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史舆地图说——殷商篇

●古史舆地图说——殷商篇

​诗曰:

玄鸟奋飞号成汤,鼎新革故服绥荒。
王畿内外置师甸,进退东西衰复昌。
最是盘庚排众议,安阳北踞扼太行。
列王勋业今缥缈,惟有卜辞叙沧桑。

一、商族的发祥和迁徙

在《诗经·商颂》里,有一篇歌颂商祖先的乐歌,叫做《玄鸟》,它的开头一句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以商族的图腾玄鸟(黑色的燕子)生产的神话讲述了商的始祖契的诞生。传说契是夏禹时期的人,因协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附近),所以称商族。学者朱彥民认为,商族发祥于燕山南麓的京津一带,然后从那里出发,沿太行山东麓南下到达豫北的漳水流域,再向南发展,因受阻于中原夏人势力的抗拒退回到漳水流域,后又向东南发展到达豫东地区,与东夷人联合对抗夏王朝,最后向西灭夏建立了商王朝。

据张衡《西京赋》称:“殷人屡迁,前八后五”。也就是说商族从先祖契到成汤(商汤)期间一共迁徙了八次,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后,从成汤到盘庚期间又迁徙了五次。

先商时期的八次迁徙为:一,契从亳(商)迁到蕃。二,契的儿子昭明从蕃迁到砥石。三,昭明的儿子相土从砥石再迁回商。四,相土向东方发展,迁居到泰山下。五,相土再迁回商。六,商侯迁殷。七,殷侯迁商邱。八,汤始居亳。这是商王朝建立以前商部落的迁徙,这八次迁徙的地望多有争议,难以确定。

二、成汤灭夏的路线

成汤(商汤)时,夏桀暴虐,天下叛离。成汤任命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开始剪除仍忠实于夏王朝的方国。成汤首先灭亡近邻的葛国(今河南宁陵县北),接着消灭了韦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又灭亡了顾国(在今山东鄄城县东北),最后灭亡了昆吾(在今河南许昌附近)。之后,成汤出师伐夏。夏桀率军迎战,在鸣条(在今河南封丘东)之野的一场大战中全军覆没。夏桀奔南巢,最后死在那里,夏王朝灭亡。《孟子·滕文公下》记载:“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图3-1 商汤灭路线图

三、商王朝的都邑迁徙

1. 汤最初居住在亳(今山东曹县),灭夏以后为了便于对夏人的统治,商汤将都城迁到了位于伊洛盆地的夏朝的政治中心,即今偃师县城西尸乡沟的商代早期城市遗址“偃师商城”,紧临夏都斟鄩。这个新都仍称为亳,因为新都在原都亳邑之西,后人将其称为“西亳”。

偃师商城位于偃师市西部,北倚邙山,南临洛水,西南距离据认为是夏王朝都邑的二里头遗址只有约6公里远。偃师商城的总面积约为1.9平方公里(190万平方米),其中小城面积约为81万多平方米,宫殿区约4.5万平方米。城墙西垣长1710米,宽17~24米,北垣长1240米,宽16~19米,东垣长1640米,宽20~25米,南垣长740米,宽13~18米。有6座城门,门道宽度仅有2~3米。宽大的城墙和狭小的门道,以及城内库府的设置,显示出这是一座军事色彩浓厚的城池。


图3-2 偃师商城

2. 在偃师商城的东部,还有考古发掘的商代城市遗址“郑州商城”(在今河南郑州市东部旧城及北关一带)。郑州商城处于郑州市区,东北是紫荆山,南临熊耳河,正处于东西交通的路口上。郑州商城的城墙墙基宽达20米,北垣长约1690米,东垣长约1700米,南垣长约1700米,西垣长约1870米,周长约6960米,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宫殿区的面积即有约37.5万平方米。


图3-3 郑州商城

与偃师商城相比,郑州商城的规模要大得多,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郑州商城才是商汤所居的西亳,偃师商城则是商汤灭夏后建立的军事重镇。也即主都为亳(郑州商城),辅都在西亳(偃师商城)。偃师商城距离夏都偃师二里头仅有6公里,所以可以把它视为商灭夏后就近设立的统治和管理夏遗民的重镇。除偃师商城外,商王朝在原夏人活动的晋南、豫北等区域,还建立了垣曲商城(在今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南关)、东下冯商城(在今山西省夏县东下冯村东北)和焦作府城(在今河南省焦作市西南郊)等用于管控夏人的城邑。

