置助郡军。

三国时期曹魏盛产骑兵,东吴靠丹杨山越征得十几万精兵,而蜀汉则有强悍的叟兵。刘焉入蜀时就曾招募叟兵,凭借叟兵击杀益州土著大豪贾龙。叟者,蜀夷之别名,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因系属氐、羌系统的部落或部族而得名。诸葛亮《心书·择材篇》记载:“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陈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和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意思是诸葛亮将军队按士兵的特长分为六军:

⑴将好勇斗狠爱打仗,武艺高强能够独自杀强敌者,分为一部。号称:报国兵。

⑵将气概豪迈,勇力过人身手矫健者,分为一部。号称:突陈兵。

⑶将行动敏捷善于奔跑,快如奔马者,分为一部。号称:搴(拔取之意)旗兵。

⑷将善于骑马射箭,往来如飞,箭不虚发者,分为一部。号称:争锋兵。

⑸将善于射箭,百射百中,能够一箭毙命者,分为一部。号称:飞驰兵。

⑹将善用强弩,能远距离射中目标者,分为一部。号称:摧锋兵。

值得一提的是,蜀汉兵制官职高的并不一定拥有更高的权利。比如汉中之战时期,征西将军黄忠需要翊军将军赵云授予兵力,征北将军申耽被副军将军刘封所统制;姜维九伐中原时期,卫将军姜维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作战。[注:关于三国时期官职,我将另外发表一篇文章加以详解]


精锐

一、白眊兵:

先主刘备帐下的精锐部队,由陈到统帅。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中提到:“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主帐下白眊,西方上兵也。嫌其少者,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也。”眊,结牦牛尾毛作的饰物,古代军中符节以牦牛尾为饰。《魏略》记载刘备“性好结眊”。白眊,是指用白色牦牛尾为装饰。《华阳国志》记载蜀国出产毡眊为其一宝,诸葛亮曾赠孙权白眊。白眊兵是刘备帐下精锐,为区别于其他的部队,其头戴以白色牦牛尾为装饰的头盔,身披白色毡皮装饰的盔甲,作为刘备帐下亲兵,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是蜀国的上等部队。夷陵大战保护刘备安全撤退,之后一直随陈到驻守永安,负责守卫蜀汉东境。陈到是汝南人,自豫州就追随先主,名望地位仅次于赵云,以忠勇著称。杨戏《季汉辅臣赞》中记载:“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赞赵子龙、陈叔至”。可见陈到所统领的白眊兵都是经过挑选的勇猛忠烈之士。

二、无当飞军:

所谓无当飞军,就是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组建的一支劲旅。《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青羌又称青叟,古代西南地区羌族的一支,服饰尚青色,故称青羌。蜀国的叟兵中尤以青羌勇敢善战而著名,其善战与板楯蛮齐名,深受各路军阀青睐。板楯蛮也叫宾叟,为古代巴人一支,分布在川东阆中、嘉陵江中游一带,善弩射,主要有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大姓。

无当飞军的第一任统帅是王平,最后一任统帅是张嶷。无当飞军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擅长野战,因为有兵械扎马钉和弩箭及地利把握力,非常精于防守作战。因为是举家迁移,所以俗以蛮姑为舞,皆团牌辟(披)发,号啸而进。为了能够给这些剽悍的战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汉委任治军严谨的魏国降将王平为该军团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识字不满十,与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谨严,训练苛刻,说话严正。无当飞军英勇善战,在蜀汉的历次战争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街亭之战因马谡的失误而全军溃败,断后的正是王平率领仅一千人的无当飞军,他们击鼓虚张声势迷惑敌军,成功的掩护其他各部撤离战场,自己也全身而退,因此王平被任命为讨寇将军,领五部(是为飞军),兼当营事(日常军事事务),加拜参军,从此无当飞军开始成为诸葛亮核心精锐部队。无当飞军由于山地作战的特点,也被用于讨伐叛乱少数民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汉嘉(今四川雅安北)蛮反,蜀汉出动向宠的宿卫兵代替其前去征讨,装备不可谓不精良,结果这位性行淑均的名将却死在了少数民族叛军手中,还是无当飞军从前线调回,才控制了局面,那时候应该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飞军了。值得一提的是无当飞军的结局极为悲壮,那是姜维北伐中的第七次(公元254年)为了掩护主帅退却,五千飞军在末任统帅张嶷的率领下进行了最后一战,寡不敌众,最终全军覆没,“杀敌辈之”,而张嶷本人也实现了他“杀身以报”的承诺。从此之后,虽然还有飞军之名,并且在防守阳平关等战斗中有所表现,但作为一个整体的无当飞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三、西凉骑兵:

西凉铁骑是西方技术装备的精锐骑兵。凉州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陇右精骑便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马超凭借西凉铁骑的威猛,与曹操六战渭水,杀的曹操割须弃袍,狼狈逃窜,可见西凉铁骑战斗力之强悍。《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记载:“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为前都亭侯。”刘备拿下西川决定因素就是将关中军阀马超纳入麾下,得到了西凉骑兵,实力大增,进而建立蜀汉政权。西凉铁骑可以说是蜀国最具有攻击力的骑兵部队,蜀国的三大精锐之一。这支周身精钢铁甲的西凉铁骑,攻击力不俗,防御力更是强悍之极,作战是古罗马军团和东汉初期凉州铁骑的完美融合,兼具了两者的优秀特质,作战彪悍、凶狠、尤其适合沙漠戈壁的长距离持久奔袭作战。诗书记载“超军中多高鼻深目者”,其实就是指马超的部队中有很多罗马来的军人,大量吸取了罗马军阵的优点。标枪、密集军阵、重装盾牌以及军队编制和战法上,和古罗马十分接近。葭萌之战,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对这种战术十分欣赏。 其实他们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重装骑兵,所以它们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对付不了“强弩”,曹操打败西凉骑兵主要是用计谋,但和其战术也有关系,那就是筑城后,用强弩远射西凉兵,由于“西凉铁骑”只装备标枪,射程有限,所以十分被动。再有一个缺点就是机动力的不足,在和曹操精锐虎豹骑较量中处于下风,这和它的重型装备是分不开的。马超病故后,这支部队由其堂弟马岱统率。

四、连弩士(元戎兵):

准确的说这支部队不算蜀汉的三大王牌之一,而是诸葛亮组建的一只高级特种部队,是在涪陵郡招募的三千劲卒,称为连弩士。涪陵郡辖今重庆市彭水、武隆、黔江、酉阳、秀山和贵州省务川、沿河一带。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郡“土地山险、水滩。人多戆勇,多獽蜑之民。县邑阿党,斗讼必死。”是巴人主要聚集地,其民天性劲勇,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东汉时期的赤甲军就经常在此地招募兵源。王应麟的《玉海》记载:“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雅,矢谓之飞枪,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又有八牛弩、威边弩、定戎弩、静塞弩。”另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氏长於巧思,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元戎弩(也被称为诸葛连弩)和木流牛马一样,都是诸葛亮发明的。元戎弩能一次性发射十支箭,其杀伤力远超传统弓箭。1961年成都郫县出土了蜀汉时期的一强弩,其铭文记载需要“十石”之力才能拉开弩弓,按蜀汉制“十石”合现今约534.6市斤,不过因为重量和体积较大,需要两到三名士兵一起操控。虽然这只部队战斗力强大,但是因为诸葛连弩所需材料和工艺都比较复杂,一直无法大量装备蜀汉军队,故而人数较少。

360docimg_0_

●三国军队的编制和精锐(三)——吴国

编制

孙吴的部队编制分为五类,即中央兵、地方兵、诸将兵、诸王兵、准兵。据陶元珍的《三国吴兵考》所述,孙吴的兵制特点有六:异族兵数量众多,兵种复杂,世兵制,世袭领兵制,屯戍活动众多,奉邑和将领待遇优渥。东吴军队大部分由山居越人组成,以山越为兵仅见记载,数量已不下十余万。东吴和曹魏、蜀汉最大的区别就是,东吴实行世袭领兵制,父死子代,这与江淮一带豪族世家盛行私兵有很大关系。东吴政权主要依靠江东豪族世家的支持,东吴豪族主要是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代表人物有顾雍、陆逊、朱桓、张温等。这些大家族“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为市”。孙权死后魏国邓艾就曾向司马师说道:“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三国志》记载四大豪门中朱家的朱桓就有“部曲万口”,可见这些队伍与其世袭将领的关系非常特殊。

中央军: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由于东吴领兵世袭制私兵盛行,军队名号比较多、比较杂乱。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东吴军队有下列名号:羽林,是宫廷禁卫部队;虎骑,拱卫京城的骑兵部队;敢死、解烦、无难、马闲,都是精勇的冲锋队,多分左右两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领兵;五营、五校,各有五营兵,五营有五营督领兵,五校有五校督领兵;升城、绕帐、外部、营下、帐下,大约都是屯驻在京城以外的队伍,分属前、后、左、右四军。

地方军:主要由每郡的郡兵、属县的县兵,地方诸侯和领军将领的私兵构成。比如交州的“交州义士”、丹阳的“丹阳青巾”、东吴将领厚养的“健儿”、“虎射吏”等。


精锐

一、丹杨山越:

丹杨郡属东吴扬州,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境内陆理环境特殊,群山起伏,地势险阻,山出铜铁,自铸甲兵,号称精兵之源。丹杨山民主要是古越族后裔和战乱时逃入山中的汉民组成,带有浓厚的氏族遗俗,以同一宗族或乡里聚集在一起称为宗部,其首领称为宗帅,大宗部有数万之众,小的也有几千。陶谦、曹操、刘备都曾从丹杨募兵,东吴亦靠丹杨募兵起家,更将其地视为国之根本,东吴历代丹杨太守都是其宗室或亲近大臣担任,从此丹杨山越就成了东吴主要的兵源。诸葛恪屡次向孙权自荐担任丹杨太守,向孙权预期三年能得甲士四万,担任丹杨太守后果然向预期的那样征得精兵四万,自领万人其余分给手下将领。216年贺齐与陆逊讨鄱阳尤突,“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陆逊讨丹杨费栈,“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全琮讨丹杨吴会,“数年中得万余人。”孙瑜“建安九年,领丹杨太守,为众所附,至万余人。”从此类记载就能看出,东吴从丹杨招募的精兵近十万之众。

