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胆的生理功能与特性】摘自《中医基础理论》 > 第三章 脏象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

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二)胆的生理功能

又与五脏“藏精气”作用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脉经》)。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人于小肠。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洁而无黄”(《难经正义》)。肝胆同属木行,一阴一阳,表里相合。“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医学见能》)。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

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2.主决断: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精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获效。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

3.调节脏腑气机: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之说。即所谓“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杂病源流犀烛》)。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阴阳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何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云“十一脏取决于肝”呢?因为肝为阴木,胆为甲木,为阳中之少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阴为阳基,阳为阴统,阳主阴从,即阴之与阳,阳为主导。胆为阳木,而肝为阴木,阳主阴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总之,“十一脏取决于胆”旨在说明在思维活动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相互为用,而非指胆具“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作用。胆之决断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

(三)胆的生理特性

1.胆气主升: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阳春升之气,故称胆气主升。胆气主升,实为胆的升发条达之性,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同义。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其时应春,且为阳中之少阳。春气升则万物皆安,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与天地相参,在人体则胆主甲子,胆气升发条达,如春气之升,则脏腑之气机调畅。胆气主升之升,谓木之升,即木之升发疏泄。胆气升发疏泄正常,则脏腑之气机升降出人正常,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2.性喜宁谧:宁谧,清宁寂静之谓。胆为清净之府,喜宁谧而恶烦扰。宁谧而无邪扰,胆气不刚不柔,禀少阳温和之气,则得中正之职,而胆汁疏泄以时,临事自有决断。邪在胆,或热,或湿,或痰,或郁之扰,胆失清宁而不谧,失其少阳柔和之性而壅郁,则呕苦、虚烦、惊悸、不寐,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状。临床上用温胆汤之治虚烦不眠、呕苦、惊悸,旨在使胆复其宁谧温和之性而得其正。

◆【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摘自《中医基础理论》 > 第三章 脏象

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一)胃的解剖形态

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接小肠,为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态结构: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如《灵枢·平人绝谷》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二)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类经·脏象类》)。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之候。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所以说:“脾,坤土(坤与乾对,坤为阴,乾为阳——作者注)也。坤助胃气消腐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注解伤寒论》)。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景岳全书·饮食》),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故脾胃合称为后

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营养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所以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谓胃气,其含义有三: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为水谷之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由于胃气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营养来源。因此,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存亡,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临床治病时,要时刻注意保护胃气。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因为脾胃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通过经脉输送的,故胃气的盛衰有无,可以从脉象表现出来。临床上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不快不慢为其特点。其三,泛指人体的精气。“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气可表现在食欲、舌苔、脉象和面色等方面。一般以食欲如常,舌苔正常,面色荣润,脉象从容和缓,不快不慢,称之为有胃气。临床上,往往以胃气之有无作为判断预后吉凶的重要依据,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谓保护胃气,实际上保护脾胃的功能。临证处方用药应切记“勿伤胃气”,否则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三)胃的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与脾主升清相对。胃主通降是指胃脏的气机宜通畅、下降的特性。“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人于小肠上口”(《医学入门·脏腑》)。饮食物人胃,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这是由胃气通畅下行作用而完成的。故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灵枢·平人绝谷》。)所以,胃贵乎通降,以下行为顺。中医的脏象学说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之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可以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证,或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胃气不降,不仅直接导致中焦不和,影响六腑的通降,甚至影响全身的气机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2.喜润恶燥:喜润恶燥是指胃喜于滋润而恶于燥烈的特性。中医运气学说认为:风寒热火湿燥六气分主三阴三阳,.即风主厥阴,热主少阴,湿主太阴,火主少阳,燥主阳明,寒主太阳。三阴三阳之气又分属五运,即厥阴风气属木,少阴热气属君火,少阳火气属相火,太阴湿气属土,阳明燥气属金,太阳寒气属水。“阳明之上,燥气主之”(《素问·天元纪大论》),此为六气分阴阳,即燥主阳明,指运气而言。人与天地相应,在人体,阳明为六经之阳明经,即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胃与大肠皆禀燥气,“人身禀天地之燥气,于是有胃与大肠,二者皆消导水谷之府,惟其禀燥气,是以水人则消之使出,不得停胃”(《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二》)。火就燥,水就湿,阳明燥土必赖太阴湿土以济之,则水火相济,阴阳平衡,胃能受纳,腐熟水谷而降浊。故曰:“胃与大肠,在天属申酉二辰,申当坤方属土,酉当兑方属金,在四时当七八月,为燥金用事之候。盖天地只是水火二气化生万物,水火相交,则蒸而为湿,湿与燥交,乃水火不变之气也。火不蒸水,则云雨不来,水不济火,则露降不降”(《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二》)。概言之,胃喜润恶燥的特性,源于运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理论,即“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素问·天元纪大论》)。胃禀燥之气化,方能受纳腐熟而主通降,但燥赖水润湿济为常。所谓“恶燥”,恶其太过之谓。“喜润”,意为喜水之润。胃禀燥而恶燥,赖水以济燥。故曰:“胃喜柔润”,“阳明燥土,得阴自安”(《J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胃之受纳腐熟,不仅赖胃阳的蒸化,更需胃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维持其通降下行之性。因为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阴每多受伤。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阴,即使必用苦寒泻下之剂,也应中病即止,以祛除实热燥结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伤阴。