3. 到商王仲丁时,把都城迁到了嚣(也称隞)。嚣的地望,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附近(一说在今河南开封),靠近秦时的敖仓(在今荥阳市西)。

4. 商王河亶甲在位时,国势衰落,河亶甲把都城迁到了相城(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一说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

5. 商王祖乙在位时,又把都城迁到了邢(也称耿,在今河北邢台)。据说祖乙后来还迁徙到庇居住过(在今山东郓城,一说在今山东定陶西南)。

6. 商王南庚在位时,又把都城迁到了奄(在今山东曲阜)。

7. 商王盘庚在位时,再把都城迁到了殷(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小屯村之殷墟)。有学者认为,盘庚迁殷的最初位置有可能是在安阳洹水北岸的洹北商城,到商王武丁时,国力强盛,又将都城迁到了一水之隔的洹水南岸的小屯村殷墟位置。

洹北商城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水北岸,城址整体呈方形,方向北偏东13度,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宫殿区面积估计在41万平方米以上。洹北商城有可能是盘庚迁殷之地。小乙之后继位的武丁,再将都城迁于洹水南岸的小屯,即殷墟位置。二者共同构成大殷墟的范畴。


图3-4 洹北商城与殷墟位置图

殷墟所在的安阳位于太行山山前冲积平原之上,西倚太行山,北临漳水,东有大河,中有洹水流过,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而且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可避免河水泛滥之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盘庚迁殷后,直到纣王灭亡,前后二百七十三年,商王朝再也没有迁都。

四、 商代中心区域图

说明:图中的地名依据,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以及商代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图中的湖沼名称来自于商代以后的古文献,但这并不代表商代就没有湖沼。事实上,通过地质考古研究证实,这些湖沼在商代不仅存在,而且数量比后世更多,面积也更大。


图3-5 商代中心区域图

五、商王朝的王畿边界

1.商王直接统辖的区域称为王畿,也即内服,它是以王都为中心的连成一片的较为稳固的地域。在王畿内既有商王属地,也有商王朝的附属国族,商王以百官臣卿作为主要的统治手段,行政上体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商王对王畿的控制是以面的形式存在的,对王畿以外的地方的控制则是以块或者点的形式存在的。

商王朝晚期王畿的边界大致如下:

东界在濮阳地区:濮阳——原阳(长垣?)——商丘是商王畿的东部外沿。

东南界在商丘——杞县——禹县一线:商丘是控制殷南地区的军事重镇,进入这一线往东的潍西地区和往南的江淮地区就是商人与夷人杂居地带。

西南界在修武至沁阳一线。

因为商王朝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威胁远比东方和西北方要小,所以北界的情况比较模糊,大致可确定在安阳以北的邢台一带。


图3-6 晚商时期的王畿边界

说明:图中商王畿的边界和下面几幅图中的外服范围,系根据《商代地理与方国》(孙亚冰、林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一书的结论进行绘制的。

六、商王朝的外服(政治疆域)范围

外服是王畿之外的区域,在外服内,既有商王朝的军事据点,也有王朝的附属国族(即后世的诸侯),还有其他的敌对国族和方国。商王对外服的控制不是连成一片,而是以块的形式存在的。在商王朝强盛时,敌对的国族或邦方有可能向商臣服,使商王朝控制的这些块连成一片,扩大外服乃至王畿的范围;在商王朝衰弱时,这些块也可能缩小为一个个的点甚至完全丧失,使外服的区域缩小,进而影响王畿的范围。

内服(王畿)和外服一起属于商王朝的政治疆域。疆域以外的范围则称为四至。

1.早商时期:一期,以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为核心的伊洛--郑州一线,晚段可到晋南地区,与夏文化的分布范围大体重合;二期,北到冀南的磁县,南到湖北黄陂盘龙城,东到豫东的鹿邑栾台等地;三期,向西进到陕西耀县、铜川一线,东部发展到整个豫东地区,甚至泰沂山脉以北的济南大辛庄都是商族的势力范围,东南达到巢湖以东的大城墩一带,南部逐渐形成以湖北黄陂盘龙城为中心的庞大遗址群,北部商文化重返太行山东部,大体覆盖了下七垣遗址漳河型的主要分布区,甚至远至太行山以北的壶流河流域。