丹扬虽然是东吴的兵源之地,但也是一大毒瘤。诸葛恪曾分析丹杨山越人的作战特点,“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可见丹扬之民是屡有反叛的。280年晋灭东吴之战,东吴丞相张悌督沈莹、诸葛靓、孙震率军三万渡江抗击晋军,丹杨太守沈莹“领丹杨锐卒刀楯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陈,於是以驰淮南军,三冲不动,退引乱。吴军以次土崩,将帅不能止。”丹杨兵的最后一战,五千精锐丹阳青巾,三冲晋军不动,退却时引起混乱,导致吴军崩溃,将帅都无法阻止,正应了诸葛恪的那句话“败则鸟窜。”丹杨山越虽然是吴国唯一能拿出手的精锐部队,但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其组织性、纪律性和打硬仗的能力值得怀疑。

二、东吴水军

准确的说,东吴水军是个统称,不是一支有具体名称的精锐部队。东吴水军统帅为水军都督。《历代兵制》记载:“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东吴地处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靠海,内多湖泽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吴水军远强于魏、蜀两国,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其可以组建当时最强大的水军,以致数次以舟师挫败来进攻的曹魏大军。东吴水军战船大船有楼船、斗舰,小船有走舸、蒙冲等。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可见当时东吴水军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辽阔海域。东吴舰船数量众多,《三国志·贺齐传》记载:“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楼船是大型战舰上建三重楼,最大建有五重楼。《吴都赋》就记载:“弘舸连轴,巨槛接舰,飞云盖海,制非常模。”还有一艘大船名曰“长安”亦曰“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当时东吴出使句骊,使者谢宏的船小只能“载马八十匹而还。”东吴所谓的小船都能装载八十匹马,可见东吴水师的强大。

三、其他:

之所以把第三类列成“其他”,是因为吴国除丹杨山越名扬天下之外,没有特别出名的兵种或精锐部队,这是吴国兵制特点造成的。比如上述两类精锐兵种,严格意义上说,也是不规范的。东吴水军,它肯定包括丹杨山越兵;丹阳山越,很有可能大部分都是东吴水军。他们相互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独立分割各自存在部队。第三类精锐我选择了解烦兵和健儿,是我觉得他们有很重要的代表意义。解烦兵是东吴仅有的直属中央部队,在将领世袭制的东吴,堪称一枝独秀;健儿则是充分体现出东吴当时将领世袭制的私兵体制。而其他部队,如“交州义士”,它是东吴第四任丞相步陟在担任交州刺史时雇佣组建的地方部队,用于交州平乱和维护治安,和其他部队相比,没有进入中原作战,没有像“逍遥津之战”那样的彪炳战功;还有“车下虎士”,据多方面史料记载,只是孙权的亲卫军,没有记载其参与过哪些战役;“虎射吏”也是类似,相关记载也只是出现其名称罢了,所以类似此类兵种,就不在此介绍了。

1、解烦兵。又做“解烦卫”,由解烦营负责管理,是三国东吴一支直接隶属中央的精锐部队。公元221年(蜀章武元年)蜀主刘备东征吴国,孙权觉得兵力不足,便让胡综从各县招募精兵六千组建了一支新的精锐部队,设左右两部,徐详为左部督,胡综为右部督,番号“解烦”,寓意“战无不胜,能解困危”,其最初意在解刘备东征之烦。在东吴将领世袭制的军制中,解烦兵是特例,它是一支直接隶属孙家中央的精锐部队。后来,随着吴主孙权的烦恼不住增加,所以“解烦兵”规模也不断扩充,并且在作战中临时分给大将指挥。解烦兵的第一任将领为徐详与胡综。到建安末年,即以陈修为解烦督。到公元222年以后,又分别由韩当、张温各统一部分。陈修于公元229年死后,这支军队由谁统领,由于史书缺载,不得而知,解烦军由此下落不明。

2、健儿。就是勇猛善战之人,东吴大将爱厚养健儿,视其为亲近护卫,作战时能拼死效命。东吴大将甘宁“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213年曹操亲率大军攻濡须口,甘宁选手下健儿百余人,夜袭曹军大营,斩首数十级而还。大将凌统“亲贤接士,士亦慕焉。”孙权征江夏时凌统为先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复船人。”逍遥津之战中凌统与三百亲近健儿拼死保护孙权,其三百亲军护卫被曹军包围全部战死无一投降仅凌统一人身免。战后凌统悲不自胜。孙权亲自安慰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倍给本兵。从这可以看出,这类部众多为东吴豪族将帅厚养的子弟兵。


●三国军队的编制和精锐(四)——诸侯
从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就成了群雄割据的时代,很多诸侯们在逐鹿天下、问鼎中原的时候,都组建了自己的精锐部队,为了把这个专题做成一个完整性的文章,我觉得很有必要把这些当年叱咤风云的精锐部队介绍给大家。这些诸侯们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所以在这我只介绍“精锐”,不再介绍“编制”。

  一、陷阵营:

  陷阵营是吕布的精锐部队,人数不多,但作战极为勇猛,史称'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全军仅有七百余人,个个骁勇善战,装备配制精良。它的指挥官是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高顺其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收贿' ,可以说是典型的刚正不阿,以忠诚闻名。吕布被平灭之后,高顺一言不发而引颈受死。在东汉时期马铠没有普及,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当时骑兵主要以轻骑为主,袁绍当时那么大势力,马凯也不过三百具,而陷阵营七八百人,铠甲斗具皆精良,这就非常可怕了,所以陷阵营攻无不克。

  二、先登死士:

  先登死士是袁绍的精锐部队,其人数为八百人左右,由袁绍部将麹义统领,是一支强弩部队。《英雄记》记载,袁绍自认为他的精锐是大戟士,被寄予厚望的大戟士在面对公孙瓒的骑兵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麹义带先登死士救了袁绍。战斗中先登死士一直忍耐到公孙瓒的马队离自己几十步远才起身还击,这种胆量真非常人。可见这只部队是由非常剽悍亡命徒组成,而且其成员里还出了个大名鼎鼎的魏国大将于禁,《三国志》记载:“禁原为先登”。这只部队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击败过匈奴单于於夫罗。先登死士数次将公孙瓒的骑兵击败,一直打到公孙瓒不敢出门为止,所以被称之为“骑兵克星”。

  三、白马义从:

  公孙瓒在与匈奴的对战中,深深的感觉一支精锐骑兵的重要性,因此他以那些善射之士为基础,组建了一支轻骑部队。由于瓒酷爱白马,因而部队配置全是清一色白色的战马,而部队为表达忠心,均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因而得名“白马义从”。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在三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极辉煌时期达万余骑,公孙瓒依靠长期这支轻骑部队威震塞外,并让匈奴这样的骁勇善战的轻骑世家闻风而逃,连袁绍也曾想和他求和,使公孙瓒一度占据上风,可见白马义从昔日的辉煌。