总之,胃喜润恶燥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胃以阳体而合阴精,阴精则降”(《四圣心源》)。胃气下降必赖胃阴的濡养;二是胃之喜润恶燥与脾之喜燥恶湿,阴阳互济,从而保证了脾升胃降的动态平衡。

◆小肠生理功能与特性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脏器。 小肠与心由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小肠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是一个比较长的、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的管状器官。

小肠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主受盛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小肠受盛化物机能失调,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主泌别清浊: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与水谷精微融合为液态物质,由脾气转输到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其中较清稀者上输于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和内在脏腑,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肾或膀胱,以成尿液生成之源。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泌别清浊的机能正常发挥则水液和糟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日化物出焉”。

若小肠泌别清浊的机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就会导致水谷混杂而出现便溏泄泻等。

临床上治疗泄泻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就是“小肠主液”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车前子是一味很好的利小便是实大便的中药。车前:甘,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有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等功效。车前子甘寒而利,善通利水道,清膀胱热结,能治疗淋证、水肿。车前子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利小便以实大便,能治疗泄泻。车前子善清肝热而明目,可治疗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翳障。车前子入肺经,能清肺化痰止咳,可治疗痰热咳嗽。煎服,宜包煎,肾虚精滑者慎用。

◆大肠生理功能与特性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失焉。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脏器。

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肛门。

大肠的上段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

大肠亦是一个管腔性器官,呈回环迭积之状,主要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机能。

主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

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

大肠有病,传导失常,主要表现为大便质和量的变化和排便次数的改变,如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常见的有大便秘结或泄泻。

若湿热蕴结大肠,大肠传导机能失常,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可用“肠炎宁片”或“葛根芩连汤合香连丸加减”以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顺便提一下题外话,小孩多发的一种泄泻,由“轮状病毒感染的肠炎”,这种病毒夏秋季节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6-7天,发热持续1-2天,呕吐2-3天,腹泻5天,严重出现脱水症状。

治疗以补液、保护胃肠粘膜为主,可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口服,可用西咪替丁针剂输液保护胃肠粘膜,用蒙脱石散灌肠以止泻,中成药“秋泻灵颗粒”功效理气化湿,健脾止泻。秋泻灵由马蹄香组成,治疗小儿引起的轮状病毒感染效果挺好。

当然“轮转病毒感染的肠炎”也可根据患者症状,脾虚重者用七味白术散加马蹄香。湿热重者用葛根芩连汤加木香、马蹄香等一增强疗效。

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是指大肠吸收水分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说明大肠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故有“大肠主津”之说。

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可用藿香正气颗粒。

藿香正气颗粒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可治疗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满,呕吐泄泻。