图3-7 早商时期的外服范围

2.中商时期:商文化一度向东扩展到泰沂山脉一线,西抵关中岐山、扶风,北到长城,南逾长江。


图3-8 中商时期的外服范围

3.晚商时期:商文化在西、南两面大为收缩,今湖北、陕西、山西、江苏境内的许多原早商和中商文化分布区,至晚商时期已不复为商文化势力范围,而为性质不同的其他文化所取代,仅在山东境内保持微弱的进取势头,发展到淄水和瀰河附近。


图3-9 晚商时期的外服范围

说明:商文化的影响范围不等于商人势力的实际控制范围,晚商时期商人势力范围的总体上表现为点、块、面的结合。

七、商都迁徙对商王朝国势的影响

成汤灭夏以后,建立了以王都郑州商城为中心、偃师商城为辅都的“王畿”地区,并以此向外扩张,此时,商都位于天下之中,国力处于上升阶段,商王都稳定的时间长达150年左右。但是到了仲丁在位时,从仲丁开始至阳甲的九位商王,因不断争夺王位带来的内耗,使得商的国力大为削弱(《史记·殷本纪》:“自中丁以来,废適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在来自西方和北方的羌、氐等部族方国的压力下,商王朝开始了自西向东的战略退缩,几经周折,最终从伊洛盆地的西亳一直退到了位于今山东曲阜的奄,几乎完全退回到了起点。

盘庚是商代中期帝王中最有作为的一位,他继位后力排众议,决意将都城迁到了殷(安阳)。安阳西倚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襟喉,为天下之腰膂”(《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顾祖禹 撰,中华书局,2005年3月)。华北平原虽然平坦辽阔,但是与中原之间却隔着东流入海的黄河屏障,在战国以前,黄河下游河道游移不定,经常决溢改道,肆意横流,平原上湖沼密布,渺无人迹,是难以逾越的水泽之地。而安阳位于华北平原西缘和太行山东麓,地势平坦而且较高,土地肥沃,又离黄河较远,很少受河水泛滥的影响,自然条件远远优于华北平原腹地,既是人类定居的理想场所,也是华北南下中原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盘庚迁殷使商王朝重新转入了战略进攻,为后世诸王的开疆辟地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自盘庚之后的第四位王武丁登上王位后,对内举贤任能、强化王权,对外大举用兵、征伐不服。在武丁在位的59年中,据卜辞记载商王朝就与近百个方国发生过战争,而武丁率军亲征的就达50多次。在武丁的治理下,商王朝迎来了后半期的大发展和鼎盛阶段,殷都安阳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据考古发掘显示,殷都在商代晚期时的面积已达30平方公里,人口达10万以上。


图3-10 商都安阳(殷)的位置

在甲骨文卜辞里,商都殷常常被称为大邑商。到了商王朝末期,商王在保持殷作为王都的基础上,又在殷都的南面建立了别都朝歌(早期的文献称为“沫”,在今河南淇县附近),在商王朝最后一代帝辛(纣王)朝内,更是把朝歌作为了常驻之地,使朝歌成了商末的政治、军事中心,而作为王陵、宗庙所在的殷,则成了商王朝的精神中心。

八、商代的交通线

1.西行交通线:

① 殷都至关中平原:

从商都殷(安阳)出发向南——沫(淇县)——百泉(今辉县百泉)——宁(今河南获嘉县)——怀(今武陟县古怀城)——邢丘(今温县东15公里北平皋村)——孟津(今孟津县东扣马村古黄河渡口)——洛(今洛阳)——崤函通道——潼关——沿渭水河谷进入关中平原。

② 伊洛盆地至晋南:

豫西与晋南中间隔着黄河,商代在黄河上有两处渡口,一在垣曲古城(今垣曲县古城镇),一在平陆县坡底乡前庄。从伊洛盆地到晋南的通道分为两条:

一是沿涧水河谷——新安——义马——黄村(渑池北)——古城镇渡口——垣曲——运城盆地

   二是沿洛水河谷——崤函通道一段(莲昌河河谷——宫前——三门峡)——前庄渡口——平陆——运城盆地

③ 殷都至晋中:

一是沿漳河河谷抵达长治盆地,再沿浊漳河北源和西源前往太原盆地;

二是通过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到达黎城盆地,再向西进入晋中太原盆地。


图3-11 殷都至关中、晋南的交通线

2.北行交通线:

今豫北和冀南地区是殷商的龙兴之地,从这里一直到河北北部和东部以及辽宁西部,都有商代的遗存,通向北方的交通线把这些地点连在了一起,大致沿太行山东麓从商都殷——邯郸——邢台——石家庄——定州——保定——北京——迁安——卢龙等地。

此外,关外的喀左、凌源、朝阳、义县等地也有不少商代遗存,通达这些地方的先秦古道有两条,一是卢龙道,二是无终道:

卢龙道:卢龙——迁安——滦河河谷——卢龙塞(喜峰口)——瀑河河谷——老哈河河谷——大凌河河谷——凌源——喀左——朝阳——义县——辽河平原。

  无终道:卢龙——青龙河河谷——大凌河河谷——凌源——喀左——朝阳——义县——辽河平原。


图3-12 殷都至北方的交通线

3. 东方交通线:

① 泰沂山脉以北:商都殷(安阳)——向南渡过黄河——东北行到梁山——渡过古济水——沿泰沂山脉山前平原或峡谷地带——长清、济南——青州、寿光

② 鲁南方向:商都殷(安阳)——向南渡过黄河——东北行到梁山——渡过古济水——东南行到兖州后分为两路——北路经泗水、费县,南路经邹县、滕州——在苍山(兰陵)汇合


图3-13 殷都至东方的交通线

4.南方交通线:

① 东南方向:商都殷(安阳)——雇(今河南原阳县原武镇西北)过黄河——东南行到商丘——永城——宿州——淮河流域——诸淮夷方国

② 湖北、湖南方向:

北段西线:伊洛盆地——伊水河谷——汝水河谷——方城通道——南阳盆地——随枣走廊——黄陂盘龙城

北段东线:郑州——许昌——信阳——穿过桐柏山和大别山之间的隘口——沿滠水或澴水河谷——黄陂盘龙城

南段:黄陂盘龙城——沿长江上行——岳阳——沿湘江上行到宁乡——湘江中上游一带

③ 江西方向:

黄陂盘龙城——沿长江下行——大冶——瑞昌——鄱阳湖——沿赣江上行——清江——新干


图3-14 殷都至南方的交通线

5.关中至汉中、巴蜀的交通线:

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既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也与中原二里头文化以及后来的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联系必定就有交流的渠道。关中到汉中盆地最古老的道路是褒斜道。此外,商末周初从蜀中迁徙到宝鸡地区的(弓鱼)国,有可能是通过嘉陵江河谷上溯到陈仓道抵达关中的,所以商代关中到汉中的路线可能有两条。而从汉中盆地到成都平原最古老的道路则是金牛道

① 褒斜道:沿古褒水和斜水河谷而行,自北到南的路线是:眉县——留坝——褒城——汉中

② 陈仓道(故道):宝鸡——凤县——略阳——勉县——汉中

③ 金牛道:

西段: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成都

东段:勉县——宁强——广元——阆中——南充——重庆


图3-15 关中至汉中、巴蜀的交通线

主要参考资料:

1.《商代地理与方国》,孙亚冰、林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殷代商王国政治地理结构研究》,韦心滢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3. 《商文明》,张光直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

4.《商史与商代文明》,孟世凯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5. 《夏商史话》,孟世凯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1月

6.《远古中华》,杨升南、朱玲玲著,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

7.《史记》,(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8.《汉书.地理志》,(汉)班固著,中华书局,1962年6月

9.《古代城市》,曲英杰著,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

10.《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

11.《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张修桂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

12.《黄河流域地图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12月

13.《水经注校证》,(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中华书局,2007年7月

14.《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撰,中华书局,2005年3月

15.《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3版

1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增订本),史为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1月

17.《豫北平原》,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编著,关自翔撰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4月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总览(二)
早商遗址出土300多青铜器,还有特大钺,难道方国比商先进?
唐际根: 历史传说能否求证——商王朝、夏王朝与上古五帝
追寻商王朝的踪迹
夏、商两代都曾在哪里建立了都城
商朝的首都是现在的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