●三国的军队单位

三国军队单位:工兵  
古代战争中,为了构筑营地,筑城,甚而破坏敌方营地、挖掘坑洞,军队中都配置有许多斧头,这种基本的生产工具。斧头并非实战中常用的兵器,不过遇到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也可以临时地当作兵器来使用。『三国风云II』的工兵就是用斧头这种工具,也由于在战场中并不主动,通常顶多是防御己方的建物,不适合作为战场中的主力。  还有一段关于斧头的轶事,是在《三国志·典韦传》的记载,曹操接受张绣的投降,宴请张绣及他的部将,典韦拿着斧刃有一尺长的大斧站在曹操身后,曹操一一行酒,典韦就盯着被行酒的张绣军将领;直到行酒完毕,张绣与部将们没有人敢抬头望一眼。长久以来斧头的功用除了用在工作与行刑方面,其实主要是作为仪仗所用的兵器。尤其是「黄钺」,这种黄铜所制,斧刃镀金的大斧,是天子所用的仪仗,被赐有黄钺的将领,则连对于授有天子符节,代表天子出征的「节将」,都拥有可以斩杀的无上权力;三国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东吴大都督陆逊,曹魏的征东大将军曹休,以及权倾一时的司马氏兄弟,就授有黄钺,位极人臣。  
三国军队单位:粮草车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补给品绝大部份都是士卒、战马的粮食。尤其在没有汽车、铁路的时代,难以取得干草、豆类等作为马匹食粮的地带,就增加了投入更多骑兵部队的困难。粮食输送,通常是以力气较大,能够耐久,同时能接受的粮食比马要粗糙的牛来拉车。  《汉书·匈奴传》记载,王莽刚篡位,希望树立权威,打算以三十万人,三百天份的粮食,发动对匈奴作战。将军严尤劝谏说:「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糒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当自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完整说明了古代运补的限制。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里,粮尽的两次,一次只有二十多天,一次大约也只有百日左右;最后使用流马的五丈原之战,诸葛亮却在对峙半年之后,才因溘然长逝而结束了这次的北伐,因此有说法认为,诸葛亮这次必在粮食方面有所突破,并有可能支持更长期的作战。  
三国军队单位:步兵  从汉朝以后,刀取代了剑而成为兵器的主流,由于剑是以刺为主的兵器,刺入敌人身体再拔出,这在纷乱的战争中比不上劈砍的杀伤效率,而由于剑刃的厚度薄,在劈砍后容易折断损坏;而刀只有一侧有刀刃,可以有较厚的刀背,劈砍也不容易折损,加上制造时间短,成本低,适合大量生产,因此取代了双刃的剑。『三国风云II』的步兵就是使用刀的汉魏士兵。  觐见时佩刀也与佩剑一样成为同等的礼节,例如在司空董卓欲行废立,与司隶校尉袁绍发生激烈口角的时候,袁绍就拔出佩刀,「横刀长揖而去」。《诸葛亮别传》提到「亮欲铸刀而未得」,当时属官蒲元「性多巧思」,因而托付他在斜谷口,「镕金铸刀,特异常法」,替诸葛亮铸造了三千口钢刀。蒲元考虑到「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地江水纯烈,这道理是「火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于是「乃命人入取涪水至」,在淬火工艺下了功夫,制成的宝刀,「以竹筒密储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剃水刍」,锋利程度远胜于同时代的钢刀,所以得名为「神刀」。  
三国军队单位:戟兵  刀是三国时代主要的短兵器,戟则是当时长兵器的主流。公元195年,献帝出长安,准备回洛阳,郭汜军拦路,「傕兵数百人皆持大戟在乘舆车左右」。戟可说是融合了矛与戈的特点而成的兵器,可作直刺的攻击,也可作钩拉式的攻击。  三国人物用戟最闻名的,莫过于吕布,他还留下了辕门射戟的故事。除了长戟,短柄的手戟也相当有名,典韦喜欢使用的大双戟就是手戟,孙策从太史慈背后抢到的也是手戟;董卓曾用手戟投掷过吕布,孙策更以手戟刺死严白虎的弟弟严舆。《三国志·张辽传》有这样的一段记载:「破晓,张辽披着铠甲,手持铁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数十人,斩两名敌将,大呼自己的姓名,冲入敌军营寨,直至孙权帅旗下。孙权大为惊吓,众人不知所措,逃上一座山丘,持长戟围成年人墙保护。」恰好反映出当时步骑作战人员使用长戟的情形。  
三国军队单位:重装步兵  从字义上简单来看,「胄」指头部的护具,「甲」指皮革作的战衣,「铠」则缀有金属片。皮甲造价较低,特别是由于轻便,对战斗时的动作影响较小,因此即使出现了金属铠甲,皮甲仍继续被使用着。《三国志·董袭传》与《三国志·典韦传》都记载了当时的敢死队为了冲锋陷阵,甚至需要穿戴两件铠甲。皮革或金属都怕水所造成的腐锈,《三国志·吕蒙传》就记载了与吕蒙同乡的属下,私取民家一顶斗笠来覆盖铠甲,虽然铠甲是政府公物,吕蒙仍以违犯军令扰民为由将他正法。  《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袁绍传》注记载了官渡之战与界桥之战中士兵使用楯的情形。古时的盾牌大多是由木制的,在三国时代的记载都称为「楯」。《三国志·鲁肃传》注引《吴书》记载,鲁肃举众前往江东避难,有男女老少三百多人随从,引来了徐州官兵追赶,鲁肃还曾亲自拉弓射穿盾牌,吓走了官兵;史实中的鲁肃不仅体型魁梧,而且还是大战略家。『三国风云II』中,重装步兵所持的盾是圆形的,在古代称为团牌。  
三国军队单位:藤甲兵  《三国演义》孟获到乌戈国借藤甲兵时提到,藤甲兵的来源为「有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军’。」(查看图片)  当时诸葛亮明了「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藤甲兵的缺点,而大破三万藤甲兵。  
三国军队单位:弓箭手  「弩矢及石雨下,死伤者蔽地,血流盈堑」,这一段《三国志·诸葛诞传》的记载,描写了古代弓箭作战时的战况。在冷兵器时代弓箭就扮演着今日枪弹的角色,在防御战与远距离攻击中,谱出死亡的序曲。(查看图片)  孙策曾经因大腿箭伤,连马都不能骑;黄盖在赤壁之战中箭落水,差点因而冻死;夏侯敦被箭射瞎一眼;关羽左臂曾被箭贯穿,后来刮骨疗毒;曹操在对抗徐荣与张绣兵变时都曾经中箭,在潼关时由于船夫被射死,也差点被马超所擒斩。当时中箭当场身亡或者后来致死,而足以名留青史的人物,就有汉末时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越,平北将军张燕以前追随的张牛角,骠骑将军张济;曹氏军团的广魏郡太守王赟,南阳郡功曹应余,长水校尉曹泰,青州刺史孙观,车骑将军张合;孙氏军团的九真太守儋萌,平虏将军徐琨,破贼校尉凌操,偏将军周瑜,破虏将军孙坚;刘氏军团的安汉将军王嗣,军师中郎将庞统等等。而前述的「箭如雨下」类似记载也不胜枚举,三国史事中使用弓箭的作战可说是相当惨烈。 