这里的泄泻是外有表寒,内有里寒,脾胃、小肠、大肠虚寒都可以服用。

如果是五更泻,不仅是大肠虚寒,肾阳也有虚寒,五更时候是阴阳交接之时,此时气温最低,肾,五脏阴阳之本,肾阳虚衰,影响脾阳虚衰,则完谷不化,脾胃不能正常的运化水湿,小肠不能泌别清浊,大肠不能正常的吸收水分,故泄泻,此时我们需要温肾散寒,涩肠止泻。

可以考虑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其中,补骨脂补命门火,散寒邪,为君药;吴茱萸散寒止痛,助阳止泻;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为臣药,五味子收敛固涩为佐药;大枣、生姜调和脾胃。诸药配伍,共奏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功。

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可用“麻仁软胶囊”,以治疗肠热津亏所致的便秘。

当然有人喜欢服用番泻叶泡水冲服治疗便秘,这是我非常不赞同的,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功效是泻下通便。

短时间的引起的便秘可以用番泻叶泡水喝,然后找引起便秘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或改变饮食习惯,临床经常看到许多老年人,来买大量的番泻叶泡水喝,熟不知老年人引起的便秘,很大一部分是肠燥津亏或气虚便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随证治之,而不是单纯的依赖番泻叶,开始1-3克有作用,最后10-15克都不起作用。

服用时间长,引起脾胃虚寒,气虚,最后加重了便秘,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的诊断基础上对症下药。

便秘---每周认识一种疾病系列

大肠的生理特性

大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和形成粪便而排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通降下行,更虚更实,为大肠的重要生理特性。

大肠通降失常,糟粕内结,壅塞不通为多,故有“肠道易实”之说。

◆大肠生理功能与特性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又称尿脬、净腑、水府、玉海,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太肠之前。其上有输尿管与肾脏相通,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称为溺窍,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

膀胱与肾由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膀胱的生理机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一、膀胱的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

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被人体利用之后,即是“津液之余”者(浊液、废水),下归于肾或膀胱,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变成尿液,下输于膀胱。

所以说:“津液之余者,入胞脬则为小便”,“小便者,水液余也。”(《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

膀胱赖肾的气化而贮存尿液的功能称之膀胱主藏津液,故又谓其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

尿为津液所化,小便与津液常常相互影响,

如果津液缺乏,则小便短少;

反之,小便过多也会丧失津液。

2.排泄小便

尿储存于膀胱,达到一定容量时,通过气化作用,可及时地自主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属于肾的气化作用。

二、膀胱的生理特性

膀胱具有司开阖的生理特性,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故称之为“津液之脏”,“州都之官”。

膀胱赖其开阖作用,以维持其储尿和排尿的协调平衡。

肾合膀胱,开窍于二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然肾气足则化,肾气不足则不化。

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

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焦而为癃肿。

小便之利,膀胱主之,实肾气主之也。(《笔花医镜》)

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固摄和气化功能,

若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的气化失司,开阖失权,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以及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

故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素问·宣明五气篇》)

故膀胱的病变多与肾有关,临床治疗小便异常,常从肾治之。

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藏,主津液。”

肾气对于水液代谢的主司和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

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

水液代谢过程中,胃、小肠、大肠中的水液,经脾气的运化转输作用,吸收并输送至肺,再经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输布周身,以发挥滋润和濡养作用并将输布至皮毛肌腠的水液化为汗液排泄;

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废水),由肺气的肃降运动输送到肾或膀胱,再经肾气的蒸化作用(气化)、吸收可再利用者,而将剩余的化为尿液排泄。

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是在肺、脾、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但各脏腑之气必须在其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下才能正常参与水液代谢,

而肾气分化的肾阴肾阳是各脏腑阴阳的根本。

肾气及肾阴肾阳通过对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的资助和促进作用,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

2. 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尿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废水),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或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

清者回吸收,由脾气的转输作用通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

浊者则化为尿液,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

只有肾阴肾阳协调平衡,肾气的蒸化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输于肾或膀胱的水液才能升清降浊,化生尿液和排泄尿液。