 三国军队单位:火弓兵  火弓箭,在史书中称为「火箭」或「火矢」。在将近四千万字的二十五史中,关于火箭或火矢的记载竟然只有五十条;在明朝以前,较能确定是火弓箭而非火器的记载则只有二十八条。  在极有限的文字中,三国时代关于火箭的记载更只有两次。一次是发生在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进攻陈仓,陈仓守将是镇守河西地方十多年,汉人胡人都敬畏心服的将军郝昭。「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另一次是发生在258年春天,曹魏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兵变,孙吴派遣以前从曹魏来降的镇北大将军文钦、左将军唐咨,支持诸葛诞,曹魏大将军司马昭亲自统领二十六万大军围城讨伐。「诞、钦、咨等大为攻具,昼夜五六日攻南围,欲决围而出。围上诸军,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死伤者蔽地,血流盈堑。」诸葛诞这次战败也决定了寿春城的不保。值得一提的,郝昭抵抗诸葛亮是二十五史中,有关「火箭」的最早记载。  
三国军队单位:弩兵  连弩又称「诸葛弩」,连弩兵的出现,是由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时教授给姜维。《三国演义》,孔明曰:「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皆画成图本。汝可依法造用。」维哭拜而受。  姜维在牛头山被陈泰与郭淮击退,途中遭司马师袭击,姜维立刻奔回阳平关,司马师来到阳平关下,此时,两旁伏兵使用***齐发,击退司马师。此时使用的***就是使用连弩。另外,还有两场使用「连弩」的战役,分别是再战司马师与伏击钟会。  由此就可发现连弩的使用以伏兵为主,因为连弩的攻击力强大,运用于偷袭时,敌人的警觉性低、反应力差时,可收得震撼的效果最大。  
三国军队单位:骑兵  三国时代最骁锐的骑兵,是幽州突骑。在幽州右北平郡起家的公孙瓒,就组织了以当时而言相当庞大的私人武力「白马义从」数千,连异民族都忌惮。在界桥之战时,公孙瓒投入的骑兵约有万人,后来袁绍全师攻击许都的官渡之战,也投入骑兵万人;可以说并吞了公孙瓒这支武力,对袁绍而言是霸业路上相当关键的转折点。到了公元207年曹操击破乌丸王蹋顿,乌丸族投降,与护乌丸校尉阎柔统领的幽州、并州乌丸,全部徙居国内,「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能与幽州突骑相媲美的,是凉州胡骑;诸葛亮之所以北伐,除了推进作战基地改善粮食问题,吸收关西将才之外,获得凉州畜马也是实质的收益之一。另一个有精锐骑兵的地方是同在边境的并州,吕布、张辽的兵马就是并州精骑,赵云也是并州出身的猛将。  将领在战场上并不会常常单身涉险,而是有一群亲卫骑士簇拥以策安全。《三国志·曹仁传》、《三国志·张辽传》、《晋书·世宗景帝师纪》分别记载了曹仁、张辽、文鸯带领卫队出入敌阵的情形。 
 三国军队单位:弓骑兵  战国时代,赵武灵王亲自穿著胡服,颁布胡服令,倡导人民胡服骑射,攻取林胡、楼烦、中山国,正当亲自袭秦,而在沙丘发生政变,父子身亡。赵国的大业虽然中断,然而成功的经验却影响了战国各国的军事型态。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到了十三世纪,在铁木真的雄心壮志与战术天才之下,团结了蒙古民族,充份发挥了其民族优秀的骑射技术,建立了欧亚大陆的传奇。  三国时代关于骑射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将领身上。除了在重装步兵部份提到的鲁肃的骑射功夫之外,《三国志·曹彰传》记载曹彰北征乌丸,亲自射杀胡骑,个个应弦落马,追击大破敌军,观望的鲜卑轲比能请求归服,一举平定北方。《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北海国相孔融被黄巾贼管亥围城,希望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然而包围网太密,使节很难通过,太史慈心生一智,带领另外两名骑兵,策马出城,练习射箭,这样子连续两天,黄巾贼以为他们只是单纯练习,都不再戒备,太史慈于是直穿包围网而去。孙綝逼宫时,孙亮「上马带鞬执弓欲出」,也说明了古时骑术配合箭术的理所当然。  
三国军队单位:重装骑兵  东汉后半一百二十多年的羌乱,拖垮汉政府的财政,埋下了汉末大乱的远因。在羌乱中,游牧民族常被大规模配有弩的政府军所***,于是为行动轻便的马儿披上了马甲。马甲后来也为汉人军队所用,并且由于弩继续地发展普及,马甲也越来越坚实,汉末三国时代,在轻骑之外,重装甲骑兵也渐渐应运而生,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成为战场主力。一直到明清时代火器普及于实战中,加上早期火器的粗糙,射击间隔长,骑兵乘机攻击时的速度重新受到重视,重装甲骑兵才渐渐回到原本的轻骑姿态。  《三国志·阎温传》记载了敦煌郡太守逝世,功曹张恭代行郡事,派儿子张就前往京师迎接郡太守,占有酒泉郡的黄华挟持张就,劝张恭一起造反。张恭不理,「别遣铁骑二百,迎吏官属,东缘酒泉北塞,径出张掖北河,奉迎太守尹奉。」后来黄华投降朝廷,张恭父子平安,并受朝廷褒扬。《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也记载了曹操在渭水对抗马超,马超军争睹曹操容貌,曹操乘机「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阵,精光耀日,贼益惊惧。」收到了心战效果。  
三国军队单位:军师  杜佑《通典》:军师「凡诸军皆置之,以为常员,所以节量诸宜,亦监军之职也。」是源自「监军使者」一职。《后汉书·隗嚣列传》记载,公元23年,隗嚣被推举为上将军,响应汉军对抗新莽军,隗嚣「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以为军师」。到汉末时代,曹操成为丞相后,设置中、前、左、右等军师,分别由荀攸、钟繇、凉茂、毛玠等人担任。魏延、费祎则分别担任过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前军师、后军师;在拔擢魏延成为前军师后,共同策划出的五丈原之战,更是诸葛亮军事事业上的颠峰。  军师也是一种正式的官衔,三公、将军以上有必要时都有自己的军师,像是大司马曹真有大司马军师赵俨;大将军司马懿有大将军军师辛毗;丞相诸葛亮有丞相前军师魏延。有些谋士并不仅止于军师,还建立了更高的勋业。诸葛亮事业的颠峰,是在担任丞相,「统领步骑二十万众」的时候;周瑜事业的颠峰,是以中护军身份,担任赤壁之战左都督的时候;司马懿事业的颠峰,是以太傅身份,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时候。  
三国军队单位:攻城梯小组  中国的城与外国城堡的差别,是中国城池将平民的住宅区也全部以城墙围绕;最明显的,「城市」这个名词在现代的中文里仍被使用着,就是与他国文明的不同点之一。一座城中人口众多,在史料中也每每看到城池被久攻而将百姓放出,或百姓就渐渐在城内死去的叙述;一座城的攻陷,也就代表附近的地域都被平定。甚至进入火器时代20世纪的国共战争中,城池都发挥了不容忽略的屏障力量。无怪乎攻城战不能说不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典型之一。  在火弓箭兵部份谈到诸葛诞军突围失败,后来发生内哄,诸葛诞杀死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逃出,司马昭不仅免其死罪,还表荐为将军,于是出现了《三国志·诸葛诞传》「大将军乃自临围,四面进兵,同时鼓噪登城,城内无敢动者」的心战效果。姜维煽动野心勃勃的钟会,密谋复国,事泄被攻,《三国志·钟会传》「门外倚梯登城,或烧城屋,蚁附乱进,矢下如雨」,生动地刻划了攻城的情景。而三国时代攻城战的代表,则正是火弓箭兵部份谈到的陈仓之战。 
 三国军队单位:运兵车  这种攻城用的运兵车,在春秋战国时代到宋朝,称为「轒辒」(念作「焚温」)车,在宋朝以后,称为「洞子」、「洞屋」;依形状的不同,也有称作「木驴」的,但用途都相同。轒辒车以厚木制成,并覆盖了牛皮,在接近敌人的城墙时,用来保护己方士兵免受弓箭等各种反击。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太原,在《宋史·李汉琼列传》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攻城者以牛革冒木上,士卒蒙之而进,谓之洞子。上欲幸其中,以劳士卒,汉琼极谏,以为矢石之下,非万乘之尊所宜轻往,上乃止」,说明了轒辒车(洞子)的作战型态。《三国志》中「轒辒」唯一出现的一次,还是在255年陈泰引用了《孙子》一段谈话中。《孙子·谋攻》的这段说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身为征西将军的陈泰引用这一段,说明不能让来攻的蜀汉卫将军姜维持续太久,应该迅速进击,最后果然使姜维撤军。  
三国军队单位:云梯车  云梯车是将云梯组合在车座上面,这种登城用的攻城器械有许多型式、名称,例如《宋史·陈规传》「李横围城,造天桥,填濠,鼓噪临城。规帅军民御之,炮伤足,神色不变,围急粮尽,出家财劳军,士气益振」中的天桥,《后汉书·光武帝纪》「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中的云车,及大部份正史中记载的「云梯」、「飞梯」等。  《后汉书·卢植传》提到了在公元184年黄巾贼张角等退守广宗县,卢植筑墙掘沟,「造作云梯,垂当拔之。帝遣小黄门左丰诣军观贼形埶,或劝植以赂送丰,植不肯。」结果被谗言所害押回宫,由董卓顶替讨伐。这位军事家,同时也是汉代经学大师卢植,是刘备的老师。《晋书·陆机传》陆机所写的<辨亡论>也提到「非有工输云梯之械,智伯灌激之害,楚子筑室之围,燕子济西之队,军未浃辰而社稷夷矣」,说明孙吴人才雕零,即使外敌不是太强也难以抵抗。在八王之乱中遇害的西晋名文学家陆机,是陆逊的孙儿。  
三国军队单位:攻城车  这种在古代称为「撞车」、「冲车」、「临冲」的器械,顾名思义,是采用冲撞方式进行攻击的攻城武器。1999年底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的「《三国演义》博览会」中,就展出了孙吴时代的铁制撞车头。撞车也拿来守城,用以撞毁敌方的云车、轒辒车。除了撞木型态之外,撞车另有其它型态,像是「对楼」、「云桥」、「吕公车」等。  史上关于冲车的记载很多。《晋书·幕容超载记》提到公元409年,东晋中军将军刘裕对幕容氏的南燕发动灭国攻击,次年,「张纲为裕造冲车,覆以版屋,蒙之以皮,并设诸奇巧,城上火石、弓矢无所施用」,最后南燕灭亡。这是冲车成功的例子。公元506年,北魏中山王元英率大军围攻钟离城,梁朝冠军将军昌义之死守,元英与名将杨大眼都亲自督战,昼夜苦攻,「设飞楼及冲车撞之,所值城土辄颓落。义之乃以泥补缺,冲车虽入而不能坏」,最后元英撤退。这是防守冲车的例子。《三国志》缺乏对于当时冲车的直接记载,唯一的纪录,仍是在郝昭防御陈仓这一战中出现。  
三国军队单位:投石车  根据一本托名陶朱公范蠡所作的《范蠡兵法》所载,距离三国时代六百多年前,发石车抛出的石头,石重十二斤,可飞三百步。发石车是在车上横架一根可转动的木轴,在轴中凿孔,竖穿过去的长杠杆称为梢,梢的一端有装石头的皮袋。在冷兵器时代,发石车是相当具震撼力的远距离攻击武器,大多称为「炮」,炮是石字偏旁,因为最早的炮弹就是石头;火字旁的炮则多在提到「炮烙」之刑时用到。除了攻城,炮也被守城方拿来摧毁敌军各种攻城武器之用。  《春秋左式传》提到:「旝动而鼓。」《说文》说:「旝,发石也。」东汉时的《春秋》经学家贾逵就持此说,这可能说是关于炮最早的记载;这位经学大家恰与另一位曹魏政治、军事家贾逵同名。三国时代关于炮的作战,除了官渡之战中的「霹雳车」,在火弓箭兵部份提到司马昭军以发石车、火箭阻止诸葛诞军突围之外,公孙渊叛于辽东时,司马懿率领的中央讨逆军「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最后公孙渊突围被杀,城内十五岁以上男丁被屠杀七千余人。  