肾气的蒸化作用及其肾阴与肾阳的推动和调控作用的协调,对于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膀胱是人体贮尿和排尿的器官,但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都必须依赖于肾气的作用。

只有肾气的蒸化功能发挥正常,肾阴肾阳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协调,膀胱开合有度,尿液才能正常地生成和排泄。

故《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由上可见,肾气对于机体水液代谢起着主司和调节作用,故说肾主水。

传统中医学,将膀胱定义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而非盛尿器官,故《灵枢·本输》称之为“津液之府”。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东汉张机《伤寒杂病论》也将膀胱指为“水府”,并论有“太阳蓄水”证。

至于膀胱中的水液源于何处,《内经》的说法有二:

一是从胃肠道,主要是从小肠,经三焦之腑渗入膀胱的。

故《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杂病源流犀烛·膀胱病源流》说:“膀胱,本州都之官,藏津液。州都者,下邑也,远于京师,且津液必气化而后能出…水液自小肠泌,则汁渗入膀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尿,以泄出也”

二是由肺气将代谢后的浊液“下输膀胱”。

渗入膀胱的水液,经肾气与膀胱之气的推动和蒸化作用,将其中可再利用者回吸收,剩下的则是尿液,由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排泄。

水液并不直接归于肾脏,肾的主水机能,由肾气对膀胱中水液的蒸化作用来体现。

临床上见到很多老年人,夜尿频繁,把脉尺脉较弱,此时在原来调理体质的方子上,我会加上一味中药或几味中药,效果会很好。

一般的肾阳虚或肾阴虚不明显的情况下,我会加一味---“菟丝子”。菟丝子:辛、甘,平。归肾、肝、脾经。

◆三焦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脏象概述1.三焦的含义

“三焦”这一术语具有多种含义。

其一,在脏象学说中,属六腑,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又名外腑、孤腑。分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三焦。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其二,在辨证学中,为温病学辨证纲领。

见《温病条辨·卷二》:“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

温邪一般先人上焦肺(可逆传入心包),然后传至中焦脾胃,若再不解,可深入下焦肝肾。

其三,在推拿学中,为推拿部名称,用于治疗心气冷痛等,其具体部位不一。(1)位于总筋穴与天河穴之间。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2)位于无名指中指腹面。见《小儿推拿广义》。(3)位于中指腹面。见《幼科铁镜》(4)位于中指近端指骨腹面。见《推拿仙术》。本节所言之三焦,为六腑之三焦。

2.三焦脏象含义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机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一)六腑之三焦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与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相同,是有具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脏器,并有自身的经脉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与心包由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形态结构,据多年来的研究和考证,大多认为是指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

这些组织充填于腹腔脏腑之间,结构比较松散,能通透水液,可为胃肠中水液渗透到膀胱中去的通道,与六腑的中空有腔的形态结构特点相符。

《灵枢·经脉》所说“三焦手少阳之脉下膈,循属三焦”;“心主手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说明三焦是位于腹中的实体性脏器。

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其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充填于胃肠道与膀胱之间,引导胃肠中水液渗入膀胱,是水液下输膀胱之通路。

三焦水道通畅,则胃肠中的水液源源不断渗入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二)部位之三焦

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源于《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与《难经·三十八难》所谓“有名而无形”的三焦相通。

部位划分之三焦,包含了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已经超出了实体六腑的概念。

明·张介宾等医家将其附会为分布于胸腹腔的包容五脏六腑的一个“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之为“孤府”,实际上也已指明此三焦并非一个位于腹中的实体性脏器。

(图为:木香花)

1.部位三焦的生理机能部位三焦的总体生理机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其运行水液机能是由六腑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延伸而来,而通行诸气机能则源于《难经·三十八难》“主持诸气”之论。(1) 通行诸气: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路。肾藏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布散于全身;胸中气海中的宗气,自上而下到达脐下,以资先天元气,合为一身之气,皆以三焦为通路。

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难经·三十八难》指出: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2) 运行水液: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

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是由肺、脾、肾等脏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升降出入运行。