三国军队单位:赤马  进入信史时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哀公十年,「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水战到三国时代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说明战国左右,舟船开始有了作战的装备。  赤马在『三国风云II』担任巡弋侦察的角色。公元213年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亲自乘船侦察:「权(孙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曹操)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不得妄发。」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后面提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的春水,可能是与《三国志·温恢传》「『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必进,必将有患。』于是有樊城之事。」中的「水生」是同一种水文现象;那么,关羽北伐的时间可能不是开始于七月而是二、三月,也符合1999年长江大水患的时间。如此则关羽北伐,诸葛亮、刘备并无派出援军的现象就可以解释。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正是与曹操在汉中战事吃紧的时候。  
三国军队单位:运兵船  『三国风云II』中的运兵船,三国时代称为「走舸」,也类似于后汉时代的露桡。《三国志·周瑜传》提到,黄盖「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黄盖放船引火后,就是改乘这些走舸。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史中,《三国志》是第一个用「舸」这个字,更是唯一提到「走舸」这名词的正史。  公元237年,割据幽州辽东郡将近五十年的公孙氏拒绝曹睿的召见,击败毌丘俭,正式叛变,改年号绍汉元年;次年238年,曹睿派大将军司马懿率兵马四万远征,包围辽东郡首府襄平县。《三国志·公孙渊附传》提到七月时,「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士兵不安,部将打算撤退到高地,司马懿不准。终于雨停,在投石车部份提到,司马懿军发动总攻击,消灭了公孙氏。《三国志·孙权传》也提到「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计算起来,这次轻船的运量也与走舸相类似。  
三国军队单位:战船  《三国志·周瑜传》提到曹操得到刘表的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后来火攻曹操,「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发动奇袭。《三国志·贺齐传》记载,后将军·徐州牧贺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有人上告他与前将军·扬州牧吕范奢侈简直比拟君王,孙权说:「此适足作军容,何损于治哉?」后来曹休等敌军忌惮贺齐军容壮盛,便率军撤退。  汉末三国时代的实战中,主力舰种可说相当活跃。《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于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是压倒性的战况。《三国志·孙权传》注提到在226年,「权于武昌新装大船,名为长安,试泛之钓台圻」,当时起了大风,孙权的亲近监谷利冒死要求航向樊口避风,孙权此后相当敬重。这位谷利,就是215年逍遥津之难中拿马鞭抽打孙权坐骑,使马一跃到南岸,拯救孙权性命,冷静果敢的侍从官。  
三国军队单位:楼船  《史记·主父偃列传》中徐乐的上书提到:「及至秦王,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从「楼船之士」的称呼可知,最晚在秦代就有了楼船。也有说法指出在伍子胥的春秋时代就已有楼船。「楼船」之得名,是船上能起高楼之故。  三国时代关于楼船的记载,几乎都在意外事件中。曹操攻打濡须,孙权派董袭督管五楼船驻守濡须口,夜晚突然起了暴风,五楼船翻覆,左右纷纷登上走舸,乞求董袭逃出,董袭怒曰:「受孙车骑将军委任,在此防御贼人,怎么可以逃走,敢再这样说的人斩!」没有人敢强拉;当天晚上船沉,董袭捐躯,孙权换上素服亲临丧礼,厚待他的家属。曹魏尚书仆射杜畿,奉诏令制造御用楼船,遭遇暴风而沉没,文帝曹丕因而落泪,追赠太仆。杜畿的孙子杜预,就是后来攻灭孙吴的征南大将军。另外「龙舟」也是楼船的一种,这种龙舟并非现在竞速用的龙舟,而是指天子御用的船舰,上面也有数层楼阁;公元224年,曹丕乘坐龙舟到国境的广陵,适逢暴风,龙舟失控,差点飘向南岸。从古至今,风浪对船舰的影响一直相当显著。  
三国军队单位:法师  三国时代,作法、卜卦的记载有许多来自于宫廷。孙皓找术士问天下之事,卜出「庚子岁,青盖当入洛阳」,孙皓大喜;后来果然在庚子年,前往洛阳归降。后主宠幸宦官黄皓,深信巫师,贻误军机,致使蜀汉亡国。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也有引用,较有知名度的故事。在《三国演义》关羽走麦城时,孙权也有找吕范卜卦;至于史实中,这时替孙权卜卦的人则是虞翻与吴范。古时另有一种术士叫做「望气者」,这种人的话也常被迷信的君王所采信,像公元265年孙皓时,「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孙皓就迁都到三千里外的武昌;到了266年,又还都建业,劳民伤财,终于使天怒人怨。  在上位者求神问卜,但居下位的小兵则是少说为妙。伪托诸葛亮所作的《将苑·逐恶》中提到军国之弊,有五害,其中有一害是「虚夸妖术,诡言神道」的人,对于这种「奸伪悖德之人」,是「可远而不可亲也」。到了唐朝,李筌的《太白阴经》中的军禁,第一条就是「诳惑讹言,妄说阴阳卜筮者斩;妄说鬼神灾祥以动众者同。」军中谈论神异,已经是要问斩的重罪。  
三国军队单位:天灯  胡曾<五丈原>:「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三国志·诸葛亮传》注提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在《三国演义》所谓的「将星」,有学者持说法认为这是至今云南少数民族仍在施放的「孔明灯」。「赤」色的「星」,是天灯的外型;「自东北西南流」,是陜西省五丈原在秋天的季节风向;「三投再还」,是燃料将尽所造成热气球不安定的情形。至于在五丈原施放天灯的理由,正是为了乘载士兵来侦察敌情所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据说这是汉末最强军队——直到三国,依旧是不可忽视的最猛武力
三国的王牌特种部队,知多少?
三国军队的编制和精锐(一)——魏国
三国时期比较著名的精锐部队
曹操“血洗乌桓”得失谈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拾遗之三——三国时代的骑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