如果三焦水道不通利,则肺、脾、肾等脏的输布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将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部位三焦的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的机能,是相互关联的。

水液的上下运行,全赖诸气的升降运动,而诸气又依附于津液而得以升降运行。因此,气运行的道路,必然是津液升降的通路,而津液升降的通路,也必然是气运行的通道。2.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上焦: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

上焦的生理特点是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即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

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上焦主气的宣发和升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隆”故说“若雾露之溉”。

《灵枢·营卫生会》将上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如雾喻指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而散气血津液充养机体的功能。

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

因上焦摄纳清气和水谷精微,故又称“上焦主纳”。

(图为:香附)

中焦: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胃和肝胆等脏腑。

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作用。

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通“氣”,指饮食物)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不中莫贵于此。”《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通“氣”)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营卫生会》将中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如沤”,生动地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

肝胆属中焦。

《内经》的脉法和晋·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但明清温病学以“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后,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动风病证,归于“下焦”的范围,因“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肝又属下焦。

中焦如沤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

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

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

因中焦运化精微,化生营血,故称“中焦主化”

下焦: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

下焦主要有排泄糟粕和尿液的作用。

《灵枢·营卫生会》将下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如渎”,喻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机能。

下焦如渎

下焦如渎是指下焦渗泄水液,排泄二便的功能。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

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说,三焦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

(图为:栀子花)

另外,三焦还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为辨证之三焦。

三焦辨证的三焦,既不是六腑之一,也不是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而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

究其概念的来源,可能是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来。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药性归三焦经的药物不多,常用的有三味:木香、香附、栀子。

香附、木香属于理气药,栀子属于清热药中的清热泻火药。

木香是我临床经常应用的一味药,1.为行气止痛之要药;2.为健脾消食之佳品;3.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

能治疗脾胃气滞证,木香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而味厚,善通行脾胃之气滞,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为健脾消食之佳品。

能治疗泻痢里急后重,木香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能治疗腹痛胁痛,黄疸,疝气疼痛,木香气香健脾,味辛能行,味苦主泄,走三焦和胆经,故既能能行气健脾又能疏肝利胆。

能治疗胸痹,木香辛行苦泄,性温通行,能通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故可止痛。

木香气味芳香能醒脾开胃,在补益方剂中用,能减轻补益药的滋腻脾胃和滞气之弊端,有助于消化吸收。

煎服,1.5-15克。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香附,1.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2.为妇科调经之要药。药性: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有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的功效。能治疗肝郁气滞胁痛、腹痛,香附主入肝经,芳香辛行,善散肝气之郁结,苦味疏泄以平肝气之横逆,故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能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香附辛行苦泄,善于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之要药。能治疗气滞腹痛,香附味辛能行而常于止痛,除疏肝解郁之外,还能入脾经,而有宽中、消食下气等作用,临床常用于脾胃气滞证。煎服,6-15克。醋炙止痛力增强。

【鉴别用药】木香与香附均有理气止痛之功,并能宽中消食,均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少诸症,二者可配伍应用。

但木香药性偏燥,主入脾胃,善治脾胃气滞之食积不化,脘腹胀痛,泄痢里急后重,兼可用于治疗胁痛、黄疸、疝气疼痛以及胸痹心痛,为理气止痛之要药。

香附性质平和,主入肝经,以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见长,主治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癥瘕疼痛等症,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栀子,是清热药中清热泻火比较好的一味药,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临床常用于治疗热病心烦,栀子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如栀子豉汤。

能治疗湿热黄疸,栀子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

能治疗血淋涩痛,栀子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可治疗血淋涩痛或热淋证。

能治疗血热吐衄,栀子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

能治疗目赤肿痛,栀子清泻三焦热邪,可治疗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能治疗火毒疮疡,栀子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于治疗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

煎服,5-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使用注意: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鉴别用要】栀子入药,除果实全体入药外,还有果皮、种子分开用者。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考必考要点:五脏六腑别称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点赞收藏!1、心与小肠:心有热,热会下移到
【题中寻真】津液代谢
身体六腑之介绍,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
五脏及其属性一览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